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宅、僕人、下水道,古羅馬的住宿條件真有那麼好?

位於土耳其西邊的以弗所是羅馬帝國亞細亞行省的首府,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都是僅次於羅馬的第二大城市,這裡的建築保存較為完好,還可以看到很多古羅馬時代遺留下來的風貌。

比如,被譽為世界七大奇觀之一的阿爾忒彌斯神廟,塞爾丘克圖書館,還有一個超豪華的衛生間,據說是全世界最古老的公共廁所之一。


豪宅、僕人、下水道,古羅馬的住宿條件真有那麼好?

以弗所古城的五星級廁所


說它豪華,是因為佔地面積足夠大。大約四、五十平方米的空間內,有橫豎二十幾個坑位,都是黃崗巖雕刻的。

不要以為坑位多,就很平常,在羅馬時代這可是有錢人和貴族才能去的地方。通常入廁前先由奴隸把石頭檯面坐熱,貴族再上去方便。

整個空間內還會佈置薰香,貴族邊方便邊討論問題,或者談談生意,完全把這裡當成一個社交場所。讓那些秘密隨著腌臢之物一起被流水沖走,不失為一個好方法。

所以,設施好壞就十分關鍵了,如果沒有活水流過,廁所再豪華,想在裡面談事,也需要極大的毅力。

羅馬在2000年前就有了很好的供水設施,當時的羅馬城水渠密佈,下水道之類的設施更是數不勝數。寬闊的水道交織成了地下王國,據說最寬的地方甚至可以撐船,有些水道直到今天還在應用。

再加上羅馬城市往往很注重綠化,看起來算得上是個乾淨的宜居城市。


豪宅、僕人、下水道,古羅馬的住宿條件真有那麼好?

臺伯河&聖彼得大教堂


那麼問題來了,如果能穿越回羅馬,你願意去嗎?


一、想在羅馬住豪宅,你要當個投胎小能手

倘若穿越回羅馬,你不用生在貴族之家,只要稍微努努力,穿到一個騎士家庭,或者富商之家,就會過得蠻不錯。


豪宅、僕人、下水道,古羅馬的住宿條件真有那麼好?


羅馬精英階層所住的房舍叫做“多姆斯”。雖然在羅馬後期,由於長期缺乏空間,這些豪宅實際上已經大量縮水,但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基本的設施還是具備的。

豪宅的外景通常是很樸素、很不顯眼的。一道厚重的大門把房間和街上的喧囂隔開。進了門,會經過一道短短的走廊,門口的地上鋪有馬賽克,拼貼鑲嵌著一隻狗的圖案,上面還寫著“當心惡犬”的警語。


豪宅、僕人、下水道,古羅馬的住宿條件真有那麼好?


後來,人們在龐貝古城遺蹟中發現很多類似的圖案,羅馬住戶都會選擇相似的馬賽克圖案,因為在早些時候,竊賊和推銷員就已經是個嚴重的問題了。到底能不能嚇唬人,可就不好說了。

具體問題可能還是要靠門房處的奴隸,他是這座宅子的看門人,通常還會給他配一個年輕的男孩兒當做助手。

再往前就進入了豪宅庭院,眼前是一個大的開放型空間,庭院沒有頂,陽光像瀑布一樣穿過屋頂,彙集在前廳正方形的水池中,這個水池叫做“承雨池”,會把雨水輸送到地下的輸水槽,水槽是豪宅的水塔,供給每日所需。


豪宅、僕人、下水道,古羅馬的住宿條件真有那麼好?


水池正對的是客廳,牆面通常都會裝飾著絢爛的色彩和壁畫。羅馬人的世界遠比我們想象的要色彩豐富得多。

龐培古城中曾發現過覆蓋整個花園後牆的大型繪畫。甚至在不算太大的房子裡都能發現藝術品,一間被稱作“俄耳普斯之家”的房屋,就是因為一面牆上繪製了真人大小的俄耳普斯像而得名的。俄耳普斯是希臘神話中的人物,他彈奏的豎琴打動過冥王。在這幅畫中,他坐在岩石上,正漫不經心的彈奏著,身後是田野的風景。


豪宅、僕人、下水道,古羅馬的住宿條件真有那麼好?

龐貝古城殘存的壁畫


穿過客廳,再往前走是一片廊柱圍繞起來的庭院,這算是宅邸的私密空間、內院,也是宅邸的綠地。

桃金娘,月桂樹,夾竹桃,常春藤都是羅馬常見的裝飾植物,此外還有鮮花和葡萄藤。

花園裡甚至還能常常看到活生生的動物,比如雉雞,鴿子和孔雀。

從喧囂的街道上突然進入這樣一座庭院,的確能讓人心境平和,像是進入了一片放鬆的綠洲。

豪宅、僕人、下水道,古羅馬的住宿條件真有那麼好?

羅馬庭院

就好像賈芸初進怡紅院,只見 “院內略略有幾點山石,種著芭蕉,那邊有兩隻仙鶴,在松樹下剔翎。一溜回廊上吊著各色籠子,各色仙禽異鳥。”恍然來到仙界,被一片繁華迷了眼。

當然,就算你能住進羅馬豪宅,有一件事可能不太好接受,因為用水問題,這間宅子的廚房和廁所通常是連在一起的,但羅馬人已經習以為常了。

豪宅裡的臥室也不大,而且沒有窗戶,唯一的光線是油燈微弱的光。即便是白天,在房間內想看清那些精美的壁畫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兒。住在這樣的屋子裡,大概就只能早睡早起了。


二、想在羅馬住豪宅,你可能只是想得美

如果你說,我就喜歡這樣田園牧歌的生活,早睡早起挺好的,去羅馬沒問題,完全能適應。

先等等,這樣的豪宅可不是人人都住得上了的。據記載,圖拉真皇帝時期,這樣大大小小的豪宅羅馬有1790座,但是當時的常住人口就超過100萬。

要知道羅馬是個階級相對固化的社會,一個小階層的躍升就需要一代人的努力。

一個奴隸,如果一生勤勞工作,可能在年老時獲得自由。羅馬詩人賀拉斯的父親,就曾經是希臘的奴隸。這還是依賴於羅馬相對開明的奴隸政策,否則,我們有可能無緣認識這位詩人。

有一個關於羅馬的紀錄片叫《帝國無止境》,裡面描述過一個羅馬面包師的發家史,這個麵包師原本是一個奴隸,他在辛苦工作若干年後獲得自由身和主人贈與的錢財,利用第一桶金開了麵包店,賺了不少錢,得以在羅馬的黃金地段修築氣派的墓碑,我們才能從碑刻中知道他的故事。

這個麵包師就算是少見的勵志典範了。想實現階級的躍升,並不是努力就可以,還需要一些幸運。

對大多數人來說,像多姆斯那樣的豪宅只存在於想象中,大多數人的選擇是現實中的羅馬公寓,也叫做“島”。


豪宅、僕人、下水道,古羅馬的住宿條件真有那麼好?

“島”的遺蹟


羅馬第一任皇帝奧古斯都曾經立法規定,公寓大樓不能超過21米,這在現在就是不能超過7層樓高。

羅馬的公寓大概也是有6、7層,通常外加一個閣樓。其中有那麼一兩層還是不錯的,這個相對不錯的位置,並不是高層,現在大家覺得是高層樓、觀景房一覽眾山小,是好位置。但是在羅馬,好位置是低層,也就是1,2層。

因為那時候沒有電梯,只能靠爬樓,樓層越高,爬得越遠,房價也就越便宜。有些頂樓完全是承租人加蓋的,基本算是危樓,很不安全。

我們之前說的便利的下水設施,也跟樓上沒有什麼關係,因為這些下水設施基本上只有1樓能享受,頂多到2樓,更高的樓層就需要自己提水。

所以,樓層越高,居住條件就越惡劣。房間只是簡陋的夾板分割成隔間,轉租給整個家庭或者不同的幾個人。混亂骯髒,完全沒有私密性可言,住在一起的房客只是努力掙扎求生而已。

而且住在高層的人通常是沒有玻璃的,他們買不起,只能用透明的獸皮帆布,或者木頭隔板來替代,這也就意味著如果他們想要一點天光的話,就得將窗板打開,讓寒風吹進來。

如果你看過美劇《權力的遊戲》,有一個場景是喬弗裡來海邊巡視,路過了一個類似貧民窟的窄巷,街上到處都是汙泥和髒水,旁邊的住戶眼神冷漠,大概就是羅馬這種公寓樓的生活寫照。

因為公寓樓層過高,住在高層的人,如果不想下樓傾倒他們的排洩物,就要偷偷跑到低層樓住戶的窗戶口傾倒,而後迅速逃跑。


豪宅、僕人、下水道,古羅馬的住宿條件真有那麼好?

帕拉蒂尼山 羅馬


這樣他們不但可以省去下樓的時間,還可以防止被人發現。因為當時羅馬規定禁止高空傾倒雜物,如果傷了人更是要加倍懲罰,但是即便如此,這種事也是屢禁不止。

這些公寓樓有很大概率是屋內屋外一樣髒,並沒有大家想的那麼好。


三、即便是公寓大樓,也有令人心動的小細節

現在你可能覺得羅馬的公寓太可怕了,如果有幾率穿越到那兒去,那還是不要去了,不值得冒這個險。

公寓也有脈脈溫情的一面,在一些不高不低的樓層中,走進第一個接待室,你會看到房子中央有一個貓爪桌腳的圓形大理石桌。其他的傢俱很少,只是簡單的椅子,摺疊凳和長椅櫃,上面擺著常見的青銅油燈、小陶罐、梳子之類的日用品。

屋子的地板上會鋪一片用黑白馬賽剋制作的圖案。設計的非常簡單,只是一些菱形和正方形組成的,且只有黑白兩色。


豪宅、僕人、下水道,古羅馬的住宿條件真有那麼好?

為什麼用黑白兩色的,不用彩色的呢?

答案很簡單,因為省錢呀。

黑白馬賽克只需要普通的裝飾工人就可以鑲嵌了,他們的工資是很低的,但是那些技巧繁複的圖案,就不是普通人能夠做得到的了。

類似這樣的圖案通常會出現在公寓大樓的二層,因為這裡的租客也許手頭有點閒錢,但還不到闊綽的地步。他們會用這些便宜的黑白馬賽克增添公寓的情趣和氛圍,即便只是小小的一片,也可以讓生活變得不同。

至於我們會在電影或者影視作品中看到的那種斜靠在躺椅上的進食方式,在一般羅馬人的生活中是不會出現的,他們就像我們一樣是坐在桌旁吃飯的。

通常吃飯的時候會覺得某一側的腿很熱,那是一個火盆,是這個時代唯一的取暖的方式。這個火盆通常是便攜的,哪用搬到哪兒去。做飯時為了防止著火,儘量放在窗戶邊兒,於是它燃起來的時候,整個公寓都會聞到味道,並且產生大量的煙霧,好一段時間都會感覺騰雲駕霧一般。

這些日常的狀態,也許更接近真實的羅馬人的生活吧。

說了這麼多,對於是否願意生活在羅馬這個問題,你可能已經要放棄了。

即便生活在羅馬豪宅裡,沒有電、沒有網的日子,一分鐘都不想過,更何況還有很大的概率會降生在公寓大樓裡體驗生活。

這個問題不在於是否真的能回去,如果你對羅馬感興趣,從現在殘存的遺蹟中,也依稀能看到過去人生活的痕跡。比如臺階上磨損的痕跡,牆壁上的胡亂塗鴉,馬車留下來的車轍。

無數的小痕跡,背後都是屬於過去某個人的小故事。透過這些痕跡,我們甚至可以想象出這個故事,比如某年某月某個人透過公寓大樓那扇小小的窗戶,看到不遠處市政廣場上,西塞羅正在口沫橫飛的為一個人辯護,看到得勝而返的凱撒,穿過街道,走向遠處的元老院。


豪宅、僕人、下水道,古羅馬的住宿條件真有那麼好?


透過這些故事,你能重新發現人類歷史上那個偉大的時代,和那些偉大的人物,他們其實就生活在這些小小的房間裡。

彷彿那個時代也並沒有消失。


參考文獻:

《思想會:古羅馬的日常生活,奇聞和秘史》[意大利]阿爾貝託·安傑拉

《龐貝:一座羅馬城市的生與死》[英]瑪麗·比爾德

《羅馬:一座城市的興衰史》[英]克里斯托弗·希伯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