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考古发现中,为什么我们经常看到古代的城池,遗迹都被埋在很深的地下?

我来拍一张


这个就必须要提到大自然的生态循环系统了,在高中生物课本里面我们学到了,大自然的生物,按照其功能属性,可以划分为三个大类,分别是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举个简单的例子,植物在阳光的照耀下,吸收地底下的水分和养分,通过光合作用生长,像羊和兔子这些植食性动物,则通过吃草、吃树叶生长,而像老虎、狮子这些肉食性动物,则以兔子、山羊这些植食性动物为食,老虎、狮子们死后呢,尸体就被各种微生物分解,最后归于尘土。

在这个生态闭环里面,植物是生产者、肉食性动物是消费者,而各种微生物则是分解者,那么我们可以看到,只要咱们地球一直安稳存在,阳光照耀,那么这个生态闭环就会有条不紊的进行下去,地球通过阳光积累的物质就会越来越多,虽然大部分实体物质都被分解了,但就算是变成尘土,它们也会越积越多。

所以,咱们把视角缩小,站在太空看地球,我们会发现,因为这种物质累积,地表面积是越来越大的,整个地球像是在“生长”一样,或者我们也可以说地球就是在生长,地球也是一种生命,就像从一个小西瓜长向一个大西瓜一样。

如此一来,我们人类千百年来的遗迹,很多都藏到了地下,因为地球的这种“生长”,地表渐渐盖过了这些建筑遗迹。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越是久远的东西,在地下就藏得越深,比如恐龙化石,都是在很深的地下发现的,比人类的遗迹要深多了,这是因为它们比我们人类出现在地球上,要早很多年。

▲ 商代古城遗址

那留在地表上的城池建筑就没有了吗?肯定是有的,但很多保存在地面上的建筑,最后都难逃战火或是天灾,任何一个天灾人祸,都可以轻易摧毁一个瑰丽的建筑,比如项羽火烧阿房宫、八国联军毁坏圆明园等等。

留在地面上的建筑很难保存下来,埋在地底下的建筑因为远离人世得以保存,所以我们现在能发现的古代城池、遗迹,都是埋在地下的啦。


海佑讲史


这是一个好问题,的确,现在的很多古代遗址都是掩埋在地下的,有的比较浅一些,挖掉表层的耕作土壤就能暴露出来,有的则很深,甚至在地下十几米处才能找到。比如著名的“开封城,城摞城”,在今天的开封城下,还掩埋着东周到明清时期的开封城,最深处有十几米,目前还无法进行发掘。

很多朋友就会有疑问了,为啥这些遗址都会慢慢地被埋在地下呢?

这在考古学中,涉及到一个专门的理论方法——考古地层学

我们可以拿一座古代的房子作为例子,来看看这个过程(请忽略笔者的画工,重在知识╮(╯▽╰)╭)。

首先,某地有一座房子(1),某一天,可能是因为火灾,也可能因为地震,这座房子倒塌了,成为一堆残垣断壁和瓦砾(2)。

而后,又过了一段时间,可能是短短几个月,也可能长达几十年,有人又看中了这块地,决定在这里再盖点其他的建筑。于是,他将那座房子残存的残垣断壁都推倒,并且给上面再垫上一层土,仔细夯打了一遍(3)。

最后,一栋崭新的建筑拔地而起,而原来的那座房子,只剩下一点点墙基还存在,却被掩埋在新的地面之下了(4)。

所以,今天的考古学家假如来这里发掘,就会发现在新的建筑下面,还叠压着更早的建筑。如果能够挖开一个剖面,我们就能看到,土壤像提拉米苏一样,是一层一层的,每层中包含的遗物不同,年代也不同。如果地层没有被后世扰乱过,那么越靠下的,距离我们的时代越久远。

(考古地层)


上面所说的,是人类活动对于地层形成的影响,这个过程可以是非常快的,比如一个人可以在几天内就让一处倒塌的房屋彻底被掩埋起来。

除此之外,自然力也是不可忽视的。风和水都会带来土壤的堆积,尤其是在黄土地带,受到风力的影响,可以在几十年里就形成一层厚厚的黄土堆积,这样也会导致一些遗迹被掩埋起来。当然在沙漠地带,这个作用就更为明显了。而一次大洪水带来的冲击力和淤泥,也足以让一座城从地面消失。

(尼雅遗址)


按照这样的逻辑,我们今天的很多地上建筑,在几百年后也会被掩埋起来,即便是最牢固的钢筋水泥,也终究难以抵挡岁月的侵蚀,总会有倒塌或者被人工拆毁的那一天,同样也会被掩埋起来。我们可以举一个较为特殊的例子——地震灾区。

地震导致了大量房屋倒塌,灾后重建时,不可能把原来的这些遗存都给清理掉,所以很多时候是把它们掩埋起来,然后再在废墟之上重建家园。那么过了几百上千年,如果有考古学家来发掘,就会重新找到2008年的遗迹,并且根据遗迹的特征判断出当时发生了剧烈的地震。


考古军中马前卒


一般来说,文化层形成的顺序是自下而上一层一层的进行堆积,下层的年代要早于上层的年代。也就是说,年代越早的文化层,距离今天的地表越深,年代越晚的文化层,则距今天的地表越近。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总的来看,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人工建筑的倒塌或废弃后,人为垫土、填埋,以及自然界的风力沉积,甚至于间歇性的洪水泛滥等,造成了新的土层叠压在废弃物上。如此一代一代,成百上千年之后,原来的古城或者遗迹,自然就被埋在很深的地下。

比如说,著名的开封,有城摞城之称。因为每当黄河泛滥,开封就会被水淹没,水退了之后,泥沙淤积在原来的城市上面,人们在这个新的土层上再重建城市。历史上黄河多次泛滥,开封也就多次被淹,再多次重建,年代早的城市都被压到了地下深处。

注:文中照片皆为四库全叔拍摄。


四库全叔


首先要说,不是所有的古代城池遗址,都能有幸埋在很深的地下。事实上恰好相反,大部分因为没有埋在地下,而遭尘世间战乱的破坏,毁灭无迹——这当中,最严重的就数拆迁二字。

就拿北京来说,从1368年起,历经明、清两代,所形成的北京城,整体布局到民国时期依旧没什么变化?但是从1953年起,城墙、城门、牌楼认为是封建社会的余孽,陆续拆除。尤其是“文革”期间,西、北、东大部分城墙被拆除。而在文革之后,零星拆除工程持续不断。至今,已有600年历史的北京城墙基本被扫平,城楼、箭楼所剩无几。今人所能看到的老北京城门,其实只有天安门和正阳门,其余早已铲除。

1956年10月,因为朝阳门年久失修,墙身多处下沉、裂缝,随时有倒塌的危险,在一片反对声中被拆除。1957年时,永定门因为妨碍交通和年久失修而被拆毁。1965年,因为要修筑地铁,宣武门被拆除。1966年,为了修筑地铁,崇文门城楼被拆除。

这个,就是城池留存在地面上的结果。北京——尚且是帝都,还会落得如此模样,何况其他城池呢?

试想,如果北京城当时被泥沙掩盖,完全没有痕迹,会不会就此逃脱残灭无痕迹的厄运呢?

同样的例子,还有南京。南京城有一座通济门,建于明洪武年间,进门向东北而去是森严的皇宫区,向西南而行则是热闹的秦淮商业区,因此堪称南京的咽喉要道,是中国规模最大的瓮城城门。它的外型,被设计成一艘正待扬帆远航的大船,扼守在内秦淮和外秦淮的分界点上,在中国乃至世界城墙史上均是独一无二的杰作。

然而,就是这样一座古代城垣,也遭遇有组织的拆除。

你问我为什么?我知道原因,但说了又能怎样?数十年来,不断地拆除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真迹,然后不停得营造一些假古迹,以作为自己的政绩,这个逻辑,难道只有一处,难道已经消失?

好!说完这些,我们回过头来看为什么还会有一些古城遗址能幸存,唯一的原因,不就是因为由于天灾,而遭泥土覆盖,甚至变成地下城、水下城。也就是因为这个缘故,才能逃脱毁灭的命运,保存至今吗?

而关于这个问题,最好的范例就是开封。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考古学家们发掘勘探出开封市地下叠埋有六座古城遗址,这六座古城自上而下分别是:战国时期魏国的大梁城,唐代的汴州城,五代及北宋时期的东京城,金朝的汴京城,明朝的开封城和清朝开封城。

通过进一步的研究,考古学者们发现六座古城,从地下三米的清朝开封城,到地下十二米左右的唐代汴州城,除了魏国的大梁城还未勘探出具体位置,其他五座城池全部都处在同一区域,这些古城在被掩埋之后,人们就会在古城遗址上面重新修建一座古城,因此形成了“城摞城”的奇观。

而对于这样的古城遗址,真的不希望大兴土木去把它们挖出来。因为一旦出来,必遭破坏,而且是严重到不可修复的破坏。基本上可以这么说:一旦重见天日,被毁灭的倒计数,便已然开始。


司马路的历史会客厅


1⃣️、城池被埋在地下,是“从北向南+由西往东”这种由“西北~东南”这个方向逐渐递减。

这是“中国特色”,地面上的城市被埋在地下】数千年后被挖掘出来,这种科幻版的历史,世界上其他国家这种情况数量加起来也没有中国多。

2⃣️、原因:我说这是典型的“天佑中华”,看下会有多少人拍砖?

3⃣️、真正原因:

3.1、中国大地上每年都会由西北向东南逐渐递减的降落数以千万吨黄土,现在称之为“马兰黄土”,由西北风帮忙从里海周边,飞跃万里,降落在黄土高原、以及华北平原、还有一部分南下到江淮地区……每年都有,已经连续降土至少一万多年,从没间断过。

3.2、比如陕西山西的北部,平均每年大约降土2-3毫米,越往东越少,越往南越少。所以你看下1000年前的城市就2-3米深,而4000年前的城市会埋在近十米左右深处。陕西挖古迹会遇到上面一个下面一个,不同时期的文物套装。

3.3、这也是黄河流域中下游大量黄土流入海,东营一年填海一万亩,黄河河床高于沿岸城市,但黄土高原并不存在“土没了”的问题。

3.4、废黄河原来入海口在苏北,也是突然冒出来大片耕地。所有这些,都是由上游黄土通过水的运输而形成。

4⃣️、所以,你看到的北方地下被埋起来的城市很多,南方略少,外国更少。西北多,东南少。至于所谓的塌方、战争……就不算原因。真正的原因就是“天佑中华”老天每年带来的“马兰黄土”。

5⃣️、上古时期“共工怒触不周山,天柱折,天塌西北、地陷东南,从此中国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我要说的是这种天然的现象在地球上真的唯一,其他文明都死了,只有中华文明得以不灭,这真的是有原因的……







终南高扬


山河巨变,沧海桑田,再繁华的文明,再坚固的建筑,都抵不过岁月的侵蚀。因而我们在考古时可以发现地下深藏着一座座宏伟的建筑的基石,或者是巨大的城市的遗迹。更为神奇是,遗迹之下还有遗迹,城市之下,还有城市。

形成了考古学上所说的地层学奇观,越是历史久远的遗迹越在下面,一层一层,不断被更新的覆盖,和树木的年轮一样,最终所有的又都被埋藏的地表之下。表面上或荒丘野草,或高楼大厦,或道路街衢,地底下却是千年的历史。在这背后是不同的力量在推动。

天灾

其影响因素有各类天灾,如洪水、地震、风沙。黄河流域,发生过多次河水改道,大量的房屋建筑被埋藏在河水和淤泥之下,等再一次改道,人们又在上面建设新的建筑。地震也会将建筑毁灭,同时改变地形地貌结构,使得原来适合人居住的地方被废弃,等到慢慢的雨水风沙沉积,漫长的岁月之后,人们才在上面重新建设。这些构成一个个循环,不断的毁灭,不断的新建,形成了一层又一层的遗迹。

人祸

战争是最具有毁灭性的,数千年来战火不休,每一次战火,都可能让城市化为一片焦土。或者产生大量的灾民难民。饥荒,瘟疫,也会让大量人抛弃家园流离失所。他们离去之后,原有的建筑倒塌风化雨水冲刷,被埋在土里。等新的居民来到的时候,直接在上面建造,形成新的城市。


李艺泓


讲个现实点的道理吧,如果这些古代的城市遗迹不在黄土之下,那它也算不上什么遗迹了

城市是聚落的发展,原始人类在聚落的基础上由于人口越来越大,社会各手工业不断发展,到达一定的繁荣之势后就开始建筑城墙以抵御外侮,建立宫殿以确定统治,修筑坊市以供商品流通,编纂法律以规范百姓行为。这样一个城市的雏形也就出来了

但是人类的力量还是抵不过自然界的力量,或许是战乱,或许是天灾,一个城市很容易就没了

地下的遗迹形成的原因有以下几个:一方面,这可能是自然灾害造成的。往往是洪水、地震造成的。后来的建设是在原来的地方附近重建的,地下就有了遗迹了。另一方面是战争的原因。有纵火、屠城等大规模破坏人类聚居地的行为,造成该地需要重建,有的地方就被掩埋了。当然了,自然的地质变迁也会导致古城被黄土掩埋,这一类地下的主要是远古的遗迹多些。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电视剧里看历史


这都是考古专家们给人们的错觉,比如两个大山石重叠在一起的叫连山其历史就很悠久。有还多的历史遗迹我们天天陪伴着也就不觉得是历史遗迹了。解放后中国的考古学者们十分热衷于挖地下历史遗址,有些遗址是洪水淹没的而埋到地下的,比如开封城 其地下依然埋着两座古城,还有几千年来人们将生活垃圾填埋在废弃的古遗址上的。总之中国现在上万年的地面上的古遗址也有不少,地下的古遗址太多了,中国人在四五千年前人口多由于迁徙频繁朝廷发布命令凡是中国人必须有姓"中国赐土姓"防范近亲结婚,这也是地下古遗址多的原因。


中华文明网


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

山丘上的雅典卫城对提问者的视而不见表示安格瑞。

所以为什么有的古代建筑在地下,而有一些在山上呢?

《图一》废话,因为古人把一些建筑修在山上了。

但还有一些建筑,则注定要在时光里留下烙印。

尽管没有人去刻意的埋藏,但这个世界上有远远比人力更宏伟的地质力——沉积作用。

在大山面前,山前的平原是河流流出峡谷后卸载泥沙的场合——因为有相对高差。

《图二》在河堤面前,两岸的冲积平原是洪水泛滥后沉淀泥沙的场合——还是因为相对高差。

《图三》在火山面前,山下的随便什么地方都是堆积火山熔岩或火山碎屑岩的场合——仍然是因为相对高差。

《图四》这些“适合堆积沉积物/火山碎屑物”的地方,地质力正在记录人类的历史。

至于保留房屋古迹什么的,那只是它“宏大计划”的一个副产物,不值一提。







鬼谷子智慧菌


这里提到的遗址,大概就两种:陵墓,建筑。

一是陵墓。

比如说秦始皇陵墓遗址,那里出土了成千上万的兵马俑,还有其它东西,而且至今人们仍无法去开启陵墓。

这种遗址深埋在地下是大家都知道的原因,有些地方虽然有风俗是埋在地上的,但经过岁月变迁,最终会熬不过时间的冲刷,而被深埋于地下。

二是建筑。

我们发现的很多古建筑遗址,包括一些古老的城市,很多也是在地下的。其实这个并不奇怪,我们发现的这些建筑遗址,比如大明宫等,其实挖掘出来,展现在我们面前的,都是地基,而不是完整的建筑。

我们修房子,都在把地基打在地下,埋得越深,地基就会越牢固,而露出在地面上的那些墙壁、屋顶等,因为时间流转,或者人为的破坏,没有被保存下来,但只要不是在原地再次修房,人们都不会去把地下的地基挖出来。再加上开长日久,一代又一代的人不停地在上面挖掘或者填土,最终让地基深埋在地下。

也就那些处在地震带的房屋和城市,被地震等自然灾害所淹没,最后也没有谁去翻建,久而久之也就成了埋在地下的遗址。


这是我的一点愚见吧,见笑了。

我是青鸾惊鸿,70后蜀女一枚,编故事写小说,喜读书好行走,信奉人生就是一场修行。感谢喜欢我的文字,更多内容敬请关注,谢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