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智慧:守住這些就是福

《易經》智慧:守住這些就是福

人們常說一句話:“福禍無門,唯人自召”,是福是禍,完全看個人的行為而定。既然福禍操之在己,那怎樣才能得福避禍呢?

《易經》的智慧告訴人們,是福是禍主要就在能否謹守本分,也就是守分。

01 守住自己的位,不做出位之事

《易經》中說:“無妄,元亨,利貞。其匪正有眚,不利有攸往。”這句話是提醒人們,要安守本分,不要去做超出自己能力範圍的事情,否則大禍必至。

所謂守本分,就是孔子說的:“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也就是曾子說的:“君子思不出其位。”

《易經》智慧:守住這些就是福

《長短經·反經》裡,記載了孔子與他的學生子路之間的一件事。

有一次,子路去做邵這個地方的長官。魯國的卿大夫季氏限民工在五個月內開通一條運河,由子路主管這件事。為了鼓勵民工做工,在公家經費不夠的情況下,子路就自己掏腰包,並從家裡弄糧食來,供給民工吃。孔子聽到這個消息,馬上派子貢去,把子路做好給民工吃的飯倒掉,還把鐵鍋砸破了。子路氣壞了,跑去對孔子說:先生天天教我們要做好人好事,推行仁義,現在我這樣做,卻讓子貢來搗亂,您這是嫉妒我行仁義嗎?孔子卻說:子路!你不要糊塗,當了天子的人,因為天下都是自己的,所以能愛天下;當了諸侯,就愛自己國家的人民;當了大夫就只管自己職務以內的事;普通人,就愛自己的家人。仁義之舉當然是好事,但是超過了範圍的仁義,就侵犯了別人的權威,對你自己,對大家、對長遠發展都是不利的。(“過其所愛,是曰侵官。”)

孔子這樣做,也是對子路無比的慈愛,是愛護學生如自己的兒子一樣,因為子路這樣做,必會大得人心,但也會引起別人的嫉妒,甚至加害子路,所以就連實施仁義愛人這種事情,懂得自己的本分,也要恰到好處。

在哪個位置想哪個位置的事,知道自己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不越矩,就是守住自己的位,就是守分。

《易經》智慧:守住這些就是福

02 守住自己的心,讓自己變得強大

《道德經》中有“三知三守”的說法:“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榮,守其辱……常德乃足,復歸於樸。”

用白話講就是,有足以稱雄的實力,而安守著柔和的狀態不露鋒芒;對萬事萬物都明察秋毫、洞燭千里,卻不將自己的看法、意志強加於人;可以達到榮華富貴、重權厚利的地位,但仍能安守平淡的生活,永恆的德行才算圓滿,才能迴歸到純真質樸的境界。

總結起來,君子都是藏器於身,但同時也是安守本分、不露鋒芒的人。要做到這點,靠的就是守住自己的心。

只要守住自己的心,以不變應萬變,不管環境如何變化,不管怎樣風吹雨打,不受干擾,不受誘惑,沉著應對,就能不被外物所擾、不為外境所侵,依舊可以巋然不動。

守得住心的人,溫厚,寧靜,就像大地,永遠把自己置於低處,但沒有人否認自己的博大;守得住心的人,收斂,含蓄,就像大海,永遠把自己放在低處,但沒有人否認自己的深邃。守住內心,才能保持淡定與寧靜,才不需要通過別人的認可來證明自己,才是真正的強大。

《易經》智慧:守住這些就是福

03 守住自己的嘴,是最好的修養

《易經》雲:“吉人之辭寡,躁人之辭眾。”這是讓人們要守住自己的嘴。

有人在與別人相處時,誇誇其談,自認為眼界很開闊、知識很淵博、積澱很豐厚,豈不知給別人的感覺卻是輕薄、膚淺和狂妄。聰明人的心能靜下來,懂得審時度勢,察言觀色,所以言語不多,但是一說出來,就會讓別人覺得自己值得信任。

自古以來,禍從口出的例子數不勝數,輕則得罪人,重者甚至丟掉性命。守住嘴不是不說話,而是會說話,就是孔子所說的“訥言”。孔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老子則曰:“大辯若訥。”“訥言”,即忍而少言,謹慎慢言,說話前要三思,切勿口無遮攔,信口開河。

謹守本分的人,能守住位,能守住心,能守住嘴,認認真真做人,腳踏實地工作,不偷奸耍滑,不坑蒙拐騙,不欺不詐,不妒不媚,上不愧天,下不愧地,堂堂正正,坦坦蕩蕩,自然能夠避除災禍,吉無不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