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五縣四區歷史簡介【一】赤坎區

湛江市概述

湛江市位於我國大陸南端、廣東省西南部,東經109°31’-110°55’,北緯20°12’-21°35’,包括整個雷州半島及半島北部的一部分。東瀕南海,南隔瓊州海峽與海省相望,西臨北部灣,西北與廣西壯族自治區部分縣毗鄰,東北與本省茂名市的茂南區和電白等縣接壤。湛江區位優越,位居粵、瓊、桂三有(區)交匯處,是中國西南各省通往國外的主要出海口,也是我國大陸通往東南亞、非洲、歐洲和大洋洲海上航道最短的重要口岸。

湛江正式作為市的建制是民國34年(1945年),但在此之前,湛江這塊土地已有悠久的歷史。對本地遂溪縣鯉魚燉、吳川縣梧山嶺、廉江縣豐背村、徐聞縣華豐嶺、海康縣(今雷州市)英樓嶺等處文化遺址考察可證,在距今5000-6000年的新石器時代中後期,本地已有人類活動。

湛江五縣四區歷史簡介【一】赤坎區

秦朝以前,嶺南與中原商周王朝以及長江流域的吳、越、楚等國已有經濟、政治、文化的交往。楚時為楚國的南疆。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湛江地屬象郡。漢初,湛江地屬南越。漢元鼎五年(前112年),南越相呂嘉反,漢武帝派遣伏波將軍路博德、樓船將軍楊僕平定南越。元鼎六年(前111年)置南海、蒼梧、玉林、合浦、交址、九真、日南等郡,其中合浦郡領高諒、合浦、徐聞等縣,郡治在徐聞。今湛江南部的徐聞、海康、遂溪3縣地時屬徐聞縣,北部的吳川、廉江2縣地分屬高諒、合浦縣。漢以後,南部的3縣先後屬交州、廣州、合州、南合州、東臺州,至唐貞觀八年(634年),改東合州為雷州,統管雷州半島3縣,這一體制一直延至清代末期;北部2縣先後屬交州、廣州、羅州、化州,至明清屬高州。

民國元年(1912年)起,5縣先後屬廣東省高雷道、南路行政委員公署、南區善後委員會、南區綏靖委員公署。民國25年(1936年)起,南部3縣先後屬廣東省第八區、第十四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吳州縣先後屬第七區、第十三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廉江縣先後屬第七區、第八區、第十四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國人民解放軍陸續解放湛江全境。此後,5縣先後屬廣東省南路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高雷區專員公署、粵西區行政公署、湛江專區專員公署、湛江地區行政專員公署。1983年9月,撤銷湛江地區建制,實行地市合併、市領縣體制,新組建的湛江市轄吳川、徐聞、海康、遂溪、廉江5縣和赤坎,霞山、坡頭(1949年9月建置)、郊區4區。下面來介紹赤坎區。

湛江五縣四區歷史簡介【一】赤坎區

赤坎區

一、名字與位置

赤坎原來是遂溪縣古港埠,形成於宋,元、明至清初300多年間,由於連年征伐和實行海禁,無大發展。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廢除海禁令,港埠逐步擴大發展,至道光年l司成為繁盛的商埠。抗日戰爭期間,一度成為我國西南進出口的商業重鎮。新中國成立後,是湛江市城區。該埠地形由西南向東北傾斜,原為海旁塊頭,土壤為磚紅壤,裸露面為赤色粘土,所以名字叫赤坎。

赤坎區,位於東經110°20’-110°25’,北緯21°14’-21°19’。東與坡頭區隔海相望,南接霞山區,東北和遂溪縣黃略鎮接壤,西南依市郊麻章鎮。陸地面積79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區約13平方公里。

二、行政沿革

宋代,赤坎埠開始形成。清道光年問(1821-1851年),赤坎港埠已相當繁榮,是遂溪縣管轄的一個商業埠頭。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法國租佔廣州灣,被劃入廣州灣範圍。初設赤坎區,赤坎公局為最高行政機構,屬廣州灣總公使署管轄。宣統三年(1911年)赤坎區改為赤坎市,增設赤坎市廳,設市長一人。民國34年(1945年),國民政府收回廣州灣,劃設市治,定名湛江市。民國35年(1946年)湛江市政府成立後,設赤坎區公所。

湛江五縣四區歷史簡介【一】赤坎區

新中國成立以後,1950年4月成立湛江市人民政府,接著成立赤坎行政辦事處。湛江建巿後至1953年,赤坎為市直轄城區。1953年成立辦坎中心街道辦事處後,原屬溪縣的東山鄉、調順村、百姓村劃歸坎,兩村在土地改革時也分別建鄉。1953年秋,以上各鄉均劃歸湛江市潮滿區,後屬麻章公社。1958年沒湛江市人民委員會赤坎辦事處,並下轄中華、寸金、民主、中山4個行政街道辦事處。1960年,撤銷行政街道辦事處,設立中山、中華、民主、寸金4個管理區;文章村在1959年夏,百姓鄉於1965年夏,調順大隊於1972年春,先後從湛江市郊麻章公社劃歸赤坎,分別成立農副業生產大隊。1968年3月,赤坎區內的各系統單位和市郊區麻章公社劃給赤坎區革命委員會管轄。1971年8月,市收回原市屬各系統單位管轄權,麻章公劃回市郊區。1973年後,下屬寸金、中華、民主、中山4個管理區(即街道辦)和文章、金田、百姓、南橋、調順等農副業生產大隊。1983年9月成立縣級區以後,1984年4月湛江市郊區麻市區的東山鄉、海萍鄉和海頭區的龍潮、草蘇鄉劃歸赤坎區管轄。區政府派出機構有中山、中華、寸金、民主、沙灣、調順、南橋、北橋8個街道辦事處,其中,調順、南橋、北橋3個街道辦事處下轄13個農村管理區。1989年,赤坎區下設中華、寸金、民主、沙灣、調順、南橋、北橋8個街道辦事處;14個村委會,分別納入南橋、北橋、調順街道辦事處。1990年,赤坎區共8個街道辦事處,41個居民委員會,14個農村管理區,79個村民委員會。

三、人口結構與語言

赤坎區自宋代形成港埠之後,人口逐漸聚集。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約5萬人。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約11萬人。新中國成立後,赤坎區人口發展加快。1985年34201戶,132001人。1990年總戶數41658戶,其中非農業戶35389戶,農業戶6269戶;總人口153039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24437人,農業人口28602人。

湛江五縣四區歷史簡介【一】赤坎區

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時,在總人口中,大學本科247名人,大學專科8558人,中專9052人,高中32025人,初中47612人,小學38978人,文盲、半文盲17072人;漢族173107人,佔總人口99.63%,其他少數民族635人,佔總人口0.37%,其中壯族417人,回族39人,蒙古族4人,滿族55人,苗族13人,瑤族22人,京族4人,水族2人,仫佬族1人,土家族6人,畲族2人,布依族51人,朝鮮族3人,侗族1人,黎族9人,白族1人,彝族4人,外國人加入中國籍1人。

赤坎區主要使用粵語(湛江白話)和雷州話兩種方言,城區的公共語言以湛江白語為主;龍潮、草蘇、百姓、福建等鄉村及一些老居民聚居的地方以雷州話為主。普通話在日常交往和工作中也逐步被使用。

湛江五縣四區歷史簡介【一】赤坎區

四、主要道路

  • 中山路

在赤坎區中心區,東起南橋河畔,西止九二一路,全長1342米,寬11.5米,是赤坎主幹街道。在法佔期間,名法國大馬路,抗日戰爭勝利後改名中山路。今沿路有百貨、紡織、五金、交電等各類商店及銀行、郵電、電影院、醫院、酒店、工人文化宮、街心公園等。是赤坎主要商業區和文化娛樂中心。

  • 民主路

位於赤坎區東北部,東南起中山二路,西北止九二一路,長620米,寬11.3米。清乾隆年間,赤坎初步形成商業埠頭,商業集中於今中山二路、九二一路、民主路之問的三角地帶,當時船隻可直達今民主路。民主路初名海邊街,法佔時名克蘭滿索街,抗日勝利後改名中正路,新中國成立後改為民主大道。路兩側與福建街、和平路等街道相通,沿路樓房林立,鋪店鱗次,有粵西醫藥貿易中心、市第六小學、市工商聯赤坎辦事處等單位,是赤坎的主要街區之一。

  • 九二一路

在赤坎西北部,是骨幹街道。法國租佔初期是荒僻的郊野,土名田基邊,30年代闢成街道,名中國大馬路。抗日戰爭勝利,國民政府收回廣州灣,9月21日接受日軍投降儀式在赤坎舉行,命該路為九二一路以作為紀念。路長760米,寬10米。南與中華路相交,北與北橋南相接,兩旁連接新華、民主、擁軍等街道。沿路有新華書店等單位和百貨、五金等各類商店,路側綠樹成蔭,為赤坎區南北向主幹道,也是商業繁榮區之一。

湛江五縣四區歷史簡介【一】赤坎區
  • 中華路

東起中山路南華廣場,西止大德路,長345米,寬9.5米。原為郊嶺,20年代建成。初名藥房街和醫院路,民國35年(1946年)以國民黨將領張發奎的字命名“向華路”。新中國成立後改為今名。街道平直,兩側與九二一路、南方路、中興街等街道相通。沿路有市婦幼保建院、市僑聯等建築物,是霞赤線交通要道之一。

  • 躍進路

在赤坎西南部,骨幹街道,起於中山一路,止於寸金橋東端,初名環市路,1958年擴闊為瀝青路面,全長1300米,寬1Z米,1968年改名為躍進路。內側與大德、南方、光復等路相通,沿路有市人民政府大院、赤坎賓館、湛江廣播電臺、寸金橋公園、等單位,是赤坎交通要道。1990年,對該路進行較大規模的改建。

  • 大德路

南起躍進路,北止擁軍路,全長918米,寬8米,20世紀初為小商販聚居之地,建市後發展為居民住宅區,初名大德路,1968年改為反修路,1980年復為今名,兩側多為住宅區。是赤坎南北向骨幹道路之一。

  • 福建街

北起民主路,南止九二一路,呈曲尺型。長370米,寬5米,是赤坎古老街道之一。南宋時,赤坎形成港埠,福建人到赤坎經商多聚居此處,故名福建街。別稱大成行,因大成油行在此開設而得名。1968年改為朝陽街,1980年恢復今名。從民主路至平安街門路段,至今尚保留有兩側石磚、中鋪紅茶磚、明溝的古老街道痕跡。昔日此街以割膠轆、廢品回收為主,形成行業街道,今為居民住宅區。

湛江五縣四區歷史簡介【一】赤坎區
  • 光復路

南起躍進路,北止南華廣場,全長283米,寬9.05米,南北走向,20做紀初形成街道。舊稱巴士基街,抗日戰爭勝利,取國土重光之意,改名光復路。新中國成立後擴建成現路,1968年改名紅光路,1980年恢復今名。

  • 寸金路

位於赤坎西側,東起寸金橋西,西止黎湛鐵路,全長1443米,寬12米,因路段有寸金橋得名,1968年改為反帝路,1980恢復今名。沿路多文化、衛生單位,湛江師範學院、湛江教商學院、湛江衛生學等,是通往位高、雷、瓊的交通要道。

  • 南方路

北起中華路,南至湛江軍分區,長710米,寬7米,南北走向。初名志滿路,5。年代改名雞嶺路,1968年改成今名。沿路兩側苻赤坎區公安分局、湛江第五小學等單位。是赤坎西南出口的主要通道之一。

五、街道辦事處

  • 中華街道辦事處

管轄中華、三興、前進、文東、新江、光復、南京、南方、建華等9個居民委員會,有常住人口37435人(1990年)。有街道工廠、公司、商場等,1989年工業產值1155.95萬元,利潤39萬元,上繳稅金58.5萬元;商業銷售額1120萬元。1990年工業總產值1335萬元。

湛江五縣四區歷史簡介【一】赤坎區
  • 寸金街道辦事處

管轄擁軍、北橋、新華、寸金、九二一、愛民、和睦、大德、英勇等9個居民委員會,有常住人口36458人。歷年來共有18項工作被評為市、區先進,1989年和1990年分別被廣東省評為“先進街道”和“精神文明先進單位”。該街道辦1989年,下屬工業、企業、工業很多,工業總產值2001.8萬元;商業企年銷售額8000多萬元,上繳稅利90萬元。1990年工業總產值1916萬元。

  • 中山街道辦事處

管轄大通、高州、福建、新興、正和、平安南頭等7個居民委員會,有常住人口9529人。主要工業企業、加工廠等。1989年,工業總產值812.68萬元,上繳稅金39.47萬元,實現利潤16.09萬元;商業銷售額3000萬元,稅利60萬元;1990年工業總產值913萬元。

  • 民主街道辦事處

管轄新景、新春、海萍、向陽、創業、東昇、勝利、康順、振興、海棠、百園等11個居民委員會。有常住人口36508人。下寫商業公司、企業家,是該街道辦經濟支柱。1990年工業總產直1183萬元。

  • 沙灣街道辦事處

管轄沙灣、網遼等二個居民委員會。有常住人口10009人。工業企業、商業企業等多家。工業產值370萬元,商業銷售額600萬元,上繳稅收30萬元。1990年工業總產值516萬元。

湛江五縣四區歷史簡介【一】赤坎區
  • 調順街道辦事處

管轄凋順第一、第二、第三等3個居民委員會及調順村村委會,有常住人口9804人。1989年,社會總產值996.66萬元,其中街道工業365萬元,工商企業587.23萬元。1990年工業總產值335萬元。

  • 南橋街道辦事處

管轄龍潮村、文保村、百姓村、草芥村、南橋村等5個村委會,有常住人口18224人。1990年總收入約300多萬元。有街道工商業總公司等是經濟支柱,1990年工業總產值767萬元。

  • 北橋街道辦事處

管轄東山村、新坡村、大埠村、福建村、金田村、豐厚村、文章村、後坑村等8個村委會。有常住人口15775人。街道辦集資建立了豐厚蔬菜基地,開發淡水養殖基地,年產魚84萬公斤。有工商企業多家。1989年企業總收入1755.06萬元,社會總產值2408.97萬元。1990年工業總產值1305萬元。

【下期霞山區簡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