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09 客家大埔龍崗村這個古民居,是明嘉靖年間按察副使黃扆的故居

中憲第位於大埔縣湖寮鎮龍崗村,是明嘉靖年間按察副使黃扆的故居,黃扆(1514-1582),字文斷,大埔湖寮龍崗人;嘉靖35年(1556)進士,初授浙江長興縣知縣,後官至福建按察副使、中憲大夫等職。

客家大埔龍崗村這個古民居,是明嘉靖年間按察副使黃扆的故居

中憲第始建於明萬曆八年(1580),由明代進士、中憲大夫、福建按察副使黃扆所建,清代曾重修。坐東北向西南,磚木結構,總面寬41.8米,總進深41.7米,佔地面積3800平方米。主體建築為二堂二圍,一門樓,門樓高兩層,仿北京鼓樓而建,頗有特色。正前門是門坪,門坪外有一口圓形大池塘。

客家大埔龍崗村這個古民居,是明嘉靖年間按察副使黃扆的故居

大門左側有石牌坊,正面刻“中憲第”,背面刻“進士坊”,為三間四柱沖天式石牌坊。外牆呈橢圓形包圍堂屋,似黃蜂築巢。堂屋與圍屋四周之間以天街相隔,堂屋後有斜坡式花臺。該第外牆基石用花崗岩條石砌築,上層用青磚砌築,至今有近500年曆史,牆體仍堅固完好。它對研究明代客家府第建築具有較高的價值。

客家大埔龍崗村這個古民居,是明嘉靖年間按察副使黃扆的故居

中憲第石牌坊高4.6米,寬6.7米,由13條花崗岩石條砌成,中間石柱頂飾以石獅,外面梁匾上有“中憲第”三個大字,進士坊聯為:“龍崗表樹輝潛德;豸府坊開紀憲風”。整座牌坊雅觀、大方,具有濃厚的民族風格。

客家大埔龍崗村這個古民居,是明嘉靖年間按察副使黃扆的故居

客家大埔龍崗村這個古民居,是明嘉靖年間按察副使黃扆的故居

客家大埔龍崗村這個古民居,是明嘉靖年間按察副使黃扆的故居

客家大埔龍崗村這個古民居,是明嘉靖年間按察副使黃扆的故居

客家大埔龍崗村這個古民居,是明嘉靖年間按察副使黃扆的故居

客家大埔龍崗村這個古民居,是明嘉靖年間按察副使黃扆的故居

客家大埔龍崗村這個古民居,是明嘉靖年間按察副使黃扆的故居

客家大埔龍崗村這個古民居,是明嘉靖年間按察副使黃扆的故居

客家大埔龍崗村這個古民居,是明嘉靖年間按察副使黃扆的故居

客家大埔龍崗村這個古民居,是明嘉靖年間按察副使黃扆的故居

客家大埔龍崗村這個古民居,是明嘉靖年間按察副使黃扆的故居

客家大埔龍崗村這個古民居,是明嘉靖年間按察副使黃扆的故居

客家大埔龍崗村這個古民居,是明嘉靖年間按察副使黃扆的故居

牌匾文字內容:

進士

巡按廣東監察御史

孫永思為第一百名黃扆立

嘉靖丙辰會試中誠

客家大埔龍崗村這個古民居,是明嘉靖年間按察副使黃扆的故居

客家大埔龍崗村這個古民居,是明嘉靖年間按察副使黃扆的故居

中憲第是大埔縣著名的圍龍特色民居,而其中流傳的不少有關黃扆的傳奇故事,更為人所津津樂道。

黃扆的祖上務農,18歲才開始讀書,是縣學宮的諸生。他性格豪放,胸懷大志。有一天,學宮門前挖井,挖了兩丈深還看不到水。黃扆說:"怎麼會有這樣的事?"他和挖井的工人們一起前去觀看,剛到井邊,泉水突然噴湧出來,並濺到黃扆的身上。黃扆很高興,頗以此自負,便改號"及泉"。黃扆喜歡喝酒,但家裡很窮,經常沒錢買酒喝。有一天晚上,他到山中去讀書,第二天清早才回來,剛好碰上鄉鄰有事請他幫忙,事畢,鄉鄰答謝,只向人家討要酒喝。鄉里人都稱他是"酒仙"。

他在科場上一直鬱郁不得志,40歲還沒考上舉人。憤懣的時候,他真想把秀才的帽子丟掉,從此不再進科場。一位叫鄔如的朋友擔任督學,勸他不要自暴自棄,要相信自己的才能,繼續努力上進。第二年,他便考上了舉人;再一年,嘉靖三十五年(1556),又考上了進士,接著被委任為浙江長興縣知縣。長興縣的古城牆荒廢已久,連舊址也幾乎讓人認不出來。黃扆到任第三天,便召集民工修復城牆,並限定時間完成。城牆剛修好,倭寇便來進犯。其他許多地方都受到荼毒,唯獨長興縣的百姓賴以城牆堅固而保全。第二次倭寇再來進犯,黃扆用伏兵從小道出擊,全殲敵人。

當時,長興縣有個叫馬道的人用邪術蠱惑民眾作亂。叛賊包松奉馬道為師,一時之間,有不少人盲從追隨。包松自定了許多官爵,標了不等的價錢出賣,幾天之內便聚眾數千人。黃扆趁著夜色,只帶了幾個士卒,坐著小船,直抵包松的巢穴。包松措手不及被抓獲,馬道潛逃,徒眾如鳥獸散。第二大,黃扆下令在大街上杖殺了包松。上司本打算派大軍圍剿,黃扆說:"賊首己處決,餘黨可不追究。"一方的百姓賴以過上安定的生活。不久黃扆便被提拔為南京戶部主事,出任贛州太守。

贛州因贛水交通閩粵和吳楚之地,歷來關稅徵收有很多陋規。黃扆到任後,徹底加以裁減和改革,或把徵得的關稅用以充實軍隊的儲備。當時,贛州有一群寇眾,為首的是謝任和葉愷。他們憑藉崇山峻嶺的險阻,聚集了數萬之眾,割據了方圓三百里的地盤。很長時間官府都沒有辦法對付他們。他們還出動人馬劫殺過路的客商,焚燒百姓的房舍。巡撫震怒,責成黃扆平寇。黃扆主張剿撫並用,以招撫為主,而不濫加殺戮。他單騎進入對方的營寨,立馬門前,厲聲高叫:"報告你們的主子,黃知府前來招安,趕快出來相見。" 葉愷感到十分驚愕,對手下說:"真是這樣的話,知府要買我的人頭,真是易如反掌!"立即叫一個認識黃扆的人去察看,回來報告說真的是知府黃扆。葉愷更是驚惶失措,拖延了好久才出來見黃扆。

黃扆說:"朝廷認為這一帶是窮荒之地,沒有把你們放在心上。而你們都是有雄才大略的人,怎麼自甘託身於鼠穴之中,卻不願過正常人的生活呢?"葉愷說:"我們也感到這種生活是一種恥辱,可惜沒有機會悔過自新。"黃扆說:"現在回頭,猶未為晚。"接著,跟他們講了一番天地君臣的大道理。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報於今,必報於後,不報於自身,必報於子孫。大義凜然,話語擲地作金石之聲,在場的許多人都感動得流淚。葉愷用大杯盛酒款待黃扆,黃扆笑說:"酒杯太小了。"指著鳴鑼說:"就用它做酒杯吧!" 黃扆身高八尺有餘,加上酒酣,更顯豪氣逼人。眾人都在燈下圍觀,往昔只聽說過黃扆的英名,現在更佩服他驚人的酒量,都被他的豪氣所懾服。臨別時雙方約定了時間接受朝廷招安。眼看黃扆將要成功,江西巡撫非常妒忌,一天,突然發兵包圍葉愷眾部。這時,黃扆己先到達葉愷的營寨。黃扆拍著葉愷的臂膀,笑說:"快拿酒來!我今天來,決心像漢代的酈食其一樣,準備讓你給烹了。"葉愷很感動,對黃扆說:"恩公講信義,可是官軍圍逼太甚,把我們逼上了絕路。"於是率部突圍而出,幾乎全殲了前來圍剿的官軍,勢力擴大到鄰近三省。後來朝廷還是採用了黃扆的方略,才平息了叛亂。接著,黃扆又向朝廷建議在此地新建一城,設置定南縣。巡撫借慶功為由,想讓黃扆喝醉,黃扆開懷暢飲,足足喝了一石酒。第二天一大早,還親自到軍門向巡撫道謝。巡撫大吃一驚,說:"此人是酒中仙,我怎麼能老是和他過不去呢!"但黃扆為人剛直不阿,始終得不到重用。他軍功超過了職級,僅被提拔為中憲大夫、福建按察副使。

當時,廣西瑤僮等少數民族叛亂,朝廷認為黃扆雄才大略,堪當此任,便改任黃扆為廣西參議,鎮守永寧。黃扆到任後不久,瑤僮等少數民族心悅誠服,地方安寧。黃扆後因母親去世離職返鄉守制,叛亂復起。黃扆服喪期滿復職,適值贛州太守丟失數千庫銀,黃房受到牽連,降職為衢州知府。黃扆道:"天子命,敢不往?往三月,思故鄉。"他心情抑鬱,經常在樹蔭下田徑上喝酒不停,因此而得病,便辭職返鄉。在家裡住了6年,他時時心情憒亂,曾慨然長嘆說:"長興和贛州的百姓常常在唸祝我,我的精神還在那裡呢!" 一天晚上他喝醉了,不幸奄然而逝,時年68歲。

客家大埔龍崗村這個古民居,是明嘉靖年間按察副使黃扆的故居

在大埔以外,一般人只知茶陽饒相及饒與齡、湖寮雙坑何如璋及何士果父子進士,大客家網告訴你,鮮為人知的是中憲第黃扆及黃幾及父子進士。黃扆之妻為了兒子中進士,做了兩件“動風水”的驚天大事。

黃副使參與查抄嚴嵩前,在京城結識了一位有名的國師,黃扆有七個兒子,其中幾及最為聰明,可是22歲後連考進士皆不中,這一直是黃扆的心病,臨終時囑咐妻子要弄清楚到底存在什麼風水問題。

他去世後,黃家做了顯赫的墓,墓碑連底座超過兩米高,墓的墳塘約20平方米,墓旁有池塘叫養龍池,池旁邊有一塊比墓碑大的墓誌銘石碑,池前面有進士牌坊,牌坊前有石馬、石豹左右對立,整個墳墓範圍佔地約三畝,氣勢雄偉,墓園中有石馬,故此地叫石馬坪。1936年創辦虎山公學時已把養龍池填廢,1961年縣城從茶陽遷回後出於城建需要,挖掘了黃扆公墓,在棺中只存金箔扇一把,展開弧長約40公分,扇中之字已模糊不清。據說此扇後來交送省博物館。

黃扆公之墓竣工後,幾及公第三次去考進士,還是名落孫山。他的母親相信“風水”有問題,為完成丈夫遺願,特地請來風水師。先看中憲第,又到黃扆公墓察看多時,風水師已胸有成竹,他神秘而嚴肅地對主人說:“一不中移牌坊,二不中填墳塘。”原來建造中憲第時,黃扆公把牌坊門建在大門後作中門,中門沒有超過大門,比大門低0.1公尺,比大門低不符“步步高昇”之兆,另外墓墳塘深約二米,墳塘深利藏財,但陰氣太重,地勢低窪難出人頭地,這就是後代子孫考功名之大忌。黃妻按風水師指點,中憲第牌坊門從大門後移到門坪左側(現內牌坊基石仍在),兒子還是考不中進士,最後又把近2米深的墳塘填淺,及幾公才終於考中進士。

攝影:曾萬水 曾濤

文字:綜合網絡、大客家網重新對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