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嵬驛:為何唐玄宗賜死自己最寵愛的楊貴妃?三個原因

在中國歷史上,有這樣一個女人,她集美貌與才藝一身,是四大美女之一;她生活在開元盛世的盛唐時期,卻死於戰亂的兵戎之下;她深居後宮不過問朝政,卻被捲入了政治的漩渦;她是皇帝最寵愛的妃子,卻被皇帝賜死;她的死給歷史留下了太多值得說道的地方,文人墨客也不吝筆墨。

沒錯,她就是楊貴妃,一個連皇帝都不能保護好的女人。

馬嵬驛佛堂前的那棵梨樹,成為她的最終歸宿,唐玄宗不得已三尺白綾賜死了自己心愛的女人。

回想這段歷史,我必須承認,安史之亂髮生後,楊貴妃必須得死,因為歷史的車輪已經碾向她,誤傷也好,罪有應得也罷,一切都由不得她了。

因為——

三點原因,決定了楊貴妃必須得死。


馬嵬驛:為何唐玄宗賜死自己最寵愛的楊貴妃?三個原因

清君側

“清君側”三個字我們並不陌生。

中國歷史上對皇權的統治進行挑戰,甚至推翻,主要來自三股力量:

其一、來自社會的底層,我們稱為農民起義。漢朝的劉邦,明朝的朱元璋都是社會底層人物,通過起義取得政權;

其二、來自朝廷的內臣,我們稱為政變。唐朝李世民的宣武門之變,宋朝宋太宗的斧光燭影,都是通過政變取得政權;

其三,來自朝廷的封疆大吏,我們稱為叛亂。東漢的董卓,唐朝的李淵、安祿山,明朝的明成祖朱棣,清朝的吳三桂,都屬於此列。

農民起義不需要藉口,底層人民被壓迫的活不下去,揭竿而起。第二種政變成功以後,就篡改史書,為自己尋找合理的理由。而最後後一種叛亂,絕大部分都打著“清君側”的名義,為自己的叛亂尋求借口,以求叛亂的合法性。

安史之亂,安祿山起兵反唐,他的理由就是“清君側”。

公元755年11月中旬,安祿山在范陽(即現在的北京)起兵,打著“憂國之危、清君之側”的名義,揮師20餘萬,劍指長安。

“君側”,顧名思義是皇帝身邊的人,這個人就是楊國忠,楊貴妃的族兄。

楊國忠和安祿山是唐玄宗後期最有權勢的兩個人。安祿山是外臣,平盧、范陽和河東三鎮節度使,統領20餘萬軍隊,大約佔唐軍總兵力的三分之一;而楊國忠是當時的宰相,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加上楊貴妃的關係,深得唐玄宗的寵信。

楊國忠和安祿山兩個人也有著類似的發達史,都是靠巴結楊貴妃起家,進而贏得唐玄宗的信任。楊國忠依靠的自然是與楊貴妃的血緣關係,而安祿山因為擅長跳胡旋舞接近了楊貴妃,後來又認楊貴妃為“乾孃”,一個40歲的男人認26歲的女人做乾孃。

兩個人都依靠楊貴妃在短時間內平步青雲,後來卻走上了水火不容的敵對關係。

753年,宰相李林甫病逝。唐玄宗想召回安祿山接替宰相,而楊國忠對此百般詆譭安祿山,唐玄宗只能改任安祿山為右僕射,任命楊國忠為宰相。這件事為兩人種下了禍根。

此後,楊國忠與安祿山之間展開了明爭暗鬥。楊國忠多次在唐玄宗面前說安祿山擁兵自重,遲早會謀反。一開始唐玄宗不信,同樣的話說多了就不免產生懷疑,於是多次派人去窺探安祿山是否有謀反之心。

我們不清楚安祿山當初有沒有謀反之心,這一點只有安祿山自己知道。即使當時他沒打算謀反,皇帝多次派人刺探,安祿山心知肚明,證明皇帝對他已經不再信任。

755年,唐玄宗召安祿山進京,安祿山稱病不來。不久後唐玄宗給安祿山在京的兒子安慶宗賜婚,要求安祿山來參加婚禮,安祿山依然稱病拒絕了。

在安祿山看來,這一定是一場騙局,召他進京實為奪他兵權,甚至謀他性命。這種就是他,安祿山已經沒有退路,乾脆反了。

謀反必須有正當的理由,於是安祿山拿出了古人常用的“清君側”。

755年12月安祿山攻下東都洛陽,並於春節當天登基稱帝。從這一點看,安祿山謀反之心已久,不然幹嘛那麼著急的稱帝。

第二年6月,叛軍攻下長安的門戶潼關,唐玄宗慌忙逃跑,在禁軍的護衛下前往蜀地,四天後,安祿山進入長安。

當唐玄宗跑到陝西馬嵬驛的時候,禁軍將飢渴難耐,有人突然喊“今天下崩離,萬乘震盪,豈不由楊國忠割剝氓庶,朝野怨諮,以至此耶?若不誅之以謝天下,何以塞四海之怨憤!",遂發生士兵譁變,殺死了楊國忠。《舊唐書》記載譁變的理由是“楊國忠與蕃人謀叛”。其實這是不對的,楊國忠與安祿山是死敵,怎麼會串通安祿山一起謀反呢?真實譁變的理由很簡單,既然安祿山反叛口號是“清君側”,那麼我們先把這個人宰了,讓叛軍失去正當理由。

“君側”包不包含楊貴妃,我想她是脫不掉干係的,楊國忠說安祿山會謀反,少不了楊貴妃的參與。士兵認為安史之亂是紅顏禍水,不誅難慰軍心、難振士氣,繼續給唐玄宗施壓,逼迫皇帝賜死了楊貴妃。

“清君側”是楊貴妃的死因之一。


馬嵬驛:為何唐玄宗賜死自己最寵愛的楊貴妃?三個原因

馬嵬鎮楊貴妃墓

平民怨

普通百姓、王公貴族、文武大臣對楊家人積怨已久。

怨來何來?

第一,楊家的權勢。

從楊貴妃身上,我們能夠充分理解“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意思。

745年楊貴妃被冊封為貴妃後,我們看下楊家人如何“昇天”的。

死去多年的父親楊玄琰,追封齊國公;

史書留名的三個姐姐:楊貴妃其大姐封為韓國夫人,三姐封為虢國夫人,八姐封為秦國夫人;

堂兄:楊國忠宰相,楊銛、楊錡等也都封為大夫一級官員。

楊家一族,娶了兩位公主、兩位郡主,何等榮耀。原本只能算中產階級的家庭,一躍成為唐玄宗時期最有權勢的家族。

楊貴妃及三個姐姐權勢到底有多大呢?《新唐書》中記載:

出入宮掖,恩寵聲焰震天下。每命婦入班,持盈公主等皆讓不敢就位,建平、信成二公主以與妃家忤,至追內封物,駙馬都尉獨孤明失官。

持盈公主為唐玄宗的親妹妹,在楊氏姐妹面前都不敢就座。建平、信成兩位公主與楊貴妃有矛盾,結局是被抄家,駙馬爺被罷官。

這樣的權勢,這樣的恩寵,被王公貴族和文官武將嫉恨,理所當然。

第二,楊家的腐敗。

楊家人在這樣的恩寵下,出現驕橫、腐敗就不足為怪了。

楊國忠治理國家沒本事,做壞事卻不學自通。史書記載了他的幾條罪狀:貪汙腐敗、專權誤國、任人唯親、賣爵鬻官等。

《舊唐書·楊國忠傳》中記載了楊國忠在私宅任命官員的場景:

國忠使胥吏於私第暗定官員,集百僚於尚書省對注唱,一日令畢,以誇神速,資格差謬,無復倫序。明年注擬,又於私第大集選人,令諸女弟垂簾觀之,笑語之聲,朗聞於外。

朝廷的官員居然在楊國忠私宅任命,楊國忠說誰便是誰!

我們可以想象,楊家人在當時是何等的肆意妄為,引起別人的怨氣,理所當然。


馬嵬驛:為何唐玄宗賜死自己最寵愛的楊貴妃?三個原因

林芳兵版的楊貴妃,我認為最傳神,這份嫵媚和豐滿

第三,楊家的專寵

白居易詩云:後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

後宮佳麗三千,皇帝怎麼可能只寵幸一個女人。《資治通鑑》記載:妃以妒悍不遜,上怒,命送歸。”楊貴妃因為妒忌另一個妃子,在唐玄宗面前撒潑,被唐玄宗送回孃家了。

這個妃子是梅妃,叫江採萍,是楊貴妃入宮前唐玄宗最寵愛的女人。楊貴妃入宮後,唐玄宗漸漸冷落了她,梅妃於是寫了一首詩《一斛珠》差人送給唐玄宗:

柳葉雙眉久不描,殘妝和淚汙紅綃。

長門自是無梳洗,何必珍珠慰寂寥。

訴說被冷落後的心境,連梳妝打扮都沒有興致了。唐玄宗見到這首詩,回想起昔日與梅妃的情景,當夜就寵幸了梅妃。這引起了楊貴妃的妒忌,以至於在皇帝面前撒潑。

皇帝的妃子眾多,每個妃子背後都有自己的勢力,因為楊貴妃的專寵,他們對楊貴妃產生嫉恨,理所當然。

第四,楊家的無能

楊家人專寵一身,嬌縱蠻橫,貪汙腐敗。但如果楊家人有本事,能夠為朝廷建功立業,別人還有可能接受,但是楊家人實在都是無能之輩。

楊國忠掌權後,發動了兩場對外戰爭,都慘敗而歸。

751年,楊國忠命部下鮮于仲通率軍攻打南詔(今雲南一帶),慘敗,3萬唐軍全軍覆滅;

753年,楊國忠重新集結部隊,命李宓再次進攻南詔,唐軍再次大敗,8萬唐軍覆滅;

這兩次慘敗,可以說楊國忠毫無軍事之才。

後來,楊國忠又不斷遊說唐玄宗提防安祿山謀反,多次派人打探刺激安祿山,過早的逼反了安祿山。可以說,安祿山遲早要反,但在朝廷沒有做好戰爭的情況下,就冒然引起戰爭,說明楊國忠沒有治國之才。

我們不能說安史之亂是楊家人引起的,但楊家人的確是安史之亂爆發的因素,不然安祿山也不會將“清君之側”的矛頭指向楊家人。

安史之亂已發生,戰爭已起,眾多禁軍將士別妻離子,踏上戰爭的征途,將怨氣撒到楊家人身上,理所當然。

“平民怨”是楊貴妃的死因之二。


馬嵬驛:為何唐玄宗賜死自己最寵愛的楊貴妃?三個原因

馬嵬鎮楊貴妃墓

保安全

馬嵬驛兵變後,將士要求一起處死楊貴妃,唐玄宗曾說:“

貴妃無罪,可赦免”。但眾將士依然不依不饒,圍著唐玄宗久久不肯離去。

白居易在《長恨歌》中的說“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蛾眉馬前死”。

唐玄宗無奈,只好賜死了楊貴妃。難道連皇帝也保護不了自己心愛的女人嗎?

當然不能,原因有二。

其一,將士的安全。

楊國忠父子已被將士亂刀砍死,而楊國忠背後依靠的是楊貴妃,《舊唐書·楊貴妃傳》記載禁軍將士說““賊本尚在”,他們很清楚如果不斬草除根,事後戰亂平息後,楊貴妃依然會憑著皇帝的寵愛,極可能報仇,對他們非常不利。

所以為了譁變將士自己的安全,他們要求必須處死楊貴妃。

其二,皇帝的安全。

馬嵬驛的那個夜晚,我們可以想象當時的場景。一群兵痞手握兵器,將皇帝和楊貴妃團團圍住,情緒激動,聲聲喊著“貴妃必死”。

這種場面如果處理不當,譁變升級,對皇帝造成不利也不是不可能。這時候唐玄宗身邊的太監高力士保持著清醒的頭腦,他悄悄跟唐玄宗說了兩個字——孰重?

意思是貴妃的生命重要還是皇帝的生命重要?愛情重要還是皇位重要?

聽說,唐玄宗無可奈何的搖了搖頭,聽從了高力士的建議,保住自己要緊,賜死了楊貴妃。

《舊唐書·楊貴妃傳》記載:

既而四軍不散,玄宗遣力士宣問,對曰“賊本尚在”,蓋指貴妃也。力士復奏,帝不獲已,與妃詔,遂縊死於佛室。時年三十八,瘞於驛西道側。

楊貴妃香消玉殞,時年38歲。


馬嵬驛:為何唐玄宗賜死自己最寵愛的楊貴妃?三個原因

楊貴妃畫像

總結

因為“四大美女”,因為白居易的《長恨歌》,因為大明宮,因為唐玄宗,因為霓裳羽衣舞,因為安史之亂,一個女子的死竟然引起後世那麼多的筆墨。很多人嘆息、惋惜,愛情不是永恆的嗎?皇帝不是最大的嗎?那為什麼楊貴妃還是以這樣的方式被賜死了呢?

我想,以上三點原因總以解釋其中的緣由。

——“清君側”、“平民怨”、“保安全”。

寫到這裡,我突然覺得應該為楊貴妃慶幸,她在最美好的年華,最被寵愛,唐朝由盛轉衰的時候離開,歷史只記住了她的漂亮,她的愛情,她的奢華,與之後唐玄宗落寞的太上皇生活,與唐朝悲慘的命運沒有了一點關係。

(全文完)

《舊唐書·楊貴妃傳》

《舊唐書·楊國忠傳》

《舊唐書·安祿山傳》

《新唐書·楊國忠傳》

《資治通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