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城南舊事》中的小英子和她的家族背後的故事

電影《城南舊事》相信有不少人都看過了吧?這是根據臺灣女作家林海音的同名原著改編拍攝的,寫的基本就是林海音自己的故事。她本來叫林含英,小名英子,北平只是她的第二故鄉。說起來,她可是一位地道的臺灣人。這個臺灣小姑娘當年是怎樣來到北平的呢?

那個《城南舊事》中的小英子和她的家族背後的故事

《城南舊事》電影海報

這就要說到小英子的爸爸和媽媽了。在1894-1895年,中國和日本打了一場甲午戰爭,戰爭以中方慘敗而結束。這不僅打斷了晚清的中興美夢,更是讓中國臺灣成為了日本刀俎下的魚肉,從此臺灣被日本殖民者統治長達了50年,直到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寶島才回到祖國的懷抱。然而當年就有那麼一群中國人,儘管生長在臺灣,被迫從小學習日文,也一直心繫著自己的祖國,有著中華民族傳統的民族氣節。小英子的爸爸林煥文先生正是這樣的臺灣人。

說起來,林家是臺灣苗栗頭份鎮客家人,從大陸移居到臺灣已經好幾代了。在日本侵略者來到臺灣的時候,小英子的爸爸林煥文才七歲。雖然當時臺灣的學校被迫把日語當作國語在學校教學,但是林煥文的父親,也就是小英子的爺爺林臺,是秀才出身,非常注重孩子特別是長子林煥文的國學教育,這讓從小讀書優秀的林煥文對中文、日文都很精通。等到從當年臺灣的最高學府———臺灣總督府國語(日語)學校師範部畢業後,他就在臺灣的學校裡教書,課餘時間還偷偷教學生中國古詩詞,是一位很受學生愛戴的老師。

和小英子的媽媽黃愛珍結婚後,爸爸林煥文在1917年帶著懷孕的妻子去了日本謀生,小英子就是他們到達日本大阪後第二年出生的。在日本住了三年,林煥文又將妻女送回了臺灣,自己一個人來到了北平,待找到了一個可以養家餬口的工作後,又把妻子和年僅五歲的小英子接到了北京團聚。就這樣,小英子從自己的家鄉來到了北平城,一直呆了25年才離開。而此後小英子的叔叔林炳文也從臺灣趕來投奔大哥大嫂一家,不久也接來了自己的妻兒,兄弟兩家人其樂融融,共同做起了“北漂”。

那個《城南舊事》中的小英子和她的家族背後的故事

影片中的小英子

那時在北京的臺灣人名義上算是日本僑民,小英子的爸爸和叔叔卻把自己的籍貫寫成在大陸的祖籍廣東蕉嶺。到了小英子上小學時,爸爸也堅決不肯把女兒送進北京的日本僑民學校,而是送進了我們中國人自己開辦的北京師範大學附屬小學讀書,這樣小英子從小就接受中國文化的教育。這就是我們在《城南舊事》影片中看到的那所小學。學校的位置在廠甸,現在的琉璃廠一帶。

到了1931年,也就是小英子十三歲那年,林家出了一件大事。小叔叔林炳文做地下抗日工作,為了支援朝鮮的抗日活動,他利用自己在郵局工作的便利,把一批抗日經費送往朝鮮,走到大連時不幸被日本人發現了,抓到獄中毒死。大哥林煥文接到噩耗,急忙從北平趕到大連收屍,回來後又傷心又生氣,肺病復發,吐血不止,從此一病不起,死的時候年僅四十四歲。影片《城南舊事》的結尾正是到此而止。

那個《城南舊事》中的小英子和她的家族背後的故事

《城南舊事》劇照

爸爸去世的那一年,小英子小學畢業,升到了初中。在她下面還有六個年幼的弟弟妹妹,媽媽帶著七個孩子遠在他鄉,生活自然不容易。遠在臺灣的爺爺為著千里之外的兒媳和孫子孫女著想,讓他們一家回到臺灣來生活,畢竟這裡有他們的親人可以照應。然而小英子卻作主寫信回絕了爺爺的好意。她告訴爺爺,自己非常痛恨害死了親愛叔叔的日本國,更不願意自己和弟弟妹妹回去後在日本人開辦的學校裡讀書,而這是在回當時的臺灣後無法避免的。就這樣寡母帶著小英子和弟弟妹妹們留在了北平。

沒有了爸爸,小英子一家只能依靠著父親微薄的撫卹金在北平生活。為了節省開支,他們搬到了南柳巷晉江會館,這裡是福建與臺灣鄉親可以不出房租就住下來的地方。而媽媽還要為附近的學生做包飯貼補家用,小英子也負起了不是小孩子該負的責任。她幫助媽媽照顧弟弟妹妹們,領著他們上學,為他們註冊學校,帶著他們買衣服和鞋子,給他們選訂雜誌……不光弟弟妹妹們要聽小英子的話,就連媽媽也要事事徵求小英子的意見。

那個《城南舊事》中的小英子和她的家族背後的故事

林海音(右一)與母親和弟弟妹妹們1936年攝於北平南柳巷晉江會館。

那個《城南舊事》中的小英子和她的家族背後的故事

四十多年後回到北京,重遊晉江會館的小英子

這時的英子已經不能再叫小英子了,她上的中學是福州人辦的私立春明女中。從她家走到學校,大概要20分鐘路程。這裡的學費對福建學生特別優惠,一般學生的學費要25元,福建學生只要繳18元。而英子的媽媽正是福建人,就沾光可以享受優待的學費,從而減輕了家中的負擔。而正是在這裡,英子被新文學迷住了,成為了一個女“文青”。

那個《城南舊事》中的小英子和她的家族背後的故事

林海音年輕時的照片

從春明女中畢業後,英子聽說有家北平新聞專科學校,是京城有名的《世界日報》社長成舍我先生創辦的。學生不用交學費,學習優秀畢業後還能有機會進報館工作,於是自己作主報考了這所學校。一畢業,就以優異成績正式進入《世界日報》成為了一名女記者。之後,又與共用一張辦公桌的同事夏承楹結成良緣,於1939年5月在東單三條的協和醫院禮堂舉行了新式婚禮。婚後住到了永光寺街1號夏家老宅裡。這裡離孃家所在的南柳巷很近,走路也不過5分鐘的路程。

那個《城南舊事》中的小英子和她的家族背後的故事
那個《城南舊事》中的小英子和她的家族背後的故事

林海音夫婦在北平舊照。

嫁入夏家不久,英子看到一套叫《海潮音》的書籍,覺得這個名字很好,決定用其中的“海音”兩個字做筆名,從此英子的本名林含英知道的人越來越少了,林海音反而成了英子最廣為人知的大名。

抗戰結束後,林海音夫婦搬到南長街28號,過起了自己小家庭的日子。這時臺灣也光復了,在臺灣的親人們都希望林海音一家能在多年離開後回到故鄉,於是1948年林海音和夏承楹夫婦帶著林海音的媽媽、弟弟妹妹,和自己的3個孩子回到了臺灣。就這樣,劃了一個人生的大圓,小英子從故鄉臺灣來到了第二故鄉北平,又從北平,回到了臺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