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霸養成要趁早,孩子從6歲到18歲,家長如何正確地陪孩子學習?

程序正在載入中


雖然我反對學霸的提法,但是也能夠理解家長們希望孩子都成為學霸的想法,的確,學霸的養成和家長的培養是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第一,不同的階段對孩子有不同的要求,培養方式也是不一樣的。

在孩子幼年時期,開始小學的時候,更多的應該是培養孩子對學習的興趣,不要讓孩子覺得學習是一種任務,並且覺得好像是在完成老師家長佈置的任務,而是要幫助他們找到學習當中的快樂,讓他們有一種求知慾,對學習本身就能夠產生喜愛,感受快樂。要陪伴孩子學習。在這個陪伴過程當中,一起了解,更多地瞭解孩子的興趣點,鼓勵他們。

要培養訓練孩子紮紮實實學習的態度。孩子畢竟是孩子,有些時候在學習上是會有一種應付的感覺,會對自己特別感興趣的就很用功,不太感興趣的那不那麼用功,所以要養成孩子紮紮實實學習的態度,對於每門功課都認真對待,對每點基礎知識都牢記在心,在小學時候就把學習的基礎打好。

小學時期,最主要就是培養孩子對學習的興趣和態度,陪伴孩子快樂學習。



第二,中學時期是真正學習的發力時期。

進入初中,就是孩子學習的又一關鍵時期,是給未來高考的課程打基礎的時期,所以是要培養孩子能夠專注學習的一種態度,對於各門功課都不能偏科,要讓孩子對學習依然維持著濃厚的興趣。並且,在這個時期還要讓孩子有探索精神,尋找自己的一些學習方法,讓孩子能夠自我學習。同時還要教會他們和同學的交流相處,培養孩子虛心學習的態度,能夠向比自己成績好的同學學習。

而且,初中時期要培養自己學習的專注度,對於學習無關的領域,可以保持一定的興趣愛好,但一定要教育孩子把關注點集中在和未來的發展有關係的目標上。在學習的過程當中,家長還是要適當的把關,有些時候發現孩子的一些問題苗頭,要及時的指出,幫他們糾正,但是也要講究方式方法。要培養一個學霸,有一些家長認為,給孩子施加巨大的壓力就行了,其實未必,壓力越大,有些時候反彈越大,你給孩子的壓力太沉重了,有些時候會把孩子壓垮的。

如果說小學時期的學習家長對孩子的作用多半是陪伴的話,那麼到了初中階段,家長更多的是帶有督促,促進,鼓勵和支持的責任,對孩子要提出一定的要求,但不要唯分數論。對於孩子的一些需求,特別是學習上的需求,要耐心的聆聽,要能夠儘可能的去支持他們,而不要跟孩子講條件,尤其不要跟孩子談到取得什麼樣的成績,給什麼樣的獎勵,這就變成了家長跟孩子的交換。要讓孩子感受到學習對自己就是有價值的,在學習當中他們能夠獲得自己的成就感,這就是最重要的。



第三,設目標階段要讓他們共同參與

一般來說,15到18歲高中階段就要開始對未來方向進行設計,在這個時期家長應該幫助孩子設定一定的學業、職業方向,甚至可以提供他們一些人生方向作為思考,讓他們對自己的未來有一定的設計,在這樣的基礎上,他們當然能夠對自己的學業給予內在一種關注,本身就自己會去思考,該在哪方面著力。

要讓孩子有參與感,比如對將來要報考的學校,要從事的專業都有一定的規劃,包括可能是不是要留學等等,這樣一些問題都引領孩子一起思考。家長為孩子做這樣一些思考設計的時候,一定要聽取孩子的意見。

生活當中其實不乏這樣的例子,某些家長覺得某所高校很好,某個專業很好,很適合孩子,於是根本不跟孩子商量就安排孩子朝這個方向努力,本來這對孩子來說是件好事,可是孩子就會產生牴觸心理,他們總覺得好像我從小學,初中,高中到未來的大學都要被家長一手掌握,都要被他們安排,所以會在心裡產生牴觸情緒。這個時期,家長要注意到孩子已經有自主意識,要注意讓孩子有參與感,讓孩子在事關他們決定點上有話語權,這也是他們能夠在學習成績上表現突出,成為學霸的一個重要因素。



其實不管怎麼想,家長怎麼樣去做設計,孩子想成為什麼樣的人,他想要做什麼,他要怎樣做,這才最關鍵。家長要努力幫助孩子去發掘內在的動力,當他們自己覺得有需要,就會自動的、自發的、自主進行學習,成為學霸也不是一件特別困難的事情。


濤濤愛教育


對於孩子的教育,是一門很深的學問。對於每個家庭的孩子來說,可能適用的方式都不一樣。意思是說,每個家庭的孩子,其教育方式不盡相同的。所以,對於自己的孩子,要因材施教,量體裁衣,不能一味地用一種方法固教。事實上,同樣一種方法,對於不同的孩子來說,結果會不一樣的。我家的孩子就是這樣,以前我們總認為,小孩以多陪伴為好,但孩子大了,可能他的依附能力可強。因此,適時放飛孩子,讓孩子自己來適應,大人們只可適當引導,讓他們養成好習慣,才是終身受用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