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延巳《清平樂·雨晴煙晚》:強烈的時間意識與濃厚的生命意識

清平樂

雨晴煙晚,綠水新池滿。雙燕飛來垂柳院,小閣畫簾高卷。

黃昏獨倚朱闌,西南新月眉彎。砌下落花風起,羅衣特地春寒。

馮延巳《清平樂·雨晴煙晚》:強烈的時間意識與濃厚的生命意識

這是五代南唐詞人馮延巳的一首作品。相比較之下,五代南唐詞人中我們更熟悉的是李煜這位"詞帝"。王國維曾經評價李煜說"詞至李後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變伶工之詞而為士大夫之詞。"可以說,李煜在詞的發展史上是一個分水嶺,具有巨大貢獻。他既繼承了晚唐以來溫庭筠、韋莊等花間派詞人的傳統,又受李璟、馮延巳等人的影響。由此可知,馮延巳的詞繼承的還是花間派的傳統,創作目的還是"娛賓遣興",題材內容上也沒有超越相思恨別、男歡女愛、傷春悲秋的範圍。這首《清平樂》就是這樣的一首詞。

全篇皆景

詞一般的作法是上闋寫景,下闋抒情,如李清照的《一剪梅》就非常典型: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閒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而馮延巳的這首《清平樂》卻有些別緻,上下兩闋均是寫景。上闋從傍晚時分寫起,寫到晴煙,寫到綠池新水,寫到雙飛燕,寫到垂柳院,寫到小閣畫簾。下闋轉入寫夜景,先寫西南新月,再寫砌下落花,最後寫羅衣春寒。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刪稿》中說:

"昔人論詩詞,有景語、情語之別,不知一切景語,皆情語也。"

透過寫景,詞人巧妙地將要抒發的情思蘊含其中,看似處處寫景,與情無涉,其實卻是景中含情,處處抒情,情景交融,顯得委婉含蓄,耐人尋味。

  • 雨晴煙晚,綠水新池滿。

這兩句交代天氣變化和時間,寫景由遠及近,很有層次。向遠處看,傍晚時分,霧氣升騰,迷離不清;向近處看,池塘水滿,一片翠綠。畫面以冷色調為主,加之晚煙迷離,便營造出一種淒涼朦朧的意境。

馮延巳《清平樂·雨晴煙晚》:強烈的時間意識與濃厚的生命意識

  • 雙燕飛來垂柳院,小閣畫簾高卷。

詞人的鏡頭進一步拉近。燕子飛到小院,小院內垂柳依依。接著出現了一座樓閣,樓閣上精美的簾子高高捲起。看似純粹的寫景,卻隱隱透出人的影子來。你看這燕子來就來吧,卻還要成雙結對。和下闋"黃昏獨倚朱闌"結合起來看,便知這裡是反襯手法,用"雙燕"襯托人的孤獨。畫簾捲起本是平常事,但詞人在"卷"字前加個"高"字,便有了深意。為何"高卷"?怕擋住視線是一部分,更重要的是這個舉動透露出來的急切心情。這位抒情主人公,她不僅要捲起畫簾,她還要高卷,就是要確保自己的視線不被擋住,確保自己能看到自己想看的東西。那麼她想看什麼呢?我們從"雙燕"裡已經能夠猜到了。她能敏銳地察覺到燕子是雙飛,可見她非常在意自己的處境,自己並不想獨處,她渴望著有一個人來相伴,而那人就在她登高所望的地方——遠行在外。然而此時卻"雨晴煙晚",遠處看不見,近處看了徒讓人傷心。

  • 黃昏獨倚朱闌,西南新月眉彎。

這是這首詞的換頭,時間由黃昏開始過渡到夜晚。"朱闌"就是紅色的欄杆。傍晚時分抒情主人公獨自倚靠著閣樓上的硃紅欄杆遠眺,直到夜幕降臨,一彎新月出現在西南方的天空上,彷彿眉毛似的。有些人可能疑惑,這月亮不也是東昇西落嗎?怎麼剛天黑這月亮就在西南方?是不是說這抒情主人公在這閣樓上靠了一個晚上?現代社會,夜晚燈火輝煌,很少有人用心觀察月亮,至多在月圓之夜,月光朗照時看看罷了。古人不同,他們根據月亮的變化,制定曆法,他們對月亮的觀察很細緻的。每月初一的月亮與太陽是同升同落的,所以晚上根本就見不到月亮。過上三四天,月亮升起的時間會比太陽遲一些,落下的時間也就相對遲一些,這樣當夜幕降臨時,我們看到的月亮已經在西邊了。詞人在這裡明確告訴我們是"新月",所以剛天黑就在西南方見到它,其實是很真實的自然現象。只有滿月時,月亮晚上才會從東方升起,天亮時從西方落下。因此我們讀李清照的"月滿西樓"時,可能就要想想:這位主人公怕是徹夜未眠。而這首詞中並不是如此,詞人通過新月如眉的形象,營造悽清的氛圍,來傳達抒情主人公內心的悽傷。如果是滿月還可"願逐月華流照君",可這新月,光芒淡淡,相思之意如何傳達?由此可知抒情主人公的相思之苦!

馮延巳《清平樂·雨晴煙晚》:強烈的時間意識與濃厚的生命意識

  • 砌下落花風起,羅衣特地春寒。

砌, 就是臺階。李煜的《虞美人》中就曾說"雕欄玉砌應猶在",說的就是往日皇宮之中精美的臺階。臺階下颳起一陣風,吹得落花四處飛舞,抒情主人公才感到身上羅衣的單薄,春寒的料峭。我們經常說"綾羅綢緞",那是一般小百姓穿不起的,可見這位穿"羅衣"的抒情主人公,她的地位不一般,該是個貴族女子。再加之她居住在"垂柳院",有綠水池塘,有畫簾小閣,這種猜測該是不錯的。這個"寒"字我們要特別留意一下,表面說的是夜風乍起,衣單體寒,但這卻是抒情主人公內心情緒的曲折反映。由此向深處探索,我們必然能體會到她心境的淒涼。至於心境為何如此淒涼,我們下邊再一起討論。

時間意識

時間意識貫穿了整首詞。首先結構上就是以時間來組織的。上闋描寫抒情主人公黃昏所見,下闋則描寫抒情主人公夜晚所見。其次在用詞上也流露出強烈的時間意識。上闋寫"綠水新池滿",下闋寫"西南新月眉彎",詞人不避重複,先後使用兩個"新"字,不僅僅是在告訴讀者,春雨之後,世界如洗,有如新生,天空所掛是一彎如眉新月,他更想告訴讀者的是,春天來了,新的一年又開始了,新月高掛,新的一月又開始了,舊的時光在逐漸遠離我們。最後詞人藉著這強烈的時間意識,寫出了抒情主人公獨居時間之久,表現出了她內心濃烈的相思盼歸之情。不知這位女主人公是否有"悔教夫婿覓封侯"的心情,但盼望遠行之人早早迴歸那是確切無疑的了。

生命意識

與時間意識緊密相連的是生命意識。抒情主人公能從外物當中,去體察生命本身。如她看到"雙燕飛來垂柳院",便強烈地感受到自己是"黃昏獨倚朱闌",深深地被孤獨與寂寞所困擾。再如她看到"砌下落花風起"時,便強烈地感受到自己隨著時間的不斷流逝,在慢慢變老,猶如這落花一般,明媚鮮妍只是一時而已,最後終究要落一個"零落成泥碾作塵"而隨風四散的結局。而她明媚鮮妍的青春年華,都白白地和耗費在了獨守空閨之中,這如何不令人唏噓?因此最後的一個"寒"字,那豈止是在說春天天氣寒涼?自己獨守空閨,想著念著遠行之人,盼著他早日歸還,內心孤獨,備受煎熬,不讓人感到寒涼嗎?自己本來有大好青春年華可享受,現在卻只能在這小院中,在這孤獨難當中,如落花般消散,不讓人感到寒涼嗎?抒情主人公深切地體會到了自己生命的可悲,將這種可悲通過寫景委婉曲折地傳達出來,這就是她萌發的生命意識。

馮延巳《清平樂·雨晴煙晚》:強烈的時間意識與濃厚的生命意識

結語

葉嘉瑩先生是我非常敬佩的一位說詩人。她常說詩詞中有生命,詩詞的本質在生命的感發。不能引起生命感發的詩詞不是好詩詞。馮延巳這首《清平樂》雖然在內容依然寫的是傷春懷人、相思恨別,但它能夠引發讀者對生命的感發,不止讓讀者注意到相思離別之苦,更能引發對時間生命的思考,這就是一首很好的詞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