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楊:共輔四朝帝王,構建明帝國內閣行政圈

許多無法找到實際根據的事情,人們常常會用"巧合"來形容,巧合可以出現在方方面面,有時確實是非常有意思。

歷史中就有非常多的巧合,例如三個都姓楊的人做官做到一起,並且一起為治世添磚加瓦,留下美名,這是多麼難得的事,何況此三人都是宰相級別的人物。

明朝的楊士奇、楊榮和楊溥一起共事四朝,輔佐明帝國四代帝王,那個時代堪稱明朝最穩定的時代。三楊能產生如此影響,絕不僅僅是他們的個人魅力。


三楊:共輔四朝帝王,構建明帝國內閣行政圈

三楊


Ⅰ東楊西楊南楊

楊士奇、楊榮和楊溥三人中楊士奇的年紀稍微大點。楊士奇和楊榮因為居住的地方不同,而被稱為"西楊"與"東楊",而楊溥因為郡望被稱為"南楊"。

正統間,文貞為西楊,文敏)為東楊,因居第別之。文定郡望,每書南郡,世遂稱南楊。

他們三人都是在建文帝時期進入官場的,其中楊士奇走的是推薦的道路,而楊榮與楊溥走的是科舉道路。

楊士奇入官場:建文初,集諸儒修《太祖實錄》,士奇已用薦徵授教授當行,王叔英復以史才薦。遂召入翰林,充編纂官。

楊榮入官場:楊榮,字勉仁,建安人,初名子榮。建文二年進士。授編修。

楊溥入官場:楊溥,字弘濟,石首人。與楊榮同舉進士。授編修。

楊士奇是因為有真實才學被人推薦的,楊榮和楊溥是參加考試憑實力錄取的,而且巧合的是楊榮和楊溥是同一考場的。

從記載中看,三楊開始進入官場乾的活都差不多,都是修書編書的,在這方面他們三人都是專家級別的。

三楊在宮中修著書,北邊的燕王開始造反,四年後朱棣做了皇帝。面對新皇帝,而且是造反勝利的,他們三人是什麼態度。

他們三人沒有學方孝孺寧死不屈,而是順應大勢,從楊榮的舉動就可以看出。

成祖初入京,榮迎謁馬首曰:"殿下先謁陵乎,先即位乎?"成祖遽趣駕謁陵。自是遂受知。

楊榮因為靈活受到朱棣的重用,楊溥則直接成為皇太子朱高熾的人,他的官職是太子洗馬。楊士奇則還是幹老本行,但很快進入朱棣的決策圈。

從三人的表現看,他們與新政權磨合的還不錯,朱棣也信任他們。


三楊:共輔四朝帝王,構建明帝國內閣行政圈

翰林院


Ⅱ殊途同歸,都是太子鐵桿

與新皇帝相處還不錯時,他們三人的發展機遇稍微有點不一樣。而他們三人的發展多多少少都牽扯到朱棣兒子們的儲位之爭。

雖然朱棣很早就立了太子,但是次子朱高煦和幼子朱高燧一直不就藩,導致永樂朝後期儲位之爭一直持續著。

楊士奇的地位越來越高,經常負責協助或者說是監督太子朱高熾監國,從行政屬性來說,他還是屬於朱棣的大臣,但架不住經常與太子一起共事的磨合,對於太子的傾向性越來越明顯,對於朱棣詢問太子監國的情況,都是說些正能量的話語。

士奇頓首言:"太子孝敬如初。凡所稽遲,皆臣等罪。"帝意解。

楊溥從開始就完完全全屬於太子體系內的,只因他是太子洗馬。所以當解縉被抓進監獄時,他受到連坐,這一坐就是十年。

及金問至,帝益怒曰:"問何人,得侍太子!"下法司鞫,連溥,逮繫錦衣衛獄。

楊榮比較特殊,一面是對朱棣負責,另一面又兼任著太子宮的官職。而且他經常隨從朱棣出征。朱棣即位後,五次北征,五次都帶著楊榮,其信任可見一斑。

第五次出征歸途中,朱棣駕崩,為了防止軍心不穩和國家有變,楊榮當即與金幼孜商量,金幼孜有個跟楊榮一樣的經歷,就是朱棣五次北征也都帶了他。

還次榆木川,帝崩。中官馬雲等莫知所措,密與榮、幼孜入御幄議。二人議:六師在外,去京師尚遠,秘不發喪。

楊榮和金幼孜的決定是秘不發喪,雖然這次他們二人所做之事與千年之前的趙高李斯所為相似,但方向不同。

楊榮等人的目的是保證政權平穩過度到太子手中,以防天下大亂,畢竟漢王朱高煦不是省油的燈。

正因為楊榮的決定,使得朱高熾平穩登基,是為明仁宗。


三楊:共輔四朝帝王,構建明帝國內閣行政圈

朱高熾


Ⅲ三楊合力

朱高熾的登基對於三楊來說是新發展,而缺席大明政事十年的楊溥也將迎來新生。楊溥當年入獄是因為儲位之爭的餘波,可以說是因為朱高熾他才被連坐的。所以朱高熾對於他有一份愧疚,在繼位第三天就放了楊溥。

仁宗即位,釋出獄,擢翰林學士。嘗密疏言事。帝褒答之,賜鈔幣。已,念溥由己故久困,尤憐之。

朱高熾當了皇帝,三楊都不同程度地升了官,從晉升速度來看肯定是楊溥,畢竟他是從獄中出來是一無所有。

雖然朱高熾在位時間非常短,可是對於三楊都是非常信任的,而三楊也是盡心盡力輔助仁宗開創盛世。

但此時三楊是有區別的,楊溥與楊士奇、楊榮相比資歷上還是差一點。因為楊榮是謹身殿大學士兼任著工部尚書,楊士奇是華蓋殿大學士兼任著兵部尚書,他們是內閣中具有話語權的人物。

明仁宗在位不到一年就去世了,曾經的"好聖孫"朱瞻基登基,是為明宣宗。明宣宗一登基就遇到了一件棘手的事,就是他的二叔漢王朱高煦終於實際謀反了。

面對朱高煦的謀反行動,三楊有建議及分歧

楊榮的對策:皇帝親征

楊榮直接建議朱瞻基親征,朱瞻基接受了他的建議,並且取得勝利。

帝召榮等定計。榮首請帝親征,曰:"彼謂陛下新立,必不自行。今出不意,以天威臨之,事無不濟。"帝從其計。

楊榮與楊士奇、楊溥的分歧

他們之間的分歧主要就是對於漢王朱高煦的同謀朱高燧的處理。楊榮是建議直接按謀反論處,而楊士奇和楊溥則認為應該饒過趙王朱高燧,因為永樂皇帝只有三個兒子,作為朱瞻基父輩來說,只剩一個叔叔朱高燧了。

士奇曰:"趙最親,陛下當保全之,毋惑群言。"

在明宣宗時,三楊真正成為內閣的頂樑柱,朱瞻基多事與其商量。皇帝的勵精圖治,輔臣的盡心盡力,這才有了盛世光景。


三楊:共輔四朝帝王,構建明帝國內閣行政圈

明朝盛世


Ⅳ最後一朝,三楊解體

三楊經過宣宗朝,君臣配合的親密無間,但時間讓這樣穩固的行政圈發生鬆動。首先就是朱瞻基的去世,還有楊士奇的年紀。

明宣宗駕崩後,明英宗朱祁鎮繼位,但朝中大事取決於張太后。而張太后則依靠三楊治天下,繼續延續仁宣之治。

軍國大政關白太皇太后。太后推心任士奇、榮、溥三人,有事遣中使詣閣諮議,然後裁決。

為了讓三楊發揮更大作用,提升了楊溥的官職,升為武英殿大學士,至此,在內閣地位,他與楊士奇、楊榮並列。

正統初年,國家政治清明,有仁宣時的景象,有賴於仁宣的閣臣,這其中又有三楊為主力軍,當然離不開張太后的支持。

可是這樣政治清明的狀態沒有保持多久,主要是楊榮、楊士奇和張太后相繼離世。一四四零年楊榮首先去世,隨後一四四二年支持他們的張太后去世,一四四四年楊士奇去世。

而隨著這些人的去世,明朝的宦官勢力開始崛起,代表人物王振,憑藉楊溥一人很難再繼續延續盛世。

楊溥也沒有支撐多久,一四四六年去世了。從三楊和張太后的去世時間來,每兩年去世一個,這也意味著一個成熟的施政團隊不斷被削弱。同時宦官勢力強大,國家很難再保持原來的發展速度。


三楊:共輔四朝帝王,構建明帝國內閣行政圈

張太皇太后


Ⅴ諡號有差,但都功為社稷

三楊的功績是有目共睹的,他們配合明仁宗與明宣宗打造出一個屬於明朝的盛世。三人能互為補充,各自獨立面對政務,實屬難得。

如果將三楊排排坐無疑是楊士奇影響力更大一些,這也不是別人排的,從他們去世的諡號看,明朝的統治者已經為他們排好。

古代文官,在明清兩代,諡號的最高等級是"文正",其後是文貞,楊士奇諡號就是文貞,而楊溥是文定,楊榮是文敏。

雖然諡號不同,但他們對於明朝的影響是實時的。當然三楊並不是仁宣之治僅有的柱國之臣,他們只是代表而已,代表那個人才輩出的時間,共同保境安民。

三楊盡了做臣子的本分,也利用好了那個時代。可以說他們不負時代,當然遇到明君也是同等重要的,明君賢臣才有盛世佳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