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父母一生氣,孩子就趕緊道歉,孩子成“討好型人格”怎麼辦?

父母一生氣,孩子就趕緊道歉,這就是“討好型人格”。

按理說,孩子乖巧聽話,大人怎麼說他就怎麼做,這不是家庭教育成功,有教養、有素質的表現嗎?心理學家哈麗雅特·布萊克是這樣回答的:

“關於討好有一個很大的誤解,很多人會覺得它是一種良性的心理狀態,畢竟看起來,被當作好人總是不錯的。但實際情況是,很多討好者,已經不是簡單地取悅他人,而是無法控制地討好他人,下意識地犧牲自己,甚至對來自他人的讚賞和認可上癮。”

只要父母一生氣,孩子就趕緊道歉,孩子成“討好型人格”怎麼辦?

因此,“討好型人格”實際上是一種社交弊端,如果孩子在父母的教育下,為了得到其他人的喜歡,就只考慮別人的感受而忽略自己的感受,這顯然不是正常的社交心理。

擁有“討好型人格”的孩子性格異常敏感,擅長揣摩和察覺別人的感受,他們十分在意別人的評價和看法,往往過分追求別人的認可和喜歡,對自己沒有自信也缺乏自尊,害怕和別人意見相左更害怕發生衝突,往往對錶達自己的想法觀點感到膽怯,就因為害怕被拒絕。

“討好型人格”通常萌發於6歲以前,孩子性格和世界觀剛剛形成的階段。缺乏父母的陪伴,或是“寄人籬下”,都會給孩子的潛意識造成傷害,讓孩子很容易就產生“只有討好別人,我才能生存”的想法。

只要父母一生氣,孩子就趕緊道歉,孩子成“討好型人格”怎麼辦?

童年時期的家庭教育,往往可以塑造一個孩子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

有些父母的教育很平和,講究和風細雨的“說服教育”;但總有些父母的性格暴躁,一旦孩子犯錯誤或是稍有異議,就動輒拳打腳踢、惡語相向。孩子在這樣的家庭環境成長,面對著父母不斷的批判和否定,卻得不到讚賞和肯定,長此以往,孩子就會不自覺地形成“討好型人格”。

有的家庭裡夫妻感情不好,父母之間總是大吵大嚷,那麼如果孩子在場,父母在爭吵後就應該及時給孩子解釋一下,讓孩子明白大人不是在吵架,而只是在爭論。不管是不是善意的謊言,父母給孩子直接的解釋總是會起到積極作用。否則一個經常吵架、冷戰的家庭,孩子會特別沒有安全感,以至於認為父母吵架都是因為自己不聽話、不懂事的原因。

而為了避免父母生氣惱怒,孩子自然會努力察言觀色,想盡辦法討父母歡心,就為了改善家庭環境,彌補潛意識中環境的缺失要素。

只要父母一生氣,孩子就趕緊道歉,孩子成“討好型人格”怎麼辦?

還有些父母特別好面子,本身就是“討好型人格”,不管在工作還是生活中,都自覺不自覺地想要“討好”別人,比如恭維同事、獻媚領導。所以在家庭教育中,自然也會要求自己的孩子向這個方向努力靠攏。

面對“討好型人格”的孩子,父母首先要捫心自問:孩子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如果孩子一味討好別人,自然就會逐漸淡漠甚至忽略自身的需求和願望,這樣的人生自然是可悲的。

想讓孩子擺脫“討好型人格”,父母就要試圖讓孩子從瑣事開始,逐漸認識、重視和堅持自己的需求,然後循序漸進,學會說“不”,學會拒絕別人的要求,懂得堅持自己的想法。

當然,最好的教育就是父母用心的陪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