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一场关于锦襕袈裟的斗争,唐僧的内心也随之暴露了出来

导读:古时候经常在外面游荡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常识——“行走江湖,财不外露。”《西游记》中的唐僧也懂得这个道理,所以他对自己的宝贝袈裟一直都十分看重,从来不愿意拿出来炫耀。但是尽管他如此小心谨慎,却还是被孙悟空捅了一个大娄子,从而引发了一场关于锦襕袈裟的斗争。

在这一段故事当中,观音禅院的金池长老无疑是一个大反派,他贪心不足想要谋财害命。同时孙悟空也表现出了一些性格上的缺点,比如太过争强好胜,报复心太强等等。此外还有偷走袈裟的黑熊精,给人留下的印象也是一个自私自利的小人,只顾着偷走宝贝袈裟,却害了他的老朋友金池长老。

通过一场关于锦襕袈裟的斗争,唐僧的内心也随之暴露了出来

唯独唐僧在这件事情中的表现,十分符合正义的标准,似乎从来没有产生过思想上的偏差。然而这也只是一种表象而已,在这场关于袈裟的斗争中,唐僧的真实内心早已在不知不觉中暴露了出来。同时别人身上存在的问题,在他的身上也都一一体现了出来。

在与金池长老交谈的过程中,唐僧体现出了好胜之心

首先我们来看唐僧与金池长老见面之后的情形,这段情节其实非常耐人寻味。当时金池长老听闻唐僧是东土大唐来的僧人,便产生了一种斗富的念头,他早就听说东土大唐人杰地灵极其富有,今日好不容易看到了一个从那里来的僧人,当然要和对方好好比试一番。他要看一看自己多年收集的财富,究竟能不能比过这个从东土而来的和尚。

出于这样的目的他开始先发制人主动炫富,拿出最好的茶具来给唐僧敬茶。《西游记》书中对这幅茶具的描写是这样的:

“有一个小幸童,拿出一个羊脂玉的盘儿,有三个法蓝镶金的茶钟。又一童,提一把白铜壶儿,斟了三杯香茶。”

用如此珍贵的东西来喝茶简直可以称得上奢华,一个小小的茶杯之上竟然镶着黄金,即便是唐王李世民的御用之物,恐怕也不过如此。包括那一个羊脂白玉做成的托盘,也是一件价值连城的宝物,一般人根本无法拥有。

看到这些东西之后,唐僧表现得非常配合,连连赞不绝口,称之为绝美食器。但他这样说的目的却并不只是为了恭维金池长老,而是在彰显自己的见识和眼界,证明以自己的眼光能够看出这些东西的价值。同时也是为了让金池长老明白,他唐僧绝非等闲之辈,也是一个见过世面的人。

双方一来一去互相吹捧着对方,表面上看起来十分平和,但实则却暗流涌动,彼此之间一直都在暗中较量,当真是高手过招不露痕迹。不过唐僧的好胜之心,也就在他与金池长老的较量中体现了出来。、

通过一场关于锦襕袈裟的斗争,唐僧的内心也随之暴露了出来

出家人本来应该四大皆空,酒色财气是他们最不能碰的四样东西。根据戒律清规而言,唐僧见到这些宝贝之后,应该表现出不为所动的姿态,无论对方如何炫富,他始终都要保持一种是如不见的样子。就像《吕祖百字碑》中所写的那样:“见者如不见,听者如不听。”不管那些器具有多么精致,但它们的用途其实和普通茶具并没有什么区别,都只是用来喝茶的杯子罢了,根本无需过于重视。

金池长老痴迷于金银财宝而主动炫耀,唐僧同样没能超脱这种境界,反而还跟金池长老较上了劲。这样一来唐僧就在不知不觉中,展现出了自己内心中好胜的一面。在这个时候孙悟空表现的倒是十分淡然,根本没有在意眼前的这些宝贝,这才是一个出家人应该具备的素质。

唐僧的重财之心

经过一轮试探之后,金池长老终于像唐僧发难。他好像看出了唐僧只是嘴上厉害,身上并没有能够拿的出手的宝贝,于是便开口问道:

“老爷乃天朝上国,广览奇珍,似这般器具,何足过奖?老爷自上邦来,可有什么宝贝,借与弟子一观?”

金池长老这一番话当真是柔中带刚以退为进,用十分谦逊的语气回敬了唐僧的夸赞,但同时也展露出了非常凌厉的攻势。唐僧这一路上跋山涉水,最终的目的只是拜佛求经,更何况路途遥远吉凶难料,在这样的情况下,当然不会带一些奇珍异宝去自找麻烦。而这些情况也都在金池长老的意料之中,他认为唐僧绝对身无长物,所以准备用这样的方式来挖苦对方。

唐僧当然明白金池长老的意思,但是他却选择忍气吞声,宁可受一些羞辱,也不愿意把锦襕袈裟拿出来比试。这就说明他对于自己的财物十分重视,甚至超过了自己的尊严。他任凭对方随意挖苦,非常低调的回答道:

“可怜!我那东土,无甚宝贝,就有时,路程遥远,也不能带得。”

可见唐僧已经下定决心,选择忍一时风平浪静,他只不过是为了在这里借宿一晚,明天早上起来依旧继续赶路,没必要拿自己的宝贝袈裟冒险,去和对方争个谁高谁低。唐僧此时表现的态度虽然十分谦卑,可他的出发点却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

,一心只想保证财物不受损失,生怕因为财富外露惹出不必要的麻烦。他只是迫不得已才咽下了这一口气,而不是真正的不怒不嗔,远没有达到那种十分高深的境界。

通过一场关于锦襕袈裟的斗争,唐僧的内心也随之暴露了出来

但这时候孙悟空却突然跳出来打乱了他的计划,孙悟空的性格比较耿直,他看不得自己的师父受辱于人,更受不了金池长老在他面前耀武扬威。他不顾唐僧的劝阻,直接从包袱里把锦襕袈裟拿了出来,一把丢在众人的眼前,顿时让所有人目瞪口呆。

然而在孙悟空要拿袈裟的过程中,唐僧一直都在遮遮掩掩,死活不愿意拿出来。当金池长老提出要把袈裟带到自己房里观看一晚的时候,唐僧的表现更是左右为难,心里头有一百二十个不乐意,可是却也不好推辞。他如今身在别人的屋檐之下,该低头的时候还是要低头的,只能任凭对方把自己的宝贝袈裟拿去。不过唐僧却把怨气撒在了孙悟空的身上,接连不断的埋怨,这样看来唐僧其实也和普通人一样,都有十分强烈的重财之心。

观音禅院被烧毁之后,唐僧在隐隐之间表现出了报复心

在当天夜里金池长老的贪心愈发膨胀,他一心想要把这件宝贝袈裟据为己有,因此听从了徒子徒孙们的建议,准备用一把火烧死唐僧师徒。但是这些人的行为,又怎么能够瞒得过神通广大的孙悟空,孙大圣略施小计便解决了这个麻烦,顺便也让这些人领略了一番玩火自焚的滋味。

于是也就引发了这座观音禅院自建成以来,最大的一次惨案,整座禅院被大火烧毁,金池长老在发现宝贝袈裟丢失之后,也一头撞死在墙上。古人早在《尚书·太甲》就说过:

“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此时金池长老的做法,正好印证了这一条亘古不变的真理,善恶到头终有报。

通过一场关于锦襕袈裟的斗争,唐僧的内心也随之暴露了出来

不过这件事情却没有随着金池长老的死亡而宣告结束,唐僧起来之后,发现昨天夜里还完好无损的观音禅院,在短短一夜之间就变成了一座废墟,心里难免有些不是滋味。一开始他还责怪孙悟空只顾着自家,不去帮别人救火。在这里唐僧表现出了出家人应有的慈悲心肠,看到眼前这些和尚的可怜状况,他的心中生出了一些怜悯之情。

可是当他知道事情的真相之后,便再也没有说过这样的话,也不再可怜那些和尚,转而把注意力放在了寻找袈裟的事情上。当时孙悟空为了找到袈裟,不断地逼迫这些和尚,甚至还掏出了金箍棒,眼看就要动手打人。直到这时候唐僧才站出来制止孙悟空的暴力行为,因为不许杀生是他的底线。那么也就是说唐僧已经默许了孙悟空,用其他手段对待这些和尚,只要不伤他们性命就行。

由此可见唐僧也有一定的报复心,只是没有非常明显地表现出来,因为他是一个圣僧,必须要注意自己的形象。可是他在那样的情况下依旧没能伪装的十分完美,在一定程度上暴露出了自己的内心。

后来在百般询问没有结果之时,唐僧不惜动用紧箍咒,来威胁孙悟空去寻找袈裟。他这样做很明显就是一种纯粹的报复行为,他在责怪孙悟空,当初不该为了一时痛快把袈裟拿出来。如今造成这种局面,孙悟空理应接受惩罚,承受他的怒火。

古人曾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把自己的怒气转嫁到别人的身上,是一种非常偏激的思想,每个人都应该善于寻找自己的错误和不足,一味的责怪别人只会显得更加无能。

与偷走袈裟的黑熊精相比,唐僧更具私心

一番询问过后,孙悟空终于找到了偷走袈裟的罪魁祸首——黑熊精。正是这个妖怪在夜间趁乱而来,神不知鬼不觉的将宝贝袈裟带到了黑风山。

通过一场关于锦襕袈裟的斗争,唐僧的内心也随之暴露了出来

黑熊精的所作所为着实非常自私,他为人们完美的诠释了什么叫做见利忘义,在茫茫大火中完全不顾老朋友金池长老的安危,更不曾出手去救那些小和尚,只是拿了袈裟贬驾云而去。

可惜金池长老与他这么多年的交情,终究没能抵过一件袈裟,只能说是人性凉薄世态炎凉。

不过黑熊精拿走袈裟之后,却做了一件非常奇怪的事情,他到处发放请帖,要举办一次“佛衣会”。黑熊精举办这次“佛衣会”的目的,是为了向人们展示这一件宝贝,他要在自己手中把袈裟的价值,发挥到最大程度。

一件稀世珍宝的最好归宿,不是成为某个人的私人珍藏品,而是放在博物馆中,让所有人都去欣赏它的珍贵。黑熊精的所作所为完全符合这样的理念,锦襕袈裟在他手中没有被埋没,他已经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希望能够让更多的人看到这件袈裟,和他一同感受这件佛衣的神圣气息。

黑熊精在对待金池长老的问题上,固然表现出了一些私心,但是在对待锦襕袈裟这件事上,却做到了无私的共享。他这种境界,和《西游记》中想要把佛法传遍天下,去普度众生的如来佛祖非常相似。他们都是想要把美好的事物,分享给更多的人。

可是锦襕袈裟在唐僧的手里,就远远无法发挥出这样的价值。唐僧一直把它当做压箱底的宝贝,从来不愿意轻易示人,如此也就让这件宝贝失去了原来的意义。锦襕袈裟代表着《西游记》中佛教的神圣形象,可唐僧却把它当成了自己的私人财物收藏了起来,这样也就无法体现出它所象征的意义。

当初观音菩萨把孙悟空这样的超级保镖,安排在他的身边,就是为了保证他的安全。所以唐僧平日里完全可以穿着这件袈裟,不必担心有人会谋害于他,即使遇到麻烦孙悟空也可以帮他摆平。然而他却为了保险起见,选择把象征佛教形象的袈裟收在包袱里,从这样的角度来看,唐僧的确比黑熊精更具私心。

通过一场关于锦襕袈裟的斗争,唐僧的内心也随之暴露了出来

就像郭敬明在《夏至未至》中写的那句话一样:

“独自看到世间的美景而无人分享,应该是一种遗憾吧。”

唐僧已经在无形中,为自己的人生留下一个深深的遗憾,然而这一切却都是由于他的私心所造成的。

结语

通过这场关于锦襕袈裟的斗争,唐僧彻底地暴露出了一直都被他刻意隐藏的内心。尽管在整个过程中,他始终都在努力掩饰,可是却自然无法完美的遮盖住那些真实的想法。那些藏在他内心深处的念头,从他的言行举止中流露了出来,甚至连他自己都不曾察觉。

这个世界上或许并不存在真正完美的圣人,就像这个故事中的唐僧,他一直都被人们称为圣僧,可是他却也和普通人一样,心中也暗藏着各种各样的复杂心绪。我们所有人其实都是这样,心中始终存在着另外一个自己,那是我们不为人知的一面。每个人都在努力把最完美的形象展现给世人,可是到头来却发现,原来真正的内心是无法通过行为来掩饰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