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尔纳与《海底两万里》

有人说,科幻是一种创造梦想的艺术,是一种预言未来的艺术,这话呢,也对也不对。因为对于科幻来说,无论是创造梦想还是预言未来,这种能力都来自于科学,就像他的英文名字:塞恩斯菲克神所揭示的那样,它的起点和落脚点都是科学。那么提到了这个科幻小说,大家自然会联想起很多的知名的科幻作家。而如果要选出其中知名度最高、作品流传最广、影响力最持久的,我想,恐怕非法国科幻大师儒勒•凡尔纳莫属。

凡尔纳与《海底两万里》

凡尔纳(Jules Verne,1828-1905),活了77岁。尽管世界科幻界普遍把玛丽•雪莱于1818年创作的《弗兰肯斯坦》看作是现代科幻小说诞生的标志(写浅水是喧哗的, 深水是沉默的。的诗人的雪莱),但真正让科幻小说成为一个独立的文学类型,却要归功于法国人儒勒•凡尔纳,从这个意义上说,凡尔纳称得上是科幻界的“开山祖师”,被誉为“现代科学幻想小说之父”。

1828年2月8日,凡尔纳出生在法国南特的一个律师家庭。南特是法国西北部重要的海港城市,浓郁的海洋文化浸润着少年凡尔纳,使他产生了畅游大洋,探索未知的强烈愿望。据说,在凡尔纳的童年时代,他曾经跑到海边,和一个船舱服务生互换身份,想以此来实现出海远航的梦想,结果在起航前被人发现,把他送还给父母。从此,凡尔纳遭到了更严格的管教,他不得不向父母做出保证,今后只“躺在床上在幻想中旅行”。

18岁时,凡尔纳的父亲把他送到巴黎学习法律,希望他日后能够子承父业,成为律师。但凡尔纳的志趣显然不在于此。19世纪中叶的巴黎堪称是欧洲乃至世界人文与艺术的中心。年轻的凡尔纳很快就以文学青年的身份融入其中,并结实了维克多•雨果和大仲马等著名作家。尤其是大仲马,堪称是凡尔纳文学道路上的启蒙老师。就连小仲马也曾经不无感慨地说,凡尔纳更应该是大仲马“文学上的儿子”。从这话了,我们不难问出一股醋味儿。

1851年,凡尔纳创作并发表了他的第一个科幻故事《气球上的旅行》。后来,以此为基础,凡尔纳完成了他的成名作《气球上的五星期》(Cinq semaines en ballon)。像很多名著一样,《气球上的五星期》的出版过程并非一帆风顺,连续16家出版社拒绝了凡尔纳的投稿。满怀沮丧的凡尔纳一气之下把书稿投入火中,幸而被他的妻子从炉火中抢救出来。经此一劫,凡尔纳终于遇到了他人生中的伯乐——出版商赫泽尔。赫泽尔不仅在1863年出版了《气球上的五星期》,还与凡尔纳签订了长期供稿合同,以每年两至三部的速度,出版总名为“在已知和未知世界的冒险”系列小说,凡尔纳后来几乎所有的重要科幻作品都名列其中。从此,两人之间的亲密合作持续了数十年之久,甚至在老赫泽尔死后,由其儿子接班,继续做凡尔纳的合作出版商。

1873年,凡尔纳“海洋三部曲”的第二部 、也是他最著名的科幻代表作《海底两万里》出版——另外两部是《格兰特船长的儿女》(1866)和神秘岛(1874)。这部作品被认为是凡尔纳艺术成就最高的科幻小说。作为一部以海洋、尤其是深海为背景的小说,凡尔纳几乎穷尽了当时海洋学研究的所有最新成果,用生花妙笔描写了无边无际的大洋景色和海洋深处丰富多彩的海生动植物,其篇幅几乎占了全书的二分之一,把读者带入了一个引人入胜的海底世界,令人迷醉惊羡,手不释卷。同时,这又是一部杰出的冒险小说,情节跌宕起伏,人物鲜活生动,尤其是鹦鹉螺号的船长尼摩 身上兼具科技英雄与冒险家的双重气质,给人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

凡尔纳早年曾经做过编剧,因而剧作思维也常常渗透到他的小说创作中。或许正是因为《海底两万里》本身已经具备了众多引人入胜的戏剧因素,令其成为了迄今为止被改编成影视作品次数最多的科幻小说之一。目前,我们能看到最早的一部改编电影是由法国明星公司于1907年出品、乔治•梅里爱导演的版本。片中将幻想与玄思,神仙故事和海底生物、女神和美人鱼与更常见的海底生物融为一炉,呈现在观众面前,令人回味无穷。

1916年,美国环球电影公司(Universal Picture)把凡尔纳的海洋三部曲合并改编,以“海底两万里”的片名上映。这是《海底两万里》与好莱坞的第一次亲密接触,而且片中还首次使用了水下摄影技术——尽管只是用一架改装过的防水摄影机在一个特制水槽内进行拍摄。从此,科幻片便与电影特效结下了不解之缘。

1954年,华特•迪士尼公司(Walt Disney)把《海底两万里》又一次搬上大银幕,其制作精良程度超越了以往所有的改编版本。一线影星加盟,精彩的动作设计、动听的电影音乐和出众的特效制作,令这部影片堪称经典之作,即使拿到今天,也可以称得上是一部极具观赏性的佳片。不过,也有人批评这部影片未能体现凡尔纳小说的精髓。

凡尔纳与《海底两万里》


凡尔纳与《海底两万里》

对于国内的观众,尤其是众多的80后电视观众而言,有两个改编版是最为重要的,甚至很多人对于《海底两万里》的初体验就来自这两个版本。其一,是由日本GAINAX公司制作的系列电视动画片《海底两万里》。这部动画的原名叫做《不可思议之海的娜迪娅》,又名“蓝宝石之谜”,共39集,最初于1990年至1991年间在日本NHK电视台播出。该片中文配音版在1992年前后开始在大陆各省市电视台以“海底两万里”的片名播出。其二,是在1997年5月11日在美国首播,由罗德•哈迪(Rod Hardy)导演的电视电影版《海底两万里》,分上下两集。后来,该片被引进到国内,于1998年11月15日到12月22日期间分四集在中央电视台“正大剧场”栏目中播出,因此也被俗称为“正大剧场版”。这两部影视作品与原著的出入都很大,前者几乎就是以改编“海底两万里”之名重新创作的一部典型的日式机甲科幻动画片,其中尼摩船长的造型几乎与《超时空要塞Macross》中太空战舰指挥官格罗夫舰长如出一辙;后者则可以称为是《海底两万里》的“残酷格林童话版”,全片的主旨已经不再是探索神奇瑰丽海底世界和对冒险精神歌颂,而是展现赤裸裸的人性冲突。如果凡尔纳泉下有知,看到自己的作品被改编成如此样貌,不知会作何感想!

1905年3月25日,儒勒•凡尔纳与世长辞。他的一生为世界留下了六十余部长篇小说和数十部短篇小说、剧本及其他作品,成为人类文化宝库中的奇葩,被翻译成多种语言文字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

1902年,后来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巨匠的鲁迅先生东渡日本,在日留学期间接触到了凡尔纳的小说,甚为欣赏,动手由日文版转译了《从地球到月球》和《地心游记》,分别在1903年和1906年以《月界旅行》和《地底旅行》之名出版。他还在《月界旅行•辨言》中指出,要通过科学普及,使青少年“获得一斑(般)之知识,破遗传之迷信,改良思想,补助文明。”在此后的一个世纪中,凡尔纳的作品不断被译介到国内,称得上是作品译成中文次数最多的科幻作家。

凡尔纳虽然离开我们已经有一个多世纪了,但他所开创的科幻之路,却为后来的众多科幻作家所继承,其影响一直持续至今,并未被岁月流逝所消减。1954年,美国建造的世界上第一艘核动力潜艇鹦鹉螺号(USS Nautilus SSN-571)下水,以“鹦鹉螺号”命名这艘潜艇本身就说明了凡尔纳与《海底两万里》的巨大影响力。2011年2月8日,著名互联网搜索引擎Google将其首页图标改为潜艇舷窗造型,以此纪念凡尔纳诞辰183周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