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人看着毫无美感的书法作品却被书法界认为有很高的成就?

行走江湖的北鼻


对这类书法绘画艺术的欣赏,我们要明白,其实很多作品的流传并不是因为它的“美”;

简单说就是“艺术”不是看它美不美,拿绘画来说,以下这幅梵高的未完成的画,你说它是表达了人们眼中所谓的“美”或者“巧”吗?

可能不是很明显(当然这是他早期的画),但是画中表达的拙气,就很像小朋友画的画画一样,天马行空,干净美好,这种“美”是不可复制的。这种“美”是非常耐看的,经久不衰。

而相反,那些你觉得的整齐划一,规规矩矩的美,可能你把它挂在房间里看不了三年就腻了。

先不说草书行书,就拿大篆小篆或者一些碑刻来说,也有不少人看不出其中那种美感,歪歪扭扭,大小不一,但是当年一点点仔细去品,会发现那种拙中见巧,笨重中有灵动感,非常端庄大气,多去临摹几次更能感受书写时那种“美”的动感。甚是美妙!



理智与情感的可人儿


确实如此,有很多传统书法作品(不包括当今的丑书),看起来似乎毫无美感,但却被后世推重。搞的当今很多人认为,只有看不懂的东西才叫艺术。对书法的这种认识我非常的理解,因为之前我就是这样。但根本的原因,在于我们对书法的认识和理解不够深入有关系。

下面我从两个方面来谈谈自己的看法,一是传统书法作品中的一些看起来毫无美感的“丑书”,二是理解认识书法艺术当中的“丑”,也就是书法的稚拙之美。

传统书法当中看起来很“丑”的作品

传统书法中,也有一些作品,看起来似乎毫无美感,但却被后世推重。魏晋南北朝期间的摩崖石刻等书法,我们先放到一边不说,我们先了解一些我们耳闻能详的人物和作品吧。

首先说说颜真卿,颜真卿的楷书被后世称之为“颜楷”,与柳公权一起号称“颜筋柳骨”,一般大众对颜真卿的书法更多地认识是他的楷书,所以大多数人都会认同颜真卿的楷书写的好。但如果看到颜真卿的行书,很多人一定会大吃一惊,一眼望去可能会感觉,怎么写得这么难看啊!不瞒大家,我当初就是这样的。

颜真卿的“丑书”代表作:《祭侄文稿》,写的潦草不说,看起来似乎毫无美感,而且涂抹严重,真不明白这样的作品竟能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再看看他的其他行书作品《争座位贴》等,也是一个样子。

而身为宋四家之一的米芾,却认为颜真卿的行书最好,颜真卿的楷书反而是“丑书”“恶札”,看来艺术家的事情,一般人还真搞不懂。

那米芾的书法又如何呢?米芾的书法如果拿出来给大众来看的话,估计也是大多数人说不好。很多人可能会说,这写的什么啊?歪七八扭、东倒西歪的。但恰恰是这样的书法,却被后世非常推重,甚至有人认为,单论书法来说,米芾的书法当为宋四家第一。

还有明末清初的傅山,更是书法“丑书”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宗师级人物,傅山的书法理论是:“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直率毋安排”。而这个理论,被当今“丑书”创造者奉为金科玉律,估计傅山地下有知,一定会跳出来对这些人破口大骂的。

但如果你要看看傅山的书法作品,确实有一些作品看起来似乎也是毫无美感,但傅山的书法对清代以后的书法影响是非常大的。

正确认识书法艺术中稚拙之美

如何认识和理解书法当中的稚拙之美,也就是那些看似毫无美感的作品呢?我们还是要从傅山“四宁四毋”的书法理论说起。

“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直率毋安排”

明末清初之际,清代帝王推崇赵孟頫、董其昌的书风,结果世人学二者的书法,但学不到位,结果反而形成了一种柔美、软俗的病态风格,这种风气当时笼罩着书坛。傅山正是看到了这种现象,所以提出了“四宁四毋”的一种书法理论。傅山主张作字要重视骨气,雄肆奇逸,率直倔强,我行我素,反对那种熟媚绰约、搔首弄姿的书法。

因此这里的拙、丑、支离和真率,主要想说的是,作书要率直,不要人为的那种矫饰,要质朴天真,没有刻意的痕迹,看起来似乎杂乱无章,毫无美感,但是却是书法家学识修养的体现,真情实感的流露。

这里的“丑”不是真的“丑”,虽然外表看起来不美,但却有不事妆点的淳朴之美,内在美,阳刚之气。外表丑而神质美,也是传统书法中某些书家的一种风格。

苏轼曾经说过“书初无意于佳乃佳尔”,其实也是提倡率真、自然,不刻意加以人工布置,寓情于书,顺势而为,有意无意间忘我而为,一气呵成的一种体现。

认识到了这些之后,我们再回过头去看前面我们说过的那些作品,例如颜真卿的《祭侄文稿》,通过了解其创作背景,了解颜真卿的为人及书法主张。这个时候再看这幅作品的时候,仿佛带我们穿越了千年的时空,看到了颜真卿面对侄儿的人头,万分悲痛,在哽咽中写下了这篇文稿。这时我们就能理解,为何这幅作品潦草异常,涂抹严重还具有那么高的艺术价值了。

所以,随着我们对书法学习的越深入了解,越能真正地去欣赏一些书法作品。但这“丑”是丑中有美,与现代的这种丑书是不同的。


翰墨今香


俗话说,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



以上四幅条幅作品,均师法汉碑,其中有一幅(从右至左数第二幅)是临的汉代摩崖《大开通》。第一幅隶书多带篆意,从汉字演变和发展过程来说,隶书带篆意是符合创作规则的。

(上图为《大开通》局部)

有些人看到这样的书法作品,不免觉得毫无美感可言,而事实不是这样的,可以肯定的说,这几幅条幅作品都是高雅可品之作。书者深得古人笔法和字法,把汉碑的拙朴和浑厚表现得极为到位,古意味浓,书写自然无做作,章法布局合理,墨法变化多端,堪称高古;好看;耐看之作!

(上图为汉《祀三公山碑》)

这几幅隶书作品放在博物馆里,可让博物馆蓬壁生辉,也可为博物馆增光添彩,更可使参观者从中了解到汉字演变和发展历史,还可从以上四幅作品中得到书法艺术之美的精神享受。

时下,在用电脑打字的时代,不少人对中国的汉字演变和发展过程了解甚少,对汉代以前的汉字书写的审美,还要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就以上四幅隶书作品的创作水平来看,书法界把它认定为有较高的艺术成就,应为“实至名归”。

以上为个人观点。

如果各位网友有不同看法,欢迎留言和评论!

谢谢各位网友的关注和支持!


中州耕牛堂主


我认为这还是和人们的艺术理念有关,艺术它不一定都是表现美的。艺术和美,它是两回事。他们俩虽然有重叠的部分,但是到了现在,尤其是在现代社会来说,艺术和美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疏远了。

但是很多人还会有一个困惑,那就是为什么古代人写的书法就这么美呢?那么为什么到了今天我们就不要写这种带有美感的书法了呢?

我并不是说我们不要写这种带有美感的书法,只是我们这个社会应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古代书法字体都是由人来创造,那就一定有人的主观能动性,也就是说,古人在写这些书法的时候,他们是有一定的取舍的,他们会先考量一下,到底我应该把这个字写成什么样子。

那么对于古人来说,什么样的字是稀少的呢?美的、大方的、典雅的、秀丽的带有艺术美感的字,在古代是非常稀缺和稀少的。

再加上古代的生活条件也十分的恶劣,人们的生活已经十分艰难了,而经历过很多苦难的书法家,他们有更为强烈的对于美的追求和对于美的渴望,自然要在艺术中加以表现。

过去,古代艺术所传达的美、理想化的生活、追求已经变成现代社会各种各样的商业服务和广告。每当我们看到电视上一个个幸福灿烂的笑脸,就好像美好的生活触手可及,我们永远健康、魅力四射,幸福只是一件商品、一个服务就可以完全满足的东西。

因此,艺术家们想用一种反幸福、反虚假快乐的艺术的方式来警告人们——

在过去,人们那种微妙、渺小的苦难的状态,才是人生的常态。不要被商业和传媒蒙蔽双眼。

这样干巴巴的说当然是比较的枯燥的,我来举个例子,比方说中国的书法家颜真卿,很多人觉得他写的祭侄稿非常潦草,一点没有艺术性,怎么可能算得上是一个书法的杰作呢?

我想,这样的想法本身就是非常荒谬的,颜真卿在那副书法作品里已经不局限于形式上的美,或者说追求一种虚假的美了,假如是你的话,面对自己的亲兄弟、亲侄子为国捐躯,岂不悲痛?怎么可能不悲伤?所以必定是怀着悲痛的心情去写的。

这样的话,还能把这个文档写的很端庄秀美吗?端庄秀美符合书法家当时心境吗?当然不能。

一个真正的书法家,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必须要把自己的真性情表现出来,

所以我认为,现在社会的艺术,其实就是表现人们真实生活的艺术。其实就是把真实的社会、真实的世界以及艺术家真实的感受,通过他们艺术化的手法表达出来。这是我们应该看到并且承认的。

如果你认为这些丑态你是无法接受的,那只能说明你对真实的世界抱有敌意。或者说不想接受真实社会。想永远的生活在自己的想象的世界中,艺术家的工作就是通过创作这些略带丑感或者说非常有丑感、非常具有挑战性的作品,来打破人们心中的美好神话,把人们的人们拉回到现实的生活当中,真实的生活当中。

所以接受现实吧,真实是美的真实,也是丑的真实。


松风阁书法日讲


看着毫无美感的书法作品,却被书法界认为有很高的成就,而产生疑问,不足为奇。

但可以肯定的说,是审美和对传统书法,在认识的深度和广度上,都存在误会,短视,和不足。

以本人为例。

十多年前,在北京琉璃厂一个画廊,看到许多近代书法作品,有明清状元的作品,有现代书法大家的作品,但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幅康有为的书法中堂。对这些作品观察比较,觉得康有为书法和其它书法家的作品相比,连业余水平都算不上。当时就对着画廊老板脱口而出:“康有为的字有啥了不起?还要几十万,这种字谁都能写上。”

但随着对书法的认识水平和理解能力的提高,现在看来,康有为的书法水平,近当代,还没有谁能比康有为的书法风格,更加大气豪放;那些明清状元面目趋同,呆笨黑傻的馆体书法,更不值得一提。

传统书法的遗存,源远流长;风格面目,千婆百态。一些处于两种书体过渡时期的书法遗存,因为没有固化的框框和套路,展现出生动,生涩,生辣的别样趣味而耐人寻味。

汉隶《石门颂》局部:线条的舒展,无过于此

如著名的《祀三公山碑》,《广武将军碑》,《石门铭》,《石门颂》,以及无以计数的六朝碑版,在普罗大众看来,毫无美感,但就是它们,成就了清中期至民国时期一大批书法巨擘大家。包世臣,赵之谦,何绍基,吴昌硕,于右任,齐白石,谢无量,沙孟海等等,他们的法源,无不出自上述这些书法遗存。

魏楷《石门铭》局部,结构宽博开张,左右倾侧

当代的石开,眼光独到,以六朝碑刻的篆额为范,也是卓然名家。

一些博物馆展示的古代书法遗存,还有大量的名不见经传的六朝砖文,碑刻。这些大多是不规范的书体,但本身具有无拘无束,生动自然的信息含量,有独具一格的闪光点。与上述所说的这些名碑,有异曲同工之妙。

对传统书法的认识和继承,我非常推崇康有为先生,已故著名画家陈子庄先生的观点:

无论历史上如雷贯耳的名家大家的作品,还是许多“穷乡儿女”写刻而就的碑刻,都是学习和传承传统书法的素材,都是生料,都要经过加工、改造,取舍而使之雅化、深化,变化。

原原本本,规行矩步的照搬模仿,和书法的本质要求相去甚远。

比如有名的《开通褒斜道》,书法家可能仅仅着眼于汲取其字形的开张,线条的自由浪漫,吸收这一个点代入作品,就足以改变书写习惯,建立风格;但普罗大众可以认为这样的书法,难看到极点。这就是对传统书法认识上,取法上的巨大差距和误会,误解。

《开通褒斜道刻石》局部:汉隶成熟前的代表作品。点画舒展,结体高古,无拘无束。

艺术的理念,是相通的。《达坂城的姑娘》这首民歌,是王洛宾先生对新疆民间小调的再创作,再造。这首歌的原唱,一定不会象改造前这么优美,但它也一定具有优秀的美的基因。

书法同理。

更多文章,请关注“快乐书法营”,一起快快乐乐玩书法


快乐书法营


用"书法界"的这个说法本人认为有点不恰当,应该再加上两个字,说成是"权利书法界”就没有多大的问题了。

我们这些爱好者也写字,但与权和利没有一毛钱的关系,至于别人说美说丑,我们都无所谓。因为我们的目的非常明确,就是玩的,借以用来打发我们的余生。

见到我们认为好的我们就去学习,仅此而已。




杨炳升66


这个问题可能每个人都过有一番思量,但闭口不言,或人云亦云是绝大多数人的处事之道。

首先,这种毫无美感的作品,却能登堂入室,被书法家公认为具有很高艺术成就,正是唐代书法理论家孙过庭说的那种现象:“凭附增价!”看来这个现象古已有之,不足为奇。这类作品的作者往往有着显赫的身份或背景,虽然作品平平,但观看作品的人正如看见皇帝的屁股,没人敢于上前质问,因为大家都说好,你质问或质疑,就表示你是门外汉,而且百口莫辩,何必去惹这个麻烦呢?

不过,孙过庭还说了:“身谢道衰!”意思是,这些人一旦不在高位或者翘辫子了,他的书法也就到头了,没有人会收藏这类作品,更不会流芳千古。

第二,有些书法作品的艺术特色极富个人色彩,不好学习,也不好欣赏,如果你的学养不足,对书法美的领悟不够,或者与你自己的书法相去甚远,你可能也会觉得这幅作品丝毫没有美感,而别人却赞口不绝。这种情况也很常见,也正是因为这种情况的存在,绝大多数看不懂的人也选择了附和而不是横加贬损!


永书101


这个问题涉及到书法的二重性,即实用性与艺术性。

书法从实用发展而来,在发展过程中,其艺术性不断增强,尤其是草书,实用性不断减弱,很多字已不能为普通大众所认识。

大众的审美与书法美学是有很大区别的。在大众眼里,美观、大方、易书、易识的就是好字,比如馆阁体,而在书法美学中,要从笔法、结体、章法对作品进行分析,要通过作品的浓淡、疾徐、枯湿、避让等书写节奏探寻书写者创作时的思想。

正如画画,大众能接受超写实画,但《向日葵》《星空》之类不是普通大众所能接受的。

下面这张书法你能接受吗?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千年兰亭


看似无美感而被书法界认可?

审视作品一般水平鉴赏,仅仅看其表象是否美,而具有水准者,才能够欣赏其质感。乃意境韵致,且具有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而现在欣赏书法,楷行体还可以看出点门道,而对于篆书草书却望洋兴叹,篆体是秦代之体,不经过专业学习或留心其篆体构成及线条笔画特证,很难识读,草书亦乃如此,草符不能识读,掌握的草书符号少,且使转笔法不懂,何有鉴赏。

所以几年来争论丑美,有一部分人见草书便视为不好看,而相反认为楷书才是最美书体。因为欣赏者水平浅到仅仅玩味方阵正齐之美,在此并非贬楷,特指有人对书法知识思停留在正楷体,草书为最达情达意,也最难以写成,现今正真之草妙者少之甚少,可潦草不合度者具多,草书之境难入,亦乃难鉴赏,章草相应今草要易懂。

现在分析命题所提的问题。为什么看着无美感的书法,先谈何谓无美感?不一定呢,你认为不美,证明两层意思,一水准高,二水平淺,但是只要你认为无美感作品,却被书界认可,甚而定为具很高成就,证明你水平低了,举个例子,现在书协或书研究会之顶层书家,(当然特指水平真高,造诣深者)初乍一看,似乎水平一般,然细究又欣赏而具耐赏,越赏越觉得有味,则不是表象的引力,而是实质性美质蕴理其中。笔画规正是一种美,欹侧也是一种美,偏正为依存,刚柔依存,美丑亦乃相存,当人们的眼具熟视无賭了,就证明一种美已经是常规而不独特了,绿叶衬花,花为美,而尽有花丛中艳艳红,初看则美,时间长了,自然感叹如此而已,而在花丛中放置绿色草坪小径,则又有了绿色惬意之赏,内心有美。因此俗美和雅美依存,转化是真,厌倦视觉,为俗美,为过时之美景,清新视觉,为眼球一振,为奇美,亦称有雅致之美了。

关于这个命题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回答的切入点不同,啰嗦这些话,切入点在雅俗相互转化,当笔法真正运用臻熟,无论难识读的草书,还是其它创作体都能够展示出一个人书法之个性风格,如兹,无丑,只美。




狂喜淡墨a


书法界所谓美丑之争其背后所反映出的是艺术上的崩坏和文化上的无知,恕鸦直言。

老子曰: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也。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也。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两千多年前的智慧早将美丑善恶论得条理清晰且明明白白!充满朴素辩证地阐述了美丑善恶总是相对而非绝对,即矛盾对立又和谐统一,最为紧要的观点是美丑善恶总是能动的角色互换与位移。

斗转星移到知识获取如此轻松自由的今天我们却大行暴戾恣睢之风何其荒谬!昏鸦一方面深为拧巴到一定境界的书法圈感到脸红,另方面深为审美趋同和审美是非论在我们土地上大行其道感到担忧。

草楷之争简直无理取闹,什么楷书是书法中唯一基础和正统,草书是书法中唯一艺术的观点等同于美盲、艺盲和书盲。要么是因循守旧对传统一知半解的冥顽不灵者,要么就是标新立异对艺术创新不求甚解的哗众取宠者。鸦的个神哦,中庸之道原来只是种干话嘴炮用来聊以自慰的口号不成?二者不能够相互借鉴学习也就罢了,最不济各行其道各显其美总是分寸吧?今观网上各种扣帽子戏法甚至污言秽语尽极相互攻讦之能事!昏鸦深深怀疑你们真的是自诩为深爱书法的一群人吗?!

昏鸦越来越生了恨意,我们的祖先过于逆天早智了,以至于到今天我们的思维尽然还远远地落在后头望尘莫及。难不成真要信了外星文明起源说的邪?

什么江湖书法,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字体流于设计之俗至少写个春联啥的没大毛病吧?什么老干部体,人家修身养性带自娱自乐总比码麻将有意义吧?书协确有德不配位之流弊,问题是没了书协你认为以目前我们的职业操守所建立起的民间团体就一定靠谱吗?书法艺术教育更是科学的专业系统,字写的好,书法水平高不一定就懂教育,反观自己身边有多少四五岁的孩子就扳着劲儿苦练楷书的现象?放过那孩子吧!

至于上升到题主所言美感问题昏鸦更是呵呵呵了,殊不知美是需要学习的过程,昏鸦不才,半个美盲!我周遭包括很多所谓专业从事者大多美盲也,绝非危言耸听。当局者迷的话请看历史,就这一二百年间我们的审美水平简直不堪回首!无论是应用审美抑或艺术审美。相较美盲而言我们早就没了文盲。

书法能够成为艺术源于她所沉淀的审美样式之丰富多样性,寄望于系统专业的体系建立。上得厅堂下的厨房,独乐乐不如众乐乐,要叫昏鸦说尊重传统必要具备高瞻远瞩的胸怀。该认真时就要高屋建瓴的学术精神,该娱乐玩耍时就别那么多负累,世界上没有一种艺术是能够被玩坏的呢。

世界上每种字体都有书写美的传统,想想为何独有中国书法能称之为艺术?并且影响整个亚洲,书法若能成为世界的更好!要劳什子文化遗产做甚?那也真真地是悲哀多过于骄傲了。

书法当普及一些基本常识而非美丑之争,吃瓜群众莫要被某些利益相关者们裹挟,凡争是非者不能就事论事者其中必有大诈!

昏鸦今天聒噪了一些实在因了看不下去心生厌恶罢了,如此“炸毛”望大家海涵,反正已经一吐为快也欢迎大家有一说一就事论事文明拍砖吧!就此飞掠去,回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