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十三》“你見過真正的大人嗎?”

文|深海里的星

《狗十三》上映於2018年,講述了十二歲的李玩在青春期遭遇的一系列變故背後,只能被動接受大人世界裡的妥協的故事,由於題材的敏感性,它也是一部禁播了五年才能和觀眾見面的電影,但它刻畫的現實,是讓每個成年人都能感同身受的真實。

電影涵蓋了中國式教育的兩個大層面,一個是棍棒與指責下的“挫折教育”,一個是應和討好下的“溺愛教育”,無論哪一種,都在不同程度上影響了孩子的一生。

《狗十三》“你見過真正的大人嗎?”


但真正正確的教育是什麼樣的?其實沒有人能給出答案,人這一輩子都是第一次,也不過是在摸索中跌跌撞撞前行。

李玩以善惡分明的眼光去看這個世界,她以為大人的“爾虞我詐”是醜陋,但大人也曾有過那個單純而美好的年紀,只是世界的複雜,它容不下一個人永遠保持一顆“童心”。

正如那句貫穿始終的臺詞一樣“這樣的事兒,以後還多著呢”,所以僅僅把這個故事歸類到青春的疼痛或是成長的妥協其實不夠全面,我以為,這是一個雙向妥協的過程,也是大人與孩子之間,彼此都已經被禁錮的靈魂。

我不希望電影看完,能留下的只是每個人對原生家庭的聲討,事實上李玩的家庭是比更多普通家庭幸運了太多,整個故事,最大的矛盾其實是迷失,不止李玩的迷失,更有大人在變得“圓滑”的過程中同樣對這個世界的迷失。

所以李玩的遭遇更像是讓我們一步步見證一個人是如何迷失的,也是在細節中凸顯了大人深深的無力感。

《狗十三》“你見過真正的大人嗎?”


一,“替代性補償”,是大人與孩子之間漸行漸遠的根源。

①親情補償,成為了越來越難填補的情感漏洞

狗是整部電影最關鍵的一個連接,電影的開始,喜歡物理的李玩被動選擇了英語小組,那時的她不開心還可以寫在臉上,父親對她的虧欠也還會想要彌補,但父親表達愛的方式,卻是給李玩塞錢。

這時就已經暗示,此時的父親早已成為成年人世界裡被同化的一份子,也只是以他的角度在面對孩子,卻忽視了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麼。

後來父親送來一條狗,是為了讓她開心,但最開始李玩並不需要這條狗,這裡也是論證父母的邏輯,其實是和孩子不同的。

而當李玩和“愛因斯坦”建立了很深厚的友誼之後,狗卻被爺爺弄丟了,李玩偏執的想要找回來,但此時大人的態度,依然從來沒有和李玩站在同一個角度。

先是以一雙輪滑鞋妄圖弱化李玩的憤怒,然後又想出了一個再買一條狗的解決方案,大人為自己的“小聰明”沾沾自喜,但如同李玩說過的一般“她並不是非要一條狗,她只是希望在能力範圍內儘可能把它找回來,即使最後找不到,也是沒關係的”。

這是正常的邏輯,狗丟了,就應該找狗,可故事裡的大人卻在告訴我們,任何東西它都可以有代替,而李玩的小題大做,就是不懂事。

他們不斷的去討好,也不斷的去補償,用這樣一環扣一環的替代,掩蓋大人的欺騙與食言,但每一次,都是孩子世界裡的信以為真,所以失望背後,終究也只是讓一份情感漏洞越滾越大。

而在這種表面的愛與歡笑下,早已暗藏了太多隱患,大人世界裡默認的準則,是以為孩子只要哄哄就好了,卻也輕易將她越推越遠。

《狗十三》“你見過真正的大人嗎?”


②小心翼翼討好背後,其實是愛的“見外”

看電影前半段最大的感受,在這個家庭李玩一直像一個“外人”,儘管表面上看這個家庭的愛從來沒有缺少,爺爺奶奶打不捨,罵不得,後媽也很努力的想要了解她的喜好,父親也是在他的角色裡努力在愛她,但所有的一切李玩感受不到,就只是在小心翼翼中,讓李玩永遠無法融入整個家庭之中,也只會逼著她變得敏感。

姜思達曾說過:

“你必須得知道現在大人高興了還是不高興,是不是下一秒就吵架了,然後你是該回避,還是該勸和。

你從小就在想這件事情,所以你一定會敏感,沒有人想敏感的。”

李玩在整個家庭裡,便是這樣的遭遇,或者說整個家庭反過來也是這樣的,後媽對待李玩和對待兒子有十分明顯的區別,爺爺奶奶從來沒有理解過李玩,甚至在弟弟出生之時,整個家庭都選擇瞞住她,自以為是在保護她的“安全感”,實際上卻讓李玩變成了整個家庭的“客人”。

所以根本不需要一個很大的導火索,只是一個很小的細節,也可以輕易打破這種表面上的和諧。

《狗十三》“你見過真正的大人嗎?”


二,叛逆和獨裁的矛盾,是在父輩思想下被“綁架”著長大

當我們瞭解到整體情況,再從家庭成員去看這份以愛為名的干預,其實是很清晰的明白李玩是如何一步步被同化的。

①奶奶的討好

李玩的奶奶,十分典型的“傳統派代表”,十年如一日守著小小的方寸之家,不願意去見證時代的變遷,也十分固執的相信“男孩比女孩金貴”。

奶奶“看不慣”李玩的做法,但卻從來沒有糾正,對於弟弟的出生,也是奶奶帶頭說先不要讓李玩知道,但就是從這個想法開始,李玩已經很明顯的被排除在了整個家庭之外了。

奶奶之於李玩,是討好式的,她不喜歡李玩卻還要站在她的角度證明她是“愛李玩”的,以此帶來的最直接後果,就是讓李玩和整個家庭形成了對立面,奶奶的“付出”越多,李玩的“不懂事”也就越明顯。

比如李玩夜不歸宿的時候,奶奶出去找她差點走丟,也間接導致了李玩被父親一頓暴打。她一直是“無辜”的角色,但事實上她的偏心,十分明顯的存在於整個家庭之間,也是很多惡劣後果的直接導火索。

《狗十三》“你見過真正的大人嗎?”


②爺爺的迎合

李玩的爺爺是真心心疼李玩,卻依然不夠理解她,他對她的愛,是迎合的,表面上看是支持,實際上卻成為了“放縱”,而且他和李玩的很多觀點是相反的,狗是被爺爺弄丟,大人一邊害怕李玩傷心,一邊又在偽裝面具下責怪李玩的小題大做。

而爺爺從最開始的自責慢慢變成對這一切的無奈,受傷的腿是李玩“不懂事”的證明,也讓一家人開始統一戰線,除了還在“反抗”中不願意被同化的李玩,沒有一個人願意聆聽李玩內心的想法。

可爺爺從來沒有站在他的角度對丟掉的狗有一份對不起,這卻是李玩的心底最想要聽到的。

當一家子聚在一起,聲討李玩為什麼這麼不懂事的時候,其實讓我很難過,這是非常突出的一場戲,也是讓作為觀眾的我們明白,為何李玩只是像這個家庭的“客人”。

他們之間最需要的是溝通,卻至始至終沒有一個人願意和李玩溝通,只是以自己的想法去猜測,然後去責怪,最終讓李玩更快迷失自我。

《狗十三》“你見過真正的大人嗎?”


③父親的暴力

作為李玩的爸爸,正如他自己所說,他不是一位好父親,他沒有平衡好李玩與她繼母和新家庭之間的關係,李玩嘗試融入的時候,想要接納弟弟的時候,他們沒有給她這個機會,她流露出的柔和變成了不懷好意,也一瞬間擋住了她想要伸出去的手。

他一次次干預李玩的選擇,一次次以“為孩子好”為名義實行打擊教育,卻也只是把孩子推得越來越遠。

後來他的世界裡突然變得懂事的女兒,只是有委屈也不再說出來了,他們收穫了一個他們想要的孩子,卻也讓她丟掉了純粹和真實。

這是如今大環境下很多孩子相似的遭遇,一邊以矯正的姿態放大孩子的“錯誤”,一邊告訴他們這都是因為我愛你,一份以愛為名的“控制”,也帶著“扼殺”。

電影有個細節,李玩喝牛奶就吐,但牛奶前前後後出現了四次,第一次是奶奶逼著她喝,第二次是在爸爸的飯局上,他不知道李玩不能喝,第三次是和高放待在一起,李玩強迫自己喝,最後一次是弟弟在溜冰場上,教練逼迫他喝。

事實上他們姐弟都不能喝牛奶,但就是因為這是大人世界裡覺得有營養的東西,也暗示了在干預背後,父輩的捆綁式思想只是讓一代代孩子被“綁架”著長大。

《狗十三》“你見過真正的大人嗎?”


三,通過一份對比,展現人與狗之間諷刺的象徵意義以及現實思考

電影的遞進順序是以擁有一條狗,失去一條狗,再擁有一條狗,再失去一條狗為主線,而人與狗的不同結局,其實也是具有非常諷刺的象徵意義。

①狗其實是李玩的縮影

電影最後,李玩遇見了丟失的“愛因斯坦”,卻只是慶幸它沒有認出她,第二條狗代替了“愛因斯坦”的結局,也讓李玩明白,在這個家庭裡,只會讓它受苦。

而第二條狗的宿命,也是讓李玩徹底失望的最後一環,狗更像是李玩的縮影,但狗可以絕食反抗,人卻不行。

李玩重新被塑造,成為了一個認清現實的人,而當此時我們回過頭再去看那個被打斷腿,丟到流浪狗收容所的第二隻“愛因斯坦”,卻發現它的選擇對比人類的妥協是如此高尚。

狗至始至終並沒有做錯什麼,弟弟打它,所以它會為了保護自己而反抗,這不正如面對整個家庭的壓迫最開始反抗的李玩嗎?他們都有太多無能為力,只是狗可以因為被拋棄而選擇放棄,李玩卻只能在這份壓抑下學會適應。

《狗十三》“你見過真正的大人嗎?”


從李玩遊離在那個家庭之外是讓她變得冷漠的開始,她學會了強顏歡笑,也學會了什麼都無所謂,什麼都不重要, 她不再反抗,甚至能在表面無懈可擊的偽裝中讓大人看見一個“聽話懂事”的好孩子模樣,可這也只是讓我們看見了一個彷彿沒有了靈魂的軀殼,是很悲哀的一件事。

這份象徵意義,代表了更多人的無能為力,也代表了“偽善”,狗之忠誠,讓它可以沒有負擔的去為自己的選擇承擔代價,或是後來被其他家庭收養的“愛因斯坦”,它也可以在新家庭裡忘記過去,可這卻是對李玩來說,再也不可能坦率的去表明自己的委屈。

所以可怕的地方就在於,電影裡的任何一個人都不會如同一隻狗一樣簡單,正如王小波說過,年輕時誰都覺得自己會永遠生猛下去,結果最後都發現自己扛不住生活的錘。

“人不如狗”是現實背後最大的諷刺,卻也是我們最深的無力感。沒人能在這場自我迷失中成為例外,就像有人說,只要你生長在一個傳統式中國家庭裡,就一定能在李玩的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誰不曾妥協呢?現實背後,可能也只是看誰更多,誰更少罷了……

《狗十三》“你見過真正的大人嗎?”


②現實中,妥協的千千萬萬個“李玩”

整個故事其實是迴歸到了一個原點,爸爸,爺爺,奶奶他們可能都曾是“李玩”,只是在生活的磨礪下讓他們走向了妥協,甚至對於被溺愛著的弟弟來說,他也可能只是成為下一個“李玩”。

爺爺奶奶曾出生在什麼樣的家庭?父親曾成長在什麼樣的環境?在不知不覺中,我們身上所帶的影子,一定會留下太多曾經的痕跡。

以此再去思考影片究竟想要表達什麼?它一定不侷限在一個在家庭中,妥協成長的女孩對大人世界的控訴,它只是想要問問無論作為大人還是小孩的我們,究竟什麼時候丟掉自己了?

整個故事很多人曾把重點放在“父母皆禍害”身上,所有的感同身受,也是建立在心疼李玩背後,但事實上站在大人視角,他們同樣是這場“鬧劇”的犧牲品。

比如父親角色裡,面對整個家庭,他努力賺錢,努力權衡每個人之間的關係,甚至在飯局上的拍馬屁,是他自己想要選擇的嗎?並不是的,他也曾如同李玩一樣有對這個世界最大的抗議,只是後來一地雞毛蒜皮,讓他只能妥協。

李玩曾問父親為什麼和媽媽分開,那一瞬間他淚流滿面,是突然讓我們明白,作為大人也只不過是面對過無數次殘忍才變成了現在的模樣,這是成長的代價,也是我們在時間的長河中總要學會的命題。

但人的性格組成是多種多樣的,教育也並不是能夠一概而論的,我們不該物化作為父母的責任,也不應該去幹涉孩子人格的發展,所以說到底,教育的本質,其實是大人和孩子一起成長。

大人曾告訴你“我們就是這樣一步步過來的”,他們也不知自己何時就長大了,彷彿突然之間,就丟掉了曾經那個純粹的自己。

而成長的代價,其實是沒人能保證一定會成為一個合格的大人,但當我們成為一個大人,再去面對自己的孩子,我們也需要去學會如何才是給孩子一個更好的世界。

《狗十三》“你見過真正的大人嗎?”


四,反思:家長怎麼樣才能用合適的方式幫助孩子長大?

龍應臺曾說:

“所謂父母子女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今生你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那份年輪無法避免的代溝,是讓父母和孩子站在彼此視角,永遠無法成為對方標準裡最好的樣子,但我們需要去學會怎樣才能用合適的方式幫助孩子長大。

如今這個時代,太容易把父母擺在一個神聖的地位,以為培育一個完美的接班人是他們的使命,但事實上孩子更想要得到的是父母的放手與祝福。

從影片開始,若是李玩選到了她心心念唸的物理小組,是不是就不會有一個以補償為名的小狗來到她身邊?也就不會有後來系列的後續,若是從弟弟出生一開始沒有瞞著李玩,也就不會讓弟弟下意識以為姐姐是外人。

大人總以為作為“過來人”的經驗是一定懂得孩子在想什麼的,但往往孩子看世界的角度才是我們最應該學習的,因為那是我們早已失去的美好。

結合到我們的現實,有很多悲劇在我們生活中不斷降臨,也是因為父母與子女之間始終沒有找到一份平衡。

愛的本質一定是關心,父母並不是故意和孩子作對,而是真正希望能“為孩子好”,儘管這份關心它存在很多爭議,但它的初衷一定不是為了和孩子變成對立面。

《狗十三》“你見過真正的大人嗎?”


而青春時代的莽撞讓孩子厭惡大人世界的醜惡,但真正能一輩子都成為自己喜歡的模樣,這是很難的,每個人一定會被環境重新塑造,也會在不知不覺中成為曾經的自己最討厭的人。

我們說家長究竟該如何引導一個孩子的成長,其實是沒有統一的答案的,但李玩曾問高放的那句話:你見過真正的大人嗎?我覺得是這個問題的答案。

哪有什麼標準的大人,年紀的增長並不代表心理的完善,不過都是一個個小孩逼迫著成熟罷了,而我們唯一能做的,也只剩下理解與接受。

Papi醬曾表達過一個家庭成員排序的觀點,自己,伴侶,孩子,父母,很多人覺得這是一個有爭議的答案,但她表達的一箇中心點是非常值得我們學習的。

為人父母也好,為人子女也罷,我們都不能說有過多的經驗去論證什麼才是更好的,一輩子都是第一次為人,我們都只是在學習,但我們是可以“自私”一點,僅以自身角度出發,不過多幹預任何人的一生,才是讓一切變得和諧的答案。

所謂的養育也好,所謂的贍養也罷,都不應該以犧牲為前提,很多父母總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我都是為你好”,或是不堪重負的孩子責怪父母說“你從來不知道我多辛苦”,在我看來,這都是如同電影裡一樣因果已然顛倒的關係。

孩子不一定需要父母給他們竭盡全力拼一個看起來更美好的未來,他們會有他們自己要走的路,即使沒有報那麼多興趣班,即使是趨向自由的“放養教育”,他們也一定可以在愛的滋潤下成為一個優秀的大人。

而站在贍養的層面,父母也不是需要孩子帶多少成就回來,只是在孤獨的守望中希望感受孩子還在自己身邊。

我們都應該先學會愛自己,再學會去愛家庭,每一個成長階段,都是我們在嘗試中慢慢摸索出的答案,對大人來說,是第一次成為父母,對孩子來說也是第一次作為你的孩子,我們沒有去選擇一個家庭的權利,但在一個自由的環境,才是父母對孩子最好的祝福,也才是成為孩子的值得。

《狗十三》“你見過真正的大人嗎?”


結語

“每一場成長都是兇殺案”,這是印在《狗十三》海報上的一句話,有人說電影看完很絕望,因為我們一代代的妥協,好像永遠找不到一個正確的出口。

但一部好的作品它並不是為了給我們一個答案,而是留給觀眾獨自去思考的時間,在不同的年齡段,對於《狗十三》的感受也一定是不同的,有的人帶入的是李玩的角色,有的人帶入的是父親的角色,而在這場妥協與犧牲中,從來沒有一個人能置身事外。

想起《生吞》裡的一句話“人生和世事大抵如此,靠近了,都不壯觀”,唯一剩下的祝福,就希望每個人至少留下一部分真實的自己,然後繼續在這個“操蛋”的世界摸爬滾打的活吧。

圖片來自電影《狗十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