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山:貼心服務讓搬遷群眾有保障能致富

近年來,萬山區按照搬遷與脫貧同步、“挪窮窩”與“換窮業”並舉、安居與樂業並重理念,創新實施“三保、四優、五進”模式,引領幹部職工做好事、辦實事、解難事,為易地搬遷群眾提供全天候、全方位、全域式服務,為安置群眾創業就業、維護權益、解決糾紛做實服務,幫助移民融入城市圈、融入新生活,構築移民幸福家園。

2017年,萬山區仁山街道河坪小區作為我市首批跨區域易地扶貧搬遷點之一,迎來思南、石阡、印江260戶1302名移民入住,其中思南150戶、石阡60戶、印江50戶。突出“四優”品質讓群眾搬得來

環境優越。選擇城市最好的地段、最好的位置,建高檔次、高品位的小區房,供給易地扶貧搬遷戶。如河坪小區,毗鄰楚溪大道,依傍木杉河畔,選址優渥、增值空間巨大,3棟獨立式高層並立串聯成花園小區,有“人在畫中游,房在景中建”的宜人美景。新建設的觀山雅居、汪家、城南驛3個跨區域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全部位於城市中心區,毗鄰太平洋百貨、奧特萊斯購物中心,交通便利、環境優美。同時配置休閒廣場、籃球場、“鄉愁館”、老年活動中心、幼兒園、醫務室等基礎設施,真正可讓搬遷群眾一步住進新房子、同步享受城市新生活。

流程優化。按照自願自選原則,實行“先看房後搬遷”,邀請周邊區縣搬遷群眾分批免費到安置點走訪。對新增搬遷點,組織群眾參與規劃、設計和監督,實行定時間表、定措施、定責任人快速推進。同時,以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通過媒體、走村入戶等形式全方位、多角度地宣傳易地扶貧搬遷政策,從源頭上解除群眾的“搬遷顧慮”。

政策優厚。對易地扶貧搬遷戶實行“一事一議”“特事特辦”,在土地確權上,優先推進易地扶貧搬遷戶確權、確股,實行承包地、山林地、宅基地的收益權不變,原享受的土地承包權、經營權和惠農補貼不變。對未發包的村集體耕地、林地及其他土地,享有與遷出地村民同等權利。鼓勵易地扶貧搬遷戶將原承包地經營權、林權、宅基地使用權有償有序流轉,保障搬遷戶的財產性收入。

服務優先。實行全程“保姆式”服務,對外縣搬遷到萬山安置的群眾,每個安置點明確一名副縣級領導包靠、每個區域明確一個部門包靠、每一戶明確一名幹部包靠,層層簽訂工作責任狀,把責任部門、責任人、搬遷措施、搬遷時限、技能培訓、轉移就業、後續扶持等內容納入責任管理範圍,統籌“扶貧雲”和“國土資源雲”資源,實行掛圖作戰、掛牌督辦,逐一銷號,實行群眾不脫貧、幹部不脫鉤。創新“五進”機制讓群眾留得下

“聯合辦公”進社區。河坪小區、廖家是首批跨區域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成立由區委書記任第一組長、政府區長任組長、分管副區長任副組長、區直相關部門負責人為成員的易地扶貧搬遷工作領導小組。從區移民局、衛計局、教育局等部門抽調20餘名工作人員組成工作組,實行幹部包樓、包戶上門服務,為移民戶辦理入住全部手續,並每半月進行一次逐戶摸底,做實“一戶一冊一策”,做到問題現場發現、研判和化解。

“公共服務”進社區。在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小區建立社區便民服務中心,入駐民政、教育、衛生、公安、就業創業等服務窗口,提供就業、就學、醫保、社保、維權等一站式服務。引進惠民超市和建成籃球場、“鄉愁館”、老年活動中心、醫務室等基礎設施。與思南、石阡、印江達成醫療直補協議,在萬山區人民醫院設立易地扶貧搬遷群眾綠色窗口,實行“先看病,後付費”醫療服務。

“均衡教育”進社區。在移民小區新建佔地1500平米、能容納300餘名孩子就學的萬山紅幼兒園,同時整合銅仁市第四小學、第六中學、第八中學和仁山學校等教學資源,積極穩妥地做好易地扶貧搬遷戶子女就學工作。解決139名隨遷子女就近轉入主城區學校,讓山裡娃享受優質教育資源,貧困學生還能得到每人每年600元補助。

“技能培訓”進社區。就業是第一民生。通過開展“送崗入戶”、就業培訓班、增設公益性崗位和出臺創業扶持政策等措施,破解搬遷貧困群眾的就業創業“瓶頸”。組織區內梵淨山農業、吉陽公司、巨力集團、萬邦物業等25家企業“送崗入戶”,點對點招聘114個職位共計1784人。結合移民就業需求,舉辦了4期防水工、電焊工等工種培訓,推動搬遷戶從“搬得出”向“穩得住、可發展、能致富”轉變。區扶貧辦還與移民、民政等部門共同籌措資金,打造了一個集洗車、保養為一體的新型洗車美容中心,作為搬遷群眾的集體經濟項目,提供了5個工作崗位。

“基層黨建”進社區。將黨建工作、社區工會與移民搬遷工作同思考、同規劃、同實施,成立了河坪社區黨支部和工會委員會,讓居民們有了“主心骨”。明確1名鎮幹部擔任黨建指導員和3名工作人員具體辦公,推進民心黨建與社區工會工作,目前已有10名黨員組織關係轉移到河坪社區黨支部。建立矛盾糾紛跟蹤臺賬機制,成功化解居民矛盾糾紛50餘次。築牢三項保障確保群眾能致富基礎設施不缺失。充分整合政府資源和社會資源,建立老年養護中心、社區便民服務大廳、電影放映大廳、四點半學校、圖書室、親情聊天室、兒童樂園等場所,鼓勵志願者為社區居民提供免費服務,讓搬遷群眾融入都市圈,融入新生活。配套基本的健身設施、廣場舞設備,成立晚間藝校,讓搬遷戶休閒有去處、娛樂有平臺、學習有場所。

生活水平不降低。為搬遷群眾購買了電視機、洗衣機、電飯煲、電磁爐等家電廚具,為每家每戶免費安裝防盜網,搬遷戶可以拎包入住;對遷入城區的低保戶,自遷入之日起按當地城市低保標準給予3個月的城市臨時生活救助;搬遷來的群眾與萬山的農村建檔立卡貧困戶一樣,看病就醫不僅免除了起付線,還能享受醫療費用專項兜底和非醫療費用專項救助,自付費用最高不超過1000元;年滿60週歲以上的,已享受養老保險的搬遷人口,在原基礎養老金70元的基礎上,由區財政視財力情況適當補助。未繳納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費的由區財政一次性補交,養老金從參保登記次月開始計發。

家庭就業不漏戶。做足“繡花”功夫,推進“遷企”融合。會同相關部門建立了動態的產業工人崗位庫,對全區就業崗位進行全面摸排,梳理出歡樂世界、產業園、萬山紅酒店、硃砂酒店、風箏基地等城市建設重大項目及公益性崗位近萬個。建立企業崗位人才需求和安置戶就業登記“兩個人才庫”,對人崗可匹配的崗位,根據企業需求和就業者能力素質,免費開展訂單式培訓、定崗培訓、定向培訓,變“輸血”為“造血”,確保每個家庭至少就業一人。對有創業願望和具備創業條件的提供政策諮詢、項目推薦、創業培訓、開業指導、小額擔保貸款等創業扶持,同時提供不超過10萬元的小額擔保貸款,並給予3年財政全額貼息,幫助28戶家庭成功創業致富,解決就業370人。( 鄧明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