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常见错误


对联,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或,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上的对仗句。对联工整,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华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运用广泛,但是不懂对联的人实在太多,对联出现错误的现象也随处可见。值此庚子春节之际,笔者特撰写此文,列举对联中的常见错误,提醒大家注意。

第一种错误是平仄不调,也就是平仄失替。

对联的平仄,要求一句之内,平仄交替;上下联之间,平仄相反。例如:

四字联: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五字联: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或,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七言联: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一三五字可以不论)。或,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一三字可以不论)。

但是,我们常见到平仄失替的对联。

例一,文章真时性情见,谈笑深处风雨来。

对联常见错误

该联标一下平仄是:平平平平仄平仄,平仄平仄平仄平。对照一下,该联显然平仄失替,上联第四字应仄而误为平了,下联第四字应平而误为仄了。其实,只要把"时"和"处"两字的位置互换一下,就没有毛病了。查一下,翁同龢此联本就是"文章真处性情见,谈笑深时风雨来。"

例二,眼界高处无物碍,心源开时有波清。

对联常见错误

该联标一下平仄是:仄仄平仄平仄仄,平平平平仄平平。对照一下,该联也是平仄失替,上联第四字应平而误为仄了,下联第四字应仄而误为平了。其实,只要把"处"和"时"两字互换一下位置,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例三,润笔看凤舞,和墨化龙飞。

对联常见错误

标注一下平仄:"仄仄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上联竟然五字全仄,真是可笑。就算"看"两读,可以读为"kān ",平仄仍然不合对联的格律。而且上联立意也不高,有见钱眼开之意。(润笔:《隋书.郑译传》:"上令内史令李德林立作诏书,高颎戏谓译曰:'笔干。'译答曰:'出为方岳,杖策言

归,不得一钱,何以润笔。'"唐宋翰苑官草制除官公文,例奉润笔物。后泛指付给作诗文书画之人的报酬。)如果把"润笔"改为"挥毫"就可以了,不仅符合联律,而且也无见钱眼开之意了。

第二种错误是上联平声收尾,下联仄声收尾。

《联律通则》要求:"上联收于仄声,下联收声。"在张贴时,张贴者右手持上联,左手持下联,面对大门或楹柱,帖上去就行了。可是,有时是作者写颠倒了上下联,有时是张贴者贴颠倒了上下联。

例一,频来佛畔清香满,小住江心绿玉堆。

对联常见错误

这是"青衣亭"的对联,本没有错。可是张贴者却把上下联贴颠倒了,变成"小住江心绿玉堆,频来佛畔清香满",这就造成了"上联收于平声,下联收声"的错误。

例二,诗有新声九国风,书无俗气自家体。

例三,乱石群立长无言,远山相从就不去。

例四,门前青菜胜牡丹,院内闲人有福气。

例二、例三、例四,都属于上下联颠倒的情况。

对联常见错误


第三种错误是三仄尾,或三平尾。

《联律通则》第十条要求:"仄收句尽量避免尾;平收句忌尾三平。"但是,我们时常会看到三仄尾或三平尾的情况。

例一,青松挺秀四季盛,瑞鹤生祥百岁春。

对联常见错误

上联结尾三字"四季盛"都是仄声字,属于应该避免的"三仄尾"。根据上下联情况,这里改为"四时盛",既可以解决"三仄尾"的问题,又可解决上下联平仄不相对的问题。

例二,百世岁月当代好,万里江山今朝新。

下联结尾三字"今朝新",全是平声字,属于"三平尾"。联系全联看,还有平仄失替的问题。而且"当代好"和"今朝新"也有合掌之嫌疑。综合考虑,建议修改如下:

千年岁月今朝好,万里江山此处新。

对联常见错误

第四种错误是上下联不对仗。

《联律通则》要求:"第二条词性对品。上下联句法结构中处于相同位置的词,词类属性相同,或符合传统的对仗种类。第三条结构对应。上下联词语的构成,词义的配合,词序的排列,虚词的使用,以及修辞的运用,合乎规律或习惯,彼此对应平衡。"

例一,融通四海财源广,宾至如归喜事多。

这一副对联,上下联不对仗。"融通"并列结构,"宾至"是主谓结构,两者结构不对应。"四海"是名词,"如归"是动词,词性不对品。"融通四海"与"宾至如归"不能构成对仗。

对联常见错误

例二,平安千秋福,家和万事兴。

对联常见错误

依《平水韵》,"福"字古代读音是入声,属于仄声字;"兴"字是平声字。所以"福"字当为上联结尾,"兴"字当为下联结尾。在图片中上下联被贴颠倒了。该联中"平安"是并列结构,"家和"是主谓结构,属于结构不对应,故不构成对仗。另外,该联中"平安千秋"平仄失替。

对联中存在的错误,还有许多,这里就不一一举例说明了。总之,对联是瑰宝,也是中国独有的文学形式,我们对此要有敬畏之心,在实际运用中尽量避免出现低级错误,以免贻笑大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