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宝钗都看过《西厢记》,为何对待爱情没有林黛玉那么浪漫?

黑白文章泽渊诗


薛宝钗看过西厢记,就是多看几遍也不会像林黛玉那样求得爱情的浪漫,因为薛宝钗是个社会人,懂得更多的是人情世故!这与薛宝钗的出身有很大关系,家里是皇商,做经济的头脑更让她懂得生活中的残酷,所以寻求利益与发展是薛宝钗的本能,对于那些闲书不过是排遣时间罢了,对于爱情也是建立在物质基础上的,所以薛宝钗比较成熟与理性,不会看书动情思春,更没有浪漫唯美的爱情故事!养尊处优的优渥生活只能培养出所谓贤惠的薛宝钗!林黛玉却大不同,生活中风浪不断,更是凄苦一人,就是进了贾府有贾母的看顾,但是也不能让林黛玉开心多少,自尊心强,冷面热心这才是林黛玉的本性。可以说林黛玉一生都是孤寂的,渴望爱情,特别是读了西厢记,那份少女的春心就开始发芽,澎湃了。这爱交给贾宝玉真的在我看来就是所托非人。虽然贾宝玉也是爱林黛玉,平时女儿队里鬼混还可以,一旦有自己需要拿主意时,自己基本上任凭王氏摆布了。还不如贾链看起来更有男子汉气概。可以说,林黛玉的爱情始终是处于自身的渴望中,这份爱而不得,又会变成煎熬,吞噬着林黛玉的爱情之火,最终这份渴望还是成了空中楼阁,永远没有变为现实!但是得不到爱,寻不到爱情,含恨绝望而走!质本洁来还洁去,可以说林黛玉为了爱情献出来生命!


厚德载物健行天下


她曾经也像黛玉那样浪漫过。像她后来同黛玉说的,她小时候也是个淘气的,有的闹。

只是宝钗跟小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母亲是个没啥管理能力的慈祥老太太,哥哥不成器。

她只好收拾起来这些东西,一心一意地做些事实,帮着母亲主持家务。

就像后来宝钗对邢岫烟所说的,她以前也爱个富贵闲妆,只是后来都收起来了。不再妆饰也许就意味着她要承担家族责任,不能再当富贵小姐了,向往浪漫了。

不过宝钗的淘气叛逆和黛玉的淘气叛逆不一样。黛玉最求精神和感情的纯洁无暇,而宝钗是个愤青,她觉得男子就该好好读书做官,造福百姓,而不是只知道往上爬。

宝钗是个看重现实责任感大于感情的人,在她的世界里爱情没那么重要。


马猴烧酒本酒


薛宝钗在红楼梦中,在曹雪芹的笔下,是封建未期一个地地道道的孔老二的忠实信徒,是个封建礼敎的忠诚卫士,是个"克己复礼",死抱住封建制度僵尸不放的楷模。

曹雪芹讽刺她十六个字"罕言寡语,人谓装愚,随分从时,自云守拙",很深动的把薛宝钗的个人性格,为人处事刻画出来了,人前不说话或少说话,装瓜,安分守己,却内心有自己主见的这么一个女人。

薛宝钗在贾府和林黛玉处事大相径庭,一副封建妇德,三从四德的典范!红楼梦里,探春与她性格近似!她们对叛逆的宝玉,黛玉时时以一个老大姐的身份,用封建主义的礼法去归劝,约束训斥。

实际上薛宝钗和凤姐作法不一,目的一样,都是为了四大家族不垮,辉煌依旧,好达到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的目的,达到人她登上贾府"宝二奶奶“位置的目的!

薛宝钗出身在"珍珠如土,金如铁的金陵豪门,从小受到家庭"三从四德"的封建教育,而早年丧父的她生活在薛姨妈和哥哥的阴险,豪霸的阴影中,因此,要使薛家风光永存,她只有当上贾府宝二奶奶,才有势力和靠山。她曾暗示宝玉"金玉良缘"是天注定的(和尚,道士说的)。

在宝玉科考这件事上,她与黛玉你作法完全相反,不厌其烦的要宝玉改邪归正,要"金殿对策""立身扬名"!

《西厢记》在封建社会是一本禁书,是男女青年追求恋爱自由,婚姻自主的一则动人的故事,其中男女间幽会,情述的细节,使很多男女青年心动,这个故事流传很广,至今不灭!薛宝钗作为年青姑娘,又正值青春发育期,看过《西厢记》也不怪!但是薛宝钗作为封建主义时代下三从四德的楷模,封建礼教的卫道士,她对于违背封建礼教,违背三从四德,从内心是反对和抵触的。她对于争取自由恋爱,婚姻自主从内心害怕,敌视,骂这些追求幸福的青年"都是奸淫狗盗的人"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薛宝钗的立场,人格是受她那个时代那个家庭敎育出来封建卫道士,婚姻上是父母之命,媒灼之言,连自由恋爱,争取幸福想都不敢想,更不敢造次,即使看了《西厢记》又如何呢?浪漫一词从何说起!




老翁历来是布衣


《红楼梦》里的林黛玉和薛宝钗年龄相仿,可是给人的印象是,林黛玉是一个长不大的浪漫少女,薛宝钗是一个老成持重的大姐姐。

这两个人都读过《西厢记》,可是这部书对她们的影响不一样。

林黛玉喜欢里面满口留香的词句,薛宝钗感悟的是里面的人情世故。

我们看《红楼梦》觉得宝玉和黛玉在谈恋爱,其实在现实生活中,贾宝玉和林黛玉都没有说出“爱”这个字,他们之间就是要好的兄妹。

宝玉和黛玉对待爱情没有那么义无反顾,他们开始的时候总是互相试探。后来宝玉看到龄官和贾蔷的爱情,他才明白黛玉对他的感情。于是宝玉坚定了信念,今生唯有黛玉!

贾宝玉和林黛玉虽然心心相印,但是他们没有什么浪漫旅行,也没有什么浪漫情话,他们只是用心感知对方。

看过《西厢记》,宝玉和黛玉为张生和崔莺莺的爱情感动,他们喜欢书里浪漫情话。

宝钗读《西厢记》的时候年龄还小,她只是读了故事。后来随着年龄的增大,和世事变迁,她明白了《西厢记》里的人情世故。爱情是不保险的,能够保证一生不被男人抛弃,唯有婚姻。

黛玉的生活是浪漫的。

因为林黛玉爱周围的一切,所以她做的所有事都是浪漫的。

她住在幽静的潇湘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吟诗,读书,看燕子归来归去,逗鹦鹉说话吟诵。

雨天里,她来到后院,听雨打芭蕉,看梨花带雨。

林黛玉初春赏花,暮春葬花。

在一个花谢花开花满天的日子里,她和宝玉共读《西厢记》,知道了世界上还有一种可以自己去追求的爱情。

此时我们觉得黛玉和宝玉是浪漫的,这是我们心中,红楼画卷中最经典图片。林黛玉是理想化的人,因此她有浪漫的特质。

薛宝钗的生活是实用主义。

薛宝钗是实用至上的人。薛宝钗读过《西厢记》,但是薛宝钗认为这样的书,当时觉得挺好玩,也爱看。后来她跟着母亲管理薛家的时候,她发现《西厢记》这样的书,没有什么实用性,只能让人想入非非。

有读这些书的时间,还不如学习一些经济事务,学习如何做生意,或者做些针线活。

爱情是奢侈的,唯有婚姻才是实用的。与其赏花爱草,还不如用实际行动来为自己的婚姻做努力。于是她每天向贾母和王夫人请安,陪她们聊天,试图获得两位实权派的肯定。

薛宝钗的脑子里装的是如何管家,如何让薛家生存下去,如何实现金玉良缘。她没有闲情逸致去感受大自然喜怒哀乐。更没有心情去养花种草。蘅芜苑里没有花,没有鸟雀,只有山石和草。

为薛宝钗悲哀。

总为薛宝钗感到惋惜,一个妙龄少女心里没有天真无邪,反而有老气横秋的世俗,实在是悲哀。薛宝钗失去了很多她这个年纪的女孩子应该有的浪漫与天真。

林黛玉比薛宝钗幸福,林黛玉可以随心所欲地表露自己的真情实感,当然她不敢表达对贾宝玉的爱。但是林黛玉的心里有爱,花草树木都能给林黛玉带来快乐和悲伤。林黛玉活得很真实。


润杨阆苑


艺术有熏陶、影响人的功能,但并不必然或根本影响接受者的气质、性格。宝钗与黛玉已趋于性格形成阶段,艺术作品或可影响其心情、情感却不足以左右其气质。宝钗就不是浪漫型少女,《西厢记》如何能移其性格?

她俩的诗作风格也截然不同,一个浑厚、一个清秀这皆由其迥异的性格所致。37回大家共咏白海棠,虽题材相同,但李纨的评价却是黛玉的风流别致,宝钗的含蓄浑厚。诗性即性格,这也正是她们气质的差异。而这差异的形成既有各自先天的生理心理结构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后天成长环境的影响。黛玉幼时家庭优越,父母学养深厚又对其爱珍宝,将黛玉熏陶、培养为一身诗意千寻瀑的贵族少女,这样的少女无疑更具浪漫色彩。

而宝钗的务实型性格也与其家境相关。第4回讲到,“自父亲死后,见哥哥不能依贴母怀,他便不以书字为事,只留心针黹家计等事,好为母亲分忧解劳。”正是这样的家境养成了宝钗持重,务实,“随分从时,不比黛玉孤高自许,目下无尘。”同样是《西厢记》《牡丹亭》,但两人反应完全不同。黛玉听了、读了便如痴如醉,流泪心动,而宝钗却认为,“最怕见了些杂书,移了性情,就不可救了。”所以,虽是同一爱情作品,但对接受者的影响力、影响方向却完全不同。宝钗虽然喜欢掉书袋,但她更擅于经营世俗事务,不比黛玉是来自离恨天的仙女,自是一身诗意与浪漫。


玄真子桑


黛玉,众人第一眼看她是风流脱俗;宝玉第一眼看她,天生丽质,乃人间仙子。不食人间烟火的那种,追求精神上的满足,自然多了份浪漫。

宝钗,被生活现实化,承担家中重任,现代人中的女汉子,可以想象女汉子给人留不下浪漫印象的。




邻里微视频


人常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人读相同的书,因为各人的追求,志趣,环境,经历等的区别,就会有不同的效果。

如同人读《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等一样,薛宝钗和林黛玉同样都是看过《西厢记》。但二者的反应却并不相同。

林黛玉虽是寄居在贾府有诸多不便,但贾府也没有人约束她,教导她,而唯一会指点引导她一二的只有紫鹃,紫鹃却又不懂这些这些文字中的秘密。因而,林黛玉的思想是自由而放纵的。当林黛玉读过《西厢记》后,对《西厢记》《牡丹亭》此类的话本杂书非常喜爱,听到此类的曲词会心旷神怡,甚至联想到自身。以至于在贾母举行宴会,大家在行酒令时她不自觉地把《西厢》中的句子吟了出来。

这也就是林黛玉吧,她虽生于封建社会,因母亲早亡,贾母对她也疏于管理,两个舅母王夫人邢夫人对黛玉也是漠不关心,使林黛玉在封建礼教非常严苛的情况下,依然保持了天真,浪漫而率直的性子。

而薛宝钗则完全不同,她父亲早死,而兄长纨绔,不知体恤母亲,使她过早地承担了家族的重担,为了母兄,为了家族,她不得不直面社会,收敛个性,成为一个循矩蹈矩的姑娘。

而且,薛宝钗的家教也非常严,薛宝钗自叙她七八岁时也读《西厢》《琵琶》以及元人百种等书,怕也是浪漫的,可是后来被大人知道了,"打的打,骂的骂,烧的烧"才丢开了。并且大人们教育她女子无才便是德,认为女孩儿加不认字的倒好,怕读杂书移了性情。

就这样,薛宝钗在大人的教育引导下,不但自己成了封建社会的牺牲品,而且还如当初大人劝诫她一样,劝诫黛玉不读此类杂书。


萍风竹雨123


虽然都看过,但是理解和接受的程度不会一样,因为性格使然,黛玉感性,宝钗理性。对待爱情的态度当然不同。

如果说黛玉先天就浪漫,宝钗先天就现实,肯定有些武断。因为人的性格是由先天和后天两方面的因素决定的,所以不能完全否定经历对性格的影响。

宝钗的人生经历对宝钗性格的影响至关重要。这么说吧,宝钗进贾府,年纪比其他的姑娘都大,但是人生观的塑造从出场之前就已经完成了,比谁都早。

经历能改变一个人的性格,我们可以详细看看宝钗这个人生起伏的过程。

宝钗原先的家庭环境应该和黛玉大致一样。自小极受父亲宠爱,养尊处优,博览群书,无忧无虑。

红楼梦第41回有宝钗对自己的描述,

“你当我是谁,我也是个淘气的。从小七八岁上也够个人缠的。我们家也算是个读书人家,祖父手里也爱藏书。先时人口多,姊妹弟兄都在一处,都怕看正经书。弟兄们也有爱诗的,也有爱词的,诸如这些`西厢'`琵琶'以及`元人百种',无所不有。他们是偷背着我们看,我们却也偷背着他们看。”

原来,宝钗的个性和黛玉一样,爱看禁书,好奇,爱思索,怕看正经书,有自己的秘密世界。

书中特别提到宝钗的才气:

“当日有他父亲在日,酷爱此女,令其读书识字,较之乃兄竟高过十倍。”

分明是在说:这兄妹二人智商份额分配极度不均等,薛蟠扶不起来,宝钗则天分极高,由于宝钗杂学旁收,且会融会贯通,她看待世界的眼光与深度也高人一筹。

如果生活一直这样持续,宝钗说不定也会成为一个热情,开朗,感性,本真的姑娘。

然而这些可能都在经历了一场家庭变故后戛然而止。宝钗大约十岁左右,父亲死去。

须知,宝钗的家庭出身是皇商,父亲的死去可谓塌了顶梁柱,而薛蟠又完全不成器,这场变故给了家庭毁灭性的打击。

糟糕到什么程度,反正她一出场,作者已经清清楚楚地告诉大家,曾经博览群书的她现在“便不以书字为事,只留心针黹家计等事,好为母亲分忧解劳”。

这是不写之写,当年那些一起偷看“西厢”“琵琶”“元人百种”的薛氏姊妹弟兄,如今也不知流落到了何方,总之,一开篇,宝钗已经只能随着寡母长兄来依附姨母的婆家了。她的幼年时光,薛家过去的奢华和如今的凋败都是明明白白摆在那里的。

宝钗的言谈举止也从此已经是一个成熟稳重的女性,没有半点女孩的青涩稚气。

经常看到有人说,宝钗比黛玉强,黛玉父母双亡,宝钗则说起来又是母亲又是哥哥的,实际宝钗的情况是,母亲无助,兄长又指靠不上,自己的处境与黛玉也相差无几,其实她才是一家之主,比黛玉操的心多太多了。

她必须撑起这个家来。不甘心也好,不忍心也好,主动也好,被动也好。总之我们看到,宝钗所有的成长,在入住贾府之前已基本完成。剩下的,便是在余生里一点点完善和修订。

第四十五回里有这样写宝钗的句子:

“夜复见长,到母亲房里商议,打点些针线。日间到贾母处王夫人处省候两次,不免承色陪坐,闲话半时。园中姐妹处,也要度时闲话一回。日间不得闲,夜里做女红到三更才睡。”

客居贾府,作为薛家形象代言人,宝钗又得上下左右应对周全。

所有一切,都在说明,宝钗一面走大家闺秀的路线,一面像男儿一样担着光耀门楣的重担。

早熟是有代价的,就是再也无法像同龄人那么不管不顾地去欢乐,去选择。

包括金玉良缘。

富贵闲人宝玉,其实不入宝钗的眼睛,但只要能拯救家族,带来利益。她必须接受这个现实,让这个家族走下去,哪怕只是强差人意。

在这个时候,宝钗对爱情的态度就不是情感,而是理智,就像她对别人释放的善意,说不上是有意收买人心,但也决不是率性而为,而是她对现实世界的自觉接受和主动融入,是以牺牲本真、回避求真为代价的务实。

经历就是这样影响甚至改变了宝钗的价值取向

“较之乃兄竟高过十倍”的宝姐姐,说出

“所以咱们女孩儿家不认得字的倒好。男人们读书不明理,尚且不如不读书的好,何况你我”,

她一定真切地感受过身为女子的无力。真心明白那些吟诗作赋的闲情雅趣对自己处境之无用。

《西厢记》《牡丹亭》中的句子,“良辰美景奈何天”,她又教育黛玉说这类闲书最能移人性情,不是我们这些大家小姐该看的。说:

“既认得了字,不过拣那正经的看也罢了,最怕见了些杂书,移了性情,就不可救了。”

这说法特别务实,角度也很贴心:这些话结合宝钗的家庭变故经历,才能理解其中的犀利,沉痛,透彻,大彻大悟。

黛玉身世也很孤苦,但是她没有经历宝钗所身处的困境,也无心担负重振家族的重任,所以对待爱情的态度怎么能比较呢,哪怕同看过一本浪漫的书,宝钗的态度也会是个特例。


在文化的边缘行走


薛宝钗看过《西厢记》,但是并不认同里面传达出来的爱情理念,书里的浪漫旖旎与现实差距过大。那种突破世俗禁忌的爱情太过自由,身在没有自由选择权的社会里,媒妁之言父母之约才是正途。《西厢记》传递的思想在封建社会对于闺阁女孩儿来说是危险的,因为一旦心思萌动显露出来或者与人私相授受便有灭顶之灾。

所以薛宝钗还劝林黛玉也不要读:”最怕见了些杂书,移了性情,就不可救了。”因为她明白以林黛玉的领悟力和心性多少会影响。黛玉自己心里多少也清楚,加上从来没有兄弟姐妹可以这样和她谈心,教导她,所以听了宝钗的话,只乖乖的说:“”。

当宝玉也以书里的话脱口而出:我就是个‘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时,黛玉立马就气哭了。不管黛玉对于爱情抱有怎样浪漫的幻想,现实始终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当时社会的主流价值取向,长辈的约束,闺阁女子的清白都是压在她身上的负担。宝玉这种赤裸裸的表白,受了书的影响,又不庄重,也没有考虑黛玉的处境。连脂评者也说“

我也要恼”。

而宝钗恰好是看到了这一点,年少的悸动随着岁月变迁自然而然淡去,取而代之的家族的责任,母亲的殷切期望。虽然“真性情”隐匿了,但是这种生存之道是平稳的,合适的,安全的,也是薛宝钗最需要的,虽然它与浪漫背道而驰。


施无霞


香菱要学诗,向薛宝钗请教,宝钗直接批评她这个丫头“不守本分”“不像个女孩儿家”,随后又推给黛玉教授。

香菱向林黛玉请教,黛玉认真地跟她说明了诗的要义“在意趣而绝不在辞藻”。

向湘云请教,湘云"越发高兴了,没昼没夜,高谈阔论起来”。

黛玉和湘云都是骨子里没有太多门户之见、阶级意识的人,但薛宝钗的这种意识根深蒂固。在她心里,香菱到底是个买来的丫鬟、是哥哥的贱妾,是不配学诗的,更是懒得教。

在整部《红楼梦》中,薛宝钗跟人相处,很会“看人下菜碟”。她给每个人分配的耐心值,也绝不相同。

宝钗的不可爱,在于她似乎完美得让你挑不出毛病。你看着她,心里觉得别扭,却也要怀疑是不是自己太“小人之心”。可是,从她看似和蔼的外表下,你分明能清晰地感知到她的侵略性和势利心。

而黛玉的刻薄,不过就是自我防御罢了。

综上,宝钗是不可能浪漫的,她看到月亮,只会想到月光可以当灯笼,而黛玉看到月亮,会想到宝玉,想到天涯共此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