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1900:老佛爷的最后一战

大清1900:老佛爷的最后一战


作者 | 周淮安


19世纪末的中日甲午之战,经过三十余年洋务运动的清朝竟惨败于“蕞尔小国”日本。

大清所谓的“同光中兴”被证明是“纸老虎”,这再次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天朝末日,列强环伺,社会矛盾风起云涌,底层百姓被卷入了“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却找不到出路。

光绪二十五年(1899),一种名叫“义和拳”的民间秘密组织开始在山东省西部活跃起来,像野火般在乡村蔓延开来。

起初,清朝地方官员视“义和拳”为社会不稳定因素,称其为“拳匪”或“匪盗”,严厉镇压,绝不手软。

在革命的低潮中,“义和拳”的大师兄、二师兄们苦苦思索,如何才能找到新路?

来自西方的上帝无疑刺激了他们的灵感。

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随着西方传教士深入乡村,一些“吃洋教”的教民与其他民众矛盾频发。

百姓怕官府,官府怕洋人,在征地拆迁、邻里纠纷中难免偏袒教民,底层民众的不满情绪与日俱增。

“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

一个电光火石的灵感如同闪电划破了革命的黑夜:“洋人才是大清的万恶之源!”

石破天惊的“扶清灭洋”口号一经提出,就如同乌合之众有了科学理论的武装,义和团运动的面貌从此就焕然一新。


大清1900:老佛爷的最后一战

有了政治正确的口号,有了“爱我大清”的护身符,如何看待摇身一变的群众运动就考验地方官员的智商了。

在剿抚未定中,被后人视为“义和团之父”的毓贤登场了。

1899年4月,这位著名酷吏升任山东巡抚,为山东义和团爆发点了最后一把火。

在仇洋排外的毓贤看来,拳民们“其心可嘉,民气可用”,亲自将义和拳、大刀会等组织统一更名为“义和团”,正式将其认证为爱国组织,并让义和团打出“毓”字旗号。

毓贤自称:“义和团魁首有二,一为鉴帅(前任山东巡抚李秉衡),其二即我是也。”

在洋人的强烈抗议下,1899年11月,清廷将毓贤明降暗升,由山东调入北京。

毓贤入京后,向保守派的端郡王载漪、庄亲王载勋、大学士刚毅等人强烈推荐义和团,并引起了慈禧关注。

此后,义和团运动由山东迅速发展到直隶,整个华北大地上,中国历史上你能想到的怪力乱神都下凡了。

义和团大师兄、二师兄四处设坛做法,“升黄表,焚香烟,请来各洞众神仙”,从玉皇大帝、王母娘娘、孙悟空到关二爷、赵子龙……

这些土生土长的“中国队长”是来拯救大清的,准备横扫美国队长、蜘蛛侠、钢铁侠、超级赛亚人、奥特曼,干翻美帝、英帝、法帝、德帝、日帝等11帝。

他们扒铁路,掐电线,烧教堂,捣药店,凡是沾“洋”的东西都该毁,凡是沾“洋”的人都该杀,别说信教的,连戴眼镜的学生都被视为“二毛子”该杀。

时间进入1900年,农历庚子年春夏之交,眼见局势日益混乱,西方强烈要求清廷干预,恢复秩序。

如何看待义和团,清廷官员分成明显两派:一派认为是祸国殃民的“拳匪”,主张镇压;一派认为扶清灭洋“民气可嘉”,应该抚慰。

此时,因废黜光绪遭列强反对未果,慈禧太后痛恨外国势力干涉内政,也想利用“爱国群众”找洋人出气。

于是,慈禧派军机大臣兼顺天府尹赵舒翘到涿州,调查义和团“刀枪不入”真假。

作为一个受过良好教育,有见识的官员,仅用了一天时间,赵舒翘就明白这些都是魔术一类的骗人把戏。

但刚毅、载漪等实权人物都力主义和团“神功可恃”,不断给赵舒翘施加压力。

赵舒翘也明白慈禧本人倾向于利用义和团来灭洋,于是他回京复命不敢讲真话,又不敢完全撒谎,只好含糊其辞,不敢明确表态,只是在慈禧面前表演义和团如何“发功”。

在刚毅等人影响下,慈禧认为赵舒翘的调查结果是义和团“可恃”,并下定决心。

在准备与西方列强开战前,清廷多次召开御前会议商量对策,主战派与主和派展开了激烈辩论。

总理衙门大臣兼工部左侍郎许景澄,曾在法、德、奥、荷、俄任驻外公使多年,是一个懂世界、有见识的外交家。

他强烈反对利用义和团攻打外国使馆,声泪俱下地痛陈开战严重后果:

“闹教堂伤害教士的交涉,过去办过。至于杀使臣,烧使馆,即使国际上亦罕见此种成案,不得不格外审慎。”

了解世界格局的光绪帝是反对开战的,但不敢明说。听了这番话,于是走下御座,拉着许景澄的手,两人痛哭起来。

慈禧大怒训斥说:“这算什么体统?”光绪才放开许景澄的手。

此外,内阁学士联元也说:“如与各国宣战,恐将来洋兵杀入京城,必致鸡犬不留。”

此言一出,立即遭到主战派大臣痛斥。

慈禧已决心开战,遂将敢于直言、反对开战的五位大臣许景澄、袁昶、立山、联元、徐用仪处死。

开战的结果,义和团作鸟兽散,八国联军打进北京。慈禧、光绪西逃途中下令镇压义和团,与西方乞和。

一年后,清廷为许景澄等五人平反,称之为“庚子五忠”。

1901年9月,清政府与列强签订《辛丑条约》,赔款白银四亿五千万两,每个国民人均赔款一两,以示侮辱。

慈禧为什么如此坚定地要和列强决战呢?

在几年前一部影响很大的电视剧中,有一个很经典的情节,慈禧看了义和团法术后说:

“刚才看到的那些个鬼把戏全是假的,骗不了我,可那一条条精壮的汉子是真的,若是不能善加利用可不得了,那可就是洪水猛兽啊!”

虽然这一对白很精彩,但却与历史的真实差距甚远。


大清1900:老佛爷的最后一战

“在其他重大历史关头,慈禧都像一个老练的政治家而非女人,但唯独在庚子事件上像一个失去理智的女人。”有历史学者如此评价。

慈禧失去理智的根本原因在于:各种渠道传来的西方要求她“归政”光绪的假消息,触及了她的底线。

青年丧夫(咸丰),中年丧子(同治),年逾花甲的慈禧只剩下权力了,想让老佛爷交出唯一的东西,这是万万不能容忍的。

为了权力,老佛爷不惜对全世界宣战,何况还有刀枪不入的“爱国群众”支持呢?

所以,看似清醒的主和派没有参透老佛爷的心思,虽讲的句句真话,但却戳到痛处,自然难逃一个“死”字。

同样,忽悠老佛爷相信“刀枪不入”的主战派,也就是比主和派晚死一年而已。

八国联军打进北京,西方列强要求惩办支持义和团的“祸首”再议和,并开出了上百人的官员名单。

清廷将支持义和团的主战大臣处斩的处斩,流放的流放,赵舒翘作为“祸首”之一被赐自尽。

“义和团之父”毓贤被即行正法,刚毅被判斩立决(此前已病死),庄亲王载勋被赐自尽,端郡王载漪、辅国公载澜发配新疆。

庚子年一系重大事件对晚清是致命的一击,被称为“庚子国难”。

按历史教科书上的说法是:“标志着中国已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如此惨重的灾难,慈禧将责任完全推给了“诸王大臣”,在上谕中说:

“追思肇祸之始,实由诸王大臣等昏谬无知,嚣张跋扈,深信邪术,挟制朝廷……是诸王大臣等,信邪纵匪,上危宗社,下祸黎元,自问当得何罪。”

换句话说,老佛爷总是英明伟大的,至于臣子嘛,“戴上金箍儿,别怕死别颤抖,背黑锅你来,送死你去,拼全力为大清,牺牲也值得!”


大清1900:老佛爷的最后一战

在向左向右都是死的庚子危机中,也有跳出死局的聪明人,比如河南人袁世凯。

1899年11月,40岁的袁世凯接任“义和团之父”毓贤任山东巡抚。

与愚昧的毓贤不同,袁世凯是经过大风大浪的人,波诡云谲的朝鲜政局,瞬息万变的戊戌政变,他都游刃有余,但如何应对义和团却不轻松。

当时,老佛爷虽然没有明确表态,但朝中的王公亲贵却大多认为义和团“忠勇爱国”,可以加以利用。

但如果像毓贤一样公开支持义和团,不仅洋人不答应,社会秩序也会陷入混乱,山东巡抚位置一样难保。

袁大头是人精,很快就找到了应对义和团的方法。

义和团不是说自己刀枪不入吗?

那好,摆下宴席盛情款待,酒足饭饱后,大师兄头脑发热,吹嘘刀枪不入的神迹,正中老袁下怀。

老袁一边说着“中中中”,一边拿来洋枪当场验证,砰砰砰,一枪一个透心凉,大师兄升天了。剩下的兄弟在山东没法混了,纷纷转直隶境内活动。

这样的处理不得罪老佛爷:我对义和团很尊重啊?请他们喝酒吃饭,而且还现场验证了他们的“神功”。

这样的处理也不得罪洋人:我对义和团没有支持啊?他们自己吓跑了,在我境内你们是安全的,你懂的。

1900年6月,清朝对西方国家宣战后,袁世凯立即玩起了“高级黑”:你丫不是刀枪不入吗,现在洋人来了,赶紧上前线扶清灭洋啊!

在袁的授意下,山东各州县纷纷贴出告示,呼吁义和团北上勤王,保卫老佛爷,不准逗留山东,称:

“洋人罪大恶极,无不立见消亡,谕尔拳民义勇,均各效命疆场。”

“速赴前敌助战,毋得羁留故乡。”

然后,袁世凯把留在山东的一概称为“黑团”“乱民”,正牌的爱国者都到前线去了,留下来的当然是冒牌的,统统死啦死啦的。

历史的吊诡之处在于,正是由于袁世凯的软硬两手,义和团在山东无法立足,才进入华北及北京,掀起了耗尽大清气数的群众运动新高潮。

从这个意义上说,在“辛亥革命”十一年前,大清掘墓人袁世凯就已经在挖坑了。



本公号作者新书由三联书店出版

该书以汉匈百年战争为切入点,着重反思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和重农抑商的国家发展模式对西汉王朝盛衰的深刻影响,并与同时代发展的古罗马进行相应的横向对比,力图还原一个更接近历史真实的汉武帝时代和汉匈战争。


大清1900:老佛爷的最后一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