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里宝玉深爱黛玉,为何宝玉却从未在贾母及王夫人面前表达非林妹妹不娶呢?

用户8665128819520


在《红楼梦》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宝玉对黛玉深沉的爱,不管是有好东西比如北静王送的鹡鸰香串会给黛玉留着、还是时时会知道黛玉的心伤及时的给予开解。

宝玉在黛玉的心里占据着极为重要的位置,宝玉不仅是黛玉喜欢的人也是她的知己,看到他们的爱情我们心向往之,也觉得宝玉是一个很深情的男孩子,可是却也为宝玉对他们爱情的不作为而感到伤感和遗憾,对宝玉的好感也大有疑问,不知宝玉到底是怎么想的?

首先,心中没有爱情的概念,不知道自己到底爱不知道谁

回首宝黛爱情,我们可以知道宝玉对黛玉的并非一见钟情,而是日久生情。宝玉天生对女孩子就有一种深情,这和欲望无关,只是单纯的亲近,想要照顾和保护她们,因此宝玉对所有的女孩子都会很好,宝玉虽然对黛玉会比较好,可是宝玉心中并没有把黛玉当作是心中唯一,宝玉喜欢的人有很多,黛玉只是其中之一。

宝玉看不透自己的心思,可是身为局中人的黛玉就看得很清楚,她知道宝玉对她的爱,可是也很明白宝玉的花心。

黛玉道:“你也不用起誓,我很知道你心里有‘妹妹’。但只是见了‘姐姐’,就把‘妹妹’忘了。”宝玉道:“那是你多心,我再不是这么样的。

这个时候在宝玉心中并没有爱情的概念,他喜欢黛玉,也喜欢宝钗,甚至喜欢所有的姊妹,在他心中黛玉并不是他认定的那个人,他希望所有人都可以喜欢他,都可以守着他。

直到看到了贾蔷和龄官的爱情,宝玉才幡然醒悟,爱情从来都是各人有各人的,他不应该也不能够奢望所有人都爱他。

宝玉说”昨夜说你们的眼泪单葬我,这就错了。看来我竟不能全得。从此后,只好各人得各人的眼泪罢了。”

宝玉从此明白了爱情的唯一性,不泛滥自己的爱,专注的对一个人是他的醒悟。也许也是从这里开始他想要认认真真的爱黛玉。宝玉明白这个道理其实费了很长的时间,在这段时间之前和之中的时光里,他都在学着找寻爱情,因此他不会向众人说起他和黛玉的婚事。


其次,宝玉心中也会有疑惑,他不知道黛玉的心

身处爱情之中的人往往会变得敏感和多疑,能够知道两个人之间的暧昧,可是却不知道对方真正的心意,这个时候会试探会争吵,会想要在这些情况里明白对方到底爱不爱自己。宝玉虽然十分招女孩子的喜欢,但是他却会害怕会疑惑黛玉对他到底是什么样的感情。

原来宝玉自幼生成来的有一种下流痴病,况从幼时和黛玉耳鬓厮磨,心情相对……所以早存一段心事,只不好说出来。故每每或喜或怒,变尽法子暗中试探。那黛玉偏生也是个有些痴病的,也每用假情试探。

宝玉因为不知道黛玉的心意,因此常常将真心藏起来用假意去试探,特别是29回去太虚观打醮,王道士要为宝玉求婚配的事情,宝玉和黛玉爆发了前所未有的战争,宝玉怪黛玉不知他的心,黛玉怪宝玉看重“金玉良缘”,因此两人大吵了一架,甚至都惊动了贾府上下的人等。

他们心中思念着彼此可以因为面子又不好去向对方道歉,可是在听到贾母的话“不是冤家不聚头”,宝玉知道了原来自己和黛玉就是这样的,因此他就跟着去跟黛玉道歉去了。

宝玉听了笑道:“你往那里去呢?”黛玉道:“我回家去。”宝玉笑道:“我跟了去。”黛玉道:“我死了呢?”宝玉道:“你死了,我做和尚。”

可是经此一事之后,宝玉看明白了黛玉的心,也知道了自己对黛玉的爱。试探心意的过程里,宝玉不敢提及两人的婚事,一是不知黛玉的心意,怕自己唐突了黛玉,二是年纪尚小不便提及。


最后,惧怕母亲不敢直言,成了宝黛爱情悲剧的源头

宝玉是真的爱着黛玉的,且从紫鹃一句玩笑话——黛玉要回苏州老家去嫁给别人了,宝玉就闹着要去,随后还大病了一场,可见他对黛玉的感情,可是此时不知为何他还是没有向家人提及和黛玉的婚事。其实在这个时候,贾府的众人也都明白了黛玉就是宝玉的命,要是宝玉和黛玉没有在一起的话,那么两个人恐怕都不能够保留了。

贾母一心希望黛玉和宝玉能够成双成对,承欢膝下,可是王夫人却更愿意宝钗成为自己的儿媳妇,因此贾母和王夫人的不同意见使得宝黛的婚事一直没有被提上日程。

除此之外,宝玉对王夫人天生的害怕,王夫人抄检大观园,亲自撵走宝玉极为疼爱的晴雯、芳官等丫头的时候,宝玉只是眼睁睁的看着王夫人做这一切,他甚至连为她们求情都不敢。

宝玉只道王夫人不过来搜检搜检,无甚大事,谁知竟这样雷嗔电怒的来了。所责之事,皆系平日私语,一字不爽,料必不能挽回的。虽心下恨不能一死,但王夫人盛怒之际,自不敢多言。

以宝玉这样的心性,如何能够要求他去向王夫人要求同意他和黛玉的婚事呢?宝玉从小在贾府的保护罩中生活,他会任性顽皮却不会反抗这个生存空间,尤其是给与他这个生活的王夫人,他虽然亲昵母亲,可是对于母亲怒气之下所做的决定他是一点都不敢反抗的。宝玉的这一个弱点,注定了他不敢去违背王夫人,同理他也不敢向王夫人去允婚。这也是为什么宝玉从始至终都不敢向王夫人或是贾母提及他和黛玉婚事的原因。

宝玉和《知否》中的小公爷有相似之处,都是真的爱着对方,可是却没有办法阻挡现实的压力,那么到最后爱情就只能够成为遗憾和悲剧了。



作者:酒馆说戏人,欢迎关注:小说红楼,为你带来有趣的红楼解说和小故事。不期而遇,留个脚印吧!


小说红楼




宝玉深爱黛玉,从未在贾母及王夫人面前表达非林妹妹不娶的原因,个人理解,大致有以下几点吧:

第一,宝玉与林黛玉青梅竹马,幼时两小无猜,长大后心心相印,在众人眼里,已是情投意合的一对,他们也是陶醉在这样一种认可里,只看重相互之间心灵互动,并不在意对外的表达。

第二,两人还没到谈婚论嫁的年龄。可以说,宝玉功未成名未就,贾府是不会考虑宝玉的终身大事的。所以宝玉只能是选择静静等待。

第三,尊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社会,个人的婚姻毫无自由可言,全凭父母一手操办。宝玉纵有热爱林黛玉的全心全意,也不敢在大人面前勇敢表达自己的爱情。

第四,功名所累。父亲贾政要求宝玉一心读书求取功名,为家族争光。王夫人也拚命清除宝玉身边的晴雯等她认为的妖精……在这样的环境里,害怕父亲的宝玉除了私下对最喜爱的林黛玉暗恋关心以外,根本没有在贾母王夫人前表达的勇气。

第五,在通行本里,即便神志不清,但在宝玉心中,他的新婚妻子只是林黛玉!所以凤姐等采取欺骗手段勉强成亲,宝玉忘不了的永远是林黛玉。


每天读名著


宝玉如果这么说才是真正害了黛玉,会彻底葬送这段姻缘。

在红楼梦的背景时代,男女私相授受是一件违背礼教的事,在贾府这样的贵族世家,是绝对不能放任这样的事情的。

看看袭人撞破宝黛私情后的心理活动——

听到宝玉情不自禁的表白,袭人被吓到了,她满心想着这是“可惊可畏”的“不才之事”,是不堪的“丑祸”。

丑祸,这两个字让人心惊,年轻男女互生情愫,在那个年代是丑恶的,是祸事。

再看看贾母对于戏中才子佳人的爱情故事是如何评价的——

在贾母口中,女孩儿无论品性、相貌、才学如何,只要起了恋爱的心思,就是坏的,“鬼不成鬼,贼不成贼”,“做出这样事来,也算不得是佳人了”。

贾母还明确地说,大户人家不可能这样,我们家是不会有那样的事的。

所以,即使长辈有心撮合宝黛,即使凤姐时不时拿两人打趣,宝黛二人也必须规规矩矩,不能做出不合适的行为,所以你看他们只能反复试探,绝不能直接问一句你爱不爱我。

宝玉如果自己提出要和黛玉成婚,那就是一则丑闻,既丢了贾府的面子,又失了公子小姐的身份,黛玉的名声也要大大受损。

而这样的私相授受,也只会被拆散而不会被成全,否则就丢了贾府颜面。

另外,宝黛二人之间的情意其实已经非常明显了,黛玉和宝玉吵架是因为什么,根本藏不住,大家看得出来。而宝玉为了一句黛玉要离开的话就痴狂了,这也是府里的人都知道的。许多人都心里觉得了宝黛长大之后就会成亲的,但是,除非真的说亲了,否则这个窗户纸谁都不能捅破。


阿无推文扫文札记


贾宝玉是一个矛盾混合体,他是一个初步具有民主思想的封建社会的叛逆者,但也是这个阶层的一个成员,一个纨绔子弟和富贵闲人。他反对程朱理学,反对仕途经济,但又离不开富贵荣华的生活,经济不能自主,又认为这种生活是理所当然。在爱情上也是一样,他爱林黛玉,这是基于双方都有叛逆思想,而在性格上是互补的,贾宝玉的阳光,朝气、博爱,林黛玉敏感、纤细,但对宝玉能包容。从慧紫娟情辞戏莽玉,及宝玉最后出家我们就可以看出来,他确实是真心爱黛玉的。但是除了对黛玉表真心外,对于两人的爱情,他却什么行动也没有,原因是:

1不想怎么办。

贾宝玉被贾母保护的太好了,除了儿女情长和在大观园中博爱之外,生活在锦绣群中,在贾府败落前,没有参与过任何事情的决断。在他的思想中认为一切事情都会是别人解决好了,送到他眼前。只愿在温柔乡里得过且过。他的名言是,每天有你们围在身边,我死了,用你们的泪水把我冲到大海中。从不想如果让他娶别人怎么办,象驼鸟把头埋入沙中。

2不知怎么办。

宝玉给黛玉许诺后,也想过他的婚姻问题,但是他的心理仍旧被旧礼教朿缚,认为私相授受和心灵相知是贾母说的"不才之事",就更不敢说话了,他也知道贾母是支持他的,王夫人是反对的,但不会利用矛盾,不会利用自己发疯作藉口,求贾母把事情定下来。

3害怕。

在王夫人下令查抄大观园后,大观园风云变色,贾宝玉害怕贾政已经到极点,现在连母亲都严厉无比,除了偷偷写篇赋出出气外,更不敢说话了。

4对黛玉的维护。

因为对黛玉是真爱,宝玉也担心话出口后的后果,害怕损害林黛玉的名声,怕传出闲话损害黛玉。


旁观者岚


贾宝玉深爱林黛玉,却从没在贾母王夫人面前表达非林妹妹不娶,此事看似简单,实则很有意思。贾宝玉真的没表达过非林妹妹不娶么?不但表达过,还闹的天翻地覆。结果如何?贾宝玉和林黛玉真没有结果?原文有两个线索,对此做了影射。

【一】

《红楼梦》在四十五回前,贾宝玉和林黛玉年纪都小,二人虽然在三十二回就“诉肺腑”,互相表露心迹,但宝黛姻缘、金玉良姻各有强大支持者,父母不做住,贾宝玉当然没有立场主动要求自己想要娶谁。贾家大家族自由规矩。他若轻言求娶长辈不同意,受辱的是林黛玉。贾宝玉无论何时都不敢向长辈表达非林黛玉不娶的意思。

周汝昌先生认为第二十六、二十七回,二十八,三回频频出现宝黛之间以茶为礼之事,影射当时荣国府有为宝黛二人议婚的动议。否则王熙凤不太可能开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喝贾家茶就要嫁给贾宝玉的玩笑。而且二十八回王熙凤令贾宝玉记载的那笔账目非常像聘礼。周先生据此认为贾母已有做主之意,奈何被贾元春赐节礼搅黄了。周先生的这个说法,令人赞服。


【二】

宝黛二人有情在贾家不是秘密,甚至宝黛姻缘在贾家支持者众。贾琏的小厮兴儿在六十六回就坚称贾宝玉的结婚对象是林黛玉。

“…将来准是林姑娘定了的。因林姑娘多病,二则都还小,故尚未及此。再过三二年,老太太便一开言,那是再无不准的了。”

兴儿的话代表大众声音,说明宝黛姻缘在贾家有群众基础。贾家男孩子较一般人家十五六岁结婚要晚,男孩子十八岁结婚很正常。

不过,宝黛姻缘外部面临的压力,并不单单只是“金玉良姻”。还有贾元春赐节礼所表达态度,王夫人对金玉良姻的态度。还有贾政模棱两可的态度。尤其贾宝玉和林黛玉在五十五回元宵节上“喂酒”后,贾母“掰谎”为其解释,甚至亮明反对“宝黛爱情”的态度。

贾母的态度令贾宝玉有点慌了。其实他混淆了宝黛爱情和宝黛姻缘。贾母支持宝黛姻缘,绝不支持宝黛爱情!两者两码事,不能混为一谈。贾母的态度对贾宝玉产生很大影响。五十七回,贾宝玉因紫娟一句戏言,说林家人要接林黛玉回姑苏而“疯魔”。这是贾宝玉一次公开表态非林妹妹不娶。



【三】

贾宝玉“疯魔”之事很有意思。没有人能说清贾宝玉到底是真疯还是借疯装疯。但他的“疯”产生两个效果。

第一,亮明态度非林黛玉不娶。

第二,震慑王夫人,失去林黛玉他会死!

八十回后贾宝玉和林黛玉到底发生了什么,所有人都好奇。宝黛二人为什么会劳燕分飞?八十回后失去,可能永远不知道。不过有个线索对二人的关系还是做出影射。

五十八回,梨香苑三官故事可以肯定影射宝黛钗三人。其中有一段话非常值得注意。

他说:这又有个大道理。比如男子丧了妻,或有必当续弦者,也必要续弦为是。便只是不把死的丢过不提,便是情深意重了。若一味因死的不续,孤守一世,妨了大节,也不是理,死者反不安了。


藕官的态度隐喻代表贾宝玉的态度,宝玉当死去的林黛玉为嫡妻,宝钗为续弦。并不可能无的放矢随便乱说,不排除八十回后,贾宝玉和林黛玉有一个订婚的结果,最终没能结成良姻。当然,线索不多,只是推测。林黛玉被贾雨村出卖后赐婚远嫁客死异域。贾宝玉为人伦大节娶薛宝钗为妻后贾家抄家,宝玉又抛下薛宝钗出家为僧,寻到林黛玉坟前守墓一生。依据是二十三回贾宝玉对林黛玉说的那个有意思谶语。

宝玉着了急,向前拦住说道:“好妹妹,千万饶我这一遭,原是我说错了。若有心欺负你,明儿我掉在池子里,教个癞头鼋吞了去,变个大忘八,等你明儿做了‘一品夫人’病老归西的时候,我往你坟上替你驮一辈子的碑去。”

欢迎关注、收藏:君笺雅侃红楼,每天为您带来更多新颖的红楼视角!

本文资料重点引自: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80回本 ;

【石头记】周汝昌校订批点本80回本 ;

【红楼梦】通行本120回本 ;

【清·孙温绘全本《红楼梦》】


君笺雅侃红楼


封建社会男女授受不亲,贾宝玉如果在贾母和王夫人面前说他非黛玉不娶,那么他不仅不会如愿和黛玉结婚,反而会落个男女私定终身的罪名。那样的话,宝玉就会被搬出大观园,宝玉和黛玉连见面都困难了。

32回,宝玉诉肺腑被袭人听到了,袭人吓得魄消魂散,只叫“神天菩萨,坑死我了!”反复思量如何处置,才能避免宝黛的感情发展。宝玉挨打后,袭人趁机建议王夫人把宝玉搬出大观园。袭人害怕宝玉和黛玉将来有什么不才之事。连袭人都害怕宝黛有事,何况王夫人?王夫人从此对黛玉提高警惕,并要求袭人负责监督。为了提高袭人的工作积极性,王夫人保证不会亏待袭人。不久后,将袭人提升为准姨娘。



现代社会鼓励,爱要大声说出来!在古代,未婚男女不能说爱。贾母掰谎,就是要说明,贾府里没有才子佳人私定终身的事,宝玉和黛玉是兄妹之情。

王夫人向贾母汇报,晴雯因病让她出去后,贾母再次告诉王夫人,宝玉爱和女孩厮混,不是人大心大,有了儿女情。她开玩笑说宝玉是女孩子投胎的。

宝玉不敢和长辈说爱黛玉,就是面对黛玉,他也不敢说爱黛玉。只是在心里爱着,黛玉也不敢让宝玉说爱她。他们只是在心里默默相爱。这种无法言说的爱,令人痛断肝肠。


润杨的红楼笔记


宝玉深爱黛玉,却未在贾母和王夫人面前,表达非林妹妹不娶。

受封建礼教和家族制度的束缚,两个人虽心有灵犀情深义重,宝玉却没在封建权威家长面前明确表露非林妹妹不娶,一是怕太冒失惹得贾母和王夫人不快,又怕黛玉怪罪,所以只能等待时机成熟再作打算。

宝玉在所有人面前,没有掩藏过对林妹妹的特别爱惜和情有独钟,一心以为自己和林妹妹的姻缘是上天注定的,也是将来顺理成章的。

所以他也认为贾母和王夫人也会心知肚明,不言而喻的,一直没说,也是宝玉认为即便不说,大家也是有目共睹默认的。

宝玉一直被贾母和王夫人捧在手心宠爱着,所以一心以为自己将来的婚姻,肯定可以自己做主,加上贾母是林妹妹的亲外祖母,宝玉认为贾母也一样爱护林妹妹的,肯定会赞同宝黛这门婚事。

而贾母只要点头,王夫人定不会有异议的,这也是宝玉自己的如意算盘。

当张道士准备给宝玉提亲时,宝黛直接发生了激烈冲突,闹得贾府沸沸扬扬人尽皆知,所以宝玉认为自己已经表明了心迹,而贾母王夫人等人亦都看得真真切切。

所以宝玉觉得已经用行动说明了一切,而慧紫娟提黛玉试探了宝玉的心事后,更加深了宝黛之间的爱情和信任……

当宝玉知道林妹妹不会回苏州时,身体就立刻一天好似一天,对宝玉而言,林妹妹堪比灵丹妙药。

贾母和王夫人等,一直没明确给宝玉定亲事,而黛玉跟宝玉又是青梅竹马,从小亲密无间非其他任何人可以比,所以连薛姨妈都拿宝黛的婚事开玩笑还说要帮黛玉提亲要“四角俱全”。

薛姨妈是王夫人的亲妹妹,最会揣摩心事和哄贾母开心,所以薛姨妈的一句玩笑提议让黛玉宝玉更加放心……

所以宝玉更没有着急去贾母王夫人面前说开,以为有一天有薛姨妈帮他们说或者贾母王夫人直接给他们订好亲事,不需要自己操心。

总之,宝玉深爱黛玉,天知地知贾府人尽皆知,只是贾母和王夫人,尽管也知道此事,但一直未明确表态,尤其王夫人一直不喜欢黛玉,而非常中意自己的姨侄女宝钗……

所以,阴差阳错,宝玉以为的胜券在握,没有主动提出自己非林妹妹不娶,最终被王夫人等人演变成悲剧……而黛玉的命运更是非自己可做主。

所以宝黛的爱情悲剧,是封建制度下以及四大家族利益集团勾连的牺牲品……爱情自由婚姻却无法自由。

在那个年代那个环境下,自由恋爱是很难有出路的,哪怕青梅竹马,他们之间还是缺门当户对,

贾母虽是黛玉的护身符却更爱宝玉,而王夫人则更是从自身利益出发,不可能同意孤身一人到贾府寄人篱下的黛玉做媳妇的……






含灵美文


这个问题其实就像小朋友想冬天吃雪糕,但是即使冰箱里有雪糕,不经过爸妈同意不让吃是一个道理。

宝玉喜欢黛玉就算是个瞎子也都看出来了。整个贾府里估计也没有不知道宝玉跟黛玉的关系的了。但是那个封建年代,是不允许存在一个叫做“爱情”的东西的,更没有一个自由恋爱的说法。那个年代的制度和法律都是必须要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否则不但不合礼法,更加不受法律保护,说难听点叫非法同居,更难听点,叫“苟合”。注意,是违法的!

清朝的礼法制度是中国封建制度里是糟粕最多,最没有人情味的。清朝也是中国妇女最没有人权、受压迫最厉害的朝代。唐朝的时候其实就有女人裹足了,但那只是为了塑形好看,就跟现在纹眉一样,自由随意,但到了清朝,你不裹脚就根本嫁不出去,不裹脚的女人会遭到耻笑。

明清时期统治者为了更好的管理民众,大力鼓吹程朱理学,进行“存天理,灭人欲”的愚民教育。由于受程朱理学的荼毒,明清时期的封建礼法专制达到顶峰,老子打死儿子可以是天经地义,儿子告老子,却要坐牢!哪怕老子是犯了罪。你想想,在这种极端的教育环境下,像贾府这种高贵人家,怎么可能会存在自由选择婚姻的可能?

而且你仔细想想,在你读过的通篇《红楼梦》中,都是父母给子女什么东西,子女就要什么东西,你可曾看过几次子女向父母讨要东西的?连宝玉都少吧?是不是很恐怖?你想想贾赦什么地位?他敢开口向贾母要鸳鸯吗?屁都不敢放,只能让邢夫人去问鸳鸯自己。

所以别说贾宝玉要在贾母或者王夫人面前表达什么非黛玉不娶了,他已经表达的够清楚的了。别说非林妹妹不娶了,就是紫鹃开了句玩笑话说林妹妹明年要回苏州了,宝玉都哭闹痴傻了好几天,整个贾府都翻了天了。难道贾母和王夫人是死人?

正因为封建道统的教育让宝玉不可能会自己告诉王夫人或贾母非黛玉不娶,但是平时的表达已经很清楚了。贾母和王夫人心里也是很清楚的。但是具体要不要娶林妹妹,却有许多她们做为长辈的思虑和考量。

比如王夫人就不是很同意,她更倾向于宝钗,因为宝钗与自己血缘上更亲。再加上林黛玉性格孤傲,不会讨好人,更要命的是,身体不好,生育能力悲观,夭寿的几率也大。

而贾母就更倾向于黛玉,因为黛玉跟自己血缘更近,母亲又早逝,孤苦无依。但是问题也很多,比如黛玉身体确实不好,明眼都能看见,再加上黛玉住在贾府,父母又亡了,无法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明媒正娶,知道的人了解黛玉愿意嫁给宝玉。外人不知道的会怀疑是不是欺负孤儿,豪娶强夺呢?还有一点更重要的是,宝玉父母都建在,所以即使宝玉求她,她最多也只能用年纪尚小做为理由来缓兵之计!

其实宝玉也是个冰雪聪明之人,他哪能不懂这些呢?在那个朝代里,贾政不高兴都可以将他打死,他对林妹妹的爱慕之情,书中有多次他是刻意流露夸张给其他人看的。包括紫鹃那回,他哪里就到疯癫的地步了?这么做,无非就是表达非林不娶的心意罢了。至于有用没用,他是一点主也做不得的!


TK强哥读书


宝黛二人情深意笃,然而宝玉为何从未在长辈如贾母王夫人等面前,提及要娶黛玉呢?


有人会说书中不是有薜呆子因受夏奶奶疼爱,回来就要薜姨妈去求亲娶金桂的情节么?贾宝玉真的太软弱了。

其实这事有个条件,薛蟠并未见过夏金桂,所谓知书识礼,貌美如花只是夏奶奶那儿听来的好印象。"王婆卖瓜,自卖自夸”,俩人从未接触过,他也没有一口答应,而是回去征求母亲意见。所以薛蟠所为并不违矩,符合封建社会"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标准的。

宝黛则不同,自幼表兄妹朝夕相处,年纪小没什么,但古有"男女七岁不同席,十岁不同桌"之说,只因贾母骄纵视为心肝宝贝,自幼在女儿堆中长大,即便搬进大观园后也住所相邻,这已经很不合规矩了。


与今时不同,旧时代封建思想认为,男女自由恋爱是洪水猛兽,称之"私相授受”违礼之举,被深恶痛绝的丑祸。

袭人听了宝玉对黛玉的独自表白,吓得魂飞魄散,大叫"神天菩萨可坑死我了”。想到将来难免不才之事,令人可惊可畏滴下泪来。才有在王夫人面前有:"如今姑娘们都大了……”的提醒之语。

有人认为袭人和宝玉有了云雨之情,吃林妹妹的醋这么说的,其实不然。袭人心地善良,宝黛之情事绝不可让人知道,后果太严重了。仅管贾府人人皆知,连兴儿这样的小厮都对尤二姐说:

“只是他已经有了人了,只是没露形。将来准是林姑娘定了的,因林姑娘多病,二则都还小,所以还没办呢。"

只要没实据,不会影响宝黛二人的名誉和前程,可一旦传扬出去则意味着身败名裂。如此贾宝玉向贾母或王夫人提出求娶黛玉,不是此地无银三百两,自取其辱吗?

处处小心,步步在意的林妹妹,作为大家千金自然懂得这个道理,略大些了,宝玉要求同枕时,她连"放屁”这样脏话都急出来了。

唯有元宵节她出格让宝玉代饮酒一回,当着众人面拿杯放在宝玉唇边亲昵之举,老祖宗看在眼里坐不住了,于是对凤求凰》掰谎记。她言词激烈敲打二人:

"这小姐必是通文知礼无所不晓,竟是绝代佳人。只见了一个清俊的男人,不管是亲是友,便想起终身大事来,父母也忘了,诗礼也忘了,鬼不成鬼,贼不成贼,哪一点像个佳人?就是满腹文章,做出这样事来,也算不得是佳人了。……"

后又指出贾府这样的人家,也没那样的(丑)事,(你们可不要让人诌掉下巴颏子!)


倘若宝玉脑袋发热,讲出非黛玉不娶的话来,又怎样呢?

因为调戏母婢金钏等事,贾政就差点把宝玉打死,如果有"私相授受"冒天下天不韪之举,如贾母所言"若是一味不知礼,恁他长得怎样,也要打死的!“好不可怕!

这已经不是败坏门风的家丑,而是上纲上线到挑战封建礼制了。

宝玉并不是反封建的斗士,但也不是懦夫,他说过很多次愿同心爱的女孩们一起死,化作风化作沙掉塘里淹死。

之所以隐不作声,是由于作为深受传统文化教育受害者,面封建礼教"四面无物之墙"的压抑,无法寻找到突破口,忠孝深入骨髓,追求自己爱情的幸福,就要作封建家族叛逆者,他有着时代的局限性性。

倘若真的大声说出来,最受伤害的是黛玉。基于"家丑不可外扬”,除了宝玉受罚,他们会恼恨转嫁到她身上,正如晴雯、芳官、司棋等下场,不撵出园子而幽禁于一处,并指责她勾引二爷,依黛玉的性子,除了以死证清白,还有别路可走吗?

所以宝玉再深爱林妹妹,他都不可能,也不敢向他人表白出来。

他最大胆,唯装疯作傻的曲线表白。这样二人美好的爱情,尚可给相爱的人以安慰,默默幻想忍耐,才能保护好还有几分可能性的"木石姻缘”。


元元的天下


第二十七回。那林黛玉倚着床栏杆,两手抱着膝,眼睛含着泪,好似木雕泥塑【甲戌侧批:木是旃檀,泥是金沙方可。】(说明林黛玉是一枚旃檀香木的一枚木质玉玺和印泥)的一般,直坐到二更多天方才睡了。第七十六回。妙玉一句“石奇神鬼搏,木怪虎狼蹲。(林黛玉这枚玉玺的形状)。林黛玉(木代玉,身体的香味)是皇帝登基用的唯一一枚旃檀香木的木质玉玺。

很多人以为贾宝玉对林黛玉是动了真情。因为从作者的伏笔来看,贾宝玉和林黛玉这两人根本就不存在交集,他们是生活在两个时空的人。贾宝玉滥情,也最无情,独对一个女人动了真心,却不是林黛玉!事实上,在红楼梦里,贾宝玉独独对一人是动了真情的。为此,贾宝玉还吐了鲜血。这个人,便是秦可卿!真相就是:秦可卿才是贾宝玉真正的妻子,才是他的致爱。这话还得从第五回的太虚幻境说起。那天贾宝玉在宁国府游玩,疲倦之际,便睡在了秦可卿的房里。真是“嫩寒锁梦因春冷,芳气笼人是酒香。”真是艳极,淫极。宝玉不觉惚惚的睡去,却看见秦可卿在前面走,便不知不觉跟了过去。在梦中被秦可卿带进了太虚幻境,并和秦可卿发生了夫妻之实。脂砚斋恐怕读者还不明白,便在一边提醒说“云龙作雨,不知何为龙,何为云,何为雨?”旁敲侧击地反问读者“不知何为龙?”早已一语道破贾宝玉乃真龙天子。他是“准皇帝”,正在和秦可卿行“巫山云雨”之欢也!所以秦可卿,实际上是贾宝玉的第一个女人,袭人(龙衣人,龙袍的化身)才是第二个。

在贾母眼中,秦可卿是重孙媳中第一得意之人。也就是说她才是贾府的掌门人,而不是王熙凤。而贾府其实就是大清皇宫,无不说明秦可卿实际上是“皇后”。和前面暗合,秦可卿和贾宝玉是名正言顺的两夫妻。所以秦可卿的葬礼,皇帝的儿子和兄弟都来送。只因那是大清的国葬,确切的说,死的人是未来的皇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