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中寶玉黛玉讀《西廂》,是他們向青春期過渡的“信號”

“西廂記妙詞通戲語”是賈寶玉和林黛玉由兩小無猜的童稚階段向青春期過渡的一個“信號”。在這一情節中,既有兩個少男少女的感情共鳴,也有兩人之間的感情衝突,寫得一波三折,趣味橫生。人由童年走向成熟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生理的發育必然帶來某種難以名狀的心理煩惱,這就是“青春的困惑”。《紅樓夢》十分準確地捕捉到並真實地記錄了賈寶玉的這一股“心理潮湧”:“誰想靜中生動,忽一日,不自在起來,這也不好,那也不好,出來進去,只是發悶。……那寶玉不自在,便懶在園內,只想外頭鬼混,卻痴痴的,又說不出什麼滋味來。”

《紅樓夢》中寶玉黛玉讀《西廂》,是他們向青春期過渡的“信號”

寶玉黛玉共讀《西廂》

沒有誰能夠覺察和理解寶玉的心煩意亂,只有如影隨形的小廝茗煙猜知了他的心思,並立即“對症下藥”:到書市上買了許多古今小說,豔妃“外傳”,以及傳奇劇本,“孝敬寶玉”。果然,“藥到病除”,“寶玉一看,如得珍寶”。茗煙所買的這些東西,在當時都是“禁書”,也就是黛玉所說的“淫詞豔曲”。用現在的眼光看,其中一部分優秀的文學作品是由於封建統治階級的偏見才被“禁”的,如《西廂記》《牡丹亭》等,但也有一部分即使在今天也在“掃黃”之列,如寫趙飛燕的《飛燕外傳》寫武則天的《如意君傳》等。

《紅樓夢》中寶玉黛玉讀《西廂》,是他們向青春期過渡的“信號”

當然,寶玉也並不是一味地兼收幷蓄,他真正喜歡的還是其中的“文化精品”,比如,他對《西廂記》就欣賞備至。《西廂記》是在唐代元稹的傳奇小說《會真記》的基礎上改編的雜劇劇本,作者是元代王實甫,描寫書生張珙與故相國之女崔鶯鶯的戀愛故事,語言非常優美,被清代張竹坡譽為“花嬌月媚文字”。

《紅樓夢》中寶玉黛玉讀《西廂》,是他們向青春期過渡的“信號”

“寶黛讀《西廂》”,簡直就是一幅絢爛奪目、美不勝收的“動態圖畫”:一個眉清目秀的翩翩少年,手捧一卷插圖本的《西廂記》,坐在小橋流水旁的桃花樹下,聚精會神、眉飛色舞地讀呀讀,絲毫也沒有感覺到紛紛飄下的粉紅色花瓣灑落在頭上、肩上、書上…這時,一位嫋嫋婷婷的嬌弱女於,肩荷花鋤,鋤掛絹袋,手拿花帚款款走來…當她聽知少年所讀“真是好文章”時,便“把花具放下,接書來瞧,從頭看去,趟看越愛,不頓飯時,已看了好幾出了。但覺詞句警人,餘香滿口。一面看了,只管出神,心內還默默記誦”。

《紅樓夢》中寶玉黛玉讀《西廂》,是他們向青春期過渡的“信號”

行文至此,可以說是美的人與美的景交融和諧、相得益彰,演繹著美的故事”;通過“奇文共欣賞”,兩顆青春的心按著同一曲旋律跳動,寶黛的感情在默默無言地交流、共鳴、昇華…然而,莽撞的賈寶玉,過早地射出了“丘比特”(羅馬神話中的“愛神”神箭),“熱蒸現賣”地信手拈來《西廂記》中的名句(“多愁多病”“傾國傾城”云云),“露骨”地向黛玉發出了“愛的暗示”,結果,弄巧成拙,被多心的林妹妹誤認為是拿些“混賬話”“欺負”她,並“轉身”就要“告訴舅舅、舅母去”!這真像蘇東坡詠西湖的那首名詩所寫,“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好好兒的就變了臉。

《紅樓夢》中寶玉黛玉讀《西廂》,是他們向青春期過渡的“信號”

寶、黛何以會在瞬息之間由感情的和諧共振而逆變為矛盾衝突呢?從寶玉一方來看,第一,他一貫養尊處優,任情恣性,無拘無束;個性比較舒展,想到哪兒就說到哪兒,表裡如一。第二,此時讀了《西廂》,感情正十分“投入”,興致也正高,便疏忽了對說話對象的深細分析,不慎從口中滑出一句“混賬話”,傷害了林妹妹的自尊心。從黛玉一方來看,一方面固然為《西廂》妙詞所感染,“越看越愛”,忘情“出神”;顯然已經在“愛心中掀起了微瀾”。但另一方面作為一個靈透女子,她時刻也沒忘記自己寄人籬下的身份,也不會全然不顧一個大家閨秀理應遵守的道德規範,所以,既有對客居環境的自覺警惕,又有著本能性的“自我保護”意識,於是,就表現出過分敏感的性格特點倘若能準確理解寶黛二人一貫的稟賦和彼時彼地的特殊心理的話,那麼,就會對她們之間的衝突毫不奇怪了。

《紅樓夢》中寶玉黛玉讀《西廂》,是他們向青春期過渡的“信號”

然則,林妹妹是“真”生氣“真”要小題大做到舅舅、舅母處告狀嗎?非也!她不過想借此一“鬧”,讓寶玉不敢隨意“輕薄”而已。可不是嗎,當寶玉急忙認錯賭咒之後,她立馬兒“雲開霧散”,“撲哧”一聲笑了;而且一不留神兒也失口引用了一句“《西廂》妙語”挖苦寶玉。可見,她既不是認真著惱,也不是心裡裝不下一個“寶哥哥”,而不過是要“警告”他:不可存著“欺負”人的心思;表達“感情”時也要力求“含蓄”一點兒!

作者介紹:我是“牽牛花”,執筆走天涯,與大家一起分享、瞭解中國的文化!

《紅樓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