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太監不允許識字,為什麼又能宣讀聖旨?

星151226


對於太監識不識字,能不能宣讀聖旨這件事,一直以來都有很大的誤區。今天關於這個問題的講解可能會顛覆大家一直以來對皇帝和宦官的認知。



誤區一:所有太監不識字

什麼樣的人才會去做太監?幾乎都是家境比較貧寒的人,中國自古都比較重視男丁,如果不是被逼無奈哪有人會把自己的兒子送去做太監呢?還有就是一些流民孤兒或者被人販子拐賣的孩子,這些人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沒怎麼上過學,不識字。


皇宮在挑選太監的時候也是會有所區分的,挑選的太監自然是不認識字的佔大多數,畢竟皇帝每天要處理政務和軍務,有太多秘密了,怎麼可能會放一群隱患在自己身邊呢?所以大部分太監確實是不認識字的,但是會有一小部分做特殊工作的太監才可能會被安排去學習認字,畢竟全都是文盲也不利於宮內的日常管理,明朝的時候,宦官還被賦予了“批紅”的特權。


誤區二:聖旨都是太監負責宣讀的

我們時常在影視劇中經常看到皇帝將聖旨交給身邊的太監,然後太監去到大臣家裡去宣讀聖旨這樣的畫面,其實大家受影視劇誤導太深了,真正的歷史上絕對不會有這樣的場景出現的。



在古代,聖旨這個東西可不是太監能隨便碰到的,大部分的聖旨都是由專門的大臣去宣讀。聖旨的製作、擬寫、蓋章、傳達這一系列工序都是有專人負責的。可不是像我們想象的那樣:皇帝大筆一揮寫完聖旨,蓋上章,太監立馬奉命去傳旨。事實上一份聖旨的產生可沒這麼簡單,當然,太監在傳達命令上也不是絲毫沒有用處,對於宮內的旨意比如對各宮娘娘傳旨一般是由太監來完成的,畢竟大臣是不能進入後宮的。即使有也很少有是紙質的聖旨,由宮裡特地培養的大太監去完成,更多的是直接傳口諭。



誤區三:皇帝親手擬寫聖旨

不僅不是太監宣讀聖旨,甚至皇帝是沒有擬旨的權力的,是不是又顛覆了大家的認知呢?確實是這樣的,中國古代從很早開始就剝奪了皇帝擬旨的權利,在秦漢時期,擬旨這樣的工作是由丞相來完成的,那時的丞相有很大的權利,當然也會出現很多丞相專權的現象。



到了隋朝時,有了三省六部制,大家各司其職,這樣的制度一直沿用到了清朝。聖旨是怎樣“煉”成的?首先由中書省的中書舍人針對某件事情進行聖旨的初步擬定,然後交給中書令,中書令對其進行修改補充,完成之後交給皇帝過目。皇帝看過之後認為可以就會蓋上印章,如果不滿意就會用紅筆圈出並寫上意見,駁回到中書省重新修改。

過了皇帝這關的聖旨還沒“修煉”到家,它會被下發到門下省進行審核蓋章,門下省如果認為不行的話還是會被駁回,皇帝同意也沒用。沒有被門下省蓋章的聖旨是不能生效的,就是一張廢紙,最後完成所有工序的聖旨“出爐”後,由翰林院的翰林承旨外出進行宣旨。所以說,絕不是像我們想的那樣簡簡單單的一份聖旨就出現了。


小姐姐講史


宦官不得干政!宦官不得識字!宦官無權宣讀聖旨!

我們在電視劇中常常會看到這樣的一個情節,皇帝大喊一聲:“擬旨!”然後身邊的大臣或宦官就拿出一張空白聖旨,皇上一邊說大臣或宦官一邊寫聖旨,寫好後遞給皇帝看一眼,覺得沒問題直接蓋印就直接給太監去宣讀。

何等的兒戲!其實這些都是沒文化的導演和編劇意淫瞎編的!所以才會出現這種邏輯無法自恰的情況。

實際情況是古代皇帝是沒有權利擬聖旨的!

您沒有看錯!中國古代從很早開始,擬旨的權利就已經被從皇權中剝離出來了,秦漢時期由丞相代替,正因為丞相有此權利,所以一度對皇權構成威脅,如趙高聯合丞相李斯假傳遺詔。

所以西漢後期,丞相制度就已經被實際取消了,改有尚書令代替。再到隋朝建立了三省六部制分化了丞相的權利,其基本結構一直延續到了清朝。

以唐朝為例,首先需要由中書省的中書舍人們針對某事擬出聖旨初稿,然後交由中書令選擇並將以修改潤色,完成後上交皇帝。

如果皇帝覺得滿意,就會加蓋印章,如果不同意就會用紅筆在空白處留下意見駁回中書省,在繼續進行修改,重複以上步驟。

對於蓋章同意的聖旨,會下發到門下省,審核蓋章,如果門下省覺得內容不行就會被駁回,就算皇帝同意了也沒用。沒有門下省的蓋章,這就是非法聖旨。所以此時的聖旨開頭都是“門下”二字,明朝才出現“奉天承運皇帝,昭曰”。

對於通過的聖旨門下省就會安排下發頒佈給尚書省,由尚書省根據內容領導六部安排實際執行。

如果有要外出宣讀的聖旨,也絕不會找太監,古代翰林院有一個官職叫“翰林承旨”就是專門做這份工作的。且宣讀過程也有一套嚴格的程序,會提前通知到接旨人,選擇吉時高搭綵棚,焚香沐浴,擺下香案迎接聖旨。

且實際聖旨最短的也有2米,聖旨還有5米長的,不是一個人可以宣讀的,一般需要好幾個人在前面打開,宣讀人站在後面讀旨。絕不會出現影視劇中一個太監拿著手裡讀的情況。

當然也許會有鋼筋說,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比如明朝太監的權利就非常的大,讀聖旨也是有可能的。的確明朝的時候宦官地位得到了提升,朱瞻基甚至還設立學堂供宦官讀書。

但是明朝的太監的權利終究還是來自於皇帝,主要是皇帝的駁回和蓋章之權,所以明朝太監地位最高的是司禮監掌印太監掌握蓋章權,其次是秉筆太監,就是代替皇帝批紅擬寫意見。但如果涉及到擬旨和頒旨就是內閣的勢力範圍,所以馮保需要和張居正聯合才能把持朝政,如果敢直接去宣讀聖旨,會被勇猛的文官們直接撕碎。


潘不安講究史


看過古代電視劇的觀眾總是能看到這樣一幕:

一位身居高位的太監,面對跪拜的群臣,拂塵一甩,打開聖旨,然後開始宣讀聖旨內容: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

但是,電視劇並不是歷史的真實再現,更多的還是為了影視效果而胡編亂造的。

古代太監的文化程度

太監原為官名,明朝時太監這個職位均由宦官擔任,漸漸地所有宦官均被稱為太監。

太監是皇室宗族在宮內需要大量雜役,但宮女又不能完全滿足需求,也不許男性出現在皇宮內而產生的一類人,說白了他們就是打雜的。

所以說不是不允許識字,是根本就沒必要,而且大部分太監都是由於家庭貧困,才會選擇淨身到宮裡謀條活路,所以一般的太監進宮前就是白丁一個。


除了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之外,其他都沒有嚴令禁止過不許宦官干政,所以太監識不識字就要看他本人的受寵程度決定了。

但在明朝永樂時期之後,宦官逐漸得寵。直到宣宗時期,改太監不得識字祖制,還在宮內設學堂供太監識字。所以說真正嚴令禁止不給太監識字只有明朝開國到宣宗這段時間。

宣讀聖旨真的是太監嗎?

古時候聖旨是一件非常神聖的東西,明朝之前有一個名為翰林院的機構專門為皇帝擬旨,明朝之後也有皇帝親手書寫聖旨的情況。

聖旨生成後經過機構審核交給皇帝過目,確定無誤之後蓋上玉璽後生效,再由欽差大臣傳達,不難發現這期間並沒有太監宣讀聖旨這個環節。

就連宮內嬪妃的冊封所宣讀的金冊,也是由女官擔任的。

所以作為宮中雜役的太監,一般是沒有資格宣讀聖旨的,最多就充當一個為皇帝向嬪妃們傳達口諭的角色。

小知識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也不是歷朝歷代通用的,而是明朝朱元璋之後才開始有的,在之前的元朝為蒙古人統治,聖旨會以“長生天……”作為開頭。

而再之前的朝代,如唐宋時期,聖旨一般是由門下省擬寫,經過審核之後由皇帝蓋章生效,也就是說皇帝本人並不用親自寫聖旨,所以一般是由“門下……”作為開頭。

並且明朝時期開始流行的“奉天承運皇帝詔曰”要麼就“奉天承運皇帝,詔曰”斷句,要麼就一氣呵成說完八個字,並沒有四四開的說法。


正一品貴妃


明朝太監大寫的不服,大明王朝的太監首領可是有著“內相”的稱呼。

明朝太監讀書這件事,還得追溯到明朝永樂大帝宣宗時期。在洪武大帝時期,朱元璋在廢除宰相之後,親力親為大小奏摺一把抓,每天能批奏摺到深夜。永樂大帝當然沒有老爹朱元璋的能力,又不能違法祖制再設立宰相職位。

永樂大帝進一步玩善一個好吧發,在朝廷設立內閣制度,選取博文多學的朝臣成為內閣大臣,內閣大臣只能在在奏摺寫上自己意見。起初在用了時期太監不得讀書還是被嚴格限制,但到了明宣宗時期,皇帝懶惰了,竟然從宮外請讀書人教這些太監讀書,太監一旦有文化就有了對抗朝廷內閣的資本。所以從明宣宗以後,皇帝只需要決定朝政大事,一些無關緊要的小事就由司禮監首腦決定,不過在永樂朝最終的拍板決定的還是永樂大帝本人。

這在永樂大帝時期運轉的挺好,但是子孫一代不如一代。形成了內廷和外庭相對抗的局面,太監可以下放到地方,與當地的文官政府相對抗。甚至在明末的時候,形成了閹黨和東林黨對峙的局面,兩黨相爭禍國殃民,最終導致大明亡國。


陸棄


現在很多電視作品中都有這樣一個清潔,皇帝要頒佈一道聖旨時,是由他身邊的太監帶著聖旨去頒讀的。可是在古代宮中,明文規定太監不得干政,不得識字,那麼讀聖旨的太監又是怎麼能夠去頒佈聖旨呢?

其實事情並不是我們平常在電視中看到的那樣:

認知的錯誤

其實,在真實情況下,宮中的太監並不是完全不識字的,凡是太監進宮,肯定是要伺候皇上的嬪妃或者眾多皇族的,不認識字,沒有學識,根本無法伺候眾多嬪妃,而且宮中規矩眾多,不識字的太監根本沒法理解,所以宮中的太監還是識字的比較多。

古代歷史上有很多厲害的太監,他們不僅僅能識字,而且干政,最後做到權傾朝野的地步,比如著名的唐朝時期的高力士、明朝的魏忠賢等。

頒佈聖旨的人不是太監

等到皇上的聖旨要下達的時候,宣讀聖旨也根本不是電視劇那樣,幾個人談著話,突然來了一道聖旨,跪地迎接那麼簡單的。

古代有專門的一個“翰林承旨”職務,這才是古代專門負責外出宣讀聖旨的,而且宣讀之前會提前通知,做好準備,排面、焚香沐浴什麼的都是需要的。

而太監可以做什麼呢?一般來說,他們只需要去傳遞口諭,不需要出宮,也不需要認識太多的字,也不否認有極少數由太監宣讀的聖旨,那也是一些特殊情況,畢竟有專門負責的部門,這也不是太監的本職工作。

所以古代中,太監是識字的,但是壓根就不是由太監去宣讀聖旨的!


丫丫說史


古代太監大多不識字,為什麼他們卻能宣讀聖旨呢?原因很簡單

要說現在啊,要是誰罵你太監,你肯定得急,因為罵人太監算是很過分的了,不過誰能想到,太監這個詞,在古代不僅不是罵人的話,其實還是一種尊稱呢?要知道,古代的太監其實是個官名,而且品階不低,是正四品的官職了,宮中那麼多的內宦,能讓人稱呼他為太監的,卻寥寥無幾。所以說,每一個太監,其實都說是官中的頂尖人物了。

太監,又成內宮宦臣,與其他官員不同的是,他們主管宮內事物,且太監的選拔也是極為嚴格。他們需要從小就開始進入皇宮,不是說每個進入皇宮併成功淨身的人都能夠稱為太監,就像現在的人們考公務員一樣,在成為太監之前他們需要做一系列的考核,考核成功後還需要皇帝親自進行面試,面試成功後才能當上太監。

其實在古代地位不高太監是不可能讀聖旨的,他們連碰的資格都沒有,而且皇帝自己也很少寫聖旨,寫聖旨的都是字寫的漂亮的人,讀聖旨的都是幾品官員,簡單來說官做不到一定的位置也木有資格讀聖旨。太監能宣讀的都是宮中嬪妃的一些口諭而已。

聖旨草擬成之後,是派一些專門宣讀聖旨的大臣去相關部門宣讀,而宣讀聖旨的人一般也都是一些地位,官位較高的人,所以,宣讀聖旨的過程太監是不參與其中的,甚至,有些地位較低的太監,連聖旨長什麼樣都不知道,又談何宣讀呢?

其他的地位不高的,也就平時宣讀一些妃嬪的旨意了。而且古代的大事往往是由翰林院起草文書,再由皇帝專門任命的欽差大臣來宣讀聖旨,所以其實並不是所有的聖旨都由太監們來宣讀的,他們也沒厲害到那個地步啦。所以說,古代的太監們,都不僅識字,大部分都還文化素質挺高的,宣讀聖旨這件事情對他們來說完全沒難度。小夥伴們,你們有什麼看法呢?歡迎留言討論!


花間雨屋說歷史


很多情況很多事情手指口述就可以了,不認字但是不排除提前背下呀,就像古時候入洞房,面對下圖,難道還要會識字才行嗎?



我是你的眼—87


皇帝的聖旨都是由翰林院擬定,然後交由皇帝審閱,如同意則皇帝御璽,否則會用紅筆在空白處留下意見駁回翰林院,在繼續進行修改,重複以上環節。聖旨會下發到門下省,審核蓋章,如果門下省認為存在問題就會被駁回,就算皇帝同意了照樣不好使。所以此時的聖旨開頭都是“門下”二字,明朝才出現“奉天承運皇帝,昭曰”。

翰林院設“翰林承旨”專門負責宣旨工作,實際聖旨最短的也有2米,聖旨還有5米長的,不象電視劇上由一人宣讀,而是按嚴格流程,選擇吉時高搭綵棚,焚香沐浴,擺下香案跪接聖旨,一般需要好幾個人在前面打開,宣讀人站在後面讀旨。

在西漢先秦之前,宦官並非都是“閹人”,東漢開始才只有閹人能出任宦官,並稱之為“宦官、內官、內侍、中官、中涓、中貴人等等而非叫“太監”。

太監本來是一個官名,始於唐朝。唐高宗時,用宦官出任中御府的“太監”、“少監”等職位。明朝時,內廷有十二監,主官均稱太監,主官以下叫宦官。明朝宦官達到了頂峰號稱10萬宦官,能被稱為太監的不到50人,到明朝末年太監權力越發不可收拾,“太監”這個稱呼才擴大化,到清朝時太監泛指宦官了。

在唐朝時期太監是高級宦官,更是識字的。唐中後期,宦官干政,出現很多李輔國、高力士、仇士良等權傾朝野的大太監。

宋朝的太監不僅識字,還經常出去監軍,童貫,不僅監軍,還出使過契丹。

到明朝建立以後,朱元璋是一個勤奮的皇帝,事無鉅細,事必躬親,規定宦官不得識字,還把太監的級別降低了。宣宗朱瞻基上臺以後,在宮內設內書堂,令學官教授小太監識字。自此以後,明朝開始出現掌印太監,秉筆太監,等,必須有文化的太監才能擔任的官職。所以說太監不識字,只是在朱元璋短暫的時期。其他的時候並沒有以法令的形式頒佈。

清朝時,太監也是識字的。慈禧身邊的大太監安德海,知書能文,通《論語》、《孟子》諸經,而李蓮英不僅識字,而且在書法上還很有造詣。


美麗青春您真痘


現在我沒看到古裝劇,宣讀皇帝聖旨的往往都是太監,或者極少數的欽差大臣。但事實上真的是這樣嗎,讓我們分析一下:

第一個誤區:皇帝的聖旨都是由翰林院擬定,然後有皇帝審閱,蓋上皇帝御璽,就成為了聖旨,而去宣讀聖旨的人,一般也是翰林院的大臣,被稱為“欽差”,而不是太監。因為古裝劇的戲劇性,又要抓主要歷史節點,而把這一環節進行縮減改編,慢慢形成一種共識,類似於古裝劇菜市上賣豬肉的都是大胖子一樣,也就不足為奇了。

第二個誤區:古裝歷史劇,一般都是演藝皇宮裡面的事情,所以我們接觸到的也是上層的太監,其實“太監”是朝廷四品大官員,歷史上明朝宦官達到了頂峰號稱10萬宦官,能被稱為太監的不到50人,所以皇帝的貼身太監基本上都是有文化的,但是到明朝末年,太監權力越發不可收拾,插手財政等大權,“太監”這個稱呼,慢慢的變化了,到了清朝時期,太監就是泛指宦官了,加之現代古裝劇怎樣稱呼,所以就把宦官統稱為太監了。

第3個誤區:歷史上,朱元璋規定太監不得識字,朱元璋是一個勤奮的皇帝,事無鉅細,事必躬親,有記載說,朱元璋每天工作要在大概14個小時,這不是一般可以承受的。到了朱棣繼位時,朱棣就讓自己的兒子朱熾,管理朝務,朱熾是一位明君,死後被追為“仁”,他在位時,太監不僅可以認字,還專門成立學堂,教育太監識字,所以說太監不識字,只是在朱元璋短暫的時期。其他的時候並沒有以法令的形式頒佈。

第四,在古代,也有少數的時候是太監宣讀聖旨,這個不可否認,但極大多數是翰林院的大臣進行宣讀。太監大多數可傳遞妃嬪的口諭,然而口諭和識字無關緊要,更和朝務掛不上鉤,大多侷限於後宮。

這就是我的見解,如果有不同的意見,不同的觀點,我們互相學習,互相交流。


蚜蟲掉牙


方圓論壇在線

事實上古代太監不允許識字這是一個最大的謊言。中國歷史上不允許太監識字的皇帝屈指可數。掰著手指頭算,歷朝歷代也就朱元璋一個皇帝對太監充滿了戒心。並且明令禁止太監不允許識字。但該條例也就維持了朱元璋洪武年間這麼短暫的時期罷了。朱棣上臺之後不僅廢除了朱元璋不允許太監不許識字的規定。甚至朱棣還廢除了朱元璋不許太監干政的條例。


其次,很多人都是被現在的影視作品給誤導了。在古裝劇中我們常可以看到,皇帝不管是擬旨還是宣讀聖旨都是派遣太監去做。但事實上這再真正歷史上是根本不可能發生的事情。在正常情況下,擬旨和宣讀聖旨從來不會假借太監之手。從秦漢時期開始擬旨的權利就歸屬丞相所有。要不然歷史上趙高想要發動沙丘宮政變偽造秦始皇遺旨為什麼還需要丞相李斯呢?就是因為擬旨的權利在丞相手中。沒有李斯親自擬旨。所有的聖旨都是矯詔。

而且即使在宣讀聖旨這個環節,太監也是沒有權利插手的。古代朝廷之內有一個專門宣讀聖旨的官職。這個官職名為“翰林承旨”,翰林承旨屬於古代翰林院編制。他們的主要工作就是替皇帝宣讀聖旨。而且宣讀聖旨也都有著嚴格的步驟。並不像影視作品中演的接旨人都不知道什麼時候聖旨會到。實際上古代翰林承旨在前往接旨人家中宣旨的時候會提前通知對方。而對方需要沐浴更衣,焚香掃榻等待翰林承旨前來宣讀聖旨。這其中每一個步驟就是有著嚴格的規定的。如果哪出了錯很可能就會被御史給參一本。


話又說回來了,在古代大多數的朝代,封建君王統治者不僅不會禁止太監讀書識字。相反他們還會賦予太監更大的權利。比如曹操的爺爺,東漢時期的大宦官曹騰。他不僅被封侯而且還是東漢時期權極一時的人物。再比如唐朝中後期李輔國,高力士,仇士良等權傾朝野的太監。而宋朝時期的太監不僅需要識字,而且還需要懂得政治和軍事。因為宋朝時期會時不時的被委派為監軍。明朝時期更是出現了秉筆太監和掌印太監。所以識文斷字對他們來說那就更是小意思了。雖然這個時期太監經常有越權擬詔的時候。但是畢竟只是一定的短暫時間段內。並沒有形成傳統。

感謝閱讀。喜歡的朋友請關注轉發評論支持一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