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道典籍:《吕祖修养经》简单译文 请大家参考

八仙过海是中国人耳熟能详的神话故事,其中里面的吕洞宾,在历史上确有其人。

关于吕洞宾的籍贯,在历史上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山西永乐镇人,另一种说是陕西西安人。在史书资料中,关于吕洞宾的介绍,大多是名岩,字洞宾,道号纯阳子。

吕洞宾道成之后,发宏大誓愿,以度尽众生为己任。吕洞宾信仰之所以在宋以后盛行于世,正是由于其显迹世间,慈心接物、传道度人的活动所致。北宋初年张齐贤(942年—1014年)《洛阳缙绅旧闻记》卷三谓“时人皆知吕洞宾为神仙”,可知吕洞宾作为神仙的名声早在五代宋初就已在民间广为流传。

随喜分享《吕祖修养经》及译文供大家参考


修道典籍:《吕祖修养经》简单译文 请大家参考


天尊曰: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故与时争之者昌,与人争之者凶。吉凶祸福,渺渺冥冥,其灾祸也.非富贵者,可请而避;其荣盛也,非贫贱者,可欲而得。

惟为恶则祸来,惟修善则福生。

福生于清俭,德生于卑退;道生于安静,命生于和畅;

患生于多欲,祸生于多贪;过生于清慢,罪生于不仁。

仁者修善积德,成仁入道,以忠以孝.希圣希贤.伯夷叔齐之高风,曾参闵子之大孝,人殁道存,充塞天地。或悔过自新,虽失之于少壮;修行赎罪,冀得之于暮哀。

静以安身,和以保神,精以致真。

抱经济之才,泛然若无;洞古今之事,旷然若虚。

爵之不动,禄之弗受,忘形乎尘俗之忠.得性出云霞之外。

希高敖古,克己知几,潇洒蓬门,贫同原宪。

修道典籍:《吕祖修养经》简单译文 请大家参考


译文. 天尊说,天之道有利而不危害世间万物,圣人之道有所作为而不争世俗之利。因此与当下的时势相提并论非要争个高下的话自然看起来你是很厉害的,但是要是与你同时的人相争起来的话自然是不行的。吉凶祸福这种事,悠远难测。如果是灾祸,那么就不是富贵,如果遇到要尽量回避;如果是吉利之事,就可以预见带来的不是贫贱,可以努力奋斗去获取。如果作恶那么就会导致灾祸到来,只有积德行善,多做善事,吉祥自会来到。福生于清廉节俭,德生于卑微退让,道生于安详清静,命生于祥和舒畅,祸患多半来自欲望过多,灾祸生于多贪,过失生于轻率傲慢,罪过生于不仁。仁者修善积德,

成就仁义实践大道,可以尽忠尽孝,希及圣贤。伯夷叔齐(孤竹国两王子)之高风

亮节,曾参闵子(孔子两弟子)之大孝。人死道存,充满天地。或可以悔过自新,

即使少壮犯错,修行可以赎罪,希望晚年得道。清静可以安身,和畅可以保神,专

精可以达真。怀抱济世之才,却漫不经心。洞察古今之事,却虚怀若谷。官爵不打

动,俸禄不接受,忘形于尘世之间。得神出云霞之外,希及高远遨游远古。战胜自

我掌握天机,潇洒于蓬门(指仙境),而贫困同源于灾祸。


修道典籍:《吕祖修养经》简单译文 请大家参考


箪瓢陋巷,乐想颜回。闲邪存诚,守瓶执玉。

超迹滓秽,栖真虚无。有事无事,常若无心。处寂处喧,其志惟一。制念以定志,静身以安神,保气以存精,思想两忘,方可云道。

是故有有不有,无无不无,有者因无而生,形者须神而立,故有乃无之宫。

形乃神之宅,所以全宅以安主。修身以养神,若气散归空。游神为变,犹火之于烛,烛靡则火不居。


修道典籍:《吕祖修养经》简单译文 请大家参考


译文.箪(竹器)盛饭瓢舀水,居住于简陋的街巷,知足常乐遥

想像自己就如同颜回(孔子学生)一般,悠闲自在心底坦诚,守身如玉,出污泥而不染,栖真于虚无,有事或无事,

总是无心机,处于寂静或处于喧嚣,其志趣专一不变,树立观念而确定志向。静身

可以养神,保气可以存精,不思不想方可云道,所以有形体的东西本来不是有,没

有的东西本来不是无。有形因无而生,人的形体须有神而立,因此有形是无形的房

舍,形体是精神的住宅,因此保全住宅可以安定精神。修身可以养神,若精气散尽

则归于空无,是为游神之灾,犹如火与蜡烛,蜡烛如果燃尽,火也就不复存在。


修道典籍:《吕祖修养经》简单译文 请大家参考


水之于堤,堤坏则水不住,魂劳神散,何道可成?神者魂也。降之于天,鬼者魄也;经之于地,是为神能服气。形能食味,气清则魂爽,形劳则魄浊,服气者绵绵而不死,身腾于天;食味者混混而王亡,形沉于地。

修行之士,性命双修,形神合一,故能长生。故一飧一寐,性命相关;一坐一行,死生是赖.虚心不外,入于怰怰,奇妙可以自得,而难以口言。虽不深造洞天,远寻福地,亦可以延生,娱景岁月,其如道何。

修道典籍:《吕祖修养经》简单译文 请大家参考

译文. 水对于堤坝来说,如果堤坝损坏那么水也不可能留住。魂劳神则散,神魂都散了,还怎么谈成道。神就是魂,从天而降。鬼就是魄,行走于地。因此神可以服真气,形体可以食五味。气清则神

爽,形劳则魄浊。服气者可以绵绵若存而长生不死,阳神飞腾于九天;食五味者浑

浑噩噩而提早夭亡,形埋地下。修行之士,一定要性命双修,形神合一,这样才能长生。

因此寝食关乎生命,坐行关乎生死。心无杂念守住形体,进如玄妙境界,奇妙自然

可以得到,而难以口说。即使不能遨游洞天,远寻福地,也可以延年益寿,娱乐光

景欢度岁月。这就是得道的表现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