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持陌刀、一戰封神的神通大將:談笑間,兩千步兵屠六萬敵軍

李嗣業其人

奇兵不在眾,萬馬救中原。談笑無河北,心肝奉至尊。孤雲隨殺氣,飛鳥避轅門。竟日留歡樂,城池未覺喧。——詩聖杜甫《觀安西兵過赴關中待命二首》中的四句

形容安史之亂中從萬里之外的安西都護府趕往大唐腹地共赴國難的士兵,他們嚴整的軍容是大唐軍人的典範,而這支軍隊的領袖正是名不見經傳的李嗣業。李嗣業有眾多外號,例如神通大將、陌刀將和超級猛將等。他戎馬一生為大唐,屢立奇功,挽救唐王朝於生死存亡之際。李嗣業率領的陌刀隊為軍前驅,“如牆前進,所向披靡”,硬生生將數次必敗的戰局扭轉過來,由敗轉勝。可是這位神通大將的功業戰績與史書名聲完全不成比例,對於他的瞭解鮮有人知。李嗣業用盛世大唐創造出的陌刀扶起了搖搖欲墜的衰唐江山。

手持陌刀、一戰封神的神通大將:談笑間,兩千步兵屠六萬敵軍


雛虎嘯安西

李嗣業,京兆高陵人,京畿長安都城地域的人,“身長七尺,壯勇絕倫”,相當於現在的兩米三左右,強健而勇敢的程度是無與倫比的,雙臂之力無人能比(利於使用碰之即死的重武器),妥妥的超級猛將身體模板。開元盛世的中期,早早跟隨安西都護來曜討伐不臣擾唐的十姓蘇祿,此戰先登上城牆俘虜敵軍,因斬首俘虜的戰功官至正六品上階武散官昭武校尉,雖沒有標準必有的統兵權力,但也是有著相當於今天師級幹部的等級待遇。

此戰過後李嗣業留在安西都護府應徵當安西兵,其中有一個較為重要的因素便是當時安西軍在推廣陌刀,李嗣業見之大喜認為這是自己的本命兵器,所以舞得虎虎生威。陌刀,一種長柄大刀,漢代稱之為斷馬劍,雙手兵器,專克騎兵的武器。陌刀與其他三樣兵器並稱唐之“四夷”

,以對付騎兵稱雄。陌刀極為鋒利,砍殺效果極佳,下砍馬腿,上削人頭,快趕上現在的反坦克導彈,即便不用來殺敵,用來威懾亦是很好。《唐六典·卷十六》:“刀之式有四:一曰儀刀、二曰障刀、三曰橫刀、四曰陌刀。陌刀,長刀也,步兵所持,蓋古之斷馬劍。”

手持陌刀、一戰封神的神通大將:談笑間,兩千步兵屠六萬敵軍


陌刀在唐朝滅亡之後就很少在史書中記載到,一是鑄造技術的斷層,二是後人體型氣力不用允許他們使用這樣虐殺騎兵的重兵器。後世所傳的陌刀一般都是後人猜想,不存在流傳於世的實體;因為唐人極度重視陌刀,有具體部門鑄造、貯藏、管理,而且嚴令禁止有人陪葬陌刀。可以這麼說,陌刀是盛唐武備的驕傲,從開元盛世走過來的李嗣業用它斬盡一切叛唐的白眼狼。身為安西昭武校尉的李嗣業,每戰必為先鋒衝在最前面,一路衝殺過去,敵人死狀往往極為慘烈,敵軍看著肝膽俱裂、心生懼意,史書形容他用陌刀的衝鋒是“所向摧北”,摧枯拉朽地使敵人敗北。

因有“神通驍勇”而屢被重用

因而在安西軍內,眾將士推舉李嗣業為新組建的陌刀隊的領袖。當時的安西節度使馬靈察,每次出師討伐異族,必帶上李嗣業一起,其官職迅速攀升至高級武官員,正四品的中郎將。李嗣業真正大出風頭、戰傳史冊是在安西都知兵馬使高仙芝奉詔統軍專征小勃律國,高仙芝選其為左右陌刀將,統領軍中一半的陌刀兵馬。十萬吐蕃大軍陳兵娑勒城,

“據山因水,塹斷崖谷,編木為城”。兵臨城下、勞師遠征的唐軍需破佔有地利優勢的吐蕃軍,方可進行下一步軍事行動。

手持陌刀、一戰封神的神通大將:談笑間,兩千步兵屠六萬敵軍


不曾想高仙芝直接給李嗣業定下要求:“不午時須破此賊”,可見身為名將的高仙芝對其的重視和信任。李嗣業也有這個資本實力得此殊榮完成此次任務,先身先士卒領陌刀兵上山,從四面八方攻擊敵人,再樹立大旗吸引敵軍火力和聚攏稍後將至的唐軍將士。如此一來,敵軍潰敗,徵小勃律的目標也很快地完成,史稱

“於是拂林、大食諸胡七十二國皆歸國家,款塞朝獻,嗣業之功也”,得授從三品的十六衛將軍之一的右威衛將軍,真正步入大唐高級武官一列,再進一步就是從二品的一方都護,敵人都畏懼他,稱其為神通大將,意為“宛若身負神通的將軍”

手持陌刀、一戰封神的神通大將:談笑間,兩千步兵屠六萬敵軍


後來安西都護府與大食大戰,王仙芝困於眾多敵軍中,李嗣業一人把持著狹隘的路口,手持陌刀向前擊之,“人馬應手俱斃。胡等遁,路開,仙芝獲免”,可以說這場戰役最後是是李嗣業保存下大唐最後的火種和顏面。王仙芝投桃報李,還其救命之恩,向朝廷表功,再加正三品的左金吾大將軍。

跟著唐朝盛衰走的人生

做了一陣子疏勒鎮使,後不知何原因(史書沒記載)入長安。天寶十二年,李嗣業加武官最高階從一品的驃騎大將軍,散官無實際統兵。入朝覲見,唐玄宗當面賜酒給李嗣業喝,李嗣業因醉起身拜舞,李隆基沒有不喜,反而表現出十分寵信的樣子:賞一百匹綢緞、五十件金器、錢十萬貫,順便開玩笑地囑咐“這是給你解酒的呦”。

這時候的李嗣業已經達到了人生巔峰,大唐武官最高的地位。可以這麼說,若是不出什麼大事,李嗣業很可能在六大都護府的大都護因犯大錯或年事已高退下來後去當一方都護,或是在中央六部任職,最高做到兵部尚書。可惜,天有不測風雲;天寶十四年,三鎮節度使安祿山起兵造反,安史之亂爆發。唐軍接連潰敗擋不住安祿山,長安和洛陽相繼淪陷,唐玄宗也避難蜀地。太子李亨靈武稱帝,奪過大唐皇權,立即詔令應該在邊塞統軍的李嗣業勤王。

手持陌刀、一戰封神的神通大將:談笑間,兩千步兵屠六萬敵軍


見到李嗣業的唐肅宗非常興奮,說有你統兵勝過數萬精兵啊,大唐天下就靠你們了。之後雖為統兵大將的李嗣業常常身先士卒、衝鋒在前,用大棒揮擊大人,安史叛軍遇到他的沒有不敗亡的,可以說是“戰無不勝,所向披靡”,因而升任四鎮、伊西、北庭行軍兵馬使,兩京的收復有著他的巨大出力。

國家至此,危矣,請自嗣業始

安慶緒弒父後,與唐軍決戰在長安北面,初次交鋒唐軍陣型出現混亂。要知道冷兵器時代,一旦陣型混亂,就是敵軍屠殺的時刻,而且敵軍還是騎軍。唐軍生死危亡之際,李嗣業絲毫不慌,對郭子儀說到:日不蹈萬死取一生,則軍無類矣。此戰唯有死戰,不然就是萬死一生、全軍覆沒。

李嗣業便袒露上身,雙手持陌刀,立於陣前大呼:“國家至此,危矣,請自嗣業始!”叛軍看到這個沒有鎧甲護衛還這麼囂張的活靶子,迅速衝過來想要斬殺。想象一下,一個步兵直面數十個騎兵的衝鋒,是怎樣危急的情況,踩踏致死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概率。之後的場景出乎絕大多數人的預料:“當其刀者,人馬俱碎。”李嗣業化身絞肉機,衝向他的敵人全被殺光切碎,這也就是幾十秒的事,手起刀落,身上一點傷都沒有留下,全是敵人的血。面對這尊殺神,叛軍遲疑了,唐軍恢復陣型了,然後開始吹響反攻的號角。

手持陌刀、一戰封神的神通大將:談笑間,兩千步兵屠六萬敵軍


李嗣業集合兩千各持陌刀、長斧的步兵,排成橫隊,如牆般推進,一路砍殺過去。老樣子,李嗣業衝在最前面,其餘人在他後面屠殺他的漏網之魚。李嗣業的兩千步卒,從午時至酉時,大破叛軍,斬首六萬。至此,香積寺之戰唐軍大勝,長安順利收復。這不是野史,而是正正當當記錄在《新唐書》和舊唐書》。之後的戰役,戰爭女神再也沒有站在李嗣業這邊,或者說李嗣業的友軍什麼作用都沒發揮,彷彿在一旁看戲。

史書這麼記載:“諸將同圍相州。是時築堤引漳水灌城,經月餘,城不拔。是時,軍無統帥,諸將自圖全,人無鬥志。賊每出戰,嗣業被堅衝突,履鋒冒刃,為流矢所 中。數日,瘡欲愈,臥於帳中,忽聞金鼓之聲,因而大叫,瘡中血出數升注地而卒。”出現這種情況,在於唐肅宗的擔心和害怕,他恐懼大將擁兵、藩鎮割據的情況再度出現,所以在軍中不設主帥,分散兵力讓他們各自為戰。致使本該早早平定的安史叛亂再度拉鋸數十年時間。

手持陌刀、一戰封神的神通大將:談笑間,兩千步兵屠六萬敵軍


李嗣業的悲劇唐肅宗表現得“聞之震悼,嗟惜久之”,為了補償他,便下詔厚賜表贊曰:“臨難忘身,為臣之大節;念功加贈,經國之常典。 故衛尉卿、兼懷州刺史、充北庭行營節度使、虢國公李嗣業,植操沉厚,秉心忠烈, 懷干時之勇略,有戡難之遠謀。久仕邊陲,備經任使。自兇渠構亂,中夏不寧,持 感激之誠,總驍果之眾,親當矢石,頻立勳庸。壯節可嘉,將謀於百勝;忠誠未遂, 空恨於九原。言念其功,良深憫悼。死於王事,禮有可加,宜贈裂土之封,用廣飾 終之義。可贈武威郡王。其賻贈及緣葬事,所司倍於常式,仍令官給靈輿,遞還所 在。以其子佐國襲其官爵,食實封二百戶。”

綜述

作為後來人的我們,很難理解當時李嗣業的心情。昔日萬邦來朝、繁榮昌盛、強大無敵的大唐,為什麼備這些賊子叛軍給禍害成這樣了?明明能快點解決再造盛唐,為什麼選擇大家都按兵不動,硬拖著,李嗣業很急很想快速解決這場叛亂,因而導致他的死亡。若是沒有死,李嗣業在唐朝的待遇、歷史地位和傳奇名氣應該會略高於郭子儀。

手持陌刀、一戰封神的神通大將:談笑間,兩千步兵屠六萬敵軍


面對亂糟糟、戰火紛飛、君臣各懷鬼胎、民不聊生的亂世,忠心愛國的李嗣業回想起昔日盛世強大、君臣和睦的大唐,一定是感觸良多吧,簡直是雲泥之別。史實傳奇和後世名氣的不等,筆者實在為李嗣業不平不忿。

參考文獻:《新唐書》《舊唐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