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作為美味佳餚,古人如何通過“鯉魚”寄託樸素的情感的?

鯉魚在中國的養殖歷史悠久,它是人們餐桌上的美味佳餚,亦可入藥,也是我國傳統的吉祥物。它在中國的養殖歷史可追溯到殷商時期,從那是開始,它就是池塘裡最常見的淡水魚,它的文化內涵豐富,並隨著歷史的發展不斷被豐富,它是我國流傳最廣的吉祥物。

鯉魚的價值被不斷開發,它具有極高的食用價值、藥用價值和觀賞價值,鯉魚菜餚豐富,做法多樣;魚皮、魚腦、魚血、魚鱗皆可用藥;鯉魚躍龍門、鯉魚剪紙、鯉魚典故及文學作品裡的鯉魚意象等寄託了人們美好的期盼和願望。

除了作為美味佳餚,古人如何通過“鯉魚”寄託樸素的情感的?

鯉魚是養殖歷史最久的淡水魚之一,貫穿殷商至明清,發展特點隨時代不同而有所不同

鯉魚最初產自亞洲,後被引入到世界上的其他國家和地區,它是中國乃至世界上養殖歷史最悠久的魚種之一。它在普通池塘、河流、水庫等水域內都能生存,在淡水魚中,鯉魚對環境的適應性最強,產量也最高,養殖範圍廣。

鯉魚在中國也可稱為鯉柺子,在我國古代文獻裡,最早記錄鯉魚養殖的是先秦的《靈臺》,《靈臺》中記載;“王在靈沼,於牣魚躍。”這裡的王指的是周文王,周文王修築靈臺,百姓出力,不久便修成,在修築的池塘裡,滿池塘的魚子亂竄,《靈臺》記錄的池塘內的魚應該就是鯉魚。

鯉魚的養殖史不是從周開始的,殷商時期就已經有鯉魚養殖史了,只不過沒有被記錄下來而已,從那是開始,我國就形成了一定規模的專門養殖鯉魚的養殖業,在一個池塘裡只養鯉魚這一個種類,沒有和其他魚種混雜養殖。直到唐代時,這種格局才被打破。

春秋戰國時,形成了專業的鯉魚“養殖指南”,范蠡不僅是春期戰國時的政治家還是著名的商業理論家,他對大自然的觀察細緻入微,善於總結經驗,他通過觀察天文和季節變化,安排的自己的商業活動,憑藉自己的才能,成為戰國首富。

除了作為美味佳餚,古人如何通過“鯉魚”寄託樸素的情感的?

范蠡寫的《養殖經》為當時的鯉魚養殖業做出了正確的指導,《養殖經》的主要內容對以前養殖經驗的敘述,養殖鯉魚該用什麼規模的池塘、選擇什麼樣的魚種、根據什麼標準投放魚苗,《養殖經》內都記錄得一清二楚,鯉魚交配一般發生在春暖花開時節,這時候,池塘周圍理應減少人員流動量。范蠡是一個商人,他在《養殖經》內計算了鯉魚養殖能為自己帶來多少財富,而且這種利潤呈指數型上漲。

春秋戰國時的鯉魚養殖業也只能說是小規模的,到秦漢時期,鯉魚養殖業更加繁榮,規模增加不少,而且養魚的利潤增加不少。宮廷內的御池也會養鯉魚,民間養鯉魚者也不少,《史記》中曾記載;“水居千石魚陂……亦可比千乘之家。

一千石的鯉魚所得利潤可以比得上千乘之家的財富。漢代養殖鯉魚的人根據《養魚經》中的養魚經驗養魚,他們不僅關注魚的產量,還關注魚塘周邊的環境,當鯉魚出現在皇宮御池內的時候,這就表明,鯉魚不僅是一種商品,它還與審美緊緊聯繫在一起。

漢末至魏晉南北朝期間,民間出現了新的鯉魚養殖方式,養殖地點不僅限於池塘,稻田養殖的方式在那時就已出現,魚塘內還加入鱉、蛙等,用於改善魚塘內部的生態環境,那時的鯉魚塘養殖技術有了很大進步。

除了作為美味佳餚,古人如何通過“鯉魚”寄託樸素的情感的?

鯉魚養殖業在唐朝受到打擊,原因是“鯉”和“李”同音,為了避諱皇室的姓氏,鯉魚養殖業比不得以前興盛,甚至被其他魚種替代。在唐朝命令禁止食用鯉魚,如發現有小商販販賣鯉魚的,要杖罰六十大板,鯉魚養殖業的地位雖下降了,但鯉魚本身受到唐朝人的尊重,皇帝甚至給了鯉魚一個封號——赤鯶公,把鯉魚人格化,受到唐朝人的尊敬。

明清時期的魚類養殖更是不再以鯉魚為主,受唐朝及外來文化的影響,魚的品種更加豐富,鯉魚在魚類養殖業中獨尊的地位一去不復返了。明清開始,為了適應魚類養殖業的變化,出現了許多記載養魚經驗的書籍專著,為當時的養魚者提供了專業的指導,大大促進了我國古代的魚類養殖業。

鯉魚味美且做法多樣,具有食用價值、藥用以及觀賞三大重要價值

鯉魚因其肉質鮮嫩且常見,所以它在古人的日常飲食佔據著重要的位置。由於西周時鯉魚養殖業的規模不大,平常百姓很難吃到鯉魚,所以鯉魚製成的菜在西周時可謂是一道名貴菜,它常常出現在戰爭勝利後的宴席上,作為一道慶功菜出現,在周人心中的地位很高,可見它的名貴之處。

除了作為美味佳餚,古人如何通過“鯉魚”寄託樸素的情感的?

後來,鯉魚養殖技術不斷提高,養殖的規模也不斷擴展,平常百姓也能養殖鯉魚,鯉魚這才在市場上常見,走向撲通百姓的餐桌,與此同時,鯉魚的烹飪技術也在不斷提高。

黃河流域的鯉魚風味獨特,黃河鯉是這一地區的特產,清代出現記載紅燒鯉魚的食譜,紅燒鯉魚的基本做法很清晰地展現在人們面前。“焙面”是宋代的獨特美食,糖醋鯉魚和“焙面”結合則構成一道美食,這道菜主要的做法就一個字“炸”,將魚放進高溫油鍋,將魚雙面炸成金黃,再單獨燒製湯汁,將湯汁淋在鯉魚被上,將炸好的“焙面”覆與魚上。

食用生魚的習慣在中國早已有之,從先秦開始,人們喜愛將鯉魚肉切成絲,在用肉絲蘸著醬料一起食用,這種吃法在唐朝達到頂峰雖然唐朝禁止食用鯉魚,但食鯉魚的習慣並未被杜絕,唐朝人對鯉魚肉的切法更加在意,食用生魚片時,追求魚肉的外觀擺盤精美。

鯉魚在食療中的地位很高,古人早已認識到鯉魚肉豐富的營養價值,所以讓鯉魚入食療在古代很常見。中醫認為鯉魚湯可以安腦定神,平和心氣,鯉魚鱗可以治療吐血,將魚鱗燒成灰服下可以將治療魚刺卡喉,化瘀血等,鯉魚鱗也是女性調和血氣的佳品,鯉魚膽可以明目,鯉魚腦可以治療耳聾。

唐代開始,鯉魚便與其他魚種放在一起養殖,這不免造成鯉魚的基因發生變化,鯉魚的顏色變得更加豐富,有黑色、青色、白色、黃色和金色,這些魚的觀賞價值遠高於食用價值。

除了作為美味佳餚,古人如何通過“鯉魚”寄託樸素的情感的?

唐代時鯉魚成為一種觀賞性魚類,草魚等代替鯉魚走向餐桌,宋代的觀賞性鯉魚被納入人工飼養的範圍,明清更是專門修建池塘,把各種顏色的鯉魚放入池內,供人們觀賞。鯉魚不僅滿足了人們的味蕾,還豐富了他們的業餘生活。

鯉魚文化內涵豐富,在文人騷客眼中鯉魚是吉祥的象徵,始終與古人最樸素的情感緊密聯繫

“鯉魚躍龍門”的典故來自坊間傳說,金鯉魚生活在滿是黃沙的黃河裡,每到春季的時候,鯉魚就會逆黃河而上,古人想象鯉魚越過黃河峽谷後就變成了真龍,這個典故用來比喻勠力拼搏,砥礪奮進的精神,寄託人們對孩子的期望,希望自己的孩子通過努力能獲得成功。日本風俗裡的男孩節需要掛鯉魚旗,他們繼承了中國鯉魚的文化內涵,希望孩子長大後像鯉魚一樣躍過龍門成真龍。

唐代之前的大部分兵符印都是虎形,唐代改為魚形,唐代兵符上魚的形狀既是依照鯉魚的樣子得來的,鯉魚的“鯉”與“李”同音,寓意天下大權掌握在李家手裡,鯉魚在民間傳說裡能變成真龍,有利於李室加強對君權的控制,此時的鯉魚是權力的象徵,魚符官員亦可佩帶,主要用於區分官階、表面身份及出入宮禁。

古人的詩歌中,詩人常用鯉魚作為意象,它的作用於明月類似,都能表達相思之情,鯉魚在詩歌中相當於書信,在送別詩、閨怨詩,尤其在思念詩中常見。秦漢時的流行木質書信,兩塊鯉魚形狀的木頭合成一封木質書信,寄託了人們對遠遊人無盡的思念。

除了作為美味佳餚,古人如何通過“鯉魚”寄託樸素的情感的?

唐代的書信雖由木質改為紙質,但信封仍然是鯉魚的形狀,人們甚至在信封上畫上鯉魚鱗,看起來更加真切可感。在古人的風俗習慣裡,鯉魚表達了人們美好的祝福與願望。在嫁娶風俗裡,男方到女方家下聘必須送一對鯉魚,鯉魚的繁殖能力較強,表達了男方家希望女子嫁過來後能開枝散葉,延綿子嗣,鯉魚也是多子多福的象徵,鯉魚形狀的窗花很常見,“鯉”也是“利”。這些習俗一直留存到今天人們的生活中。

鯉魚的價值被古人步步挖掘,鯉魚的存在豐富了人們的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從殷商開始,它的食用價值就被挖掘,再逐步發展為觀賞價值,更進一步它成為古人心中理想的載體。鯉魚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發展過程中,都是吉祥、美好的代名詞。一直到今天,鯉魚的文化格調基本不變,現代的“錦鯉附身”就是最好的例證。

參考文獻:

《詩經》

《齊民要術》

《本草綱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