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最高級的活法,是向死而生

人生如花,花開花落終有時。

在花落的那時,或許坦然,或許恐慌,但我們都會面對死亡。

中國人,忌諱談死,如果不是真的大限已到,沒有人願意思考死亡這件事。

就像孔子說的:“未知生,焉知死?”

缺少了死亡教育,中國人就像某些學者所說,像一個經濟動物,金錢成了衡量一切的標準。

所以,關於活著這件事,死亡就是最好的老師。

人生最高級的活法,是向死而生

01

死亡是每個人都要面對的人生課

“死”字彷彿天生帶著晦氣。

電梯,手機號,車牌號......所有的地方都在儘量的避開和“死”相諧音的“4”。

太平間,火葬場,殯儀館,所有和“死”相關的地方,都不在人們日常的交流中出現。

每個孩子的童年,都接觸不到死亡,家長會想盡一切辦法,用“走了”“沒了”來代替“死了”。

我們害怕死亡,所以選擇了避而不談。

陳坤曾在一篇文章中說,自己的人生第一課,是從認識死亡開始的。

那年我七歲,第一次面對了死亡,外公因直腸癌去世了。

在外公最後的時刻,家中瀰漫著死亡的氣息。連平時愛吵鬧的弟弟也被這氣氛影響變得安靜。

我清楚地記得,外公躺在火葬場的鐵板上。當火化爐打開門時,熊熊的火苗從爐中猛然躥出。

伴隨著家人慘烈的哭聲,外公的鐵板越來越接近爐門。我眼睜睜地看著火苗撲向外公,聽見爐門關上後的撞擊聲。

之後連續十多天我不能講話,也不怎麼吃東西。我被死亡的恐懼包圍了,只記得我坐在家門口的槐樹下,想著我們什麼時候會死,被燒時痛不痛,還有媽媽的哭聲。

多年之後,我看了一本書——《西藏生死書》。它裡面講到一個小故事:

一個婦人的兒子病逝了,她傷心欲絕,求佛陀讓她的兒子復活。

佛陀說:“你到城裡去,問一戶沒有親人過世的人家要一粒芥菜子給我。”

婦人很高興地去了,但沮喪地回來。

佛陀問她:“你帶回芥菜子了嗎?”

婦人說:“我問了很多家,可是每戶人家都有親人過世了。”

這個故事給我的觸動很大。它告訴我,死亡是每個人都會經歷的,誰也逃不過,所以你必須去接受它。

在人生的選擇題裡,死亡是必選項。

無論我們如何逃避,這個選項必然會被觸發,甚至是不定時的隨機觸發。

很多絕症患者在被問到“是否會害怕死亡”時,絕大部分的人還是會回答害怕,但他們也會更加樂觀的說“我還活著的每天都是賺來的。”

心懷感恩的面對每一天,這就是對死亡最好的態度。

人生最高級的活法,是向死而生

就像電影《螢火蟲之墓》裡說的那樣:珍惜今天,珍惜現在,誰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一個先來。

只要我們足夠堅強,足夠樂觀,死亡也是可以坦然面對的。

02

只有體驗過死,才能更好地生

面對死亡,洗淨人間繁華之後,所留下的才是你生命中最值得珍惜的。

李開復在和癌症抗爭之後,也說:“這一場大病,把我推到生命的面前,一次次地質問:脫去這些虛名與成就,你的人生還剩下些什麼?”

向死而生,我們才真的明白生命的可貴。

前段時間回顧《奇葩大會》才第一次的瞭解了一個新鮮的場所“死亡體驗館”。

原來這種“模擬葬禮”,在國外早已成為一種時尚。而丁銳是國內第一個開“死亡體驗館”的人,他在節目中,談起他的初衷。

“死亡體驗館”不是鬼屋,它是讓你在面臨死亡的時候能夠好好告別,能夠找到一個空間,安放你的寄託。

能夠好好地談論死亡。

丁銳給分享的一個故事,讓我特別動容:

有一對夫婦去他們館,遊戲的時候,男人先淘汰,淘汰在那裡就意味著死亡。

他的妻子說,我也要跟他一起走。

可是丁銳說,死亡是孤獨的,走了就是走了。但女人堅持要一起走,最後丁銳同意了她的請求,並讓她先躺上傳送帶走了。

看著躺在傳送帶上漸行漸遠的妻子,男人哭著大喊:我愛你我愛你。

原來,妻子早已得了癌症。她說,不想等自己死得那麼難看的時候,再來跟老公告別,希望老公記住她最美的時刻,所以他們來到了這個體驗館。

死亡沒有預演,一切都猝不及防,所以我們會慌張,會恐懼。

但當你真的直面了一次死亡,那也就真的明白了我們為什麼總說要活在當下了。

人生最高級的活法,是向死而生

就像海德格爾說:

向死而生 ,當你無限接近死亡,才能深切體會生的意義。

死亡面前,名利都成了虛無縹緲的存在,唯有愛,健康和親情才是生命永恆的主題。

生亦死,死亦生,生死不過是人生中平凡的存在。

03

比死亡可怕的是,從未精彩的活著

最可怕的不是死亡,而是永遠滿目瘡痍的活著,看不見未來。

死亡,每個人都會面對,我們之所以對它心懷恐懼,是因為我們從沒有下定決心,好好的認識它。

但人生不一樣,每個人的人生都有千百種選擇,人生的絕望是比死亡還要可怕的存在。

2012年,心理學者陸曉婭,在北師大開設了“生死課”,教導學生認識死亡,認識生命。

一開始,她並沒抱什麼希望,因為中國人太忌諱談論“死”了,“沒想到來聽課的學生會這麼多。”

她對“生死課”的作用本來也沒抱什麼希望,但沒想到它的作用竟然會這麼大。

“陸老師,上了這個課,我重新拿起了畫筆。”“陸老師,我去報了個架子鼓班。”

有一位學生,學了別人很羨慕的專業,但她自己卻很抑鬱,覺得毫無意思。上了“生死課”後,她學起了烘焙麵包。

烤得非常漂亮,還教給許多人。

她一下子變得開朗起來,“我找到了自己參與世界並在其中感到價值的方式”。

去畫畫不一定要成為大畫家,去學架子鼓不一定要成為偉大鼓手,去學烘焙麵包不一定要成為糕點大師,而是因為那裡有他們的生命熱情。

“我為什麼要開設‘生死課?,就是想通過討論死亡,幫助學生找到熱情所在。”

活著,只是人生的基礎,在這基礎之上,我們更該思考的,是如何活著。

活著的時候,我們害怕失敗,害怕非議,害怕無法堅持,但在臨近死亡的時候,才發現,這個世界最可怕的事,是我們到死都還有著那麼多遺憾。

人生最高級的活法,是向死而生

胡適曾說:“人生的意義不在於何以有生,而在於自己怎樣生活。”

死亡總在不經意間到來,生命如此的短暫,我們都該為了自己,好好的活下去。

坦然的面對死亡,我們要做的還有很多。

在死亡之前,我們該如何活,這才是認知死亡最本質的目的。

生亦何歡,死亦何懼,生死不過平常。但我們必須談論死亡,因為它會讓我們更好地生。

死亡面前,每個人都是平等的,不同的只是一顆充實的心和一顆空虛的心的差別。

所以有衣有食,有愛有情,不要追求太多無用的慾望,好好的完成自己每一件想做的事,便算是沒有辜負了這一生。

願我們都能珍惜活著的每一天,不畏將來,不懼生死,努力將生命開出最美的花朵,不負此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