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鸿门宴后为何不杀项伯?

T0评说


项伯无疑是鸿门宴上最大的叛徒。因为他事前和刘邦勾三搭四,和刘邦结为亲家,同时接受了刘邦的贿赂。因此在鸿门宴上极力阻止项庄杀刘邦,用自己的身体挡住项庄剑的去路,把刘邦护在身后,致使项庄没能杀掉刘邦。

躲过鸿门宴一劫的刘邦,最终做大,并打败项羽,坐拥天下。

(项伯剧照)

我们知道,古代最讨厌的人就是叛变行为,对叛徒也绝不会心慈手软。刘邦的将领曹无伤叛变刘邦,向项羽传递情报,刘邦在鸿门宴后,第一件事就是杀掉曹无伤。

但是项羽明知道项伯是叛徒,为什么在鸿门宴之后,并没有处理他呢?别说处理,哪怕责备他一下也没有。此后还依然对他重用有加,直到最终项羽战败自杀后,项伯投降了刘邦,被刘邦封为射阳侯。

有人说,可能项羽并不知道项伯当了叛徒的事情。事实上是不对的,项羽非常清楚。首先,在鸿门宴上,项伯不断用身体挡在刘邦前面,阻止项庄杀刘邦,这其实已经是叛徒行为了,项羽应该能够分辨出这一点的。其次,事实上,在鸿门宴发生之前,项伯已经在项羽面前,给刘邦求过情了。《史记》曾记载:“会项伯欲活张良,夜往见良,因以文谕项羽,项羽乃止。”就是说,项伯为了把张良保全下来,晚上去见张良,回来后就去找项羽说了一阵。

(项羽剧照)

项伯对项羽说的自然是刘邦的好话。项伯的这种行为,难道项羽不怀疑他是叛徒的行为吗?项伯与刘邦结为亲家,以及接受刘邦贿赂的事情,虽然项羽可能当时并不知道,但后来他肯定是知道的。他知道以后,尤其是后来他多次被刘邦打败以后,他肯定会后悔当初没有听从范增的建议,把刘邦留了下来。在那种情况下,他一定又会想到,都是项伯当年为刘邦说情。如果项伯不说情,自己一定就把刘邦杀了,也没有这后面的麻烦。照理说,他那时候肯定会埋怨项伯。

但是他没有,最后九江王英布叛变他,投奔刘邦的时候,他还派项伯去杀掉英布的妻儿老小。

项羽不能容忍英布的叛变行为,为什么却能够容忍项伯的叛变行为呢?

我认为,项羽之所以最终没有杀掉叛变的项伯,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其一,政治头脑不清醒。

政治本身就是一种权力斗争。有个伟人说过,政治问题,就是要分清楚谁是我们的朋友,谁是我们的敌人。可是,项羽在整个征战过程中,一直分不清楚谁是朋友谁是敌人。巨鹿之战后,他坑杀了二十万降卒,却把三个秦将封为王。可以说,根本就是把敌人和朋友搞反了。范增是最忠心拥护他的人,刘邦显然是两面三刀的那个,他却撵走了范增,原谅了刘邦。在鸿门宴上,樊哙冲进去要和他拼命,他却不明白樊哙是为了保护刘邦,反而称他为壮士,给他赏赐。

分不清楚朋友和敌人,因此,就不认为项伯的行为是投敌,是叛徒行为。

(刘邦剧照)

其二,项羽过于自大。

项羽一直觉得自己很不错,所有人都不是他的对手。因此,他把天下诸侯都不放在眼里。只要诸侯口头上拥护他,他就不再在乎这些诸侯。

章邯等秦将投降了他,他立刻就封他们为王。说起来,他封秦将为王也没错,可以借此收买秦国军队里的人心。但是他却又坑杀了20万降卒,显然并不是为了收买人心,仅仅是因为章邯等人投降了他,顺从了他罢了。

项羽不把众人放在眼里,最明显的事例是他大封诸侯。如果他重视别人,绝对不会这样做,一定会像刘邦杀功臣那样,把这些诸侯全部消灭。

在鸿门宴之前,刘邦对项羽委曲求全,表达了尊重,因此,项羽就觉得刘邦算不得什么,杀不杀都无所谓。就算是留着,这些人也不会对他构成威胁。因此,项伯是不是和刘邦勾三搭四,他也满不在乎,没有认为项伯是叛徒行为。

三、项羽碍于亲情。

在项羽那里,是没有什么制度的。我们也没有看到过项羽制定规章制度的记载。项羽因为没有制度,因此处理事情,一切都仅凭他个人的好恶。

项伯因为是他的叔父,因此,就算项伯是叛变行为,他也觉得无伤大雅。或者本身也想要处理叔父,但是碍于亲情,最终也就算了。

总之,项羽政治上不成熟,意气用事,因此做了很多让人觉得好笑的事情。最终,这也招致了他失败的命运。


张生全精彩历史


决策都是项羽做出的 项伯做个顺水人情而已 当时天下诸侯有一大堆 刘邦并非最重要的敌人

最后的史实也是齐地先反 刘邦前期根本威胁不到项羽。

其二,鸿门宴里最重要的人物,其实是张良,以及张良所代表的韩国。

项伯一开始根本不认识刘邦,夜奔沛营就是想把张良救走,因为张良救过他的命,作人要讲义气。

但张良不走,还强留项伯见了刘邦,刘邦当时就和项伯结了亲家。刘邦问怎么才能让项羽息怒呢?项伯说你们明天带着礼物亲自去见项羽求饶吧。

这就是鸿门宴的起因,人家项羽压根就没请刘邦来,实际昨天晚上还下令说早上就发兵灭了刘邦。项伯认为刘邦会立马全军覆没,这才去救张良。


所以项伯身蔽沛公,完全是无奈之举:刘邦是他请来的,他相当于是中间的保人,不管谁杀了刘邦,都会被算成是他项伯把刘邦骗进来给杀了。本来救人,成了害人。这就不仗义了。

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这段话不是没有意义的废话。南面为主,东西为客,北面为臣。这个坐次的格局,是张良项伯作保,刘邦道歉称臣。而张良名义上是韩国国相,并不是刘邦的人。刘邦的人比如樊哙他们只能在外面侯着。

说到这里就能够想到项羽的心理了:杀刘邦要陷项伯不义,同时还要得罪张良,就等于得罪韩国,很可能会造成诸侯离心。这大概是他犹豫的主要原因。

刘邦此时根本是个小角色,项羽恨他主要是因为觉得他钻漏洞,摘桃子,老子带着子弟兵在巨鹿打生打死,全奸秦军章邯王离主力,你偷偷从南面入关,还想因此当关中王,可恨啊。

项羽这个人迷信武力,想杀刘邦,大军碾过去就得了,懒得搞这些手段。他灭不灭刘邦,根本就不是一个


项伯能左右的了的。只能是他自己的选择。


富士康一哥


要弄清鸿门宴后项羽为什么没有杀项伯,首先我们要搞清楚项伯是谁?鸿门宴前后项伯都干了什么?



史载,项伯是项羽最小的叔叔,不是堂叔、是亲叔叔!项伯和项羽的父亲是亲兄弟。至于是一母同胞还是同父异母,还真不好说。从年龄来看,很可能是同父异母。不管和项羽的父亲到底是不是一个妈,项伯是项羽的亲叔叔是不争的事实。而且,从现有史料看来,俩人的关系应该还非常不错。



那么,鸿门宴前后项伯到底干了什么?其实也没什么,项伯并没有卖身投靠刘邦,更加没有出卖项羽!作为项羽的亲叔叔,他放弃项羽、投奔刘邦是最不明智的决定,刘邦永远不可能给他“皇叔”之尊、甚至连裂土封王都不可能,不是吗?实际上,项伯仅仅是在鸿门宴之前给刘邦通风报信而已,不论真是为了救“好基友”张良,亦或仅仅是个理由,项伯并没有出卖项羽的任何机密给刘邦,更没有改换门庭、投入刘邦麾下之意,仅仅只是通风报信,仅此而已。可项伯是项羽的亲叔叔啊,他为什么要给刘邦、或者说张良通风报信呢?难道他想让刘邦取代项羽?怎么可能,除非项伯脑袋进水了……



个人认为,项伯之所以给刘邦通风报信,主要还是因为缺乏战略眼光,他还没有看到更深层次的东西。刘邦、项羽都是胸怀天下之人,谁也不可能真正容得下谁,任何合作实际上都是暂时性的。但是,项伯的眼光远没有那么超越。他看到的是:刘邦彼时仍然是项羽的下属,与项羽属于同一个阵营。而且,刘邦和项羽的实力根本不在一个数量级上,根本威胁不到项羽的地位。但是,项羽却听信了曹无伤之言,准备对“自己人”刘邦下手了。当然,这其中也包括项伯的“好基友”、刘邦的首席谋士张良。项伯给张良通风报言,项伯此举根本不是为了刘邦,为的依然是他的侄儿项羽,他不想项羽因为“听信谗言”而“自断股肱”。包括鸿门宴上项伯的表现,实际上也依然是为了维护项营内部的团结、避免内部自相残杀的发生。如果彼时的项伯知道日后刘邦会逼得项羽自刎乌江,恐怕决然不会如此,亲手杀了刘邦的心都有!



或许有人要说了,刘邦大败项羽之后可是给项伯封侯的,获得这样的礼遇,项伯不可能和刘邦没有暧昧!其实不然,刘邦大败项羽之后之所以给项伯较高的礼遇,恐怕并不是因为什么“救命之恩”,这不过就是一个由头而已。项伯作为彼时整个项氏家族地位最高、与刘邦关系相对最和谐者,在项羽自尽后无奈投降了刘邦。作为项氏家族的代表,刘邦礼遇项伯实际上还是变相延续了古代的“三恪”制度,他为的不是项伯,更多地是为了借此强调自身的合法性和正统性。选择其他人远不如项伯具有代表性,也不那么让人放心,不是吗?项伯是最佳人选。



既然项伯没有卖身投靠刘邦,项羽不杀他也就都能说得通了。首先,项伯是自己的亲叔叔,在另一位叔叔项梁去世后,项羽的父辈已经不多了,即便有、关系也没和项伯那么亲近。为了一点小事就把自己亲叔叔给杀了,项羽没有这个必要、也不想背负这个骂名。其次,项伯虽然的确给刘邦通风报信了,但是从内心而言,他为的还是项羽,是为了维护内部团结、避免自相残杀,这一点项羽恐怕也是知道的,又为什么要杀了项伯?其三,彼时的项羽与刘邦实力对比悬殊,刘邦还不是项羽的那道菜,项羽内心根本没有将刘邦视为竞争对手、想要刘邦的性命。无非就是听了樊於期的话之后,项羽心中有些不悦和不太放心,准备给刘邦一个下马威敲打敲打、让他摆正自己的位置,并借此给其他各路诸侯树立一个标杆、打打预防针罢了。彼时项羽的这个目的基本上已经达到了,他又何必因为项伯通风报信而杀了项伯呢?



整个鸿门宴过程中,恐怕只有刘邦、项羽、张良、范增是明白人。但是,项羽显然过分低估了刘邦的野心和实力,根本没有将刘邦视为真正的对手,仅仅是给了他一个下马威并把他当成了给其他诸侯上眼药、打预防针的工具。项羽的目的已经达到,也就没有进一步处置刘邦了。否则,就算刘邦借尿遁又如何?项羽的几十万大军就在刘邦附近,彼时项羽灭掉刘邦只是时间问题,几乎没有任何疑问……但是,项羽并没有灭掉刘邦的打算,而项伯很可能就充当了这个放水的角色。个人甚至认为,项伯和项羽这对叔侄是在演双簧,项羽为的就是可进可退、收发自如,刻意让项伯给刘邦透了风以观察刘邦的反应来确定自己下一步该怎么办。如果真如此,那项羽就更没有杀了项伯的必要了。



事情已经过去了两千多年,历史又都是胜利者书写的,我们已然无法还原历史的真相。项伯为什么会给刘邦通风报信、项羽为什么没有杀了项伯……恐怕只有当事者自己知道了。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人的观点只是一家之言,文中如有谬误、不足,敬请海涵、指正,拜谢!


农民工歪说历史


脍炙人口的“鸿门宴”这个历史事件里项伯根本不是通敌,因为这时候项羽跟刘邦是敌人吗?刘邦先进关中进了咸阳,秦朝灭亡,按照先前的约定“先入关中者为王”刘邦已经是“关中王”,地盘儿是他的了,所以刘邦在函谷关阻挡项羽不算有错,项羽很恼火攻破函谷关就停下了,接着发生了“鸿门宴”。刘邦项羽真正撕破脸要你死我活的是“彭城之战”,刘邦被打的大崩溃一路狼狈逃命,怎么不再来一次“鸿门宴”哪?因为项羽必须要除掉刘邦了。“鸿门宴”是项羽的核心谋士那位“亚父”范增一心想杀刘邦,项羽此时对刘邦并无杀心,刘邦溜走了,项羽也没有穷追不舍,这不还分封刘邦去巴蜀当了“汉中王”。“鸿门宴”之前项伯去给张良报信应该是对形势大局判断的不准确,然而张良这位尖端大咖却分析判断准确,建议刘邦去见项羽,刘邦有惊无险,期间范增以“项庄舞剑,意在沛公”,项伯持剑与项庄对练,护住刘邦,就当着项羽的面,项羽也没吭声。因为鸿门是在项羽的军营里,要杀刘邦易如反掌,哪里用的着项庄磨磨唧唧?项伯的举动符合了项羽的心思,项羽当然不追究了


立志成虫


鸿门宴发生在公元前206年,秦朝都城咸阳郊外的鸿门。出席宴会的主要是项羽和刘邦,由项羽谋士范增筹划,目的是剪除刘邦这个潜在的对手。

刘邦称王关中,项羽大怒,要征讨刘邦。张良劝刘邦弃称王之念,把咸阳宫内东西原封不动送给项羽。个人猜测项羽又此放下要绞杀刘邦的念头。可范增认为刘邦必成大器,所以劝项羽设宴邀请刘邦,并设计杀了刘邦。可项伯把这个消息透露给张良(报答张良的恩情),张良依计而行,刘邦等人并准时赴宴。宴会上范增两次设计要杀刘邦,项羽默认,个人认为(能杀就杀,杀不了也没关系)。最终由于有项伯的阻止,刘邦安然而归。

刘邦平安归去,项伯有不少的功劳。那项羽为什么不杀项伯呢,毕竟项伯是自己阵营的,却把军事消息透露给张良。我们先分析下项羽为什么不杀刘邦,再谈谈他为什么不杀项伯。个人拙见:

1.项羽好的个性决定他不屑用这种手段杀了刘邦。项羽爱恨分明,为人光明磊落,不屑暗中使手段。他宁愿和刘邦战场一较高下,也不会主动用这种他认为不光彩的手段杀害刘邦。

2.项羽偏激刚愎自用,同时又兼有妇人之仁,让他难以用宴会这种方式杀害实力不如自己的刘邦。在他眼里,自己勇冠天下,扫荡无敌,刘邦实力远不如自己。只要刘邦示弱,他肯定不会痛下杀手。同时他的犹豫,不愿意配合范增的安排,犹豫之间导致失去了剪除刘邦的最好时机。

由此可见,连自己最大的敌手刘邦,项羽都不愿意用这样方式杀了,更何况项伯。所以,项羽不杀项伯的原因:1.项羽本身杀刘邦念头不强(刘邦退出关中,财富不动),项伯透露的消息再他看来无关紧要。2.项羽自认为杀刘邦容易,即使项伯透露消息,也不妨碍自己以后铲除刘邦。3.项伯是自己的叔叔,自己不忍下手(妇人之仁),怕名声不好。4.刘邦的事木已成舟,再追究项伯也没有用。

总之,项羽不杀项伯最根本原因是他本人的个性原因导致的!

谢谢大家指正!




争取向上


项羽鸿门宴后之所以不杀项伯,其归根到底是项羽当时并不想杀刘邦,项伯所做的与项羽所想的利益是一致的,自然就不可能杀项伯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

1、项羽之所以想杀刘邦,是因为曹无伤说刘邦“欲王关中”,这是项羽最不能忍受的。当初楚怀王约定的是“先入关中则王之”,项羽虽然并不想当关中王,但是他也不想自己落后。所以,他对刘邦先入关一直耿耿于怀,但是当项伯带回来刘邦并无意关中王,所得宝物不过是帮他项羽保管而已的时候,项羽的气也就顺了,自然也就不想杀刘邦了。

2、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而项伯出手,自然就是帮沛公解围了,但是项羽并未制止,这足以表明项羽当时的态度。刘邦死与不死,他是并不在意的。

3、如果项羽真的想对付刘邦,当时刘邦手里只有十万兵,而项羽则有四十万,项羽大可以在鸿门宴后直接就杀过去,刘邦又哪里挡得住项羽的攻击。但是,项羽并没有这么做,只能说明项羽已经无意对付刘邦了。

项伯的出发点

项伯身为项羽的叔叔为什么看起来处处向着刘邦呢?是不是很令人费解?

其实,把视角放大一些,这就不是问题了。

当时的项羽是代替了宋义的上将军,此外,还是长安侯,号为鲁公。

而刘邦则是武安侯,砀郡长。

最初宋义是北路总指挥(后来被项羽所替代),刘邦则是西路总指挥,但是实际上刘邦的官职是没有项羽大的,所以才有后来鸿门宴时刘邦以下级向上级请罪的意思,也不难理解项羽杀宋义的举动。

而项伯则是楚国的左尹,即令尹(相当于秦汉时的丞相)下面的左丞相,官职看起来还是比较高的,但是实际上应该是在项羽之下的。

在项伯看来,无论是项羽也好,刘邦也罢,都是楚国的将领,打的都是楚秦战争。只要保证项羽应得的利益,项伯并不希望楚国内部发生争斗,毕竟他们都是楚怀王手下的将领。


可见,项伯并未如范增一样有争天下之心,而通过后来项羽的表现,也能看出来,项羽其实想要的也并不是天下尽归他手,而是,只要你们都听我的,大家都好好的就行,至于这些诸侯王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做些啥,项羽是并不在意的。

只可惜,项羽忽视的了人心,事态的发展并未如他所愿而已。


水一白聊历史


这看似是个简单问题,但要想解释清楚,怕要费些口舌。

那就先从项羽到底是个啥样的人说起吧。

毛主席的在《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中,有这么一句“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就已经旗帜鲜明的为项羽定了调,其不过就是一沽名钓誉之人罢了。

这从其自封“西楚霸王”的名号,也可见一斑。

霸王,看似霸气,其实充其量也就是成就霸业,而非帝业也。

说白了,项羽的最高理想,就是想当个江湖大哥,就像战国七雄争霸时一样,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恢复楚国的霸主地位,心里根本就不稀罕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的什么关中王,不论你什么王,也没有霸王这名头响亮。

这是项羽对其身份定位方面的沽名钓誉。但也因为他骨子里想当老大,所以就有一腔义薄云天的血性!当然也有恩威有加的慈性。

韩信曾这么评价项羽,“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一个“力拔山兮气盖世”顶天立地的汉子,竟然会见人有病,便泪水汪汪的跟人分食,可见项羽不但是性情中人,还真的有点妇人之仁。

现在大致了解了项羽其人,那么就要分析一下鸿门宴了!

其起始原因是,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这里项羽为什么要大怒,是怒刘邦抢了头功,盖了他的风头了吗?显然不可能,第一因为前面说了,项羽不会在乎一个关中王的,二是因为怀王曾与诸侯约定“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若不顾约定,起而伐之,实为不义。

那么项羽怒从何来?

看曹无伤所言,“使子婴为相”,子婴是谁?大秦的皇上啊,这是搞那样,我等那边刚与秦军破釜沉舟背水一战,这边你刘邦居然和秦人友好相处沆瀣一气了,这是要与咱势不两立啊!凡是与敌为友者皆为敌,必须消灭你!

迫在眉睫,第二天早饭罢,就要攻打刘邦。

这就使得项伯不得不出场。

项伯对项羽说,“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羽听后的反应是微微颔首。不义的罪名可不能担呀!

第二天,刘邦一行前来赔不是,眼见刘邦的诚惶诚恐低眉顺眼的臣服样子,再加上樊哙的谴责,这都证明刘邦并无二心,百战百胜不为上,不战而屈人之兵最为高,既然刘邦依然把自己看作大哥,那他就是自家小弟,对付兄弟再在宴会上使用下作手段,太不够意思了!

项羽已经没有要杀刘邦的念头了!即便要杀,也不会在这鸿门宴上,太小人行径了,他日兵戎相见,为时不晚。

既然没有杀人心,项庄舞剑徒添乱,如果没有项伯跳出来,与他共舞,那么很有可能,项羽也会喝退项庄。

如此看来,项伯帮着刘邦,在当时,项羽不但不怪,而且还心暗许之呢!

所以,这项羽鸿门宴后不杀项伯的问题,也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七斗


项羽没有杀“泄露军机”的项伯充分表明了其政治上的幼稚。假如项羽能明白这一点,基本上后面就没有刘邦什么事了。

项伯是项氏集团项梁之后的掌权人物。身居高位,身份特殊。鸿门宴前一天夜里,私见张良并泄露了项羽的最高军事机密: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鸿门宴中,又挺身而出化解了“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险境,使刘邦成功脱身。那么,鸿门宴后项羽为什么不杀了项伯?原因如下:

项羽并无心要杀刘邦。

这是最重要的原因。“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的命令是范增看出了刘邦“龙行虎步,志不在小”建议项羽消灭刘邦所发布的,但是项羽内心并没有真心要杀刘邦。真想杀刘邦还用等明天吗?还有鸿门宴上范增连续使眼色让项羽杀掉刘邦,项羽一直不下决心。项羽也许是从心底就没有把刘邦放在眼里,也许还顾及一点“义气”想给刘邦一次解释的机会。正好,项伯私见张良回来,跟他说刘邦从来没有称王称霸的想法,之所以把住关口是防止其他诸侯进关。刘邦早已派人把财宝打包好,就等待项羽你来了处理。你想项羽听到这些话估计都想谢谢这位叔叔了,如果不是这个叔叔差点害了一个好人,哪里还能杀害叔叔项伯?


项羽任人唯亲的性格

项伯是项羽的叔叔。项羽从小跟随叔父项梁长大,项梁死后,项伯成了项羽的精神寄托。可以说,项伯包括整个项氏族人都能得到项羽的充分信任。不像外姓,比如范增、钟离昧等人被陈平略施小计就成功离间。所以,纵有过错,项羽也不会加罪于项伯。这也充分显示了项羽的“短板”。

项伯,也许是一个“义士”,也有可能是一个“投机倒把”者。大家有什么想法?


小刘解读


鸿门宴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宴会之一,宴会上杀机四伏、危险丛生,但也是间接促成楚汉战争项羽败亡、刘邦胜利的重要原因。在鸿门宴中项伯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正是他暗中反水,才让刘邦转危为安。刘邦逃走后,项羽也没有就项伯在宴会上维护刘邦进行追究,其原因在于:


1.在项羽的心目中举办鸿门宴的目的不是要趁机杀死刘邦,而是刘邦向自己谢罪宴。因为刘邦抢先进入关中,派兵把守函谷关,想要在关中称王,激怒了项羽。项羽做出进攻刘邦的决定。项伯为了救好朋友张良,暗中跑到刘邦军营,将这件事告诉张良。张良带着项伯见刘邦。刘邦三言两语就说服项伯,并给项伯许诺为儿女亲家,成功收买项伯。项伯连夜赶回去,给刘邦做说客,项羽解释,并对项羽说“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对项伯的說辞,项羽的反应是“许诺”。答应了项伯在刘邦谢罪时,好好对待刘邦。




2.在鸿门宴上杀死刘邦的决定是范增下的,而不是项羽。在取消消灭刘邦命令是没有与范增商量的,刘邦来谢罪,在范增看来,正是不费一兵一卒,消灭刘邦的最好时机,于是他在宴会上,“数目项王,举所配玉玦以示之者三”,多次暗示项羽,但此时项羽心里已经打消了消灭刘邦的念头,假装没有看见。范增不得不自己出去,把项庄招来,让他接舞剑之机,杀死刘邦。可见,项庄舞剑并没有经过项羽同意。而此时项伯与项羽的心思是一致的,就是厚遇刘邦。因此,在项羽看来项伯维护刘邦,不是违反自己意图,而是更好地执行了自己会前定下厚遇刘邦的决定,自然会后不会追究项伯。



3.项羽对项氏族人的过度宽容。项伯是项羽的小叔父,但是任项羽的左尹,相当于项羽的左丞相。项羽对他可谓过度的信任。大战在即,项伯私自跑到对方军营,泄露重大军事机密,回来后就帮敌人说话,项羽居然不问缘由,不予追查,事后,除了在鸿门宴上保护刘邦,还有分封的时候帮刘邦把汉中之地要到手里,劝项羽放掉吕后和刘太公,可以说处处维护刘邦。但即使这样项羽仍然不怀疑项伯。而范增、钟离昧等外姓,却很容易被刘邦离间,结果范增愤而离开,钟离昧被疏远,项羽成了孤家寡人。而项伯最后被刘邦封侯,并赐姓刘。


一壶清茗品春秋


我以前写过一篇文章,专门讨论鸿门宴的真实性,我的结论是,鸿门宴是有的,只不过没有太史公写得那么凶险,只不过是刘邦作为下属,项羽入关后,刘邦去向项羽汇报工作,项羽就设宴进行了款待,项伯是刘邦和项羽两个集团的协调人,谈不上泄露什么军事机密,什么通敌、保敌,所以,项羽没理由杀他。


历史上究竟有没有鸿门宴?

衣赐履按:鸿门宴是太史公最精彩的篇章之一,两千年来,广为传颂,妇孺皆知。但细读之下,鸿门宴疑窦丛生,似乎颇不合常理,让我们摆一摆哈。

前206年,十一月,刘邦从咸阳回到灞上屯驻,有人劝刘邦说,关中富足天下,地势险要,听说项羽封章邯为雍王,就是想让他占据关中,如果章邯来了,您上哪儿呆去啊?不如火速派兵把守函谷关,阻止各诸侯入关,然后征召战士,巩固实力,严阵以待。

刘邦觉得有理,依计行事。

衣赐履说:出主意的是谁,太史公没说,也许是不知道,也许是要替什么人遮掩吧,呵呵。

不久,项羽到达函谷关,发现关门紧闭,这才听说刘邦已经平定了关中,勃然大怒,立即派英布等人攻破了函谷关。十二月,项羽进军至戏水(源自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南骊山山麓,向北注入渭水)。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暗中通报项羽说,刘邦想要在关中称王,任秦王嬴婴为相,金银财宝搜括无数,很快就要请求加封。项羽怒不可遏,当即下令士卒饱餐一顿,打算次日一早攻击刘邦。

衣赐履说:英布秒杀函谷关,看来战斗指数确实高。不过,既然刘邦退出咸阳驻军灞上,本就为了等待项羽入关,为什么又派兵驻守阻止诸侯入关呢?存疑。

此时,项羽拥兵四十万,号称百万大军,驻扎在骊邑(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鸿门坂(临潼区东北,后世称项王营)。刘邦拥兵十万,号称二十万,驻军灞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两地航空距离二十公里)。

范增对项羽说,刘邦入关之前,贪财好色。而入关之后,既不搜取财物,也没抢夺秦宫女色,这说明他志向不小哇啊。我让人观看天象,刘邦所在之处,上空有龙虎气象,五彩祥瑞,这是天子之气啊!如不及时消灭他,恐有后患。

楚军左尹(左军司令)项伯,是项羽的叔父,与张良交情深厚,听说项羽要攻击刘邦,连夜飞马赶到刘邦军中,找到张良,叫张良同他一起离开避祸。张良说,我奉韩王之命陪沛公入关,如今沛公有难,我却独自逃脱,这样不义的事我做不来,还是得向他报告。

于是,张良进去将项伯所说报告刘邦。刘邦大惊失色。

张良说,老大,你估计咱的兵力挡得住项羽吗?

刘邦沉默了一会儿,说,打不过。怎么办?

张良说,请让我去告诉项伯,说您绝不敢背叛项羽。

刘邦说,你怎么认识项伯的?

张良说,嬴政在位的时候,我们就认识,他有一次杀了人,正好被我救了。现在事情紧急,所以他来提醒我。

刘邦说,你与他谁大谁小?

张良说,他比我大。

刘邦说,你快请他进来,我以兄长之礼待他。

衣赐履说:刘邦实在高明,他比张良大六七岁,年龄恐怕比项伯要大,但立即决定以兄长事项伯,一方面表现出对项伯的尊重,要知道理论上刘邦现在是要封王的,项伯不过是将而已;另一方面,给足了张良面子,意为,你哥就是我哥,你和我是亲兄弟,让人心里多受用啊。

张良出去连拉带拽硬把项伯请了进来。刘邦已倒好酒,双手捧杯向项伯敬酒,然后与项伯结为儿女亲家,说,我进入关中,秋毫无犯,只是收集档案,封存府库,就等着项羽将军前来接收。之所以派将领把守函谷关,是为了防备盗贼和突发情况。我日夜盼着项羽将军驾临,岂敢谋反啊!望您能把我的一片诚心反映给项羽将军(按照英布攻打函谷关的轻松写意,感觉刘邦这里说的是实话)。

项伯虽然很为难,但刘邦现在已经是亲家了,只好答应,叮嘱刘邦说,你明日一定要早早前来晋见啊。

刘邦说,大哥你放心,那是必须的。

商议完毕,项伯赶回楚军大营,把刘邦的意思报告给项羽,同时劝项羽说,要不是刘邦先攻下关中,你怎么能顺利到此?他有大功而你攻击,此为不义,还是好好待他吧。

项羽表示同意。

衣赐履说:刘邦的危机公关能力真是一流,一下子就把项伯拉到自己这边了,而且还成了亲戚!如此,对项伯而言,不管刘邦项羽哪边势力大,他都能有好处(事实上,项羽兵败之后,项伯封侯,赐姓刘)。如果项羽确实要打刘邦,且是为了夺天下而打,他可位列枭雄;但如果只是听了曹无伤一句话,就要打刘邦,则只是一莽夫而已。此处,我不解的是,项伯就算是项羽的亲叔,但私底下把重大军事秘密直接泄露给对方,这是死罪啊!然而,项羽像没事儿人似的,就这么同意了!这是什么道理?理论上,就算不斩了项伯,也得先关起来吊打一顿。

第二天一早,刘邦带领一百多随从人员到鸿门来见项羽,道歉说,我与将军您合力攻秦,您在黄河以北作战,我则在黄河以南,我能够先入关中,实在是自己也没想到。如今有小人搬弄是非,使您和我之间产生了隔阂。

项羽说,这是您的左司马曹无伤散布的流言,不然的话,我何至于如此啊!(明显地推卸责任,就跟小孩子犯了错误,家长要打,小孩子就会说,这坏事不是我干的,是隔壁小明干的。)

项羽于是宴请刘邦。筵席上,范增频频向项羽递眼色,并三次举起他所佩带的玉玦(一种半圆环状的玉石饰物。玦读如决,意为决断)暗示项羽杀刘邦,项羽假装不懂,不作反应。范增便起身出去招呼项庄,对他说,项将军心慈手软,还是你进去给刘邦敬酒,敬完酒,你就请求表演舞剑,然后趁机击斩刘邦,不然的话,你们这些人都将成为刘邦的阶下囚了!项庄即入内为刘邦祝酒,敬完酒后,项庄说,军营之中没有什么娱乐活动,就请让我来为你们舞剑助兴吧。项羽说,好哇。项庄于是拔剑起舞。项伯知道项庄意图,也起身拔剑起舞,表示要和项庄来个双人舞,并时时用身子遮护刘邦,使得项庄无法行刺。

刘邦惊得一脑门子汗,张良见情况不妙,出门找到樊哙。

樊哙说,情况如何?

张良说,现在项庄名为舞剑助兴,其实是想刺杀沛公。

樊哙说,我靠!让我进去与他拼命!

樊哙随即带剑持盾闯入,站在大帐中间,怒视项羽。

项羽手按剑柄,上身前倾,说,他是什么人?

张良说,他叫樊哙,是沛公的陪车侍卫。

项羽说,真是一位壮士!赐酒!

左右给樊哙一坛酒,樊哙拜谢后,站起身一饮而尽。项羽说,再赐一条猪肘给他!樊哙将盾牌倒扣在地上,把猪肘搁在上面,拔出剑来边切边吃。

项羽说,壮士,还能再喝酒吗?

樊哙说,我连死都不怕,还怕喝酒吗?秦政有如虎狼,杀人唯恐不多,用刑唯恐不够,以致天下人纷纷反叛。怀王曾与各路将领约定,先入关中者封王。现在沛公最先击溃秦军,进入咸阳,秋毫不敢染指,就率军返回灞上等待您的到来。这样劳苦功高,您非但不予奖赏,还听信小人谗言,要杀有功之人。这是在重蹈秦朝灭亡的覆辙呀,我私下认为您的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

项羽无话可答,就说,坐吧。

樊哙于是在张良的身边坐下了。

一会儿功夫,密谋已定,刘邦起身如厕,樊哙紧紧跟随。

刘邦说,我现在出来,没有告辞,有些不好。

樊哙说,现在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情况危急,告辞个茄子啊!

于是开溜。鸿门与灞上相距四十里,刘邦撇下车马,独自骑马而行,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手拿武器,快步相随,经骊山下,取道芷阳(陕西省西安市东北),抄小路奔向灞上。留下张良,让他向项羽辞谢,并献上贵重礼物。刘邦临行前对张良说,从小路到灞上军营,只有二十里地,估计我差不多到军中时,你再进去。

张良就在帐外,估算刘邦已到军营,才进去向项羽告罪说,沛公不胜酒力,无法告辞,让我奉上白璧一双,呈献将军;玉斗一对,呈献亚父(范增,被尊亚父)。

项羽说,沛公现在哪里?

张良说,他听说您有要责备他的意思,心里害怕,先行躲避,应该已经回到军营了。

项羽接受了白璧,放在坐席上。范增把玉斗扔到地上,连劈数剑,击个粉碎,怒道,不长进的东西,怎么共谋大事!夺取你天下的,一定是刘邦,我们这些人眼看着都要成为他的囚徒了!

衣赐履说:这里最大的一个谜团就是,从鸿门到灞上,航空距离二十公里,即使按书中所说,也得有二十里,既是山路,不可能很快就到,至少得个把小时吧?项羽、范增能够巴巴地坐在大帐中等刘邦去上大号?这段时间,大帐中一个刘邦的手下都没有,难道项羽、范增和一帮手下自娱自乐,嗨得把刘邦给忘记了?另外,刘邦是在项羽四十万军队的军营中,居然没有令牌、出门卡什么的,说走就走了?居然没人向项羽报告?有过机关工作经验的人都知道,要是有领导来访,哪个单位不得派一堆人候着?要么伺候,要么盯着,倘若领导要上个茅房,至少俩人引到方便之所,卫生纸、洗手液、轰干机、干毛巾……那都得准备得妥妥的。这一点,古代军营和现代军营不会有本质的不同,无非是卫生纸换成厕筹罢了,呵呵,怎么可能让刘邦像逛菜市场似的就跑了?而项羽方面竟然没人知道!如果这个问题没有合理解释,太史公的鸿门宴殊难成立。

刘邦到达军中,立即诛杀曹无伤。

过了几天,项羽进咸阳,屠城。斩杀囚禁在牢里的秦王嬴婴,放火焚烧秦朝宫室,大火燃烧三个月不熄。大肆搜括金银财宝和美女,撤退东返,百姓大失所望。

衣赐履说:屠城、杀囚徒、放火、抢钱抢女人,这就是项羽。那么,究竟有没有鸿门宴?我琢磨着,鸿门宴是有的,但过程可能不是这样的。楚怀王芈心被尊为诸侯共主,的确是项梁、项羽叔侄两个扶持起来的,因此,当时的实际共主就是项羽。当项羽入函谷关时,刘邦当然得到消息。项羽驻扎鸿门时,刘邦自然也是第一时间就收到讯息(如果这点儿情报都掌握不了,还打什么仗啊)。此时,刘邦和项羽还是一伙儿的,且在此之前他们从来没有发生过冲突,甚至还结拜过兄弟。虽然刘邦的年龄都可以做项羽的父亲了,但是项羽势力大,刘邦作为下属(此时刘邦是武安侯,项羽是鲁公),还等着项羽给他封王呢,得到项羽到来的消息,带人亲自去鸿门慰问劳军是件极为正常的事,难不成还等着项羽来拜会他吗?于是,刘邦到项羽军营汇报工作并劳军,项羽设宴接待,双方喝了一回,刘邦就带人回去了。这应该是鸿门宴最可能的方式。至于项伯,则可能是双方接洽时项羽方的联络负责人,刘邦与其见面之后,边喝茶边聊天,得知你家公子我家小姐年龄相当,于是结为亲家,顺理成章。总比第二天可能打仗、大半夜的急匆匆就订了儿女亲家来得合理。在这件事上,刘邦深谋远虑,算是在项羽身边安插了一个卧底。事实上,从后面的发展来看,项伯的话,项羽还是听的,一次是刘邦委托项伯,要求管辖汉中郡全郡,项羽批准(后面我们会讲到);另一次是刘邦项羽正式打起来了,项羽要把刘邦的老爹煮了,被项伯阻止。如果项伯当初真的在鸿门宴前夜,私自泄露攻打刘邦的绝密情报,就算当时项羽没杀他,后来被刘邦打得七荤八素时,一想起要不是项伯这个叛徒,刘邦早就死在灞上,项羽不活剥了项伯才怪!哪里会对项伯言听计从呢?鸿门宴上其他惊险场面、精彩情节,恐怕大多都是有意无意的渲染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