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羅漢床,坐出中國人的儀式感


一張羅漢床,坐出中國人的儀式感

中國人的生活是什麼樣的?

有的人說,是夜半客來對坐羅漢床上手談一局,閒敲棋子落燈花;有的人說,是斜依在羅漢床上,品賞春雨如酥的小巷中款款走過的佳人。

還有的人說,是半躺在羅漢床上看看書,旁邊的小炕几上擺著三五香櫞,書香合著果香,叫人慵懶的昏昏欲睡……

一張羅漢床,坐出中國人的儀式感


一張羅漢床,或戶外,或室內,或傳統,或現代,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開出了一朵名曰“儀式感”的花。

羅漢床和塌是中國古代傢俱中兼具臥床和坐具功能的兩種傢俱,其最初的來源據說來自於廟堂之上。

方丈或者是主持們白天在羅漢床上打坐,而到了晚上就在上面睡一覺。

有身份的大和尚又被稱之為羅漢,因此他們睡得的床也就成為羅漢床了。

一張羅漢床,坐出中國人的儀式感


中國古代傢俱中臥具形式有四種,即榻、羅漢床、架子床、拔步床。

後兩種只作為臥具,供睡眠之用,而前兩種除睡眠外,還兼有坐之功能。古代中國睡覺有大睡和小睡兩種,大睡就是晚上正式的睡眠,小睡指午休等小憩,榻和羅漢床用於小睡,可以用來待客,而架子床和拔步床用於大睡,不能用來待客。

漢朝以前,中國人的起居方式是席地而坐,故生活中心必然圍繞睡臥之地,待客均在主人睡臥周圍,久而久之,形成了國人待客的等級觀。

清朝以前,甚至民國初年,國人待客的最高級別一直在床或上炕上,榻和羅漢床的主要功用反而不是睡臥,而是待客。

一張羅漢床,坐出中國人的儀式感


自唐至五代《韓熙載夜宴圖》以來,通覽歷朝歷代的繪畫作品,頻頻可以見到古人以榻或羅漢床為中心待客的場面。

明代以降,特別是在清代,這種禮儀已成定式。

一張羅漢床,坐出中國人的儀式感


羅漢床是大傢俱,可坐可臥,在合適的功能空間,才能最大程度地發揮羅漢床的作用。

羅漢床擺放也十分講究,通常是在羅漢床的中間放置一幾,兩邊鋪設坐墊,典雅氣派,形態莊重。

羅漢床在使用上顯得比較隨性,或戶外,或室內,羅漢床擺放較固定的位置主要是客廳、書齋和閨房。

一張羅漢床,坐出中國人的儀式感


因羅漢床兼具臥床和坐具的雙重功能,所以可將羅漢床擺放在臥室中,既可以雙人端坐其上,下棋交談,又可一人躺臥其中,享受輕鬆時光。

將羅漢床擺放在客廳中也是不錯的選擇,羅漢床擺放在客廳中同樣可與客廳中現代風格的沙發和諧一致。

一張羅漢床,坐出中國人的儀式感


書房或許是最適合羅漢床的地方,將羅漢床擺放在書房中能夠與書香、茶香融為一體,細細品悟生活的儀式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