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道典籍:《呂祖修養經》簡單譯文 請大家參考

八仙過海是中國人耳熟能詳的神話故事,其中裡面的呂洞賓,在歷史上確有其人。

關於呂洞賓的籍貫,在歷史上有兩種說法,一種是山西永樂鎮人,另一種說是陝西西安人。在史書資料中,關於呂洞賓的介紹,大多是名巖,字洞賓,道號純陽子。

呂洞賓道成之後,發宏大誓願,以度盡眾生為己任。呂洞賓信仰之所以在宋以後盛行於世,正是由於其顯跡世間,慈心接物、傳道度人的活動所致。北宋初年張齊賢(942年—1014年)《洛陽縉紳舊聞記》卷三謂“時人皆知呂洞賓為神仙”,可知呂洞賓作為神仙的名聲早在五代宋初就已在民間廣為流傳。

隨喜分享《呂祖修養經》及譯文供大家參考


修道典籍:《呂祖修養經》簡單譯文 請大家參考


天尊曰: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故與時爭之者昌,與人爭之者兇。吉凶禍福,渺渺冥冥,其災禍也.非富貴者,可請而避;其榮盛也,非貧賤者,可欲而得。

惟為惡則禍來,惟修善則福生。

福生於清儉,德生於卑退;道生於安靜,命生於和暢;

患生於多欲,禍生於多貪;過生於清慢,罪生於不仁。

仁者修善積德,成仁入道,以忠以孝.希聖希賢.伯夷叔齊之高風,曾參閔子之大孝,人歿道存,充塞天地。或悔過自新,雖失之於少壯;修行贖罪,冀得之於暮哀。

靜以安身,和以保神,精以致真。

抱經濟之才,泛然若無;洞古今之事,曠然若虛。

爵之不動,祿之弗受,忘形乎塵俗之忠.得性出雲霞之外。

希高敖古,克己知幾,瀟灑蓬門,貧同原憲。

修道典籍:《呂祖修養經》簡單譯文 請大家參考


譯文. 天尊說,天之道有利而不危害世間萬物,聖人之道有所作為而不爭世俗之利。因此與當下的時勢相提並論非要爭個高下的話自然看起來你是很厲害的,但是要是與你同時的人相爭起來的話自然是不行的。吉凶禍福這種事,悠遠難測。如果是災禍,那麼就不是富貴,如果遇到要儘量迴避;如果是吉利之事,就可以預見帶來的不是貧賤,可以努力奮鬥去獲取。如果作惡那麼就會導致災禍到來,只有積德行善,多做善事,吉祥自會來到。福生於清廉節儉,德生於卑微退讓,道生於安詳清靜,命生於祥和舒暢,禍患多半來自慾望過多,災禍生於多貪,過失生於輕率傲慢,罪過生於不仁。仁者修善積德,

成就仁義實踐大道,可以盡忠盡孝,希及聖賢。伯夷叔齊(孤竹國兩王子)之高風

亮節,曾參閔子(孔子兩弟子)之大孝。人死道存,充滿天地。或可以悔過自新,

即使少壯犯錯,修行可以贖罪,希望晚年得道。清靜可以安身,和暢可以保神,專

精可以達真。懷抱濟世之才,卻漫不經心。洞察古今之事,卻虛懷若谷。官爵不打

動,俸祿不接受,忘形於塵世之間。得神出雲霞之外,希及高遠遨遊遠古。戰勝自

我掌握天機,瀟灑於蓬門(指仙境),而貧困同源於災禍。


修道典籍:《呂祖修養經》簡單譯文 請大家參考


簞瓢陋巷,樂想顏回。閒邪存誠,守瓶執玉。

超跡滓穢,棲真虛無。有事無事,常若無心。處寂處喧,其志惟一。制念以定志,靜身以安神,保氣以存精,思想兩忘,方可雲道。

是故有有不有,無無不無,有者因無而生,形者須神而立,故有乃無之宮。

形乃神之宅,所以全宅以安主。修身以養神,若氣散歸空。遊神為變,猶火之於燭,燭靡則火不居。


修道典籍:《呂祖修養經》簡單譯文 請大家參考


譯文.簞(竹器)盛飯瓢舀水,居住於簡陋的街巷,知足常樂遙

想像自己就如同顏回(孔子學生)一般,悠閒自在心底坦誠,守身如玉,出汙泥而不染,棲真於虛無,有事或無事,

總是無心機,處於寂靜或處於喧囂,其志趣專一不變,樹立觀念而確定志向。靜身

可以養神,保氣可以存精,不思不想方可雲道,所以有形體的東西本來不是有,沒

有的東西本來不是無。有形因無而生,人的形體須有神而立,因此有形是無形的房

舍,形體是精神的住宅,因此保全住宅可以安定精神。修身可以養神,若精氣散盡

則歸於空無,是為遊神之災,猶如火與蠟燭,蠟燭如果燃盡,火也就不復存在。


修道典籍:《呂祖修養經》簡單譯文 請大家參考


水之於堤,堤壞則水不住,魂勞神散,何道可成?神者魂也。降之於天,鬼者魄也;經之於地,是為神能服氣。形能食味,氣清則魂爽,形勞則魄濁,服氣者綿綿而不死,身騰於天;食味者混混而王亡,形沉於地。

修行之士,性命雙修,形神合一,故能長生。故一飧一寐,性命相關;一坐一行,死生是賴.虛心不外,入於怰怰,奇妙可以自得,而難以口言。雖不深造洞天,遠尋福地,亦可以延生,娛景歲月,其如道何。

修道典籍:《呂祖修養經》簡單譯文 請大家參考

譯文. 水對於堤壩來說,如果堤壩損壞那麼水也不可能留住。魂勞神則散,神魂都散了,還怎麼談成道。神就是魂,從天而降。鬼就是魄,行走於地。因此神可以服真氣,形體可以食五味。氣清則神

爽,形勞則魄濁。服氣者可以綿綿若存而長生不死,陽神飛騰於九天;食五味者渾

渾噩噩而提早夭亡,形埋地下。修行之士,一定要性命雙修,形神合一,這樣才能長生。

因此寢食關乎生命,坐行關乎生死。心無雜念守住形體,進如玄妙境界,奇妙自然

可以得到,而難以口說。即使不能遨遊洞天,遠尋福地,也可以延年益壽,娛樂光

景歡度歲月。這就是得道的表現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