不會拒絕的討好型人格:我聽話讓你高興,可我並不快樂

1

很聽話的孩子長大後過得怎樣

晚上看到這樣一個話題:很聽話的孩子長大後過得怎樣,就不自覺的去翻看大家的評論。

除了有幾條比較認同聽話的孩子長大後有過得不錯的,比如“要麼非常好,要麼一塌糊塗。”很大一部分都認為聽話的孩子長大後過得並不快樂。

為什麼不快樂?

不會拒絕的討好型人格:我聽話讓你高興,可我並不快樂


2

以“為你好”之名,行“控制你”之舉

很多人在成年之前,可能都聽過家長這樣的話:

孩子聽話,到別人家不要亂碰別人的東西,不要隨便亂說話;

孩子聽話,不要和他們一起玩,他們是壞孩子;

孩子聽話,現在是學習的關鍵階段,不要談戀愛,談戀愛耽誤學習;

孩子聽話,你報這個專業準沒錯,將來一定好就業;

孩子聽話,以後工作要與同事們和睦相處,多學習,多幫助大家。

孩子聽話,要記住“得饒人處且饒人”,要學會寬容。

孩子聽話,對,孩子,要聽話。

一路的成長,我們聽過了太多的“孩子聽話”。我們必須承認並且感激,父母的這些諄諄教導給我們的成長指明瞭方向,少走了很多彎路。但是我們也不能不承認,一句句“聽話”,讓我們的每一個行為都有了所謂的“準則”,失去了更多的可能性。

也許,如果不聽“他們是壞孩子”的話,和那些學習不好、看似問題少年的人一起玩耍,可能可以更早地知道什麼是分享,什麼是承擔,而不會成為一個老師家長眼中的,只會考高分的好學生。

也許,如果不聽“不要談戀愛”的話,可能會在求學階段遇到了志同道合的伴侶,相識、相知,最後成為相守的愛人,現在也不會為找不到有共同語言的對象而發愁了。即使是失敗,這種經歷也可能會成為未來擇偶、婚姻過程中重要的“經驗”。很多人特別後悔沒有早戀,在能夠肆意揮霍的年紀,談一場戀愛,不用考慮其他任何問題,等到這個年紀才懂得純粹的愛情多麼可貴,即使遇見了一心一意愛自己的人,卻不知道怎麼去愛對方。

也許,如果沒聽“這個專業有前途,就業好”的話,而是違背父母意願選擇了自己感興趣的專業,可能在未來從事自己喜歡的工作中,能夠收穫更多的快樂。

也許,如果沒聽“要多幫助別人”的話,可能在工作中也不會為了一味的滿足他人的要求,而沒有節制的奉獻自己的時間和精力,導致自己並沒有預期那樣收穫別人的認同和讚許,反而覺得你的幫助很廉價。

這並不是否認、質疑家長教育我們的這些道理是錯誤的,只是在探討,在這“讓你聽話”的背後,是不是在用“為你好”的初衷在做“控制你”的事情。

不會拒絕的討好型人格:我聽話讓你高興,可我並不快樂


3

學會相處之道,卻沒了稜角

我有一個同事,樂觀、善良,幹工作有衝勁,大家都很喜歡她。

她喜歡吃甜食,每當自己試吃過一款甜食覺得特別好吃之後,第二天都會帶一些拿到單位,給大家共同分享。

她擅長電腦操作,每當其他部門的同事遇到問題,她都會熱心的幫忙解決。

她對每一個人都特別真誠,有難必主動幫,有福必共同享。

單位要成立新部門,領導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她。因為是新部門,所以一切都是從零開始。從零開始收集數據、整理表格、歸置檔案、下達通知、反饋信息。領導讓她成為了部門負責人,但是由於單位人手緊缺,她成了光桿司令。

她沒有二話,接下了這個艱鉅的任務。長達一個多月的加班,有時候上級領導臨時交辦的任務,作為女生,她絲毫沒有怨言。

終於,由於長期面對電腦操作,她的眼睛熬不住了,醫生診斷是夜盲症,有時九十點加班回家,開車回去根本看不清道路。她丈夫忙,也只是偶爾晚上接她一次。有一次晚上回家,差點還出了交通事故。

她向領導說明情況,本以為能夠得到領導的理解,可誰知一句“這個事情只有你能幹”,駁回了她想休息一兩天的請求。

與同事和睦相處,樂於助人,但是在這個節骨眼兒上,除了我這個和她要好的朋友,和她加過兩天班,單位沒有一個人幫助過她。她硬是堅持下來,把這個新部門的工作推入了正軌。之後,她請了兩天的假去看眼睛,至今眼睛還經常隱隱作痛。

不會拒絕的討好型人格:我聽話讓你高興,可我並不快樂

4

“討好型人格”

後來在與她談心的過程中,我瞭解道,她在小時候,很多請求都沒有得到過家長的認同和許可,父母經常說的一句話就是“聽話,這個事情。。。。”,家長的一個“聽話”理由讓孩子的請求破滅。從此以後,她做事情都儘可能符合他人的預期,達到他人的要求,哪怕自己不開心。

總想讓別人滿意,這是一種“討好型人格”,

它的特徵是:

害怕說出自己內心的想法

喜歡主動道歉

會迎合他人

不懂得拒絕

沒有原則和底線

要知道,在人際關係中,適當的討好有利於鞏固人際交往中的和諧,但是,過了就會適得其反。

如何不總做“聽話”的人,走出“討好型人格”,建立獨立的自我人格,學會接納自己?

不會拒絕的討好型人格:我聽話讓你高興,可我並不快樂

5

學會拒絕

財經記者李翔在他的《2017年精進清單》中,其中一個方面就是:學會拒絕。

他說:

我屬於討好型人格。這一面性格帶來的直接結果是:不懂得如何拒絕。

2016年我最震撼的時刻之一,是看到一封別人收藏的彼得·德魯克的標準回函。

內容翻譯過來是這樣的:

新的一年年,我也要更多地說“不”。

你看,有些事情自己是可以選擇拒絕的,沒有必要一味的討好別人。


6

學會選擇

有這樣一個網友的故事很有意思:

我姑姑小時候上學超聽話,就連大學都是媽媽選的,畢了業,考研、考公務員,去法院工作,一切都好像在特定的軌道里運行。故事的轉折點在一個男人身上,我就來不想讓我姑嫁給一個外地人,死活不同意他倆結婚,可我姑一反常態認定了就要和這個人結婚,後來我就妥協了,現在呢,一個可愛的小寶寶就要出生了。

家人的選擇,自己的選擇,都是選擇,哪一種選擇,自己來定。

陳海賢說過:關於改變,你一直都有選擇。改變是一種選擇,不改變也是一種選擇。

同樣,如果已經意識到了自己不應該再一味的去討好他人,要敢於去選擇。不要因為過去的“聽話”而讓自己習慣於“別人已經幫我安排好了一切,我只需照做”的軌道中。

畢竟,“別人說的話,隨便聽一聽,自己做決定”。

7

學會“自私”

有人懷疑自己,可能是有社交恐懼症,總是怕自己不會被別人喜歡,沒有主見總是迎合他人,最後搞得誰也不開心。

有人說,已經很少有人會問他自己快不快樂,好像永遠在包容別人,有時真想告訴自己不要再逞強。

多在意自己一點,這不是自私,而是從活在他人的世界中多關注自己。放下原來對於別人的愛、別人的關注、安全感這些超乎尋常的渴望,告訴自己:

我要尊重自己的需求。討好別人,不如討好自己。

其實,我們都希望不要做個聽話的布偶,最後並沒有達到別人的要求,又沒有成為自己想要的模樣,人不人,鬼不鬼。

畢竟,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才是真正的快樂。

不會拒絕的討好型人格:我聽話讓你高興,可我並不快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