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职称评定,为何备受中小学教师的普遍不满呢?

gaodaf21


一线教师对职称评定,普遍感到不满。我总结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看看你中招的是哪个?

一、基层不公正修订和执行职称评审制度。

一般情况,各省市职改部门针对有关教师职称评审事宜,每年都会下发一个文件,以规范基层学校评审程序。

但是由于参评教师多而指标名额少,学校在确定上报名单时,就已存在激烈竞争。

学校在按比例推荐参评人选时,往往是根据学校自定的“评分细则”进行的。个别学校领导在制订细则时,有可能会偏向自身利益,从而引起教师的不满。

比如:某校“评分细则”规定“领导业务奖按同档次县级教学奖计分”,老师觉得不公平。更有甚者,某校老师将“不合理”条条上诉到上级裁定时,校长竟扬言:

“如果我评不上,我不上报,你们谁也别想评。”

再如:某校评分细则在计算教龄分时,还额外增加一项“行政领导年限分”等,凡此种种,极易引起教师的不满情绪。

二、领导业务荣誉与一线教师的教学质量荣誉权重不公。

在职称评审制度中,各类荣誉证书是重要加分项。而有些领导长期不在一线教学或随便带2节副课,从来或极少获得过教学奖。可在评职称时却可以大摞大摞的荣誉证,全是什么“德育先进“、“校园美化先进“、“安全先进”、“卫生先进”、“后勤先进”之类的荣誉证书。老师很清楚:这类“先进奖”,只要所管那块工作不出重大责任事故,年年必有。



相对于领导,一线教师拿个教学奖就难得多。因此,在评职称上,一线老师很难与领导抗衡。

三、职称指标名额限制太紧,导致大量一线优秀教师陷入“排队等指标”的窘境,极大影响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三味”有位同学的同事在市里某中学任教,是市学科带头人,还经常参与中考命题工作,算得上一位优秀教师,可他们学校岗位早满,已近10年没岗位指标了。


我是头条号“三味聊教育",力求用时代的眼光、理智的头脑、友善的言语,与您一起聊教育那些事。感谢您的阅读、点赞和关注,并期待与您共同探讨本问题。

三味聊教育


我八一年参加工作,当年全乡统考得第一,以后第一不断,最次也在前五名,参评中级职称时,我以为,自己这样好成绩,准能评上,結果没戏,还好有七票。后一打听,评委只有两名权力,九名是上级拍下,必须评。有一名教师每个评委50元,拿下。一气几年没去,看人家都评上了,快剩老哥一个了,嗨,找人吧。逼良为娼啊!那些校长更黑,什么手段都使,没底线啊!这些官还有人心吗?良心都让狗吃了!以为这没事了,一心教书吧!谁知又搞了个负叫兽。結果什么都不会,二年级数学都错,当上了负叫兽。蓟州别山镇啊!黑黑黑!负叫兽啊!负叫兽啊!负叫兽啊!赞同评职称的人肯定是汉奸卖国贼,日本间谍,亡我之心不死啊!


不断努力8888


对评职称本人很不满,本人是战斗在一线的语文老师,在小学和同工龄老师相比,应该算不错,第一批评为高级老师。后小中高就无法评比,其一,没时间准备(一线的工作量大,课多,根本挤不出时间准备)。其二,没亲戚没朋友在上头当领导,耗不到面子。其三,没经济送礼(同办公室同事为了弄到小中高,送礼达十几万,那时我家公公生绝症,为了他治疗,家里欠债……)。于是,只得放弃这机会。凭能力和水平,我应该在教学上算佼佼者,平时工作兢兢业业,家长和学生很信任我。学生的成绩及艺术水平居年段首位。可……就是这种不公平的职称,总是会留给有钱有权有时间的人(能上小中高的,基本是校领导)。教育界常会出现不公现象,怎么办?不信,上级清官领导可明查暗访啊!


风的祈祷4


每年职称评定时,学校里鸡飞狗跳,为一点分数排名的问题,谁也不服谁,争的六亲不认啊,谈到教师职称的问题,好多人是一行鼻子一行泪,三天三夜说不完其中的心酸啊!

设立教师职称的目的是激励优秀人才干事创业,而在利益的面前,很多人动了歪脑筋了,到学校去看一下,高级职称大多是校领导把持着,他们近水楼台先得月,各项考评在前,优秀在前,综合考评在前,一线教师每天累死累活工作在一线反而没有份。甚至有的学校职称评审过程不透明,搞暗箱操作。背离了职称设立的的初衷。

职称名额的限制,中高级职称名额少,岗位设置有限 ,没有岗位,即使你晋上职称也不会聘你,造成僧多粥少的局面,也是造成职称激起广大教师反感的原因。

为了改变职称评定中的一些弊端,各地做出了一些有益的探索,说一下,我们的做法吧。

一,职称评定中,必须是一线教师,并且近五年在一线上班,上交五年的备课,第一年实行上交五年备课时,很多人抓瞎了,临时补,被刷下。

二,从17年开始晋职称必须满足一定的可是工作量,学校平均工作量是最低的,中层校长不能低于三分之二,杜绝不上课,少上课的评职称。需学校开具证明,并公示。

三,后勤和管理岗单独设立岗位。

四,上交讲课视频,高级教师上交一节公开课的视频。

五,上交民主评议表,一般人少的单位全部签字,多的三分之二签字。群众全程监督,明主评议。

六,推荐指标标准化 。全部实行推荐指标一体化,改变过去不同学校不一样的局面,全部一样,每个老师的评价标准一样 ,减少了暗箱错做的空间。

这是近几年的一些做法,通过实行,改变了过去管理层不上课,也能晋职称的局面,想晋职称校长也要和一线教师一起公平竞争,你也要代课,也要成绩,也要你的工作业绩等,让普通教师看到公平。去年一位校长就因自己的评价指标低于普通一线教师而落选了。

职称评审关系到教师的切身利益,别让老师寒了心,让老师们看到希望,看到努力工作的目标。欢迎大家一起交流教师职称评定中的看法。


小学教育坚守者


教师职称评聘的好消息!从此晋职晋级不再困难。优化职称评聘的领头羊——福建省已经实行了!

一、过去

由于教师职称评聘领域各种各样的怪现象,导致了很多的教师怨声载道,普遍不满。

1.你有科研课题吗?没有。对不起,不能职评。

2.论文你有吗?没有。没办法,帮不了你。

3.你是某地先进吗?你是某市骨干教师?或者说你是模范、学科带头人?都不是啊!真的爱莫能助了。

4.你有没有学生获得大奖?没有啊。还是没办法。

一个个的门槛,一条条的障碍,想飞跃过去?你有没有特殊本领?

另外,特别是农村教师,还有很多的年轻教师,天天围着学生转,时刻呆着课堂里,进修的机会很少,理论知识学习的时间也是不多,专门搞课题研究及书写论文的水平和能力存在很大的差异。同时,中级、高级教师的名额有限。由于自己的条件非常不好,所以,晋职晋级的机会非常渺茫。

一线教师的职评评聘希望基本上没有或者非常稀少,直接影响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阻碍了教师的发展动力,打击了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二、现在

优化职称评聘的好消息来了:福建省帅先垂范,对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在晋级条件做出来适当地调整。

1.取消教科研课题及论文的硬性要求。

2.具备下列条件即可:师德师风,教学工作,一线工作经历,实际工作业绩。

3.实行“一同”即:城乡同等岗位比例;“一斜”即:岗位比例向农村倾斜;“一直”即:乡村工作满25年,达到晋级条件,无论高级、中级,只要还在一线当教师,符合条件直接聘任相应的岗位,不受岗位比例的限制。

4.城市教师要有到农村学校1年的支教年限或者在薄弱学校支教3年才能获得高级教师和特级教师晋职的资格。


既然福建省已经在执行新的职评政策,那么,其他省份也会迅速跟上。

三、将来

相信在很短的时间内,那种因为职评搞得人心惶惶,怨声载道的现象将会一去不复返!

人人都能够获得相应的职称和报酬!


中小学教育者


我建议在教育这个行业,特别是中小学不必要设职称,不应把老师分成三六九等,在教书上没有常胜将军,今年我考得好,明年你考得好,后年他考得好。还要靠天地人和凑,如果要设的话,不应该与工资挂钩,应把职称的工资这项加到教龄和绩效里面去,这样才能合情况。在我们这里我思考了一下,多数评上高级和副高的老师。加入党组织的并不多。从这里可以说明一个问题,他们当中就有人认为,入不入党无所谓。


用户1119565747056


中小学教师职称工资挂钩机制,基层一线教师意见很大,其主要原因: 1、评职称人为的因素太多,不是公平公正的。能评上职称的大多是教育系统内外话语权大的人群。有的老师为了能评上职称,不得不向掌握评审权利的人员请客送礼,找人托关系。如今职称评定已丧失了其作用。 2、职称极大地挫伤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由于职称与工资挂钩,低职称的教师与高职称的教师干同样的工作,教育教学质量并不比高职称的差,报酬却低得多。影响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3、教师职称与待遇挂钩,没有起到激励的作用。已经评上高级职称的老师,他们工作积极性也没有未评上时那么高了,因为职称也到顶了,干好干坏一个样;有的评上高级职称的老师,就不在一线上课了,按职称拿工资,一分钱也不会少。 这些问题主要是中小学教师职称与待遇挂钩造成的。 (政府有关部门可以到基层调查了解这方面情况)


千里碧荷


中小学老师的职称名额太少,从教20年还是初级职称!

教师职称评定,与老师的工资待遇挂钩。我现在是初级职称,工资在4000元;比我高的讲师职称,工资就达6000元;达到副教授或者是高级教师,工资就是8000元左右。

在刚开始实行职称制度的时候,确实能激发教师的活力,让老师提高教学水平,提高科研能力。

但是,随着一个学校里的职称名额被占满,后期就很难进行教师的激励,比如:后进学校的年轻教师,即便是很优秀,也很难获得职称名额。

【我的高中班主任,连续多年获得优秀教师称号。在他大学刚毕业(24岁)时候,开始带我们班。等我们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之后,再回学校看他的时候,他才评上中级职称,都已经42岁了。

他听说我毕业之后要当老师,立刻给我的建议是,千万别当我们老家的中小学老师,评职称太难了,评不上职称就涨不上工资。】


只有当老教师退休,空出职称名额之后,年轻的教师才有机会晋升职称。

甚至有些评上职称的老师,不在认真讲课,而是混日子。

所以,各学校的职称制度,受到中小学乃至所有老师的厌烦!

现在,国家开始对职称制度进行改革,施行绩效工资制。

打破 评上高职称之后,不干活享受高待遇的诟病,让教师实行多劳多得,激发教师认真教学的动力!

希望绩效工资制度快点落地,让我们这些年轻的教师有机会评上职称。


牵牛花牵牛郎


很简单,因为大部分都评不上。

过去也有职称,但过去领导相对公平。最重要的是,过去职称工资差距很小。现在不同,每一级工资相差几乎近1000元,这对于每月只有3000多元工资的老师来讲,他们怎么可能接受?最重要的是,他们干着一样的活!干的成绩也不差!



所以,职称寒了普通一线老师的心哪!

职称急需改革,个人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第一:不要设置名额!

只要符合条件都应该让评。都一样优秀为什么不可以评!

第二:要降低评审条件。

好多评审条件过高,像市级优秀、优质课一类,就算学校老师一个一个挨也需几十年,不是老师不争取,指标太少,怎么争取?

不降低评审条件,对大部分老师来说也是无任何希望。



小学老师评职称应该更注重老师的工作量和教学成绩。因为这些才是工作在一线的老师的常态。再加上老师之间的教学水平、业务能力、学业成绩差别并不大。人为把老师们分成三六九等根本起不到激励的作用,只会适得其反。

欢迎大家讨论!


人生如梦LLH


教师职称评定,由于其附着的利益很实在也很明显,所以历来就是竞争十分激烈。

由于,指标限制,不是每一位有意愿的教师都会如愿。这本来就是任何评选都正常的。但具体到教师的职称评定,对于评定条件,很难有十分科学合理的可量化的项目。不管采取什么条件,总是会有所偏颇有所遗漏。加上对一些项目的权重,缺乏有效的科学评估论证,让不少教师产生疑虑和不满。

因此,要减少教师的不满,就是要突出公平公正。而最重要的就是,对一些参评项目的内容和权重要经得起教师和社会公众的检阅,要符合大众的期待,符合教育这个行业自身的发展规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