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爺為何會有兩張“不同的面孔”?為適應社會發展而發揮不同作用

源出周官幕人的師爺,歷經千年發展,終於在清朝時期迎來全盛時代

。但隨著社會歷史的發展,師爺分出了兩張不同的面孔,以不同的方式影響著歷史進程,為什麼會這樣?

看多了小說電視的人,一看到“幕僚”,總覺得他們不是主角身邊足智多謀的“開掛選手”,就是反派身後煽風點火的“惹事精”,似乎只要有他們在,就必定要機關算盡才能罷休。

但如果把“幕僚”換成了“師爺”,那就彷彿神仙下凡,幕僚們不僅會變得毫無神秘感,還會非常接地氣。“幕僚”初誕生之時,可能真的是足智多謀、攪弄風雲的代名詞,但是當幕僚一路發展到明清、成為了“師爺”之後,就已經變成了一個“平易近人”的職業。

師爺為何會有兩張“不同的面孔”?為適應社會發展而發揮不同作用

在清朝時期,師爺終於迎來了全盛時代:上至總督、巡撫,下至知州、知縣,大家都得請幾個師爺來給自己幫忙,一時之間,彷彿真的“無幕不成衙”。

而在這個“全盛時代”,師爺終於也分出了“兩張面孔”,從職業走向官僚,用自己的方式維持著王朝政權的運作、推動著社會歷史的發展。


職業性師爺:來打個工,混口飯吃

職業性師爺,顧名思義,就是以師爺為職的人。對於他們來說,師爺就是一份工作,他們恰好懷有一份職業專長、也需要依靠這份工作賺錢養家。

就像現代的職業經理人需要有管理才能一樣,職業性師爺也需要有某一方面的技術專長才能勝任。在清朝,職業性師爺主要協助地方軍政官衙辦理文案、刑名、銀谷三類事務,只有擁有這三方面特長的人,才能成為一名職業性師爺。

不管是長於寫作的文案幕僚、善於訴訟的刑名幕友,還是能記會算的銀谷幕賓,都是有著專業技能的“職業管理人”,他們利用自己的專長,維持著政府官衙的運轉。

師爺為何會有兩張“不同的面孔”?為適應社會發展而發揮不同作用

紹興師爺正是這一群體中的佼佼者,他們處世精明、治事審慎、善於謀劃、精通律法,專業性極強,他們協助清代各級政府官員處理政務,橫行天下、名揚萬里,可以說是封建專制統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


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

職業性師爺在清朝興起,當然不會是一種偶然,師爺成為一種職業、被官府所需要,更多的是得益於清朝官員的文化水平比較低。

清朝初年,滿人剛剛入關之時,擅長於在馬背上打天下的滿清官員們,並不擅長於治理天下。他們文化水平偏低,甚至可能不通漢文;他們可能擅長行軍打仗,但一定缺乏管理幅員遼闊的封建國家的行政經驗。而如果無法處理法律、會計、文書等事務,政府的正常運轉都難以保證。

在這樣的情況下,職業性師業的專長就有了用武之地,他們可能無法入朝為官、吃朝廷俸祿

,但憑藉著同鄉、親朋口口相傳的專業知識、銀谷秘訣,一樣可以發揮所長、養家餬口。

師爺為何會有兩張“不同的面孔”?為適應社會發展而發揮不同作用

而當清廷統治日趨完善、科舉制度盛行之後,職業性師爺並沒有隨著官員的文化水平提高而消失,與之恰恰相反,職業性師爺的需求達到了頂峰。

由於清政府嚴格的文化控制,選拔官員的標準是以八股文為標杆的科舉制度。按八股文水平選出來的“才子”官員,熟讀四書五經、長於格式寫作,但始終缺乏專業的行政管理技能。

科舉不考法律也不考算賬,學子們自然不會鑽研此道,但入朝為官之後,法律訴訟、會計賬目是他們必然會面對的“日常”,在這種時候,他們也只能選擇聘請職業性師爺來處理這類事務,以維持政府的順利運轉。

在這個階段,職業性師爺只是為了生計而受官衙聘請、處理專業事務的“合同工”,他們不屬於朝廷認可的官僚,可以隨時離開、另謀高就。

師爺為何會有兩張“不同的面孔”?為適應社會發展而發揮不同作用


師爺制度的改革:回到體制內

清朝末期,西方列強強行打開了清廷關閉的國門,受到西方文化的強烈刺激,職業性師爺制度也隨著時代開始走向崩潰。

其中最直接的一個影響是,為了適應社會變化,清政府整頓官僚體制、裁撤了大量重複和虛設的機構,這導致了大量職業性師爺一同被裁撤,只得另謀出路。

另外,著名的洋務派官員張之洞上奏皇帝,呼籲改革師爺制度。隨著中西方交流的日益頻繁和加深,張之洞發現傳統的師爺制度已經無法適應社會的變化了,他上書呼籲:不聘刑名師爺,只設立刑名總文案。他以新型法律手段替代了紹興師爺的傳統審判方式,動搖了刑名師爺存在的基礎。

師爺為何會有兩張“不同的面孔”?為適應社會發展而發揮不同作用

與此同時,大量新式學堂興起、出國留學成為風尚,新式學堂的學生和留學生,已經成為了一個不僅懂得文化知識,還懂得經濟、財政、會計、統計、法律等專業知識的新型文化群體。他們知識覆蓋面廣,擁有符合社會發展需求的新型專業知識,動搖了銀谷幕賓的存在基礎。

刑名、錢穀兩大師爺的生存基礎被動搖之後,很快導致職業性師爺的存在基礎土崩瓦解,職業性師爺也就逐漸走向沒落。

但這場師爺制度的改革,只是終結了師爺的職業化道路,缺並沒能徹底終結師爺制度。甚至可以說,這場改革只是將師爺從體制外又趕回了體制內,讓師爺迴歸了最初“幕僚”的身份與價值。


官僚式幕僚:家國大義,救亡圖存

官僚式幕僚,正是師爺回到體制內之後的表現形式,可以將其定義為“得到中央政府任命的官員被其他地方高級官僚聘請進入幕府,以官僚身份輔助官僚處理地方行政事務的人員”。

師爺為何會有兩張“不同的面孔”?為適應社會發展而發揮不同作用

簡單來說,官僚式幕僚,不僅是得到中央政府正式任命的官僚,而且還是其他官員的幕僚,他們同時擁有官僚和幕僚兩種身份。學者認為,官僚式幕僚同樣有三種類型:通過科舉制度為官、隨後進入幕府的科舉式幕僚;通過建立軍功、以軍人身份入幕府的軍功式幕僚;先成為幕僚、因功被推舉為官員後仍舊留在幕府的推舉式幕僚。

與為了生計進入幕府的職業性師爺不同,官僚式幕僚,大多都是心懷家國天下有志之士。他們加入幕府,是為了實現心中的抱負和理想、是為了家國大義和救亡圖存。

李鴻章正是官僚式幕僚的代表,史料記載,李鴻章於1847年進士及第,被授予實官,到了1859年,李鴻章受李瀚章引薦,成為了曾國藩重要的幕僚。在因功被朝廷晉升之後,李鴻章仍然留在曾國藩的幕府中,是典型的官僚式幕僚。

師爺為何會有兩張“不同的面孔”?為適應社會發展而發揮不同作用

李鴻章


以幕府為跳板,施展才華抱負

晚清時期,社會正在經歷重大變革:西方列強妄圖蠶食中國、農民運動風起雲湧,舊式軍隊在列強面前不堪一擊,清政府已被逼入絕境;朝廷腐敗愈演愈烈,各級官員欺上瞞下、剝削百姓。即使有識之士想要改變這種風氣、救國救民,也往往會因為官職太低而有心無力。

在這個時候,官僚們紛紛加入幕府,主要有以下原因:

1、低級官員無力改變官場現狀,選擇以加入幕府的方式,影響高級官員的抉擇,改變官場風氣,實現自我發展和心中理想;

2、清政府出於鎮壓太平天國等農民運動的需要,允許地方組織軍隊,官僚們為了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或為了建功立業,加入新軍幕府,成為幕僚;

師爺為何會有兩張“不同的面孔”?為適應社會發展而發揮不同作用

3、從軍之人在對內對外戰爭中建功立業,以軍官身份加入幕府,以實現自己救亡圖存的理想。

而在官僚式幕僚中,還有一群人以白衣之身入幕府,因功被推舉為官僚後仍留在幕府中,成為了推舉式幕僚。他們雖無官身,但懷有民族大義的理想,加入幕府是為了國家大義、救亡圖存。他們是無法依靠科舉嶄露頭角的人、是希望在戰場上建功立業的人、是能言善辯長於斡旋的人,他們希望以幕府為舞臺,施展自己的才華與抱負。

曾國藩、李鴻章都曾大力推舉自己的幕僚入朝為官,為他們實現理想助力。

師爺為何會有兩張“不同的面孔”?為適應社會發展而發揮不同作用

曾國藩

因為受到推舉的幕僚越來越多,幕府和地方勢力不斷壯大,官僚式幕僚逐漸成為了能夠影響社會變革的新興政治力量。

或者可以說,1840年後,瀕臨滅亡的晚清政府還能存在71年之久,與官僚式幕僚的存在不無關係。曾國藩和李鴻章的幕府大力推進洋務運動、開啟了中國近代教育之路,使得中國開始走上近代化的道路。

他們培養出了大量能適應近代化社會的人才,為中華民族的復興積澱了力量。


結語:

清代幕僚的“兩張面孔”是適應社會不同發展階段而產生的,他們存在於不同時期、發揮著不同的作用。但總的來說,職業性師爺只是為了生計而協助地方政府進行行政管理,他們的幕僚能力較低、思維水平受到侷限。

而官僚式幕僚誕生於晚清國家危難時期,有志之士為了救亡圖存,以幕府為跳板,旨在實現自己的救國理想、人生價值,他們在推動社會進步的同時,也奠定了中華民族崛起的堅實基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