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提出的“趕考”心態,為什麼永遠不能丟?

毛澤東提出的“趕考”心態,為什麼永遠不能丟?

1949年3月召開的中共七屆二中全會決定,為適應黨的工作重心轉移,迎接新中國的誕生,中共中央辦公地點將在會後由西柏坡遷往北平。

臨行前,毛澤東風趣地對周恩來等人說:“今天是進京的日子,進京‘趕考’去。”周恩來笑著接過話題道:“我們應當都能考試及格,不要退回來。”毛澤東則表示退回來就失敗了,我們決不當李自成,我們都希望考個好成績。

如今,70年過去了,我們黨帶領人民取得了一系列偉大成就,但“趕考”遠未結束。在新時代新徵程中,我們仍需懷有“趕考”心態,不忘初心,砥礪前行。

“進京趕考”的使命擔當


  在長達數千年的人類歷史進程中,中國曾經創造了輝煌的文明,寫下了不朽的篇章。但自近代以來,西方列強仰仗著堅船利炮,肆意侵凌中國,人民蒙難,家國破碎,無數志士仁人為救國救民上下求索,不懈奮鬥,但卻因種種條件所限,收效甚微。1921年中國共產黨的成立,為苦難的中國帶來了新希望。黨成立之初,就發出“為天下勞苦大眾謀幸福”的鏗鏘誓言,並義無反顧肩負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

  此後,中國共產黨人經過28年艱苦卓絕的英勇奮戰,終於贏得民族獨立,人民解放。面對國民黨遺留下來的一堆爛攤子,如何收拾殘局,重整家園,兌現當初對人民的莊重承諾,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富裕,完成歷史所賦予的莊嚴使命,嚴峻考驗著中國共產黨人的智慧與能力。以毛澤東為代表的老一輩革命家,不懼艱險,直面挑戰,懷著“趕考”心態,昂首進京,以無私無畏的宏大氣魄擔當起了強國安邦的歷史重任。

“不要退回來”的憂患意識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夠從小變大,由弱變強,就因為始終抱有憂患意識。這是對歷史經驗的深刻總結。1644年,李自成率農民起義軍攻入北京,然不過42天便兵敗退出。1944年,郭沫若作《甲申三百年祭》,重提舊事,以資鏡鑑。毛澤東閱後,決定將其列為整風文件,印發全黨高級幹部深入學習。之後,在《學習與時局》報告中,毛澤東特別指出,“我黨歷史上曾經有過幾次表現了大的驕傲,都是吃了虧的”,“近日我們印了郭沫若論李自成的文章,也是叫同志們引為鑑戒,不要重犯勝利時驕傲的錯誤”。

  “不要退回來”的憂患意識亦來自於對現實的極度警醒。毛澤東在中共七屆二中全會的報告中指出,“我們很快就要在全國勝利了”,而“因為勝利,黨內的驕傲情緒,以功臣自居的情緒,停頓起來不求進步的情緒,貪圖享樂不願再過艱苦生活的情緒,可能生長”。因此,他告誡全黨,“奪取全國勝利,這只是萬里長征走完了第一步。如果這一步也值得驕傲,那是比較渺小的”,“中國的革命是偉大的,但革命以後的路程更長,工作更偉大,更艱苦”。所以,他鄭重強調,要“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艱苦奮鬥的作風”。

“決不當李自成”的執政自信


  “決不當李自成”的執政自信源自於中國共產黨掌握了馬克思主義這一科學理論。理論是行動的先導,思想是行動的指南。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之日起,就把馬克思主義確立為自己的指導思想,寫在自己的旗幟上。正是因為有了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指導,並在革命實踐中不斷豐富和發展,中國共產黨才最終推翻了“三座大山”的壓迫,贏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實現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

  “決不當李自成”的執政自信亦源自於中國共產黨一貫堅持的根本政治立場——人民立場。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黨的根本宗旨,群眾路線是黨的根本工作路線。過去的革命鬥爭之所以能夠取得勝利,就是因為我們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即使在將要奪取全國政權之際,面對能否“跳出歷史週期率的支配”疑問,毛澤東也是自信滿滿,豪邁宣稱:“我們已經找到了新路,我們能跳出這週期率。這條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讓人民來監督政府,政府才不敢鬆懈。只有人人起來負責,才不會人亡政息。”

新時代的“趕考”路


  2013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河北省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時曾指出:“60多年過去了,我們取得了巨大進步,中國人民站起來了,富起來了,但我們面臨的挑戰和問題依然嚴峻複雜,應該說,黨面臨的‘趕考’遠未結束。”

  在慶祝新中國成立70週年前夕,習近平總書記專程前往北京香山革命紀念地進行視察,在講話中他再次強調,要以“趕考”的清醒和堅定答好新時代的答卷。

  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五次集體學習時指出:“我們黨要求全黨同志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就是要提醒全黨同志,黨的初心和使命是黨的性質宗旨、理想信念、奮鬥目標的集中體現,越是長期執政,越不能丟掉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本色,越不能忘記黨的初心使命,越不能喪失自我革命精神。”初心和使命是激勵中國共產黨人不斷前進的根本動力。

  居安思危。我們黨是生於憂患、成長於憂患、壯大於憂患的政黨。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屢次要求全黨牢記“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古訓,著力解決好“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歷史性課題。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告誡全黨“一定要登高望遠、居安思危”,唯有如此,方能時刻保持自我警醒,推進自我革命,使黨永遠立於不敗之地。

  始終高舉旗幟,堅定信念,增強執政自信。“當今世界,要說哪個政黨、哪個國家、哪個民族能夠自信的話,那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習近平總書記這段話,充分彰顯了中國共產黨強烈而鮮明的執政自信。這種自信來自於我們始終高揚的馬克思主義旗幟,來自於我們堅定走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路上的信心和底氣。

  實踐證明,我們黨在這場歷史性考試中取得了優異成績。但考試還沒有結束,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正在為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不懈奮鬥,就是這場考試的繼續。

摘編自《群眾·大眾學堂》2019年第6期,原標題為《“進京趕考”的時代意蘊》

作者:秦軍(作者單位:常州大學懷德學院)


毛澤東提出的“趕考”心態,為什麼永遠不能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