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忘的亂世,深入分析五代十國對歷史進程的影響

導語

春秋戰國、魏晉南北朝和五代十國,是中國歷史中最著名的亂世。這三個歷史時期,人們往往津津樂道前兩者。相比於前面的熱鬧,五代十國則顯得過於寂寞,少有人提。然而正是這個時代承接二百八十九年李唐末世,又來啟三百一十九年趙宋盛景的時代。

也許是因為唐宋兩大王朝的光芒太過輝煌,這段只有五十三年的亂世才會面臨如此尷尬的境地。儘管境地尷尬,但五代十國這段歷史依然精彩,這段歷史不僅改變了中國歷史的走向,甚至影響了直至今日。

貴族政治向平民政治的轉變

在中國古代歷史中,從先秦時代到唐代,佔據統治地位的始終是貴族階層。打破這個傳統的人是出身亭長的漢高祖劉邦,生逢秦末亂世,這位街道治保主任揭竿而起,打敗了楚國的貴族項羽,執掌了帝國最高的權柄。

可是察舉制這樣的人才選拔制度還是讓世家大族掌握了帝國運行的命脈,貴族依舊活躍在帝國的政治舞臺中央。而魏晉時期,九品中正制更是讓貴族對政治形成了壟斷。儘管隋唐時期科舉制的出現讓寒門子弟看到了向上的希望,但可憐的錄取率還是沒有撼動貴族政治的根基。

遺忘的亂世,深入分析五代十國對歷史進程的影響

(圖一,朱溫拉開五代十國序幕的人)

直到五代十國,頻繁的戰爭打碎了世家大族所有的榮耀和尊嚴,武力的高低成為掌握權勢最重的籌碼。梁太祖朱溫出身奴僕,後周太祖郭威是個街頭混混,後唐的奠基人李克用、後晉太祖石敬瑭、後漢高祖劉知遠都是沙陀族人,也就是漢人口中的蠻夷。當這些出身低微甚至卑賤的人端坐在龍椅時,滿身朱紫的貴族們一邊瑟瑟發抖一邊體會著什麼叫做朝不保夕。

而在相互討伐的戰爭中,出身庶族的知識分子看到了上升的希望。既然科舉這條路走不通,於是他們放下詩詞歌賦,捧起兵法和帝王術,選擇投身軍營,成為將軍的幕府,在戰爭中學習,在戰爭中成長,在戰爭中發揮自己的光和熱,逐漸成長為軍事集團的智囊。當軍事集團奪取政權的時候,這些寒門知識分子也華麗轉身,將政治的魔杖緊緊攥住,走向政治舞臺的中心,開始了他們精彩的演出,平民知識分子開始成為中國古代政治的主宰。而此時,所謂的世家大族就在戰爭的硝煙中分崩離析,貴族漸漸離開了政治舞臺的中心,貴族這個身份慢慢地消失在中國古代的歷史之中。

貴族精神滅亡,實用主義興起

貴族不僅僅是身份的象徵。不是有錢就能成為貴族,也不是有權就能成為貴族。貴族是一種文化符號。春秋戰國時期,尤其是春秋時期的戰爭多帶有貴族氣質。公元前638年,宋與楚戰於泓水,當時宋國的國君是著名的宋襄公。面對著正在渡河的楚軍,身邊大臣曾勸宋襄公趁對方立足未穩攻其不備,但是宋襄公卻以這樣做不仁義為由拒絕出戰,必須等楚軍渡河列陣後再戰。結果,宋軍在楚軍的攻勢下一敗塗地,而宋襄公在次年傷重而亡。

遺忘的亂世,深入分析五代十國對歷史進程的影響

(圖二,五代十國時期少數民族國家悉數建立)

如果用現在的眼光去看宋襄公,那就是不折不扣的傻,愚守著所謂"仁義",最終兵敗身死。可是在那個時代,貴族就是要守禮法,義大於命。因此在春秋戰國時期,古人的許多做法在如今的價值觀看來很難理解。因為當下的價值觀是十足的笑貧不笑娼的實用主義價值觀,而這個價值觀的由來也許就是從五代十國開始的。

在五代十國中,有一位爭議很大的名臣,就是馮道。這個人號稱長樂老,是中國古代政壇中輔佐多朝的人,他經歷過五個王朝,十個皇帝,在每一個王朝中都擔任宰執一類的重臣,而這樣的輝煌履歷即便是在大一統時期也是不多見的。馮道在世72年,可謂長壽老人,可是後世卻以"不知廉恥"、"奸臣之尤"的評價。

遺忘的亂世,深入分析五代十國對歷史進程的影響

(圖三,五代十國時期平民出身的官員)

馮道出身耕讀之家,生逢唐末亂世,填飽肚子活下去僅僅依靠聖人之學是不夠的。馮道出仕便在幽州節度使劉守光的軍中,只有左右逢源、圓潤油滑才能夠在環境殘酷的軍營和戰爭中生存。而馮道所面對的十位帝王中,不僅有明主,也有戰爭機器,甚至有暴君,可是他依舊平步青雲、波瀾不驚,依靠的就是通帝王心術、通為臣之道、通實用利己、通生存之道。而這也是大部分知識分子能夠活下去並向上攀爬的不二法門。

學得文武藝,報效於帝王家,滿足統治階級的需要才是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的追求。貴族精神是在吃喝不愁的情況下才能養成的文化屬性,而在飢餓困窘的年代裡,只有你死我活、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才是真理。一切為了活著,一切為了利己,實用主義就這樣興起,而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也逐漸成為了國人的價值觀。

中國"尚武"精神的絕唱

中國尚武的氣質從宋代開始就漸漸消失。而五代十國便是中國尚武精神的輓歌。

漢民族和遊牧民族之間的戰爭是中國古代始終不變的主旋律,不是東風壓倒西風就是西風壓倒東風。戰爭不僅是殘酷的,同樣也促進了民族之間的融合。從先秦到唐代,幾乎全民皆兵,每個人面對兵役都責無旁貸,為了在戰場上能夠活命,平民必須會武術。

生逢五代十國這樣的亂世,武力是解決問題最好的方式,連年的戰爭、兵亂,除了朝堂上的官員,身處江湖的百姓自然也是朝不保夕。活命只是最基本的需求,而想要在亂世中脫穎而出,成為割據一方的梟雄,甚至一呼百應的皇帝,只有成為將軍,統軍百萬才是唯一的出路。縱觀五代十國的開國皇帝,每一個人都是身經百戰、功成名就的軍事家和戰爭機器。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詩鬼李賀如此雄渾豪邁的詩句就是那個時代尚武精神最好的寫照。

遺忘的亂世,深入分析五代十國對歷史進程的影響

(圖四,五代十國時期勢力分佈圖)

同樣出身武將的宋太祖趙匡胤在經歷了這個亂世之後,終於發現武將是帝國安全與穩定最大的危害,所謂"兵者,不祥之器",老子的話還是很有道理的。於是在杯酒釋兵權之後,他把帝國武將的地位一再貶低,而一味提高文臣的地位。防止武將作亂最好的方式就是讓帝國的臣民都不想成為武將,所以他充分發揮了科舉取士的巨大能量,讓天下的年輕人看到讀書的利益。

於是趙宋真正開啟了中國的科舉時代,讓考試當公務員成為了社會的主流。在他弟弟趙光義執政的20年間,科舉取士的數量遠遠超過唐朝三百年,而他的侄子宋真宗趙恆更是寫下了名垂千古的《勵學篇》,告訴天下人,只有讀書才是實現高官得做、駿馬得騎、迎娶白富美、走向人生巔峰的唯一途徑。而此時,尚武這兩個字在中國人的性格字典裡被抹去,崇文逐漸變成人間正道。

經濟重心的變化

中國古代的經濟中心存在一個變化過程,就是由西向東、由北向南。秦朝開始,長安和洛陽就是中國政治的中心,而黃河流域就是中國的經濟中心,政治始終主導著經濟的發展。而中原腹地始終是兵家的必爭之地,攻入長安和洛陽就代表了對於前朝的征服。

五代十國的戰爭也大多發生在中原地區,唐末的戰爭讓長安城化為灰燼,中國以後的王朝再也沒有選擇這裡建都,千年古都從此退出歷史舞臺。東都洛陽也在戰爭中被破壞,開封,這個比東都還有靠東的城市,依山傍水,位置優越,逐漸走進了統治者的視野,最終成為了北宋的國都。

遺忘的亂世,深入分析五代十國對歷史進程的影響

(圖五,五代十國時期流通的貨幣)

相比於北方所謂正統帝國的戰亂頻繁,十國中那些位於江南、四川的小國則是風調雨順、物阜民康,甚至出現了向李璟、李煜這樣的文學家皇帝,一派世外桃源的景象。所謂文章錦繡地、溫柔富貴鄉,江南的魚米富足自然吸引了來自北方的難民,這些在戰亂中舉家逃離的人們,帶著希望向南出發,跨過山、越過河、穿過森林、躲過兵匪、忍過飢餓,他們帶來的不僅是人口,還有龐大的勞動力和先進的生產技術,江南地區的經濟就在不知不覺中成長起來,超過北方,成為中國古代的糧倉。

當然,安逸必然會消磨人們的意志,在美人的臂彎和溫暖的春風裡,這些美好都被宋帝國的鐵蹄踏破,一句"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擊碎了所有苟活的美夢。不過,江南地區的興盛一直持續到如今,經濟中心從此再也沒有北移過。

結束語

五代十國,是一段十分有趣的歷史,雖然只有短短的五十三年,各路皇帝、各路神仙、各路人才你方唱罷我登場,人性的善惡更是淋漓盡致,只是如今關於這方面的歷史普及讀物實在太少,但即便如此,依然無法掩蓋這段亂世的光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