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如果没有安史之乱,会怎样?

繁星下的约定6


如果安史之乱没有发生,历史总的走向不会有太大的改变,但会对唐王朝产生很大的影响。

唐王朝的鼎盛时期将会延长,也可能突破三百年,但早晚会灭亡

安史之乱对唐王朝政治、经济、社会各方面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之后的唐王朝一直没有恢复到盛唐水平;

安史之乱使唐王朝帝王与统军将领产生了严重的不信任,并开始了宦官监军、掌军、参政,甚至是影响帝王废立,唐王朝的政治生态被严重破坏;

安史之乱使唐王朝失去了对吐蕃的压制,吐蕃兴起占据了整个西域,切断了路上丝绸之路。同时,唐王朝力量的衰弱,造成了北方蒙古高原、东北各个少数民族政权的兴起,为后世中原政权带来了无数的麻烦。

如果没有安史之乱,唐王朝能够较好的处理地方节度使和中央政府的关系,一直保持对周边各国的军事压力,盛唐时期的疆域将会长期维持下去,国内也将继续保持和平状态。

当时的唐王朝最大威胁是吐蕃,如果集中全国的力量与吐蕃进行国战,以唐王朝的实力取得全面胜利是毫无悬念的;实际上把吐蕃换成周边任何一个国家结果都是一样的,无论新罗、渤海国、奚、契丹、回鹘、南诏,唐王朝都具备灭其国的实力,只是付出的代价和需要的时间不同而已。如果唐王朝之后又出现几位雄才大略的帝王,很有可能继续开疆拓土,唐王朝可能会进入第二轮扩张时期。

中国古代王朝的对外扩张的作用太大了,是解决各种积累的社会矛盾、为中下层提供上升渠道的重要措施。当然,前提是扩张成功、仗打胜了。

所谓盛世,就是社会全体创造的财富与社会财富再分配制度之间形成了一个平衡。之后社会财富增长是有限的,但财富再分配过程产生的矛盾是无限的,所有导致王朝灭亡的社会矛盾都是来源于此,逐渐积累量变到质变。

而成功的对外扩张,给一部分不满现有财富再分配制度的社会阶层新的机会,缓解了社会矛盾,盛世自然将会延续。

但对外扩张总会有尽头,唐王朝之后的皇帝也不可能都是高水平的帝王,就如任何一个古代王朝一样,社会矛盾逐渐积累,国家财富逐渐转移到与官僚阶层融为一体的利益集团手中,底层百姓逐渐生活窘迫,自然就会有黄巢或者其他人起来造反,唐王朝就会回归正常历史轨道。而且这次连藩镇都没有了,唐王朝可能垮得更快。

于是,没有安史之乱破坏的唐王朝,盛世会多延续一些时间,也会保持较长时间压制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甚至会延续到三百年以上甚至四百年。但最后的结局不会有所改变,唐王朝仍然会在历史周期律作用下走向灭亡。

历史总的走向仍然不会改变

首先,各异族政权在唐王朝停止扩张之后,失去了来自中原的军事压力,能够开始修生养息、积聚实力。历史上该发生的仍然会发生,契丹除非被唐王朝彻底消灭,否则仍然将会是下一个兴起的少数民族政权。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决定了无法移民全面开发蒙古高原,这块区域总会有源源不断的游牧民族兴起、衰落、再兴起、再衰落;

其次,中原取代唐王朝的不一定是梁唐晋汉周了,也许是契丹等少数民族政权,也许是唐王朝的领军大将,还有可能是农民起义领袖。但改朝换代必定是农民起义先行,再被少数民族政权或者领军大将篡夺胜利果实,像刘邦、朱元璋当上皇帝是小概率事件;

第三,有赵匡胤文人政治、强干弱枝想法的帝王肯定不止他一个,军队中央直属是历史发展趋势。但一旦开始杯酒释兵权,这个王朝的对外扩张就会停止,盛世还没到来就会提前结束,连开国扩张红利都没享受完全。而且宋王朝是没把握好军队控制和军队建设之间的平衡,造成了宋王朝的积贫、积弱,也算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自废武功的奇葩。如果新的中原统治者比赵宋强一些的话,蒙元入主中原可能性较小;

第四,总会有一个中原政权是集大成者,就如历史上的明王朝一样。但历史给人带来的最深刻教训就是没有人能够接受历史教训。所以,这个集大成者仍然会走上明王朝的老路,逐渐开始保守、封闭,明王朝的自我改良是被满清入侵打断,新的中原王朝能否跳出这个怪圈仍然是未知数。

总之,中国古代王朝兴替的根本不在于是否存在藩镇,而是官僚阶层与利益集团的深度融合造成的失去民心。这个问题不解决,只能通过改朝换代来实现社会财富的重新分配,并且将一次又一次的重复这个过程。


用数学和工程的思维方式去解读历史,妄图以古喻今。理工男读历史,欢迎关注和讨论。


理工男读历史


安史之乱,是唐朝一场内战,使唐朝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锐减,是唐朝由盛入衰的转折点。

如果联系当时唐朝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来看,即便没有“安史之乱”,或许还会有“李王之乱”、“赵张之乱”等,为什么这么说,我们下面来一一分析:

战争真正起因,不是突发叛变,而是中央与地方割据势力之间的矛盾已无法调解

1.经济矛盾

开元初年,唐朝经济空前繁荣,但到了开元晚年,唐玄宗纵情声色,杨氏兄妹权欲熏心,一手遮天,统治阶级的腐朽加重人民的负担,社会矛盾加剧。



2.阶级矛盾

阶级矛盾是安史之乱的直接原因。先有李林甫,后有杨国忠,两人排斥异己,徇私误国,奸臣当道,加深了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尤其是杨国忠与安禄山之间的争权夺利,是安史之乱的直接原因。



3.内部矛盾

中央与地方割据势力的不可调和,是安史之乱的最为重要的原因。唐朝的均田制和府兵制遭到破坏,不得已以幕兵制代替府兵制,而这些招聘来的职业军人受地方军阀的收买,和将军的关系好与国家的关系。

另外,由于在边防普遍设置节度使,导致他们的权利越来越大。天宝元年,边军不断增加,达到四十九万人,占全国总兵数百分之八十五以上,其中又主要集中在东北和西北边境,仅安禄山所掌范阳等三镇即达十五万人。而中央军则不仅数量不足,而且质量太差,平时毫无作战准备,打起仗来,不堪一击。节度使的日益强大,与中央政权矛盾日深,到天宝末年,终于爆发成为安史之乱。



因此说,安史之乱是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斗争的结果,是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不可调和的必然产物,不以人力而转移。

如果你也对历史感兴趣,不妨关注我或留言吧,让我们一起走进历史一探究竟!


史是古代的史


从制度上说,节度使权力的无限扩大,军政财大权一把抓,具备了独立王国的基础,是安史之乱的根源。就算没有安禄山,也会有张禄山、李禄山动手,安史之乱以后,节度使割据一直到五代十国,可见其中危害之大。

其次是唐玄宗李隆基自身的原因,随着安逸日久,已经不是开始的那个唐明皇了,对自己盲目自信,对人对事只看自己喜好猜测,不再坚守朝廷的制度。安禄山能身兼三镇节度使,杀了高仙芝,逼着哥舒翰出战,都是唐玄宗自己误断形势造成的。

同时因为唐玄宗个人威望一度太高,造成外戚宦官掌权,大大削弱了朝廷的凝聚力和行政效率,既让安禄山担心自己会和别人一样失去权力,也给了安禄山造反的机会。

盛世转衰,往往就是一个偶然发生的事件,但是偶然中有内在的必然性。当时的唐朝虽然疆域广阔,其实中原并没有我们认为的那么强,大量的胡族内附,破坏了府兵制;长期的对外战争消耗国库,民间已是难以承受。所以一旦打了几个败仗,唐军就难以组织起战斗力强的军队。


白云杂说


如果没有安史之乱,也会有其他叛乱战争,而且规模也不小。

原因一,开元之治后期,唐玄宗李隆基已经滋生了骄奢淫逸之心,认为自己功德圆满,认为四海升平,所以整个生活开始糜乱,朝政也江河日下,人才流失,政策失调。

原因二,在开元之治前期,唐改府兵制为募兵制,这样导致边军做大,国家内卫军队开始缩编,吃空饷严重。而且唐重用胡将,重视边功,致使唐朝边将日益飞扬跋扈。

原因三,唐朝作为一个开放的超级大国,周边有众多强大的异族虎视眈眈,吐蕃,突厥,回鹘等。开元后期的唐朝却国策失准,军队开始失去控制。

这样,朝廷内部朝政怠懈,丞相专权;朝廷外部,边将强势,异族狼子野心,而掌舵者李隆基沉迷富贵。如此下去,迟早会有边将叛变割据,甚至直接的异族内侵,唐免不了战火摧残。


莱茵火柴


唐朝如果没有安史之乱,会怎样

或许会如隋朝一般倾颓,或许如扫平安史之乱一般,重归安宁。

首先举个例子。我们简单地来看黄河水患:若水高于堤,则决堤;若堤高于水,则水势或渐弱而水患消,或增强至一定程度而决堤。决堤之祸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不停地积累水势之下,终于不可收拾,这就像当时唐朝的情形,而所谓安史之乱,就是那冲堤之水,不过是浪头较大的一个。

我们从唐朝发生安史之乱时的统治者唐玄宗以及领导安史之乱的安禄山、史思明等叛军首领两个方面来讨论安史之乱的影响。

人说“法乎其上,仅得其中”,就是说要做事,目标要定得高一点,否则结果堪忧。唐玄宗什么情况?开创“开元之治”后,便开始“消极怠工”,沉溺于享乐。唐玄宗李隆基与隋炀帝杨广,可说是两个极端,一个是急功近利累垮天下,一个是自我满足大败亏输。盛世之后,唐玄宗撇开了所谓励精图治,亦不再行节俭之风,这些“举措”,自然遭到以张九龄等人的反对,他却受不了“弹劾”,将这些正直纳谏之人一一罢官,转而重用李林甫。

唐玄宗另一个惊世骇俗的行为,便是夺了儿子寿王李瑁的女人为杨贵妃,就算大唐风气开放,此举还是闹得沸沸扬扬,引来百姓议论纷纷。白居易在《长恨歌》中以“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情绵绵无绝期”来形容二人情感,说他们“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实则一个沉溺美色,一个以色事人,真实感情有几分,有待商榷。唐玄宗很会讨女人欢心,他又有这个实力,所以有诗歌曰“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千古传唱,那耗费总不是假的。唐时两大重镇,一是西京长安,一为东都洛阳,两地相隔千里之遥,李隆基受李林甫之蛊惑,不管是否秋收,出巡随心所欲。唐玄宗任用杨国忠之后,朝政进一步紊乱。唐玄宗做下这些,不知于国危害极大,四处开战,终引安史之乱爆发。

安禄山也算是一时豪杰,虽然出身低微,但见缝插针的本事不弱。开元二十年,安禄山投张守珪几下,经过十数年的打拼,至天宝三年(公元744年),成为范阳节度使。安禄山搭上杨贵妃的线后,以其卑鄙无耻的特性,得到唐玄宗的青眼。安禄山有几分运气,如唐朝陈重兵者,多为边陲重镇,内部反而空虚,为他进军都城提供了客观的有利条件,但他在军事上的实力,全仗一股子勇猛之气,难说常胜将军。加之其身体状况奇差,乃至于失明,都是他“革命”路上的拦路虎。至于史思明,此处不再赘述。

纵观安史之乱,无论是朝廷一方,还是叛军一面,均未涌现出如可与初唐时李靖等大将相提并论者,到最后决胜,唐王朝还是依靠了深厚的资本。安史之乱,其实并未爆发出一个叛乱所能展现的最强大的实力,它在滚滚波涛中,只是一个稍大的浪头,虽然对唐朝造成一定程度的打击,却在客观上极大地整肃了唐朝的风气,所以,安史之乱,并非全无益处。

当一个朝代内部变得腐朽,它就必须进行整肃或改革,否则,迎接它的,必然是更大的风浪。


古今事


唐朝没有“安史之乱”基本上也还会有藩镇割据,但宦官专权未必会有,黄巢起义还会出现,唐朝仍会被推翻。大概历史路径不会变,形式会有不同。

(1)皇帝只会越来越差劲,必然出现朝政混乱、民不聊生

没有被关入笼子里的权力,总会是危险的。老百姓有句话“老子英雄儿好汉”,我要加一句“孙子是混蛋”。

长期在宫中生活,在固定化的人员交往中,一代会比一代更脱离民间疾苦,一代会比一代更倚重熟悉人地欺骗。

影视剧中的安禄山

因此,能力、畏民(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越来越低。在此情况下,各种想“上位”的人会越来越多。权力斗争自然会越来越激烈。

封建王朝统治的治理定律——时间一长,昏君必出,朝政必坏,农民起义必出!

(2)藩镇割据是唐朝兵制变化的必然,府兵制下将不知兵,募兵制下形成兵将利益一体,皇帝必然失去军事权

自东汉起,强势少数民族相继被打败后许多都进入汉政权辖区,借着东汉混乱势力坐大。面对突厥、吐蕃等强势民族边关、藩镇势力做大成为必然。

同时,府兵制下的军源是亦农亦兵,但它的基础是均田制。但随着均田制在高宗武后时期被破坏严重,玄宗开元年间被彻底破坏,府兵制已经无法适应战争。因此,从高宗时期募兵兵源的比重就开始上升,到了玄宗天宝年间,募兵就已经成为绝对主体。

影视剧中的安禄山

府兵制下的军人,有战争就去打仗,没战争就去种地。唐初开国名将们为何没有被大规模屠戮?一方面是唐朝皇帝出身贵族,善于用“妥协”的方式弥合关系;更主要的就是,将军们不是军人的效忠对象,将军们没有自己的固定武装,他们不控制军权。军队是国家的,军需军饷由国家和个人供给和自筹,军兵靠军功得到更高级的赏赐。战争完成后,军人回家种地,与将领的关系终止。

然而,募兵制下的军人们,军队名义上是国家的,实际上是将军负责招兵和管理日常生活和军事的。

影视剧中的安禄山

募兵制下不需要种地,职业就是打仗。没有战争也是进行军事训练,服从领兵者命令。军饷也是由领兵者负责发放。在此情况下,军事将领与军士形成人身依附关系。

由此可见,没有“安史之乱”藩镇割据也会出现。总体上大的历史路径不会改变。


坐古谈今


还能怎么办,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封建帝制所带来的必然趋势。并不是安史之乱导致的唐朝衰亡,而是唐朝的衰亡导致的安史之乱。

中国历史上的唐朝,可以说是最为强盛的时代,经济发展,社会繁荣,文化开放,民族融合达到新的时期,可看似繁荣的背后却隐藏着封建制度必然拥有的缺陷,就是国家的发展太依赖于皇帝的个人因素。

唐玄宗统治前期,靠着前几任唐朝皇帝的积累,并且本人也励精图治,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然而自从742年唐玄宗改元称“天宝”,唐玄宗开始放纵自己,整天沉溺与声色当中,特别是在纳杨玉环为贵妃后,更加变本加厉。期间任命了奸相李林甫,李林甫在任十八年的时间,使朝政败坏。李林甫死后,又任命杨玉环的族兄杨国忠为相,同时过于宠信宦官高力士,造成外戚与宦官同时乱政的场面。

唐玄宗又好大喜功,常常发动对外战事,而本人又不关心军权,节度使制度和募兵制弊端就展现出来了。藩镇崛起形成割据,尤其是边境将军胡人安禄山,集结重兵三十万。

天宝十四年期间,唐朝内部腐败不堪,军事空虚,安禄山史思明趁机发动叛乱,次年攻入长安,唐玄宗逃亡成都,史称“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是封建统治发展到一段时间的必然趋势,是封建统治阶级的权利斗争,中央与地方实力划分不均的必然矛盾。

统治阶级内部腐败不堪,封建经济的发展造成土地兼并加剧引起人民不满,社会矛盾的激化。即使没有安禄山,唐朝表面的光鲜或许还能持续几年,但只要封建制度存在,就会有“李禄山”“王禄山”等等节度使的矛盾,农民起义、外族趁乱入侵的结果也会出现。

历史是胜利者写就的,学史则明理,历史上的许多繁荣的背后,也藏着矛盾和隐患,不要觉得没了谁谁谁,没了什么事情就会怎么样,历史的车轮永远不会停止。


洛水南江


任任任何历史现象都只是表象,那一步深层次原因都是因为经济的原因,或者说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唐唐朝初期之所以强盛,是因为它实行的是均田制保证了每个农民都有一小块自己的土地,农民不只可以依靠这块土地自给自足,而且有足够的财力武装自己成为府兵制下战斗力彪悍,保家卫国的府兵。这些府兵既有固定的财产,自然更加维护政府的统治,能够保家卫国。

但但是我们都知道,封建社会是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地主阶级会想尽一切办法来进行土地兼并,到唐朝后期,均田制实际上已经被完全破坏,农民不能从国家得到一小块,而满足自己自给自足的土地,同时还要负担沉重的兵役,这直接导致士兵的积极性,战斗力下降,各种矛盾激化。

均田制被破坏之后,府兵制自然不能存在,而面对各种激化的矛盾,政府又需要强大的军队,这个时候军队就开始实行募兵制,当士兵参军不是为了保家卫国忠于政府,而是为了得到一份工资,以后的军阀割据叛乱就可想而知了。所所以说唐朝如果没有暗室,芝兰,也一定会爆发农民起义,因为土地兼并,农民已经没有活路了,只有把旧的统治阶级打翻土地再重新分配,农民才能活下去,这也就是中国古代王朝所谓的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开心酱油党


应该说安史之乱是古代史的分水岭也不过分,当然不爆发安史之乱,可能大唐还有救,玄宗虽然晚年毛病不少,倒是政治眼光倒是可以。可能没安史之乱,对于唐朝最大影响,不是朝堂之上,而是河中地区争夺和对印度实德地区控制权


盛世海晏


如如如果没有安史之乱的话,唐玄宗的儿子可能不会那么早的继位,然后唐玄宗还会在皇帝的位子上呆一段时间,这个时候杨贵妃和那个马嵬坡之变就不会发生,但是唐玄宗这个时候已经算是很昏庸了,而且这个时候的节度使地位已经很高了,就算安史之乱没有发生,也有其它的什么叛乱在在唐玄宗后面的皇帝身上发生,或者说在下几代的皇帝身上发生这个事情是肯定会遇见的,因为节度使的权力已经很大了,他们想拥有更多的东西,叛乱当皇帝是最直接而且最有效的办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