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外國的體罰,我國父母實在是太溫柔了,網友:這是親爹親孃?

導語:

孩子大多活潑好動,對什麼事情都比較好奇,“十萬個為什麼”經常會在父母的耳邊響起,而有時候孩子們也不免會出現調皮搗蛋的現象,令家長十分頭痛。

一直以來,在教育孩子的過程當中,總是會出現這樣那樣的教育方式,而“體罰”也是經常被大家議論的一種方式。當有的孩子不聽話時,簡單的言語訓斥,好像並不起什麼重要的作用,所以才會有“體罰”的出現,這也是期望能讓孩子變得更加聽話,更加上進的一種手段,不僅我國如此,其實國外也是如此。

看完外國的體罰,網友:這是親爹親孃?

看完外國的體罰,我國父母實在是太溫柔了,網友:這是親爹親孃?

有時候,很多孩子可能會嚮往國外的“平等自由”,因為國外的孩子看起來過得比較舒心,所以他們會認為國外的家長大都開明,根本就不會有體罰現象的出現。但實際上,外國也是有體罰的,而且與我國一些家庭的懲罰相比,可謂是嚴厲多了。

就在前段時間,在一檔綜藝節目《非正式會談》上,播出了各國父母體罰孩子的手段。裡面有很多國外友人,一起分享自己小時候的體罰經歷,很多中國網友聽到後紛紛大呼:“原來中國的父母這麼溫柔,他們外國真的是親爹親孃嗎?”

看完外國的體罰,我國父母實在是太溫柔了,網友:這是親爹親孃?

接下來就讓我們看看,外國人是怎麼體罰孩子的。

先是法國代表進行發言,分享了自己兒時體罰的經歷:

•帶驢耳朵罰站

罰站,其實這種體罰方式是各國通用的,當孩子不聽話,調皮搗蛋時,老師或家長可能會讓孩子站到某個角落,面壁思過。但是在法國,不僅要罰站,還要帶著驢耳朵罰站,因為驢代表著蠢笨的意思,所以讓孩子帶著驢耳朵罰站,不僅是身體上的折磨,其實也是十分丟人的一件事情,更重要的是會讓孩子的心理受到傷害。

•戒尺打手指

不僅如此,在法國懲罰孩子的手段當中,還包括一個戒尺打手指。在我國古代,一直都有戒尺懲罰孩子的習慣,孩子伸出手掌心,戒尺打到手心裡面,可謂是十分疼痛的,我們的家長現在很少有用戒尺教育孩子的。

但是在法國,懲罰方式就更高一級,需要孩子五指併攏,直接用戒尺打手指,這種疼痛比打手心會更加強烈。

看完外國的體罰,我國父母實在是太溫柔了,網友:這是親爹親孃?

接下來我們看一下日本體罰孩子的常用手段:

•獅子“咬”頭

舞獅子大家都不陌生,這是中國的傳統文化和活動。而在日本,舞獅子咬孩子的頭部,對他們來說是給孩子去除髒東西的一種活動和儀式。

除此之外,當孩子不聽話時,他們也會用這種手段作為懲罰方式,雖然不疼,但是可以對孩子起到震懾作用,讓孩子因為害怕而聽話,但這樣會給很多孩子造成心理陰影。

•“打”腦袋

除此之外,在日本體罰孩子的方式當中,打腦袋估計是最常見的。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彈腦殼”。名偵探柯南大家估計都看過,裡面的工藤新一,不就是經常被人打腦殼嗎?所以漫畫裡的一些情節正是反應了現實生活的方方面面,這也是日本家長,通常懲罰孩子的常用手段之一。

看完外國的體罰,我國父母實在是太溫柔了,網友:這是親爹親孃?

說起來南非就比較嚴厲了,甚至有些害怕,大家要做好準備哦。

據說在南非某部落,懲罰孩子的手段大都大同小異,但是有一點,我們可能會覺得比較可怕。那就是當孩子長到13歲時,父母會讓孩子帶著一把工具,讓他獨自到森林存活兩個星期。

如果能夠生存下來,就證明孩子非常有能力,那麼孩子就能受到尊重,如果活不下來,甚至會被父母視為恥辱,這可是相當的可怕。

看完外國的體罰,我國父母實在是太溫柔了,網友:這是親爹親孃?

看完以上三個國家體罰孩子的方式,你還羨慕別的國家的小孩嗎?其實每個國家都有每個國家的傳統。但無論怎麼說,當孩子犯錯誤時,我們還是不提倡進行體罰的,儘量的還是用這三種緩和的教育方式解決問題:

•正確教育,儘量能夠做到以理服人,以德服人

孩子做錯了,家長一定要讓孩子知道他錯在了哪裡,要用道理來讓孩子服氣,這樣孩子以後就不會再犯同樣的錯誤,而且也不怕犯錯誤,不會為了少挨罰而對家長撒謊。

•理智教育,儘量能夠做到不動手,不傷害孩子

孩子也是有自尊的,如果一味的體罰孩子,動手來教育孩子,孩子的自尊心是會受到傷害的。失去了自尊和自信,孩子很可能會變的消沉或者是性格軟弱。

•平等教育,儘量站在同一水平線上,平等交流

孩子做錯事後,家長要先站在孩子的角度考慮考慮,並且要和孩子站在同一水平線,平等的交流,這一點對孩子來說非常的重要。

只有自己被信任被尊重,孩子才會願意溝通,願意說真話,那麼以後就會減少犯錯情況的發生。

你認為體罰應該存在嗎?1000個人眼中有1000個哈姆雷特,這個問題似乎永遠無法解決。但無論怎麼說,都希望家長能採用最合適的方法,來教育自己的孩子,因為父母是最瞭解孩子的。希望每個父母都能把孩子培養成才,讓孩子優秀健康的成長。

你小時候犯錯時,被家長體罰過嗎?當孩子犯錯時,你會體罰孩子嗎?歡迎留言評論說出你的觀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