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崑曲被稱為“中國戲曲之母”,它真的很古老嗎?

絃索一響,顧不得身在何處,聽者誰人,他們便成了古時的有情之人。 啟口輕圓、收音純細,板眼之間,令人沉醉其間,流連忘返,不能自已。

他們唱的,便是中國最古老的戲劇樣式——崑曲。


崑曲(崑山腔)的得名即產生於江蘇崑山一帶,它與起源於浙江的海鹽腔、餘姚腔和起源於江西的弋陽腔,被稱為明代四大聲腔,同屬南戲系統。

知識點 | 為何崑曲被稱為“中國戲曲之母”,它真的很古老嗎?


崑曲是我國傳統戲曲中最古老的劇種之一,也是我國傳統文化藝術,特別是戲曲藝術中的珍品,被稱為百花園中的一朵“蘭花”。明朝中葉至清代中葉戲曲中影響最大的聲腔劇種,很多劇種都是在崑劇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有“中國戲曲之母”的雅稱。崑劇是中國戲曲史上具有最完整表演體系的劇種,它的基礎深厚,遺產豐富,是我國民族文化藝術高度發展的成果,在我國文學史、戲曲史、音樂史、舞蹈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崑曲既有全本劇,也有摺子戲。現存輯錄摺子戲的曲譜集有《納書楹曲譜》、《遏雲閣曲譜》、《六也曲譜》、《崑曲大全》等多部。《琵琶記》、《荊釵記》、《拜月亭》、《牡丹亭》、《長生殿》等名劇都有全譜或接近全本的“工尺譜”存世。目前演出較多的劇目尚有100出左右。如《西廂記》中的《佳期》、《拷紅》;《寶劍記》中的《夜奔》;《爛柯山》中的《痴夢》,《牡丹亭》中的《遊園》、《驚夢》等等。

崑曲音樂屬於“曲牌體”,慣以“套曲”形式出現,據不完全統計,它所使用的曲牌約有千種以上。崑曲音樂融北曲和弋陽、海鹽等南曲諸腔於一體,通過提煉、改革,使音樂佈局更多變化,演唱技巧更加講究,樂隊配器傳承譜系及代表性人物除對崑曲形成及沿革具有決定性影響的人物如顧堅、魏良輔、梁辰魚等人外,歷史上卓有成就的崑曲藝術家也層出不窮。崑曲的演員主要來自民間的戲班、士大夫的家班和業餘的“串客”三個方面。早在明萬曆年時,吳中就有著名演員蔣六、王節等人;南京有名醜劉雅;杭州有唱功精湛的李更為齊全。

崑曲表演手段齊全,是歌、舞、介、白高度統一的綜合藝術,典型地體現了“以歌舞演故事”的中國戲曲特質。崑曲的行當分工精細,且各具其功,形成了完整而獨特的表演體系。尚有較早的崑曲身段譜《審音鑑古錄》存世。崑曲形成了劇目豐富、結構完美、技巧精湛、風格典雅、個性鮮明的總體藝術特徵。九官;著名“串客”有金文甫、王怡庵等。此後隨著歷代戲班尤其是家班的發展,名演員代有傳人,名家輩出。

1921年,由蘇州曲家穆藕初、張紫東、貝晉眉、徐凌雲等創辦,沈月泉、吳義生等人任教的“崑劇傳習所”在蘇州成立,培養了“傳”字輩名家共40餘人,有老生施傳鎮、鄭傳鑑,小生顧傳玠、周傳瑛,正旦沈傳芷、王傳蕖,五旦朱傳茗、姚傳薌,六旦張傳芳,大面沈傳錕,付王傳淞,醜華傳浩等,腳色齊全,技藝精湛。

此後,2002年更名的江蘇省蘇州崑劇院又相繼培養了“繼”、“承”、“弘”、“揚”四代崑劇演員,湧現了崑曲名家張繼青、柳繼雁、尹繼芳、尹繼梅,以及王芳、陶紅珍等優秀青年演員。目前, 江蘇省崑劇院在張繼青、張寄蝶、黃小午、林繼凡、石小梅、胡錦芳等一批梅花獎演員之後,第三代演員如柯軍、孔愛萍等已日趨成熟,而第四代戲校一批畢業生單雯、羅晨雪等一批青年也很有光彩,形成了可喜的梯隊結構。崑曲當今代表性人物是被江蘇省文化廳命名為第一批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的張繼青、王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