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延巳的這首詞,從開篇驚豔到結尾,將愁寫出後世難以模仿的境界

誰道閒情拋棄久,每到春來,惆悵還依舊...,在詞中一貫多情思憂,將悲情寫意到執著境界的馮延巳,正是以這樣深沉憂患的寫意開北宋一代風氣。在馮延巳存世的百餘首詞中,“鵲踏枝”是他最喜歡填詞的詞牌了,其中有一首將舊憂新愁寫得落落不群,不似凡筆,它就是這首《鵲踏枝·誰道閒情拋棄久》。

《鵲踏枝·誰道閒情拋棄久》

誰道閒情拋棄久。每到春來,惆悵還依舊。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辭鏡裡朱顏瘦。

河畔青蕪堤上柳。為問新愁,何事年年有。獨立小橋風滿袖,平林新月人歸後。

馮延巳的這首詞,從開篇驚豔到結尾,將愁寫出後世難以模仿的境界

河畔青蕪堤上柳

上闋中開篇以一句反問起,誰說閒憂淡愁隨著時間就可以淡去?馮延巳將愁緒難消的情緒開門見山抒懷出來。緊接著道:“每到春來,惆悵還依舊”,每當那春天來的時候,新愁舊緒還是一如往昔。在一片惆悵善感中,日日對花飲酒至醉以至身體不適,即便鏡中朱顏已是日漸消瘦,依然一意孤行地日日借酒消愁。

整個上闋以一個“愁”橫貫,傷春別怨中,不見具體的人和事,看起來只是性情使然,但是背後的箇中原因也正是因為這種不具體和模糊而顯得迴環難消,頗受掙扎煎熬。

馮延巳的這首詞,從開篇驚豔到結尾,將愁寫出後世難以模仿的境界

獨立小橋風滿袖

在一片憂愁苦悶中,詞人以景起下闋,那河畔的萋萋芳草和堤岸邊的飄揚柳枝,看著滿眼春光,不禁去想所為何事會年年添上新愁?“河畔青蕪堤上柳”是整首詞唯一一句全句完整的寫景之句,以萋萋芳草和柳色成蔭做背景,沒有吒紫嫣紅,沒有朝陽落日,有的只有一方河畔青草和柳枝帶來的綿遠輕柔的長長憂思,而新愁也總是年年如約而至,其實準確地說,倒不如說這新愁就是揮之不去的舊憂從未停止罷,這不正是開篇那句“誰道閒情拋棄久。每到春來,惆悵還依舊”的貼切呼應嗎?

馮延巳的這首詞,從開篇驚豔到結尾,將愁寫出後世難以模仿的境界

平林新月人歸後

揮之不去的憂愁,在花前病酒中消磨,在青蕪綠柳中沉溺思愁,獨自立在清寂的橋頭,任清風吹拂廣袖直到新月悄出,只有那平原中的樹林和著新月相隨身側。這是下闋最後兩句的意境,清風徐徐,廣袖輕揚,新月、橋頭、綠柳靜默無聲,一切似乎都在配合橋頭這個傷心人的苦悶心緒。

在傷春怨別的詞中,歷代許多詩詞評家對這首詞的評價頗高,至今它也是許多愛詞之人的鐘愛之一,整首詞的每一句都可以找到屬於自己的青睞者。而我,每每讀到和想起,總是沉於馮正中“獨立小橋風滿袖,平林新月人歸後”的悠遠寂寞中久久地回味和驚豔。

馮延巳的這首詞,從開篇驚豔到結尾,將愁寫出後世難以模仿的境界

平林新月人歸後

南唐宰相詞人馮延巳是將寂寞憂愁寫出了憂患執著境界的人,在你讀完他的詞後,無論是掙扎的自傷,還是朦朧的愁鬱,亦或憂患的內涵,或許大部分時候讀詞的人讀到的便是這幾種感覺。我們並不知道具體為何而鬱為何而傷,卻總會去沉思一番,去感動良久,去默默記住其中觸動了自己的句子。

三度入相的馮延巳在政治才能上是個平庸之輩,不知道在他自傷憂患可稱驚才絕豔的詞作中是否有因為這份平庸而產生的憂患自傷。只是當下,因為這首《鵲踏枝·誰道閒情拋棄久》,我常常想到錦衣廣袖的馮延巳,他在月光下靜靜佇立思憂重重,樹林迎著寒風瑟瑟,清風翻飛著他的廣袖,此時的他已不是立於廟堂的平庸宰相,只是一位沉溺執著在哀傷裡的南唐才子罷了。

馮延巳的這首詞,從開篇驚豔到結尾,將愁寫出後世難以模仿的境界

無所政績的馮延巳在生前死後其才幹見解都飽受著非議,然而他的詩詞文章的才華反轉到連政敵都佩服之至,歷代詩詞大家的尊崇模仿,今人的喜愛驚豔,都證明著他詞作的那份耽於時間、空間以及生命歲月的憂患愁鬱中的大境熱烈。

“獨立小橋風滿袖,平林新月人歸後”,待春江水暖,他拂著一草一塵,只見眼底山河冷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