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的抗疫智慧

□徐維群

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然,官方消息稱,閩西龍巖區域都屬於低風險區域了。這次疫情,從福建全省看龍巖一直是感染人數最少的,雖然輸入性的有過六例,但都已治癒出院。閩西地域開闊、氣候溫暖也許是能更好抑制這兇狠的病毒的吧?不由也聯想起我們客家人從中原遷入這塊祖地,也曾艱辛困苦,也遇各類瘴氣之毒,據史載,歷史上也經歷較多重疫侵蝕……

客家人作為一支具有移民特質的民系,在長期適應客居環境中改造自然、堅韌生存、協調發展中形成觀念系統及行為準則,其中包括天人合一的居住環境觀、綠色順生的健康觀、感恩共濟的信仰觀等。客家人多居於山區、氣候變化大交通不便、 醫療條件較差,在與自然環境的互動中,積累了豐富的養生方法和健康理念,反映了客家人的創造力和生命力,主要表現在他們的生活方式、居住環境與飲食文化中,他們就地取材、節約成本又能健身滋補、預防疾病,創設了獨特的民間醫藥品牌,這些都體視了客家人獨特的生存智慧和抗疫能力,值得我們思考與總結。

居住環境適宜。客家人居住環境的理念突出天人合一,擇適宜環境而居,舒適自然。山清水秀,建築開闊,向陽避風,陽光透氣,樓上居住,窗多牆厚,冬暖夏涼。

日常衛生習慣。客家人的衛生習慣有幾項很值得推薦的。一是洗澡是日行之事。溫泉在閩西比較豐富,比如永定下洋,老百姓幾乎天天去溫泉,家裡有老人走不動,子孫還會帶溫泉水回來讓老人泡腳。二是客家婦女勤勞衛生。洗衣一般到溪壩,水流動開闊,衣物陽光下暴曬消毒。喜歡家裡家外、樓前屋後、餐具被褥都翻洗擦淨。客家女人坐月子都每天洗澡的,用於坐月子洗澡用的草藥有好幾種,如布驚樹根、楓香樹葉、楓香樹根、山蒼樹根等,煮水溫涼後沖澡,既衛生又祛風溼。

醫食同源。客家人生活于山區,醫藥不便,他們也積累了生活智慧,就地取材,醫食同源。比如擂茶、艾葉、草根湯、黃酒姜雞等都具有醫食同源的作用。客家人特別喜歡喝各式草藥煲的湯水調理身子,普通百姓大多懂得一些草藥的知識,常常是屋前屋後,路邊地頭的野草就是一味藥。客家人對山上的一草一木情有獨鍾,口口相傳,逐漸形成了獨有的草根食療方,有幾十種草根可燉湯入菜,能清涼解毒去肝火等,解決了一些末病,或提高了對疾病的預防與抵抗力。總而言之,充分利用中草藥材,醫(草藥、藥膏、藥酒治療)、食(中草藥和食材蒸湯、做、泡酒)、洗(用草藥洗澡、泡腳、洗頭等),可以說是客家人的一種生活方式了。

民間醫藥。客家人在適應環境缺醫少藥的環境中,也培養了自己的民間醫藥,他們給父老鄉親帶來了最方便又接地氣的醫方和便藥。

清同治初年,永定下洋中川村的胡文虎隨父在緬甸的仰光開了藥鋪,緬甸位於東南亞,屬於熱帶季風氣候,天氣炎熱,雨水充沛,蚊蟲多,胡文虎便吸取了南洋等國的民間草藥配方,製成“虎標萬金油”。“萬金油”又稱為清涼油,是用薄荷腦﹑樟腦﹑桂皮油﹑桉葉油等加石蠟製成的膏狀藥物,能活血消腫、鎮痛止癢;當傷風、頭痛時,取萬金油塗在印堂、太陽穴處,也有清涼緩解之效。南洋華僑回家鄉必給親友送萬金油,或帶同系列的風油精、白花油等,這是家居必備良藥,解暑抗瘴。

還很值得一說的是永定民間醫藥品牌萬應茶。萬應茶(餅)是一種多功能的藥劑,始產於清朝嘉慶年間,永定陳東鄉人盧曾雄用30多種地道中藥材經過傳統中藥製劑工藝技術配製而成。清朝道光年間盧曾雄之子盧宏漢將製藥廠由漳州遷回永定陳東鄉,以其精良的配方、確切的療效、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文化底蘊深受客家鄉民喜愛,也享譽海內外的客家人居住的僑居地。傳說清朝翰林、永定大溪人巫宜福回鄉省親,盧宏漢贈送他“萬應茶”,巫翰林把“萬應茶”帶回任所,適值京城瘟疫流行,“萬應茶” 治療功效卓著因此名聲大振,巫翰林親筆寫下“採善堂”三個大字並題詩一首:

“有客桑君語,良方妙化哉。桔榮先蔭外,藥引上池來。驅疫千金煥,通神六氣歸。視中宜寶貴,知是濟時才。”一時傳為佳話,也證明了萬應茶抗疫之功效。萬應茶(餅)採用砂仁、檀香、肉桂、白朮、厚朴、姜活、香薷草、白扁豆、檳榔、澤瀉等30多種天然地道中藥材經獨特工藝秘製而成,經200多年臨床驗證其顯著功效,疏風解表、健脾和胃、祛痰利溼、消積導滯,實為居家必備、便捷實用的良藥。2008年萬應茶製作技藝被評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盧氏後人也正在恢復古法手工製藥,以造福鄉民,服務社會。

感恩共濟。客家人抗疫治病也常常感恩為鄉民做過貢獻的醫神,供奉敬仰。比如吳,又稱大道公、吳真人(979—1036年),去世後被朝廷追封為大道真人、保生大帝。保生大帝是福建省歷史悠久的民間信仰。吳生前為濟世良醫,受其恩惠者無數,其醫術高明、醫德高尚,著有《吳本草》一書,後來鄉民建廟奉祀尊他為醫神。永定湖坑等地“作大福”都以祭祀敬仰保生大帝為機緣,也表達對醫神的感激敬仰之心,祈福鄉民安康,體現了客家人知恩圖報、健康至上的良好民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