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把月球叫做廣寒宮,那時候還沒有人登上過月球,他們是怎麼知道月球上很冷的?

胡俊


這是古人錯誤的認識。月亮上被照亮時不冷,是高溫;冷的是我們地球的夜晚。古人對這個問題缺少認識,就把自身感受到的冷,當做了眼睛看到的(同時存在的)月光和月亮上面的情形。這也是因為古人對於天地日月的認識錯誤造成的。

為啥感覺冷呢?

因為太陽落山,我們地面就降溫了嘛。太陽輻射賦予我們能量,物體,包括地面,房子,樹木和我們,因為輻射也會損失能量。尤其是晴朗的夜晚,沒有云層遮擋,地球向著太空輻射降溫還是很顯著的。所以這就是一個著名的地理學問題,晴朗的夜晚溫度低,有云的夜晚比較溫暖。

古人不懂這個道理,發明了陰陽這些說法,覺得是什麼陽氣、陰氣,最終也不能自圓其說。比如古人覺得陽氣是從地下而來的,完全無視了陽光是從上面來的。太陽也好委屈呢!

所以自然界其實是非常複雜的,在有科學認識之前,更加複雜。有了科學認知,我們就能夠理清楚這個複雜的世界,明白它究竟是什麼規律,規律如何起作用。

真相可能跟直覺感覺相反

比如月亮上冷嗎?月亮上被照亮的時候真的不冷,而且溫度很高,一百八十多度!。宇航員、月球車在月球上的白天,就是我們看見亮的部分,得穿上防輻射服,阻擋強烈的陽光。

但月球上沒有空氣,如此高溫沒法保持,等到太陽落山,又因為輻射降溫而迅速變冷了。夜晚溫度又能低到零下一百二十多度!月球車都得"冬眠",完全無法工作!

為什麼會降溫這麼厲害,也因為月球上的白天、黑夜都很長,那裡一天就是我們的一個月!

不必替古人強辯

古人說的廣寒宮,認為月光清冷,所以月亮上就很冷。

其實月光的光譜跟陽光是一樣的,只是月面反射率很低,只反射了很少的陽光到我們這裡來。對呀,月光其實也是陽光,是被月面反射的陽光。

我們的古代沒有認識到一些東西,這很正常的。世界上大多數古人都沒有認識到。


松鼠老孫


唐代詩人李商隱寫的一首名叫《霜月》的詩,最後兩句“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裡鬥嬋娟。”青女,主管霜雪的女神;素娥,古人對月這的別稱。說她們“俱耐冷”,就是說在古人意識裡對月亮的印象就像霜雪一樣,是很冷的。

李白的名作也說,“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以月光比喻為霜,也正說明在認為月光是清冷的。

另外古人對月亮的稱呼還有很多種,比如玉盤、冰盤、冰輪等等,這些稱呼的感覺一來很象形,二來就是感覺很冷,不像太陽那麼熱烈。所以說,應該是古人對自然界缺乏瞭解,但以主觀意識為主,以肉眼所見為依據,覺得月亮上很冷。因為月亮晚上出來,而晚上就比白天太陽出來的時候冷,所以月亮肯定是冷的。月亮看起來象銀、象冰,這種肉眼看到的形象很容易引起理所當然的聯想,這也是判定月亮上很冷的依據。

還有一點就是,傳說月亮裡只住著嫦娥,最多有個砍樹的吳剛,此外就只有一隻玉兔。那麼大的月亮上就這兩個人一隻動物,當然很冷清,人情上的冷清給人感覺就是月亮上很冷。


沅汰


古人把月球叫做“廣寒宮”,從字面上來看,是說月球上很寒冷、空曠。那麼問題來了,古時並沒有人登上過月球,他們是怎麼知道月球上很冷的?


對於這個問題,可以從3個角度進行解讀:廣寒宮的稱呼首先是基於陰陽理論。其次,反映了古人對於色彩的認知,同時也是嫦娥奔月的人文心理直接反映。

1、陰陽理論是廣寒宮稱呼的基礎

深厚廣大的傳統文化中,有個流傳數千年、舉名聞名的理論:陰陽理論。其核心是世間萬事萬物,都按照陰陽原理運動。陰是背離陽光、晦暗和寒冷的;陽則相反,是光明、溫熱的,是積極向上的。因此陰主寒,陽主溫;夜為陰、晝為陽;地為陰,天為陽。

根據這個理論,古人認為月亮為陰,是清冷、晦暗的。是“太陰之精,上為月”;《易說》則稱“月與星,至陰也,有形無光,日照之乃有光。”《五經通義》解讀更有趣:“月中有兔與蟾蜍何?月陰也,蟾蜍陽也,而與兔並明,陰繫於陽也。”

2、廣寒宮反映了古人對於色彩的認知

在“月為陰”的理論基礎上,月光自然歸屬於陰。月光也是白光,而白光在古人對於色彩的認知上通常稱為“寒光”。《木蘭辭》中就有“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之句,類似的表述還有很多,比如下面這些:

“玲瓏月,寒光凌亂,照人愁絕”;“冰蟾駕月,盪寒光、不見層波層碧”;“低河耿秋色,落月抱寒光”;“吹簫人去。但桂影徘徊,荒杯承露。東望鞭芙縹緲,寒光如注”……既然月亮之光是寒光,月宮自然也就是“寒宮”了。

3、嫦娥奔月的人文心理直接反映

說起月亮來,自然要提到嫦娥。最早對於嫦娥奔月故事進行記載的是兩漢時期,嫦娥與后羿相親相愛,受壞人陷害,誤吞仙藥飛昇入月宮,夫妻天上地下分離難聚,“廣寒寂寥,悵然有喪”……這也是最早關於“廣寒”之宮的記載。

在這個古老的愛情故事裡,人們深深同情嫦娥與丈夫的分離之苦、相思之痛。由天及地,諸多人世間的愛恨離仇讓人們感同身受,認為嫦娥內心一定是清冷寂寞的。在這種人文觀念下,月宮當然是寒冷的,沒有溫暖的。

“天上嫦娥也可憐,廣寒宮裡夜孤眠。早知人世相思苦,不若移居桂樹邊。”這是明朝詩人孫蕡(fén)的詩句。其實,廣寒宮在隋唐就流行了,宋朝寫廣寒宮的詩句多達千餘首。這就是傳統文化的魅力所在:哪怕流傳千餘年,始終不過時,至今讓人沉醉。


指動濟南


本小子也學廣西大學生回答,是嫦娥告訴它們的!哈哈哈。古人能判斷月亮是冷的,是從陰陽八卦,中國玄學,易學,論斷出來的。至於叫,廣寒宮,本小子就不知道了。若論小子猜測,上界必有仙神降世人間透露天機人們才知道的你們說呢?











平凡的人240955319


廣寒宮的可不是形容月亮上冷的意思,因為月光清澈,加上嫦娥奔月的故事,是人們美好情感的寄託。但古人也認識到高處會更冷,有詩為證: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古人雖然缺乏科學知識,但不妨礙他們觀察這個世界,也不影響他們認識到高處更冷。不過這不代表他們正確認識到月球上為什麼會非常寒冷,他們只是覺得月亮很高,所以會冷。

現在有了更先進的觀察工具,甚至可以發射登陸車、人類登月活動更直觀、清晰的觀察月球,知道了為什麼月球上會那麼冷,不是一個“高”就能解釋的。因為月球沒有大氣,白天溫度可達160°,夜間則會低到-180°以下,山陽和山陰溫度差別也很大。


古人關於世界的認知,很多都會因為觀測工具的缺陷導致錯誤或者不十分準確的答案。


來看世界呀


月亮🌙一看就是冷冷清清的,難免會有這樣的想法啊


福威居首陪老虎


直觀感覺以及經驗來判斷的,比如,白天有太陽,太陽照射很熱,太陽是紅色,火也是紅色,根據以上得出,紅色,白天,太陽就跟熱聯繫在一起。相反可以得出,晚上,月亮就跟冷聯繫在一起,

月亮就是月球,是太陽運動導致你晚上只看到一半的,月球有陽光的那一面溫度很高,可以達到150度左右,沒有陽光的那一面很冷的

由於月球上沒有大氣,再加上月面物質的熱容量和導熱率又很低,因而月球表面晝夜的溫差很大.白天,在陽光垂直照射的地方溫度高達127攝氏度;夜晚,溫度可降低到零下183攝氏度.這些數值,只表示月球表面的溫度.用射電觀測可以測定月面土壤中的溫度,而且所用的射電波的波長愈長,愈能探測到月面土壤中較深處的溫度.這種測量表明,月面土壤中較深處的溫度很少變化,這正是由於月面物質導熱率低造成的.


最愛勵志


傳說中嫦娥的丈夫是后羿,而真正歷史中嫦娥的丈夫叫寒浞,一個靠篡權後,曾統治中國幾十年的人。只是後來大多歷史學家對這缺失的幾十年語焉不詳,所以很少人瞭解。

所以我覺得嫦娥奔月,取名廣寒宮,應該是為了紀念自己的丈夫寒浞。


我心渡


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

觸及對大世界的認知事情,很多人總是喜歡自以為是的認為古人限於現實條件的原因他們會很落後,即便有一些被印證正確的結論也會被說是巧合……只想說現在的人縱然能享受到更好的物質生活,但就人而言真的是感覺越來越愚昧了。

對於人與人、人與自然的關係,這個世界上沒有能比華夏古人研究的更透徹的。就光陰陽理論都能解釋很多事情。整體來看,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也不過是在這個大框架裡的細化延伸罷了。

當哪一天能真正將科技用於證實古代理論的各種猜想,將教條式的所謂科學同“易”的理論相結合,那才是人類世界走向輝煌的時刻,那個世界太大了……

人的大腦永遠比科學走得快、走得遠,何況是世界唯一一部集結華夏人類幾千年思想精華的偉大結晶,《易》是這個單恆星世界經過高度提煉的濃縮,是單恆星世界組織運轉框架的描摹,不侷限於地球,適用於全宇宙!


阿潤Arene


古人對天文知識的瞭解沒有現代人這麼全,在當時白天有太陽,人們能感覺到熱量,晚上沒有太陽,人們會感到冷;月亮會在晚上出現,所以理所當然會認為月亮上冷,我覺得那些古詩應該也是在這樣的前提下寫的吧,比如說高處不勝寒等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