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盆地平原为什么自古就被称为天府之国?

用户71914037107


四川自古就被称为“天府之国”,但要明确的是这称号指的是位于四川北面的成都平原,并不包括川子与川西南的山区。那么为什么四川又被称为天府之国呢?有以下几点:

一、食物上,民以食为天,食物富足可以吸引来更多的人口。四川盆地地理位置优越,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在战国时期农业就比较发达。秦朝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更是让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土”。在这之后,四川也成了中央王朝的主要粮食供给基地和赋税的主要来源地,因为,称之为“天府”。

二、区位上,冷兵器时代,有利的地理位置,直接决定着兵家胜负,国家兴亡。

1.四川盆地四周崇山峻岭,北有秦岭,南有云贵高原,西有青藏高原,东有山地,交通闭塞,在古代被称为“四塞之国”,是易守难攻的绝佳战略位置。历史上,张良、诸葛亮等军事家都将四川作为立围根基之地。

2.四川盆地既可以避免战争破坏,保证社会环境安定,又可以发展社会经济。唐中期,关中发生战乱,唐玄宗和唐僖宗都将四川作为避免战乱的首选之地。在他们眼里,四川是一片笙歌宴舞、安全稳定之地,因此称之为“天府之国”。

三、文化上,天府本是一种官名,是专门保管国家珍宝、库藏的一种官吏。其职责是“掌祖庙之守藏,与其禁令。凡国之玉镇、大宝藏器焉,若有大祭大丧,则出而陈之,既事而藏之”。新车,后人便用“天府”比喻自然条件优越,形势险固,物产富饶的地方。

1.《战国策·秦策》中纵横家苏秦对秦惠王说:“大王之国,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变,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秦末汉初,决定定都关中,张良论证说:“关中左崤函,右陇蜀,沃野千里,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以上说的“天府之国”虽然主要指得是关中平原,但不难看出,无论是苏秦还是张良都是将“天府之国”用于形容富庶之地。

2.诸葛亮的《隆中对》中有言:“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而汉时的益州正是如今的四川盆地和汉中盆地。

3.晋史学家常璩在《华阳国志》中称:“蜀沃野千里,号称‘陆海’,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至此,“天府之国”在历代文人学者笔下逐渐成了四川盆地的代名词,后来还进入了中学教科书,因而成为家喻户晓的一条地理常识。





时窝旅游


不是这样的。

天府之国最初是指的关中秦国故地,尤其修建郑国渠之后,关中物产丰富,粮食产出极为可观,所以,汉初张良在论证定都关中时说,“关中左崤函,右陇蜀,沃野千里,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史记·留侯世家》)。这是最早出现“天府之国”的文字,主要指的就是关中平原。

到了唐代,关中地区经历上千年开发,水土流失情况突出,粮食产出减少,如唐高宗开始就每年春耕后携大臣士兵等几十万人到洛阳地区就食,其实就是等江南河北地区的粮食经水运到洛阳,以节省运输到长安的时间与损耗费用。

大诗人李白在《上皇西巡南京歌十首》中说,“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草树云山如锦绣,秦间得及此间无”,这首诗是历史上第一次将“秦”与“蜀”比较同时对四川地位加以确立的诗,成都也因此取代关中而获得“天府之国”的专利权。


四川達州


四川历史悠久、风光秀丽、物产丰富,自古被誉为“天府之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