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智慧——退、守、弱、柔

退就是進


老子智慧——退、守、弱、柔


老子一向主張退、守、弱、柔。他有一套獨特的辯證法,他認為“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退就是進,柔弱就是強大。


《周易》中說,“人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聖乎。”只知道前進的人是非常危險的,真正的智者懂得運用“退”的智慧,就像曾國藩攻佔南京後,主動請求裁撤湘軍,交出自己手中的大權,事實證明,曾國藩的做法是正確的。


有一首偈語詩叫作《插秧歌》說:


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是水中天;

身心清淨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有時候,冷靜一下,退回一步反而能把事情解決了,正所謂退一步海闊天空。而一味冒進,反而會把事情搞砸。


《周易》中也說,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龍蛇之蟄,以存身也。


尺蠖(一種無脊椎小蟲)把身體彎曲起來是為了伸的更長;龍蛇將身體蟄伏起來,是為了躲避冬天的嚴寒,讓自己可以繼續生存。


從尺蠖和龍蛇的習性中,我們可以看出世事興廢中的人生起伏——為了長遠的發展,暫時委屈以求積蓄力量。退步即進步的張本,是一種準備,一種能量或者力量的蓄積。


在這世界上,很多人只懂得進一步的智慧,而忽略了退一步的智慧。很多人都是為人處世,用力太猛,太過剛強,處處爭第一,只知道一味往前衝,而忽略了很多重要的因素。


在老子看來,那些爭強好勝的人,都是缺乏韌性的。所以他說,「物壯則老,是為不道,不道早已。美國心理學家也公佈說:太過爭強好勝的人很容易患上心血管疾病,從而縮短壽命。


老子智慧——退、守、弱、柔


給就是得


老子在《道德經》中說,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這就是說,老子認為,越是能幫助別人的人,他自己會更富有;越是經常給與別人、分享東西給別人的人,他自己的東西就會越多。


老子認為,做人要像水一樣,“善利萬物而不爭”,要有水的胸懷,水的利生精神。那些吝嗇的人、那些守財奴,不管佔有多少財富,精神上都是極度貧窮的“窮人”。


在楚漢之爭中,韓信攻下齊國後,要求劉邦先封他一個假齊王的身份便於他治理齊國,這樣他才能有力量大軍回援對抗項羽。


劉邦知道後大怒,經過張良的勸導,劉邦立馬標識:我生氣的是為什麼讓我加封一個假齊王,要做就做真的,封韓信真齊王。於是韓信受封齊王,回援救助劉邦,最後消滅項羽。


若是當時劉邦不封韓信為齊王,恐怕楚漢之爭的結果不會像歷史上那樣了。


當然,“給就是得”這不是一種權術,不是要以犧牲小的私利為代價,換取自己更大的私利,而是一種心胸,一種境界。


曾國藩說“心存濟物”(懷著一顆周急濟困的心)是貴相,這與老子的“善利萬物”不謀而合。


做人要有一顆願意幫助別人、成就別人的心,而這種心才是一個人,一個家庭最好的風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