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如何得上糖尿病的?

隨著人們生活條件的提高和物質的極大豐富,糖尿病的發病率越來越高。據國際糖尿病聯盟(IDF)統計,目前我國糖尿病患病人數已高達1.1億,患病率10.9%,成為全球糖尿病患病率最高的國家。糖尿病再不是我們認為的“富貴病”少部分人群才會獲得的疾病,而是呈現逐年上升態勢,與之相反的是糖尿病的發病年齡則成逐年減小態勢。如何引起大眾對糖尿病的重視尤為重要!

我是如何得上糖尿病的?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會聽見,某某被查出得了糖尿病,某某驗血血糖過高有糖尿病風險等等,但我們真的瞭解糖尿病麼?


我是如何得上糖尿病的?

糖尿病的形成

很多人都知道糖尿病的一個重要特徵就是血糖升高,但是為什麼血糖升高就會產生如此大的危害呢?是不是血糖升高就代表你已經得了糖尿病?

我是如何得上糖尿病的?

我們在日常飲食所攝取的糖分會經過腸胃轉換成葡萄糖進入血液形成血糖,此時胰島產生的胰島素負責將血糖運輸到身體各細胞、臟器為機體提供原動力,而多餘的糖就會被胰島素送往肝臟及肌肉組織進行存儲,也就是我們說的肝糖原及肌糖原。

我是如何得上糖尿病的?

當人體長時間攝取過多糖分,多到肝臟和肌肉組織都無法儲藏,血糖就會居高不下,此時機體會分泌更多的胰島素來幫助運輸血糖,會有胰島素分泌過量的症狀,也就是我們所說的

胰島素抵抗,造成血糖持續升高且降不下來,這就是2型糖尿病的基本原理了。


不是血糖低你就沒有糖尿病風險

糖尿病前期表現

雖然是否獲得糖尿病是通過血糖及糖化血紅蛋白來檢測的,但不能說明血糖正常,就一定沒有糖尿病的風險,其實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出現下列症狀,說明你很可能已經是糖尿病前期患者了!


No.1

皮膚瘙癢或乾燥

部分糖尿病患者在發病前期,會反覆出現癤腫、體癬、頑固性皮膚瘙癢等皮膚病。有7%~8%的糖尿病患者會出現皮膚乾燥、 脫屑及局部或全身皮膚瘙癢等症狀,其中很多女性患者的皮膚瘙癢主要發生在外陰和肛門等部位。


No.2

經常拉肚子

每日拉肚子2~10 次不等,經常在餐後立即排便,大便不成形或是脂肪瀉,表現為頑固或間歇性的腹瀉。


No.3

反覆感染

約有 60% 的糖尿病患者在發病前的一年內曾患過 3 次以上的感染性疾病,此類感染性疾病具有 “兩多一難”的特點。


1)受感染的部位多。此類感染可發生在泌尿系統、皮膚、肺、膽囊、胃腸道、等多個部位。

2)感染原多。此類感染可由細菌、黴菌、病毒等多種病原體引起。

3)難以控制。使用抗生素治療此類感染的效果不佳,即便治好了也容易復發。


No.4

局部皮膚變黑

身體的皮膚皺褶部位,如頸、腋窩、腹股溝、乳頭下、臍窩、肛門外生殖器等處,皮膚顏色加深和乳頭狀或天鵝絨樣增生,學名叫做黑棘皮病。


No.5

傷口癒合難

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升高,免疫功能下降,導致身體自愈能力減弱。


No.6

口中發甜

中醫認為人經常吃大魚大肉,會給脾造成過大的壓力,出現口中發甜的症狀,如果不加以干預,會慢慢發展成消渴,就是老百姓常說的糖尿病。


《黃帝內經·素問·奇病論》“有病口甘者,此五氣之溢也,名曰脾癉。夫五味入口,藏於胃,脾為之行其精氣,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發也,此人必數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轉為消渴“。


No.7

脾氣暴躁,喜怒無常

血糖出現異常時,人會感覺不舒服,脾氣可能變得更加暴躁。清代葉天士在《臨證指南醫案·三消》中所說:“心境愁鬱,內火自燃。”

高血糖還可能引發抑鬱症狀,經常覺得很累,不喜歡做事情,不想外出,只想睡覺等。

約有90%的糖尿病患者在發病前的 1~10 年內,會經常出現低血糖的症狀。此類患者可在飯後 4~6 個小時後出現乏力、多汗、顫抖、心悸、思想不集中、有明顯飢餓感等症狀,這些症狀在其進食後會立即得到緩解。

No.8

視力下降

糖尿病早期受血糖升高的影響,視力會明顯下降。最突出的表現是視物模糊,其症狀會在一天當中反覆發作,部分患者還可合併白內障。因此,中老年人一旦出現原因不明的視物模糊,應考慮有發生糖尿病的可能。


如果有症狀 記得去檢查

糖尿病患者血糖參考值

如果檢測結果,6.1 mmol/L≤空腹血糖(FBG)<7.0mmol/L,或7.8mmol/L≤糖負荷2小時血糖(2hPG)<11.1mmol/L,說明你的糖調節受損,此時也稱糖尿病前期,屬於糖尿病的極高危人群。

如果你的檢測有以下任何一條說明你已經患上糖尿病了!

1一天中任一時間血糖≥11.1mmol/L(200mg/dl);

2空腹血糖水平≥7.0mmol/L(126mg/dl);

3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2小時血糖水平≥11.1mmol/L(200mg/dl)。


本文部分內容來源:“中國糖尿病飲食管理現狀和教育項目”(簡稱China-DNA)。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