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寫作業家裡雞飛狗跳,孩子不寫作業不愛學習,聰明的爸媽這樣做

一、孩子不愛寫作業,家長只能垂頭喪氣


大學同學在朋友圈裡發表關於孩子寫作業的說說,還附上了兩張圖片,一張是一碗炒飯還有一張是寫作業的孩子, 據說當天晚上十點多女兒終於願意寫作業了。同學在自己孩子願意寫作業後才給孩子吃的飯。

一寫作業家裡雞飛狗跳,孩子不寫作業不愛學習,聰明的爸媽這樣做


不得感慨“孩子也太堅持了吧”,“媽媽會不會有些狠心”,“家長真的太不容易”,“孩子真的越來越難管教”。

都說孩子不寫作業母慈子孝,一寫作業雞飛狗跳,寫作業這件事成了父母和孩子之間的一道坎,跨過去了親子危機能夠順利過渡,跨不過去作業就成了父母和孩子之間的一道鴻溝。

在一般家庭中這樣的作業大戰輪番上演,“愛之深責之切”的家長在這場戰役裡極度容易失控,情緒常常在魔鬼和天使之間徘徊。在成長過程中,孩子都註定會經歷不同的苦難、荊棘,面對作業身心都備受煎熬,他們或消極逃避或消極執行或消極頑強抵抗。

寫作業讓孩子處在水深火熱之中,家長越關注孩子越牴觸,家長越積極孩子越消極。為什麼寫作業這麼一件小事會出現這樣惡性的循環?殊不知家長無意中踏入了奧卡姆剃刀效應的陷阱,把簡單的事情複雜化。寫作業的過程是對已學知識的複習,家長不需要有過多的延申甚至給孩子貼上各種“笨”,“不靈活”,“不認真”的標籤。

愛因斯坦說:“如果你不能改變舊有的思維方式,你也就不能改變自己當前的生活狀況”。我們總是認為孩子學的越多越聰明,學得越快越能耐,忽略了孩子的接受能力,此類家長不妨瞭解一下奧姆特剃刀效應。

二、什麼是奧姆特剃刀效應


奧卡姆剃刀定律(Occam's Razor, Ockham's Razor)又稱“奧康的剃刀”,它是由14世紀英格蘭的邏輯學家、聖方濟各會修士奧卡姆威廉(William of Occam,約1285年至1349年)提出。這個原理稱為“如無必要,勿增實體”,即“簡單有效原理”。

水滿則溢,日滿則虧”,孩子還沒有學會握筆就要求他寫字,孩子還沒吃飯就要求他先寫作業,最後甚至睡覺的時間都可能被剝奪。正常的生理需求沒有得到滿足,做作業已經儼然成了變相“虐待”。沒有滿足感沒有樂趣的學習孩子很難接受,對他來說學習已經成了一件痛苦的事情。

家長需求過急,要求過多,急於求成,希望自己的孩子能一目十行,記憶超群,沒有聽不懂的,沒有學不會的,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父母習慣用大人的眼光和標準去衡量和要求孩子的學習。

活在家長的高標準高要求高規格的陰影下,孩子太難了。


一寫作業家裡雞飛狗跳,孩子不寫作業不愛學習,聰明的爸媽這樣做


三、孩子為什麼苦苦掙扎不肯寫作業?


(一)、孩子太難,寫作業到底值不值得

文章開篇提到同學的女兒,因為覺得沒必要寫作業,所以寧願不吃飯也絕不妥協。因為家長的脅迫因為不喜歡,寫作業在她看來就是一件不值得她去做的事情。


不值得做的事情,就不值得把它做好。這就是“不值得”定律,一個管理學中的經典定律 。它之所以被廣泛應用,緣於它揭示的是人類共有的一種心理反應,即對自認為不值得做的事,冷嘲熱諷、敷衍了事的態度往往如影隨行,致使渴望成功實現自我滿足的結果漸行漸遠。

督促孩子學習其實是一件很考驗家長情商的事情。所謂萬事開頭難

,寫作業其實是把老師剛教的新知識進行復習鞏固的過程。然而,知識的融會貫通把握的程度因孩子而異,學習新的內容孩子剛開始大多處於雲裡霧裡,試問剛開始有多少孩子能夠把老師的教課理解透切?

孩子對於陌生的難以理解的範圍都會本能的進行屏蔽和遠離。父母要意識到化繁為簡讓孩子從簡單的內容入手,以培養興趣為開端,讓他覺得寫作業是值得做的,這樣他才會把值得做的事都做好。


一寫作業家裡雞飛狗跳,孩子不寫作業不愛學習,聰明的爸媽這樣做


(二)、孩子畏難,家長還要責難嗎

行為科學中有一個著名的“保齡球效應”:兩名保齡球教練分別訓練各自的隊員。他們的隊員都是一球打倒了7只瓶。教練甲對自己的隊員成績給予了肯定。"教練乙則對他的隊員極盡批評。"結果,教練甲訓練的隊員成績不斷上升,教練乙訓練的隊員打得一次不如一次。

保齡球效應強調的是用好讚賞的技巧,關鍵是把你的注意力集中到“被球擊倒的那7只瓶”上,別老忘不了沒擊倒的那3只。要相信任何人或多或少都有長處、優點,只要“誠於嘉許,寬於稱道”,你就會看到神奇的效力。

現實中家長往往容易無休止的批評和責難孩子,“你怎麼寫得這麼慢”,“不要邊寫邊看其他東西”,“你寫的也太醜了吧”,這些不經意的“提醒”大大降低了孩子寫作業的積極性。

家長會上女兒班裡成績優異的家長都上臺發言。其中語文狀元媽媽上臺就說自己女兒這次沒考好,回去可能要好好和她“溝通”,再看看孩子的成績數學和英語都是90分以上,不禁為女孩子的處境擔心,其實孩子小學成績並沒那麼有代表性,只要能把基礎掌握了就可以。女兒語文和數學成績也並不出色但是英語優異,輪到我上臺說的第一句話就是“孩子都有自己的特長,有興趣去學習比分數更重要”。

在後來的兩年優秀家長代表發言上,我再也沒有看到她上臺。

(三)、孩子犯難,家長避免過度理由效應

小明的媽媽每天都會認真監督孩子的作業問題,自覺教孩子很有一套,各種科目只要是用金錢誘惑,小明絕對乖乖“就範”,對於這個方面小明爸爸卻不住的搖頭。“媽媽,這次我寫了你給我什麼獎勵?”,“媽媽這次我想要一百塊”,“不行,太小了,這次的作業太多”,每次都要談好價錢才開始寫作業,媽媽也開始為小明的獅子大開口發愁了。

小明媽媽很明顯的觸發了“過度理由效應”, 過度理由效應是指附加的外在理由取代人們行為原有的內在理由而成為行為支持力量,行為從而由內部控制轉向外部控制的現象。

從前寫作業就特積極,寫的又快又漂亮的小明現在“胃口”已經不一樣,孩子媽才意識到後果的嚴重性。這不,某次她堅定拒絕再為寫作業買單,小明就直接罷工了。犯愁的是她不懂本來是孩子應該要做的事情,現在怎麼成了她和兒子的買賣。

當獎勵成了做作業的理由,一旦失去獎勵,孩子就可能會厭學。事實證明如果我們希望某種行為得以保持,就不要給它過於充分的外部理由。


四、如何讓孩子好好寫作業,愛上學習?


1、運用“上癮模型”,製造學習模式

根據認知心理學家的界定,所謂習慣,就是一種“在情境暗示下產生的無意識行為”,是我們幾乎不假思索就做出的舉動。如果寫作業、學習也能夠變成一種習慣,是不是聽起來很吸引人。

日常生活中我們習慣於扛著白天的疲憊熬夜刷手機,這種現象其實就是一種“報復性熬夜”,信息時代這似乎已經成為了一種習慣。其實這就是走進了產品設計的上癮模型了。什麼是上癮模式?

一寫作業家裡雞飛狗跳,孩子不寫作業不愛學習,聰明的爸媽這樣做


美國學者Nir Eyal和Ryan Hoover《上癮:讓用戶養成使用習慣的四大產品邏輯》一書中提到的上癮模型,是指培養用戶使用習慣的一套標準化模型方法。其實這種模式同樣適用於孩子寫作業、學習習慣的養成。

上癮模式分為四個階段就是:

1).觸發

它是指促使你做出某種舉動的誘因---就像是發動機裡的火花塞。主要分為外部觸發、內部觸發。家長積極的引導就是孩子學習的外部觸發。而孩子喜歡數學、對文字有興趣、愛上畫畫、熱愛朗誦就是一種原始的內部觸發。興趣就是最好的老師。根據孩子的興趣愛好和接受程度去點燃孩子的學習熱情吧。

2).行動

福格認為,要使人們行動起來,3個因素必不可少,還提出了 B=MAT概念 。B代表行為,M代表動機,A代表能力,T代表觸發。

使用行為模型(FBM,也稱之為“福格行為模型”)作為指導,我們就可以確定是什麼阻止了孩子寫作業行為的發生,利用福格行為模式,發現問題才能更好的引導和教育。孩子實質上並不都討厭寫作業,是動機不夠還是能力不足還是沒有興趣?需要家長和孩子一起行動起來。

3).多變的酬賞

利用獎勵的方式提高孩子的執行力,孩子都渴望酬賞、有被肯定的心理需求。酬賞就像是孩子生活中獲得的產品,要想留住孩子寫作業、學習的新鮮感,層出不窮的多變的酬賞不可缺。值得注意的是不要過分強調物質酬賞。避免造成孩子學習目的出現偏差。酬賞可以是一次有意義的活動或者有意思的遊戲等虛擬的或者行動上的表示。

4).投入

“你願意寫作業嗎?”,“你感覺學習怎麼樣","完成這道題,會不會有新的發現”,蹲下來和孩子平等的交流、研究、一起行動。家長需要花費不等的金錢、時間和精力,以此作為孩子學有所成的前期投入,前期投入是後期輸出的關鍵。

是的,寫作業、學習習慣養成是結合觸發到投入的上癮模式。貫徹上癮模式,學習自然會在孩子大腦中建立一種聯結,形成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

2、利用登門檻效應,打開學習的大門

一寫作業家裡雞飛狗跳,孩子不寫作業不愛學習,聰明的爸媽這樣做


形成良好的學習行為後,要孩子寫作業並不難,如何讓孩子堅持持續的做好作業就得家長花點心思了。

心理學家認為在一般情況下,人們都不願接受較高較難的要求,因為它費時費力又難以成功,相反,人們卻樂於接受較小的、較易完成的要求,在實現了較小的要求後,人們才慢慢地接受較大的要求,這就是“登門檻效應”對人的影響。

登門檻效應(Foot In The Door Effect)又稱得寸進尺效應,是指一個人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個微不足道的要求,為了避免認知上的不協調,或想給他人以前後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這種現象,猶如登門檻時要一級臺階一級臺階地登,這樣能更容易更順利地登上高處。

伊索寓言有一個故事:一個乞丐到富人家討飯。“滾開!”僕人說,“不要來打攪我們。”乞丐說:“我太冷了,我只想在你們的火爐上烤乾衣服就行了。”衣服烘乾後,便對廚娘說:“我可以借用一下你們的鍋嗎?我只想用鍋煮一點兒石頭湯。”後來又在他一次次的要求下先後給了豌豆、薄荷和香菜,接著又把碎肉末放到了湯裡。最後,乞丐美美地喝了一鍋肉湯。

從低要求到高要求最終乞丐達到了他的目的。這就是得寸進尺效應的魅力。孩子寫作業、學習也是一樣的道理,要循序漸進不能盲目的追求高標準高效率。

兔兔媽看到了兔兔一臉疲憊的進了家門。詢問“兔兔今天感覺怎麼樣?”“我肚子好餓,今天隨堂測試,還佈置了很多的作業”兔兔無奈的說道。媽媽想了想說“你先喝湯,休息一會”。三個小時後兔兔媽才問“今天老師教了什麼?兔兔說著話突然停下來:“要寫作業了,不然今天學的會忘記的”。

這樣的親子交流就是一種好的溝通方式。

首先,把孩子的基本生活需求解決了,滿足孩子的生理需求再去提出更多的要求和建議。

其次,給予了孩子足夠的休息時間,讓孩子身心得到適當的休息,頭腦休息好才能更有利於思考和執行。

最後,兔兔媽並沒有直接要求孩子寫作業而是先誘導孩子回顧知識,勾起孩子對新知識的興趣,最後讓孩子自動自覺的完成作業。

3、注重犯人船理論,約定“作業”的規章制度

據英國曆史學家査理巴特森寫的《犯人船》記載,18世紀,英國政府為了開發新佔領的殖民地一一澳大利亞,決定將已判刑的囚犯運往此地。最後是按下船時實際到達澳大利亞的囚犯人數付費。這樣,運往澳大利亞罪犯的死亡率明顯下降。


一寫作業家裡雞飛狗跳,孩子不寫作業不愛學習,聰明的爸媽這樣做


這就是著名的犯人船理論的由來:他表達的是靠人性的自覺,靠說服教育,靠他人的監督都解決不了問題最後都比不上完善的制度。制度比人治更有效,沒有規矩,不成方圓。

女兒今年五歲,已經養成練字的好習慣。最開始由一筆一劃到偏旁部首到現在簡單的字詞,這個過程一點都不痛苦。為什麼有些孩子不願意寫作業不願意學習,中間其實只差了家長“立制度”的意識。

如何”立制度“?為什麼我要這樣做?

  • 堅持輸入和輸出。孩子對未知的求知慾是無窮的,我認為孩子都是喜歡學習的,只要這個過程是新鮮的有趣的。除了教給教女兒新的知識還會複習從前的內容,以此鍛鍊孩子的記憶力和知識的儲存。
  • 保持學習的狀態。寫作業是枯燥但只要每天堅持去完成一小步就是前進的一大步。女兒的學習從有意識開始沒有停過,即使是放假也保持著一定的讀書和寫字的習慣。
  • 做好計劃,認真執行。和孩子一起計劃他們要學習的內容和有興趣的學科,讓他們瞭解學習需要的計劃性和執行力。這樣在以後的學習上避免孩子找藉口和推脫,也便於日後家長的管理和執行。
  • 從現實出發,隨時調整。隨著女兒的長大,孩子的接受能力越來越強,我也在調整孩子學習的內容範圍和強度。從前是就簡單的數字跟讀到現在已經可以單獨在作業本上寫出,慢慢發現她還能理解簡單的數字的相加和相減。這就是一個變化的過程和調整的過程。

常言道:欲知平直,則必準繩;欲知方則圓,則必規矩。制度有時候確實比人治更有效。

4、家長必備, 隧道視野效應

最好的教育是什麼?家庭是教育孩子的第一陣地,每一位家長都想給孩子最好的教育。我們把孩子送到學校學習,不是為了每次考試都拿高分考第一,而是為了培養孩子終生學習的能力和習慣,我們不能只重視孩子在學校的學習成績而忽視了孩子更需要的東西。


一寫作業家裡雞飛狗跳,孩子不寫作業不愛學習,聰明的爸媽這樣做


這是張春霞老師在她的書本《給孩子最好的教育》裡秉持的教育理念。她重視“傾聽教育”認為“聽”就是最好的“教育”,她重視賞識教育,認可尊重和鼓勵孩子的重要性,她重視快樂教育,認為家長和孩子可以一起快樂的玩耍和學習,她重視素質和挫折教育認同孩子有道德,有堅強的品質的重要性。

家長的意識是否開放往往代表了孩子能夠走多遠。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也是孩子最重要的榜樣。孩子就像變色龍和誰靠近就會像誰。這其實是一種模仿效應即變色龍效應。

變色龍效應,又稱“無意識模仿”,是指人們在社會交流時會相互無意識地模仿對方的一些動作、表情和行為方式。其在個體社會認知以及人際交流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大量以西方人為研究對象的研究已證明:在西方群體中,變色龍效應是一種普遍存在的心理現象。

所謂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家長是怎樣想怎樣做的孩子自然會受到影響,成為和你相似的那個人。一個人的談吐和三觀往往隱藏著他的出生。家長必須要有遠大的開闊的視野,為孩子有更多可能做準備。這種思想體現了隧道視效應的作用。

一寫作業家裡雞飛狗跳,孩子不寫作業不愛學習,聰明的爸媽這樣做


隧道視野效應:一個人若身處隧道,他看到的就只是前後非常狹窄的視野。擁有遠見和洞察力,視野開闊,方能看得高遠。


高瞻遠矚,站得更高,才能看得更遠。芬蘭前總理阿赫說過這樣一句話:“給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給孩子最好的人生。”

寫作業其實是孩子手中一個學習利器,如何利用,如何發揮作業最大作用?需要家長的引導和教育。寫作業也是老師家長傳道授業解惑的方式。寫作業只是一時的一種鍛鍊孩子的性情的方法,家長不要因為孩子不寫作業就奔潰,學習有很多方法,寫作業只是其中一種,變著法讓孩子愛上寫作業才是關鍵。開拓新路,摸出門道,家長可以這樣做:

  • 奠定良好的親子關係,營造輕鬆的學習氛圍
  • 做一個適合孩子的合理的作業計劃表
  • 循序漸進,堅持執行,獎罰分明
  • 調整進度,放慢節奏
  • 父母愛上學習,和孩子一起成長

有遠觀的家長,要懂得調整好自身的狀態,自然能夠和孩子一起把作業做到極致。父母養出聰明好寶寶不是夢!

我是小魚兒與小王子,關注我,一起做成長型父母!筆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