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詞中女性化的孤獨哀感與惆悵自憐,往往與特定的意象密切相關

劉熙載評價馮延已的詞作“留戀光景,惆悵自憐”

,這正是突出了馮延詞作中情感表達的外在特點。“留戀光景”體現在馮延已詞中對於時序的敏感,在馮延巳的詞中總是出現比如“早梅”、“新草”之類的字句,而對於時間的描寫也十分細緻。其時序的描繪主要集中在“春”、“秋”兩季,僅有一首出現了“深冬”字樣,夏天在一百一十二首詞中一字未露。時間的描寫多在陰陽交換之際,傍晚有十三處,破曉的時間有八處,由此可見,馮延巳多著眼於帶有轉換性、體現時間流逝和生命無常感的時間點。比如《鵲踏枝》:

霜落小園瑤草短。瘦葉和風,惆悵芳時換。舊恨年年秋不管。朦朧如夢空腸斷。
獨立荒池斜日岸。牆外遙山,隱隱連天漢。忽憶當年歌舞伴。晚來雙臉啼痕滿。

馮詞中女性化的孤獨哀感與惆悵自憐,往往與特定的意象密切相關

在這首詞中看到的時間特徵十分突出,“霜落”、“草短”、“秋”,這是大的時間範圍,下半闕里的“斜日”、“晚來”小的時間範圍。春去秋來,日升日落,時間的流逝就是生命的流逝,這樣的悲傷感嘆就是一種女性化的纖細情感,對後來晏殊的感時傷世詞產生了直接的影響,人如果說女性化的纖細情感特點在其具有女性形象的作品裡出現並不足為奇,甚至於在男子作閨音的詞作中出現也可以算做是自然情感,但是在其詞中以酒筵為描寫主題的《拋球樂》八首卻也是如此的情感表達方式。

馮詞中女性化的孤獨哀感與惆悵自憐,往往與特定的意象密切相關

試舉其中兩例:

莫怨登高白玉杯,茱萸微綻菊花開。池塘水冷鴛鴦起,簾幕煙寒翡翠來。重待燒紅燭,留取笙歌莫放回。

盡日登高興未殘,紅樓人散獨盤桓。一鉤冷霧懸珠箔, 滿面西風憑玉闌。歸去須沉醉,小院新池月乍寒。

馮詞中女性化的孤獨哀感與惆悵自憐,往往與特定的意象密切相關

本是一場歡愉的酒筵,可是在馮延的筆下卻是

“水冷”、“煙寒”、人散”等,其悽清正顯於此,而“重待”燭火,“留取笙歌”,正是懼怕歡宴結束。“獨盤桓”、“須沉醉”則看出其內在的委婉心事。而究竟是何心事,並沒有言明。詞人敏銳地感覺到:現實生活的各種事物都會隨之消逝而去,體現出一種悲劇化的情感。馮詞中這樣的悲劇多數表達為繁華過後的寂寞。比如《拋球樂》其一中想要挽回宴會的歡樂,然而天下無不散之筵席。《拋球樂》其二中登高的興致未盡,可是聚在一起歡飲的人卻已經散去了,於是只能歸去,無奈之下自己獨求沉醉,以消去閒愁。

馮詞中女性化的孤獨哀感與惆悵自憐,往往與特定的意象密切相關

這樣對於宴會的留戀,反映的實質是對於時間流逝、人生無常的恐懼。這樣的恐懼雖非女性獨有,卻包含著敏感纖細的女性內蘊。縱觀馮詞,需要特別提到的是,馮詞中女性化的孤獨哀感與惆悵自憐往往與特定的意象密切相關。具體包括:

(1)“夜”

在馮延已詞作中“夜”出現了十八處,但是有的“夜”只是作為一種純粹的時間點,比如詞中常常出現“中夜起”、“昨夜”等字樣。筆者認為馮延已對於夜的抒寫主要著眼於夜帶來的寂寞,夜的寂寞在馮詞中有兩類:其一,古時夜間基於燈火不便的原因,很少有娛樂,所以夜是異常寂靜的,離人回家必然是在白天,夜的到來表明閨中女子必然又要度過一個孤枕難眠的夜晚,且夜色清冷,夜能更好地表達思婦的心境。其二,旦夜間有過娛樂,酒醒後想到夜間之歡愉,則更添惆悵;若中夜突然夢醒,想到夢境也更添心傷,起到了對比的作用。所以夜在馮詞中出現較多,正是詞人女性化的時序敏感的體現。

馮詞中女性化的孤獨哀感與惆悵自憐,往往與特定的意象密切相關

(2)“獨”

馮延巳詞之悲慨人生的情感世界常常伴有一種無人理解而獨自奮爭的孤獨感。馮延已詞出現“獨”字計有二十三處之多。一個詞人的百餘首詞作中,出現瞭如此眾多的“獨”字,絕非一種偶然現象。說明在詞人的意識或潛意識中,孤獨情懷佔有重要地位。詞人情感上的孤獨亦使得詞人在詞中一再表現為問

“雙燕”、問“青蕪”“堤柳”等無法得到回答的行為的迴旋往復。詞人身在朝堂,心憂國家,加之身受黨爭之禍,而詞人又具有文人騷客多情善感的敏銳情懷,對人生的“閒情”、“新愁”的悲慨或許使詞人有意無意之中感到孤獨,而在詞人創作中得以流露。這種孤獨是屬於詞人情感世界深層次的情感展示,這也正是馮延巳詞中那種值得同情而又頗令人感動的悲劇精神。

馮詞中女性化的孤獨哀感與惆悵自憐,往往與特定的意象密切相關

(3)“恨”

在馮延人生悲慨的情感世界中,“恨”亦佔有一席之地。詞人說:“蕙蘭有恨枝尤綠,桃花無言花自紅”(《舞春風》),其詞情感世界之恨既重又凝且無限。其詞亦多用“凝”來形容恨之重重不得消散。詞人寫女主人公那離別的愁緒無人知曉而付之東風,而詞人心中的怨愁又有誰知?夜深月將落,哀怨不能消,和淚彈玉箏,惆悵憔悴,與誰同醉銷哀愁?女性眼中的凋零衰敗景象,暮春下的殘缺落日,不僅引發痴情怨女的“淚幾行”,更有哀怨中的不平與奮爭,從中可以想見詞人心中那份固執的痛苦掙扎和堅貞不渝的悲慨人生。

我是“愛尚關注”,執筆走天涯,與大家一起分享、瞭解中國的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