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房四寶之外的"智慧"你可知曉?

​硯滴是古代文房用具之一,它雖然沒有文房四寶重要,但也是古人書房裡經常能見到且深受古人喜愛的文具之一。


文房四寶之外的

宋 粉青釉龜形硯滴

“硯滴穿池小,書衣種楮多。”“愁侵硯滴初含凍,喜入燈花欲鬥妍。”這些都是古人詩句裡關於硯滴的描寫。


文房四寶之外的

明 銅鎏金辟邪硯滴


可見,古人對於硯滴是並不陌生的。硯滴亦稱書滴、盛滴器、水滴、水注等,因其早期形制以蟾蜍、龜等為多見,又稱硯蟾、蟾滴、龜滴。


硯滴


從名字來看,是與硯臺和水有關的一種文房用具,《漢語大詞典》裡對硯滴的解釋為“滴水入硯的文具,也稱水注”。可見其功能是硯臺磨墨時添水用的。其實,在硯滴產生之前,為硯臺添水的文房用具已經出現,那就是水盂。


文房四寶之外的


宋代學者趙希鵠在《洞天清祿集》裡寫道:“古人無水滴,晨起則磨墨,汁盈硯池,以供一日用,墨盡復磨,故有水盂。”這段話闡明瞭水盂的出現時間早於水滴。

文房四寶之外的


那麼,既然已經有了水盂,為什麼還要生產硯滴這種添水用具呢?


文房四寶之外的


原來,水盂的口一般比較大,給硯臺添水時,特別是墨快乾要加點水潤墨時,水盂中倒出的水有時候會過多,影響了書寫。


文房四寶之外的


水盂一般只有一個口,整體呈扁圓形,圓口鼓腹,平底、圈足或帶足。雖然,有一些水盂會做成動物、植物等形狀,如三國兩晉時的兔形、蛙形水盂,唐五代時的瓜稜形水盂,但圓口鼓腹的基本形制沒有變。而大多數硯滴有兩個口:一個為進水口,一個為出水口。因為要讓出來的水流細緩,所以所開口子跟水盂相比,要小很多。


文房四寶之外的


於是,人們利用自己的聰明智慧,對水盂的形制加以改進和創新,最終制作出水流細緩、且可以通過按壓進水口控制水流的硯滴。


文房四寶之外的


宋代何薳就曾經在《春渚紀聞·銅蟾自滴》一文裡描述過自己看到的一個古銅蟾蜍硯滴:

“古銅蟾蜍,章申公研滴也。每注水滿中,置蜍研仄,不假人力而蜍口出泡,泡殞則滴水入研,已而復吐,腹空而止。”


文房四寶之外的


用簡潔的語言描述了所見硯滴出水速度之慢、出水量之少。這也正是硯滴與水盂相比最大的特色之所在。


據史料記載,最遲到漢代硯滴已經出現。西漢劉歆的《西京雜記》是到現在為止能查閱到的最早記載硯滴的著作。

文房四寶之外的


書中寫到這樣一段話:“晉靈公冢甚瑰壯,唯玉蟾蜍一枚,大如拳,腹空容五合水,光潤如新,王取以為書滴。”


文房四寶之外的



瓷硯滴最早出現於西晉,隨後南北朝的幾百年間,隨著青瓷業的勃興,瓷硯滴逐漸普及,使用者越來越多。宋元以後,我國陶瓷製造業不斷髮展壯大,瓷硯滴的製作更是盛極一時。


文房四寶之外的

清中期 白玉水牛硯滴


專門論述硯滴的著作《中國曆代硯滴》裡,共收錄了晉至現代的硯滴近200款,其中瓷硯滴就佔了百分之九十多。《硯滴收藏與鑑賞》一書裡,共收錄唐至現代的近150款硯滴,瓷硯滴也佔了百分之八十多。從中可以看出,硯滴的材質,

主要還是以瓷為主,這與我國陶瓷製造業的興盛是有著密切關係的。

文房四寶之外的

漢朝

可以看出,漢代已有硯滴。從傳世品和出土器物來看,現存最早的硯滴也是東漢時期的,比如東漢陶質三足蟾蜍硯滴、青釉蛙形硯滴東漢玄武硯滴、熊形玉硯滴等。


文房四寶之外的

文房四寶之外的

宋 磁州窯童子戲牛硯滴


但這一時期直至唐宋時期的硯滴,儘管數量上有所增加,形制還是比較簡單的,多以玄武、兔、蟾蜍、辟邪、麒麟、羊、熊、鹿等祥瑞動物為主,寄託了人們驅邪避禍的美好願望。


文房四寶之外的

元 青花釉裡紅鴛鴦硯滴


從元代開始,硯滴形制開始豐富起來,特別是到了明清時期,硯滴製作和使用達到了高峰。這一時期的硯滴,在形制上擺脫了前代主要以祥瑞動物為造型的傳統,而更加貼近當時的社會生活。


文房四寶之外的


人們喜聞樂見的各種富有情趣的植物、動物、人物等,都成為硯滴形制的題材。同時還出現了集筆插、筆架於一身的多功能硯滴。


文房四寶之外的


元代陸友撰寫的《研北雜誌》曾經提到一個銅製硯滴:“李仲芳家有南唐金銅蟾蜍硯滴,重厚奇古,磨滅處金色愈明,非近世塗金比也,腹下有篆銘。”


文房四寶之外的

明宣德 釉裡紅鴛鴦硯滴


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箋·起居安樂箋》一書裡,有一段話表明了當時文房陳列的標準清單:“齋中長桌一,古硯一,舊古銅水注一,舊窯筆格一,斑竹筆筒一,舊窯筆洗一,糊鬥一,水中丞一,銅石鎮紙一……”其中的“舊古銅水注”指的就是銅製的硯滴。


文房四寶之外的

明 銅鎏金瑞獸硯滴


而清代孫廷銓在《顏山雜記》裡更是簡潔明瞭地概括了硯滴的基本結構:“凡為硯滴,先有頂口,次得腹,次得提,後得吐水。”


文房四寶之外的

文房四寶之外的

 宜興窯紫砂桃式硯滴,清雍正


就是說硯滴有口、腹、提、吐水等部分組成。硯滴設置成上下兩孔,不單單是為了進水和出水,其進水口還有一個功能,就是做控制水流之用。


文房四寶之外的

清 樹葉款青花夔龍紋菸斗硯滴


即用硯滴注水的時候,如果用手按住進水口,則出水口就不會有水流出來;而鬆開手的話,水就又流出來了。明代學者陶宗儀就曾在《說郛》中介紹了硯滴的使用方法:“捻其竅,則水不滴,放之則滴。”


文房四寶之外的


有人曾拿一個硯滴做過實驗,將硯滴“注滿水後用拇指封住圓管,無論如何傾斜,水都無法從龜口處滴出。而當拇指移開後,稍作傾斜,水即可經龜頸從龜口的小孔滴出”。


文房四寶之外的


這個實驗跟陶宗儀在《說郛》中提到的硯滴的使用方法完全一致。由此看出,硯滴進水口的另一個作用就是作為氣孔來控制水流量的。而對於其中的奧妙,古人也早就知悉。


文房四寶之外的


同樣是在《周易函書別集·篝燈約旨》裡,胡煦寫道:“此即坎卦上下兩陰而中陽流動之義。若使塞其一孔,則一孔不洩,故朱子謂:‘坎塞其下流,則瀦而為澤。’澤固停蓄不洩之水也。”


文房四寶之外的

清代 青花硯滴


到了民國時期,因書寫方式的變革,硯滴的使用者逐漸減少,硯滴製作開始走下坡路,無論形制的豐富性上,還是製作的精緻程度上,跟明清時期不可同日而語。


文房四寶之外的


關於硯滴的質地,民國的許之衡在《飲流齋說瓷》中曾寫道:“水滴,像形者,其制甚古,蟾滴、龜滴由來已久,古者以銅、後世以瓷。


文房四寶之外的

蓮花硯滴


明時有蹲龍、寶象諸狀。”書中講到了硯滴早期的質地主要是銅,這從一些文獻中也可以得到印證。


用現在的科學原理來解釋,聰明的古人利用了物理學中的虹吸原理,通過調節器身內的氣壓,成功地精確控制了硯滴的出水量。

文房四寶之外的


隨著時代的發展,硯滴的實用功能逐漸消失,但它的精巧外形,巧妙的注水原理,以及在它身上寄寓著的古代文人的審美情趣和思想情操,必將為現代人所珍視和崇尚,它所具有的藝術價值和文化價值是不會磨滅的。


===============================

這是中國千年不斷傳承的文化,

亦是自古至今代代相傳的智慧,

更是書寫在血液裡的祖先密碼。

您且留步來聆聽這生活的脈搏,

關注我們,一同感受陶瓷藝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