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鴻門宴後為何不殺項伯?

T0評說


項伯無疑是鴻門宴上最大的叛徒。因為他事前和劉邦勾三搭四,和劉邦結為親家,同時接受了劉邦的賄賂。因此在鴻門宴上極力阻止項莊殺劉邦,用自己的身體擋住項莊劍的去路,把劉邦護在身後,致使項莊沒能殺掉劉邦。

躲過鴻門宴一劫的劉邦,最終做大,並打敗項羽,坐擁天下。

(項伯劇照)

我們知道,古代最討厭的人就是叛變行為,對叛徒也絕不會心慈手軟。劉邦的將領曹無傷叛變劉邦,向項羽傳遞情報,劉邦在鴻門宴後,第一件事就是殺掉曹無傷。

但是項羽明知道項伯是叛徒,為什麼在鴻門宴之後,並沒有處理他呢?別說處理,哪怕責備他一下也沒有。此後還依然對他重用有加,直到最終項羽戰敗自殺後,項伯投降了劉邦,被劉邦封為射陽侯。

有人說,可能項羽並不知道項伯當了叛徒的事情。事實上是不對的,項羽非常清楚。首先,在鴻門宴上,項伯不斷用身體擋在劉邦前面,阻止項莊殺劉邦,這其實已經是叛徒行為了,項羽應該能夠分辨出這一點的。其次,事實上,在鴻門宴發生之前,項伯已經在項羽面前,給劉邦求過情了。《史記》曾記載:“會項伯欲活張良,夜往見良,因以文諭項羽,項羽乃止。”就是說,項伯為了把張良保全下來,晚上去見張良,回來後就去找項羽說了一陣。

(項羽劇照)

項伯對項羽說的自然是劉邦的好話。項伯的這種行為,難道項羽不懷疑他是叛徒的行為嗎?項伯與劉邦結為親家,以及接受劉邦賄賂的事情,雖然項羽可能當時並不知道,但後來他肯定是知道的。他知道以後,尤其是後來他多次被劉邦打敗以後,他肯定會後悔當初沒有聽從范增的建議,把劉邦留了下來。在那種情況下,他一定又會想到,都是項伯當年為劉邦說情。如果項伯不說情,自己一定就把劉邦殺了,也沒有這後面的麻煩。照理說,他那時候肯定會埋怨項伯。

但是他沒有,最後九江王英布叛變他,投奔劉邦的時候,他還派項伯去殺掉英布的妻兒老小。

項羽不能容忍英布的叛變行為,為什麼卻能夠容忍項伯的叛變行為呢?

我認為,項羽之所以最終沒有殺掉叛變的項伯,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其一,政治頭腦不清醒。

政治本身就是一種權力鬥爭。有個偉人說過,政治問題,就是要分清楚誰是我們的朋友,誰是我們的敵人。可是,項羽在整個征戰過程中,一直分不清楚誰是朋友誰是敵人。鉅鹿之戰後,他坑殺了二十萬降卒,卻把三個秦將封為王。可以說,根本就是把敵人和朋友搞反了。范增是最忠心擁護他的人,劉邦顯然是兩面三刀的那個,他卻攆走了范增,原諒了劉邦。在鴻門宴上,樊噲衝進去要和他拼命,他卻不明白樊噲是為了保護劉邦,反而稱他為壯士,給他賞賜。

分不清楚朋友和敵人,因此,就不認為項伯的行為是投敵,是叛徒行為。

(劉邦劇照)

其二,項羽過於自大。

項羽一直覺得自己很不錯,所有人都不是他的對手。因此,他把天下諸侯都不放在眼裡。只要諸侯口頭上擁護他,他就不再在乎這些諸侯。

章邯等秦將投降了他,他立刻就封他們為王。說起來,他封秦將為王也沒錯,可以藉此收買秦國軍隊裡的人心。但是他卻又坑殺了20萬降卒,顯然並不是為了收買人心,僅僅是因為章邯等人投降了他,順從了他罷了。

項羽不把眾人放在眼裡,最明顯的事例是他大封諸侯。如果他重視別人,絕對不會這樣做,一定會像劉邦殺功臣那樣,把這些諸侯全部消滅。

在鴻門宴之前,劉邦對項羽委曲求全,表達了尊重,因此,項羽就覺得劉邦算不得什麼,殺不殺都無所謂。就算是留著,這些人也不會對他構成威脅。因此,項伯是不是和劉邦勾三搭四,他也滿不在乎,沒有認為項伯是叛徒行為。

三、項羽礙於親情。

在項羽那裡,是沒有什麼制度的。我們也沒有看到過項羽制定規章制度的記載。項羽因為沒有制度,因此處理事情,一切都僅憑他個人的好惡。

項伯因為是他的叔父,因此,就算項伯是叛變行為,他也覺得無傷大雅。或者本身也想要處理叔父,但是礙於親情,最終也就算了。

總之,項羽政治上不成熟,意氣用事,因此做了很多讓人覺得好笑的事情。最終,這也招致了他失敗的命運。


張生全精彩歷史


決策都是項羽做出的 項伯做個順水人情而已 當時天下諸侯有一大堆 劉邦並非最重要的敵人

最後的史實也是齊地先反 劉邦前期根本威脅不到項羽。

其二,鴻門宴裡最重要的人物,其實是張良,以及張良所代表的韓國。

項伯一開始根本不認識劉邦,夜奔沛營就是想把張良救走,因為張良救過他的命,作人要講義氣。

但張良不走,還強留項伯見了劉邦,劉邦當時就和項伯結了親家。劉邦問怎麼才能讓項羽息怒呢?項伯說你們明天帶著禮物親自去見項羽求饒吧。

這就是鴻門宴的起因,人家項羽壓根就沒請劉邦來,實際昨天晚上還下令說早上就發兵滅了劉邦。項伯認為劉邦會立馬全軍覆沒,這才去救張良。


所以項伯身蔽沛公,完全是無奈之舉:劉邦是他請來的,他相當於是中間的保人,不管誰殺了劉邦,都會被算成是他項伯把劉邦騙進來給殺了。本來救人,成了害人。這就不仗義了。

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這段話不是沒有意義的廢話。南面為主,東西為客,北面為臣。這個坐次的格局,是張良項伯作保,劉邦道歉稱臣。而張良名義上是韓國國相,並不是劉邦的人。劉邦的人比如樊噲他們只能在外面侯著。

說到這裡就能夠想到項羽的心理了:殺劉邦要陷項伯不義,同時還要得罪張良,就等於得罪韓國,很可能會造成諸侯離心。這大概是他猶豫的主要原因。

劉邦此時根本是個小角色,項羽恨他主要是因為覺得他鑽漏洞,摘桃子,老子帶著子弟兵在鉅鹿打生打死,全奸秦軍章邯王離主力,你偷偷從南面入關,還想因此當關中王,可恨啊。

項羽這個人迷信武力,想殺劉邦,大軍碾過去就得了,懶得搞這些手段。他滅不滅劉邦,根本就不是一個


項伯能左右的了的。只能是他自己的選擇。


富士康一哥


要弄清鴻門宴後項羽為什麼沒有殺項伯,首先我們要搞清楚項伯是誰?鴻門宴前後項伯都幹了什麼?



史載,項伯是項羽最小的叔叔,不是堂叔、是親叔叔!項伯和項羽的父親是親兄弟。至於是一母同胞還是同父異母,還真不好說。從年齡來看,很可能是同父異母。不管和項羽的父親到底是不是一個媽,項伯是項羽的親叔叔是不爭的事實。而且,從現有史料看來,倆人的關係應該還非常不錯。



那麼,鴻門宴前後項伯到底幹了什麼?其實也沒什麼,項伯並沒有賣身投靠劉邦,更加沒有出賣項羽!作為項羽的親叔叔,他放棄項羽、投奔劉邦是最不明智的決定,劉邦永遠不可能給他“皇叔”之尊、甚至連裂土封王都不可能,不是嗎?實際上,項伯僅僅是在鴻門宴之前給劉邦通風報信而已,不論真是為了救“好基友”張良,亦或僅僅是個理由,項伯並沒有出賣項羽的任何機密給劉邦,更沒有改換門庭、投入劉邦麾下之意,僅僅只是通風報信,僅此而已。可項伯是項羽的親叔叔啊,他為什麼要給劉邦、或者說張良通風報信呢?難道他想讓劉邦取代項羽?怎麼可能,除非項伯腦袋進水了……



個人認為,項伯之所以給劉邦通風報信,主要還是因為缺乏戰略眼光,他還沒有看到更深層次的東西。劉邦、項羽都是胸懷天下之人,誰也不可能真正容得下誰,任何合作實際上都是暫時性的。但是,項伯的眼光遠沒有那麼超越。他看到的是:劉邦彼時仍然是項羽的下屬,與項羽屬於同一個陣營。而且,劉邦和項羽的實力根本不在一個數量級上,根本威脅不到項羽的地位。但是,項羽卻聽信了曹無傷之言,準備對“自己人”劉邦下手了。當然,這其中也包括項伯的“好基友”、劉邦的首席謀士張良。項伯給張良通風報言,項伯此舉根本不是為了劉邦,為的依然是他的侄兒項羽,他不想項羽因為“聽信讒言”而“自斷股肱”。包括鴻門宴上項伯的表現,實際上也依然是為了維護項營內部的團結、避免內部自相殘殺的發生。如果彼時的項伯知道日後劉邦會逼得項羽自刎烏江,恐怕決然不會如此,親手殺了劉邦的心都有!



或許有人要說了,劉邦大敗項羽之後可是給項伯封侯的,獲得這樣的禮遇,項伯不可能和劉邦沒有曖昧!其實不然,劉邦大敗項羽之後之所以給項伯較高的禮遇,恐怕並不是因為什麼“救命之恩”,這不過就是一個由頭而已。項伯作為彼時整個項氏家族地位最高、與劉邦關係相對最和諧者,在項羽自盡後無奈投降了劉邦。作為項氏家族的代表,劉邦禮遇項伯實際上還是變相延續了古代的“三恪”制度,他為的不是項伯,更多地是為了藉此強調自身的合法性和正統性。選擇其他人遠不如項伯具有代表性,也不那麼讓人放心,不是嗎?項伯是最佳人選。



既然項伯沒有賣身投靠劉邦,項羽不殺他也就都能說得通了。首先,項伯是自己的親叔叔,在另一位叔叔項梁去世後,項羽的父輩已經不多了,即便有、關係也沒和項伯那麼親近。為了一點小事就把自己親叔叔給殺了,項羽沒有這個必要、也不想揹負這個罵名。其次,項伯雖然的確給劉邦通風報信了,但是從內心而言,他為的還是項羽,是為了維護內部團結、避免自相殘殺,這一點項羽恐怕也是知道的,又為什麼要殺了項伯?其三,彼時的項羽與劉邦實力對比懸殊,劉邦還不是項羽的那道菜,項羽內心根本沒有將劉邦視為競爭對手、想要劉邦的性命。無非就是聽了樊於期的話之後,項羽心中有些不悅和不太放心,準備給劉邦一個下馬威敲打敲打、讓他擺正自己的位置,並藉此給其他各路諸侯樹立一個標杆、打打預防針罷了。彼時項羽的這個目的基本上已經達到了,他又何必因為項伯通風報信而殺了項伯呢?



整個鴻門宴過程中,恐怕只有劉邦、項羽、張良、范增是明白人。但是,項羽顯然過分低估了劉邦的野心和實力,根本沒有將劉邦視為真正的對手,僅僅是給了他一個下馬威並把他當成了給其他諸侯上眼藥、打預防針的工具。項羽的目的已經達到,也就沒有進一步處置劉邦了。否則,就算劉邦借尿遁又如何?項羽的幾十萬大軍就在劉邦附近,彼時項羽滅掉劉邦只是時間問題,幾乎沒有任何疑問……但是,項羽並沒有滅掉劉邦的打算,而項伯很可能就充當了這個放水的角色。個人甚至認為,項伯和項羽這對叔侄是在演雙簧,項羽為的就是可進可退、收發自如,刻意讓項伯給劉邦透了風以觀察劉邦的反應來確定自己下一步該怎麼辦。如果真如此,那項羽就更沒有殺了項伯的必要了。



事情已經過去了兩千多年,歷史又都是勝利者書寫的,我們已然無法還原歷史的真相。項伯為什麼會給劉邦通風報信、項羽為什麼沒有殺了項伯……恐怕只有當事者自己知道了。正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本人的觀點只是一家之言,文中如有謬誤、不足,敬請海涵、指正,拜謝!


農民工歪說歷史


膾炙人口的“鴻門宴”這個歷史事件裡項伯根本不是通敵,因為這時候項羽跟劉邦是敵人嗎?劉邦先進關中進了咸陽,秦朝滅亡,按照先前的約定“先入關中者為王”劉邦已經是“關中王”,地盤兒是他的了,所以劉邦在函谷關阻擋項羽不算有錯,項羽很惱火攻破函谷關就停下了,接著發生了“鴻門宴”。劉邦項羽真正撕破臉要你死我活的是“彭城之戰”,劉邦被打的大崩潰一路狼狽逃命,怎麼不再來一次“鴻門宴”哪?因為項羽必須要除掉劉邦了。“鴻門宴”是項羽的核心謀士那位“亞父”范增一心想殺劉邦,項羽此時對劉邦並無殺心,劉邦溜走了,項羽也沒有窮追不捨,這不還分封劉邦去巴蜀當了“漢中王”。“鴻門宴”之前項伯去給張良報信應該是對形勢大局判斷的不準確,然而張良這位尖端大咖卻分析判斷準確,建議劉邦去見項羽,劉邦有驚無險,期間范增以“項莊舞劍,意在沛公”,項伯持劍與項莊對練,護住劉邦,就當著項羽的面,項羽也沒吭聲。因為鴻門是在項羽的軍營裡,要殺劉邦易如反掌,哪裡用的著項莊磨磨唧唧?項伯的舉動符合了項羽的心思,項羽當然不追究了


立志成蟲


鴻門宴發生在公元前206年,秦朝都城咸陽郊外的鴻門。出席宴會的主要是項羽和劉邦,由項羽謀士范增籌劃,目的是剪除劉邦這個潛在的對手。

劉邦稱王關中,項羽大怒,要征討劉邦。張良勸劉邦棄稱王之念,把咸陽宮內東西原封不動送給項羽。個人猜測項羽又此放下要絞殺劉邦的念頭。可范增認為劉邦必成大器,所以勸項羽設宴邀請劉邦,並設計殺了劉邦。可項伯把這個消息透露給張良(報答張良的恩情),張良依計而行,劉邦等人並準時赴宴。宴會上范增兩次設計要殺劉邦,項羽默認,個人認為(能殺就殺,殺不了也沒關係)。最終由於有項伯的阻止,劉邦安然而歸。

劉邦平安歸去,項伯有不少的功勞。那項羽為什麼不殺項伯呢,畢竟項伯是自己陣營的,卻把軍事消息透露給張良。我們先分析下項羽為什麼不殺劉邦,再談談他為什麼不殺項伯。個人拙見:

1.項羽好的個性決定他不屑用這種手段殺了劉邦。項羽愛恨分明,為人光明磊落,不屑暗中使手段。他寧願和劉邦戰場一較高下,也不會主動用這種他認為不光彩的手段殺害劉邦。

2.項羽偏激剛愎自用,同時又兼有婦人之仁,讓他難以用宴會這種方式殺害實力不如自己的劉邦。在他眼裡,自己勇冠天下,掃蕩無敵,劉邦實力遠不如自己。只要劉邦示弱,他肯定不會痛下殺手。同時他的猶豫,不願意配合范增的安排,猶豫之間導致失去了剪除劉邦的最好時機。

由此可見,連自己最大的敵手劉邦,項羽都不願意用這樣方式殺了,更何況項伯。所以,項羽不殺項伯的原因:1.項羽本身殺劉邦念頭不強(劉邦退出關中,財富不動),項伯透露的消息再他看來無關緊要。2.項羽自認為殺劉邦容易,即使項伯透露消息,也不妨礙自己以後剷除劉邦。3.項伯是自己的叔叔,自己不忍下手(婦人之仁),怕名聲不好。4.劉邦的事木已成舟,再追究項伯也沒有用。

總之,項羽不殺項伯最根本原因是他本人的個性原因導致的!

謝謝大家指正!




爭取向上


項羽鴻門宴後之所以不殺項伯,其歸根到底是項羽當時並不想殺劉邦,項伯所做的與項羽所想的利益是一致的,自然就不可能殺項伯了。

為什麼這麼說呢?

1、項羽之所以想殺劉邦,是因為曹無傷說劉邦“欲王關中”,這是項羽最不能忍受的。當初楚懷王約定的是“先入關中則王之”,項羽雖然並不想當關中王,但是他也不想自己落後。所以,他對劉邦先入關一直耿耿於懷,但是當項伯帶回來劉邦並無意關中王,所得寶物不過是幫他項羽保管而已的時候,項羽的氣也就順了,自然也就不想殺劉邦了。

2、項莊舞劍,意在沛公。而項伯出手,自然就是幫沛公解圍了,但是項羽並未制止,這足以表明項羽當時的態度。劉邦死與不死,他是並不在意的。

3、如果項羽真的想對付劉邦,當時劉邦手裡只有十萬兵,而項羽則有四十萬,項羽大可以在鴻門宴後直接就殺過去,劉邦又哪裡擋得住項羽的攻擊。但是,項羽並沒有這麼做,只能說明項羽已經無意對付劉邦了。

項伯的出發點

項伯身為項羽的叔叔為什麼看起來處處向著劉邦呢?是不是很令人費解?

其實,把視角放大一些,這就不是問題了。

當時的項羽是代替了宋義的上將軍,此外,還是長安侯,號為魯公。

而劉邦則是武安侯,碭郡長。

最初宋義是北路總指揮(後來被項羽所替代),劉邦則是西路總指揮,但是實際上劉邦的官職是沒有項羽大的,所以才有後來鴻門宴時劉邦以下級向上級請罪的意思,也不難理解項羽殺宋義的舉動。

而項伯則是楚國的左尹,即令尹(相當於秦漢時的丞相)下面的左丞相,官職看起來還是比較高的,但是實際上應該是在項羽之下的。

在項伯看來,無論是項羽也好,劉邦也罷,都是楚國的將領,打的都是楚秦戰爭。只要保證項羽應得的利益,項伯並不希望楚國內部發生爭鬥,畢竟他們都是楚懷王手下的將領。


可見,項伯並未如范增一樣有爭天下之心,而通過後來項羽的表現,也能看出來,項羽其實想要的也並不是天下盡歸他手,而是,只要你們都聽我的,大家都好好的就行,至於這些諸侯王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裡做些啥,項羽是並不在意的。

只可惜,項羽忽視的了人心,事態的發展並未如他所願而已。


水一白聊歷史


這看似是個簡單問題,但要想解釋清楚,怕要費些口舌。

那就先從項羽到底是個啥樣的人說起吧。

毛主席的在《七律,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中,有這麼一句“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就已經旗幟鮮明的為項羽定了調,其不過就是一沽名釣譽之人罷了。

這從其自封“西楚霸王”的名號,也可見一斑。

霸王,看似霸氣,其實充其量也就是成就霸業,而非帝業也。

說白了,項羽的最高理想,就是想當個江湖大哥,就像戰國七雄爭霸時一樣,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恢復楚國的霸主地位,心裡根本就不稀罕懷王與諸將約曰:‘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的什麼關中王,不論你什麼王,也沒有霸王這名頭響亮。

這是項羽對其身份定位方面的沽名釣譽。但也因為他骨子裡想當老大,所以就有一腔義薄雲天的血性!當然也有恩威有加的慈性。

韓信曾這麼評價項羽,“項王見人,恭敬慈愛,言語嘔嘔,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飲。”一個“力拔山兮氣蓋世”頂天立地的漢子,竟然會見人有病,便淚水汪汪的跟人分食,可見項羽不但是性情中人,還真的有點婦人之仁。

現在大致瞭解了項羽其人,那麼就要分析一下鴻門宴了!

其起始原因是,沛公左司馬曹無傷使人言於項羽曰:“沛公欲王關中,使子嬰為相,珍寶盡有之。”項羽大怒,曰:“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

這裡項羽為什麼要大怒,是怒劉邦搶了頭功,蓋了他的風頭了嗎?顯然不可能,第一因為前面說了,項羽不會在乎一個關中王的,二是因為懷王曾與諸侯約定“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今若不顧約定,起而伐之,實為不義。

那麼項羽怒從何來?

看曹無傷所言,“使子嬰為相”,子嬰是誰?大秦的皇上啊,這是搞那樣,我等那邊剛與秦軍破釜沉舟背水一戰,這邊你劉邦居然和秦人友好相處沆瀣一氣了,這是要與咱勢不兩立啊!凡是與敵為友者皆為敵,必須消滅你!

迫在眉睫,第二天早飯罷,就要攻打劉邦。

這就使得項伯不得不出場。

項伯對項羽說,“沛公不先破關中,公豈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不如因善遇之。”項羽聽後的反應是微微頷首。不義的罪名可不能擔呀!

第二天,劉邦一行前來賠不是,眼見劉邦的誠惶誠恐低眉順眼的臣服樣子,再加上樊噲的譴責,這都證明劉邦並無二心,百戰百勝不為上,不戰而屈人之兵最為高,既然劉邦依然把自己看作大哥,那他就是自家小弟,對付兄弟再在宴會上使用下作手段,太不夠意思了!

項羽已經沒有要殺劉邦的念頭了!即便要殺,也不會在這鴻門宴上,太小人行徑了,他日兵戎相見,為時不晚。

既然沒有殺人心,項莊舞劍徒添亂,如果沒有項伯跳出來,與他共舞,那麼很有可能,項羽也會喝退項莊。

如此看來,項伯幫著劉邦,在當時,項羽不但不怪,而且還心暗許之呢!

所以,這項羽鴻門宴後不殺項伯的問題,也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七鬥


項羽沒有殺“洩露軍機”的項伯充分表明了其政治上的幼稚。假如項羽能明白這一點,基本上後面就沒有劉邦什麼事了。

項伯是項氏集團項梁之後的掌權人物。身居高位,身份特殊。鴻門宴前一天夜裡,私見張良並洩露了項羽的最高軍事機密: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鴻門宴中,又挺身而出化解了“項莊舞劍,意在沛公”的險境,使劉邦成功脫身。那麼,鴻門宴後項羽為什麼不殺了項伯?原因如下:

項羽並無心要殺劉邦。

這是最重要的原因。“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的命令是范增看出了劉邦“龍行虎步,志不在小”建議項羽消滅劉邦所發佈的,但是項羽內心並沒有真心要殺劉邦。真想殺劉邦還用等明天嗎?還有鴻門宴上范增連續使眼色讓項羽殺掉劉邦,項羽一直不下決心。項羽也許是從心底就沒有把劉邦放在眼裡,也許還顧及一點“義氣”想給劉邦一次解釋的機會。正好,項伯私見張良回來,跟他說劉邦從來沒有稱王稱霸的想法,之所以把住關口是防止其他諸侯進關。劉邦早已派人把財寶打包好,就等待項羽你來了處理。你想項羽聽到這些話估計都想謝謝這位叔叔了,如果不是這個叔叔差點害了一個好人,哪裡還能殺害叔叔項伯?


項羽任人唯親的性格

項伯是項羽的叔叔。項羽從小跟隨叔父項梁長大,項梁死後,項伯成了項羽的精神寄託。可以說,項伯包括整個項氏族人都能得到項羽的充分信任。不像外姓,比如范增、鍾離昧等人被陳平略施小計就成功離間。所以,縱有過錯,項羽也不會加罪於項伯。這也充分顯示了項羽的“短板”。

項伯,也許是一個“義士”,也有可能是一個“投機倒把”者。大家有什麼想法?


小劉解讀


鴻門宴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宴會之一,宴會上殺機四伏、危險叢生,但也是間接促成楚漢戰爭項羽敗亡、劉邦勝利的重要原因。在鴻門宴中項伯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正是他暗中反水,才讓劉邦轉危為安。劉邦逃走後,項羽也沒有就項伯在宴會上維護劉邦進行追究,其原因在於:


1.在項羽的心目中舉辦鴻門宴的目的不是要趁機殺死劉邦,而是劉邦向自己謝罪宴。因為劉邦搶先進入關中,派兵把守函谷關,想要在關中稱王,激怒了項羽。項羽做出進攻劉邦的決定。項伯為了救好朋友張良,暗中跑到劉邦軍營,將這件事告訴張良。張良帶著項伯見劉邦。劉邦三言兩語就說服項伯,並給項伯許諾為兒女親家,成功收買項伯。項伯連夜趕回去,給劉邦做說客,項羽解釋,並對項羽說“沛公不先破關中,公豈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不如因善遇之”。對項伯的說辭,項羽的反應是“許諾”。答應了項伯在劉邦謝罪時,好好對待劉邦。




2.在鴻門宴上殺死劉邦的決定是范增下的,而不是項羽。在取消消滅劉邦命令是沒有與范增商量的,劉邦來謝罪,在范增看來,正是不費一兵一卒,消滅劉邦的最好時機,於是他在宴會上,“數目項王,舉所配玉玦以示之者三”,多次暗示項羽,但此時項羽心裡已經打消了消滅劉邦的念頭,假裝沒有看見。范增不得不自己出去,把項莊招來,讓他接舞劍之機,殺死劉邦。可見,項莊舞劍並沒有經過項羽同意。而此時項伯與項羽的心思是一致的,就是厚遇劉邦。因此,在項羽看來項伯維護劉邦,不是違反自己意圖,而是更好地執行了自己會前定下厚遇劉邦的決定,自然會後不會追究項伯。



3.項羽對項氏族人的過度寬容。項伯是項羽的小叔父,但是任項羽的左尹,相當於項羽的左丞相。項羽對他可謂過度的信任。大戰在即,項伯私自跑到對方軍營,洩露重大軍事機密,回來後就幫敵人說話,項羽居然不問緣由,不予追查,事後,除了在鴻門宴上保護劉邦,還有分封的時候幫劉邦把漢中之地要到手裡,勸項羽放掉呂后和劉太公,可以說處處維護劉邦。但即使這樣項羽仍然不懷疑項伯。而范增、鍾離昧等外姓,卻很容易被劉邦離間,結果范增憤而離開,鍾離昧被疏遠,項羽成了孤家寡人。而項伯最後被劉邦封侯,並賜姓劉。


一壺清茗品春秋


我以前寫過一篇文章,專門討論鴻門宴的真實性,我的結論是,鴻門宴是有的,只不過沒有太史公寫得那麼兇險,只不過是劉邦作為下屬,項羽入關後,劉邦去向項羽彙報工作,項羽就設宴進行了款待,項伯是劉邦和項羽兩個集團的協調人,談不上洩露什麼軍事機密,什麼通敵、保敵,所以,項羽沒理由殺他。


歷史上究竟有沒有鴻門宴?

衣賜履按:鴻門宴是太史公最精彩的篇章之一,兩千年來,廣為傳頌,婦孺皆知。但細讀之下,鴻門宴疑竇叢生,似乎頗不合常理,讓我們擺一擺哈。

前206年,十一月,劉邦從咸陽回到灞上屯駐,有人勸劉邦說,關中富足天下,地勢險要,聽說項羽封章邯為雍王,就是想讓他佔據關中,如果章邯來了,您上哪兒呆去啊?不如火速派兵把守函谷關,阻止各諸侯入關,然後徵召戰士,鞏固實力,嚴陣以待。

劉邦覺得有理,依計行事。

衣賜履說:出主意的是誰,太史公沒說,也許是不知道,也許是要替什麼人遮掩吧,呵呵。

不久,項羽到達函谷關,發現關門緊閉,這才聽說劉邦已經平定了關中,勃然大怒,立即派英布等人攻破了函谷關。十二月,項羽進軍至戲水(源自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南驪山山麓,向北注入渭水)。劉邦的左司馬曹無傷暗中通報項羽說,劉邦想要在關中稱王,任秦王嬴嬰為相,金銀財寶蒐括無數,很快就要請求加封。項羽怒不可遏,當即下令士卒飽餐一頓,打算次日一早攻擊劉邦。

衣賜履說:英布秒殺函谷關,看來戰鬥指數確實高。不過,既然劉邦退出咸陽駐軍灞上,本就為了等待項羽入關,為什麼又派兵駐守阻止諸侯入關呢?存疑。

此時,項羽擁兵四十萬,號稱百萬大軍,駐紮在驪邑(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鴻門坂(臨潼區東北,後世稱項王營)。劉邦擁兵十萬,號稱二十萬,駐軍灞上(陝西省西安市東南,兩地航空距離二十公里)。

范增對項羽說,劉邦入關之前,貪財好色。而入關之後,既不搜取財物,也沒搶奪秦宮女色,這說明他志向不小哇啊。我讓人觀看天象,劉邦所在之處,上空有龍虎氣象,五彩祥瑞,這是天子之氣啊!如不及時消滅他,恐有後患。

楚軍左尹(左軍司令)項伯,是項羽的叔父,與張良交情深厚,聽說項羽要攻擊劉邦,連夜飛馬趕到劉邦軍中,找到張良,叫張良同他一起離開避禍。張良說,我奉韓王之命陪沛公入關,如今沛公有難,我卻獨自逃脫,這樣不義的事我做不來,還是得向他報告。

於是,張良進去將項伯所說報告劉邦。劉邦大驚失色。

張良說,老大,你估計咱的兵力擋得住項羽嗎?

劉邦沉默了一會兒,說,打不過。怎麼辦?

張良說,請讓我去告訴項伯,說您絕不敢背叛項羽。

劉邦說,你怎麼認識項伯的?

張良說,嬴政在位的時候,我們就認識,他有一次殺了人,正好被我救了。現在事情緊急,所以他來提醒我。

劉邦說,你與他誰大誰小?

張良說,他比我大。

劉邦說,你快請他進來,我以兄長之禮待他。

衣賜履說:劉邦實在高明,他比張良大六七歲,年齡恐怕比項伯要大,但立即決定以兄長事項伯,一方面表現出對項伯的尊重,要知道理論上劉邦現在是要封王的,項伯不過是將而已;另一方面,給足了張良面子,意為,你哥就是我哥,你和我是親兄弟,讓人心裡多受用啊。

張良出去連拉帶拽硬把項伯請了進來。劉邦已倒好酒,雙手捧杯向項伯敬酒,然後與項伯結為兒女親家,說,我進入關中,秋毫無犯,只是收集檔案,封存府庫,就等著項羽將軍前來接收。之所以派將領把守函谷關,是為了防備盜賊和突發情況。我日夜盼著項羽將軍駕臨,豈敢謀反啊!望您能把我的一片誠心反映給項羽將軍(按照英布攻打函谷關的輕鬆寫意,感覺劉邦這裡說的是實話)。

項伯雖然很為難,但劉邦現在已經是親家了,只好答應,叮囑劉邦說,你明日一定要早早前來晉見啊。

劉邦說,大哥你放心,那是必須的。

商議完畢,項伯趕回楚軍大營,把劉邦的意思報告給項羽,同時勸項羽說,要不是劉邦先攻下關中,你怎麼能順利到此?他有大功而你攻擊,此為不義,還是好好待他吧。

項羽表示同意。

衣賜履說:劉邦的危機公關能力真是一流,一下子就把項伯拉到自己這邊了,而且還成了親戚!如此,對項伯而言,不管劉邦項羽哪邊勢力大,他都能有好處(事實上,項羽兵敗之後,項伯封侯,賜姓劉)。如果項羽確實要打劉邦,且是為了奪天下而打,他可位列梟雄;但如果只是聽了曹無傷一句話,就要打劉邦,則只是一莽夫而已。此處,我不解的是,項伯就算是項羽的親叔,但私底下把重大軍事秘密直接洩露給對方,這是死罪啊!然而,項羽像沒事兒人似的,就這麼同意了!這是什麼道理?理論上,就算不斬了項伯,也得先關起來吊打一頓。

第二天一早,劉邦帶領一百多隨從人員到鴻門來見項羽,道歉說,我與將軍您合力攻秦,您在黃河以北作戰,我則在黃河以南,我能夠先入關中,實在是自己也沒想到。如今有小人搬弄是非,使您和我之間產生了隔閡。

項羽說,這是您的左司馬曹無傷散佈的流言,不然的話,我何至於如此啊!(明顯地推卸責任,就跟小孩子犯了錯誤,家長要打,小孩子就會說,這壞事不是我乾的,是隔壁小明乾的。)

項羽於是宴請劉邦。筵席上,范增頻頻向項羽遞眼色,並三次舉起他所佩帶的玉玦(一種半圓環狀的玉石飾物。玦讀如決,意為決斷)暗示項羽殺劉邦,項羽假裝不懂,不作反應。范增便起身出去招呼項莊,對他說,項將軍心慈手軟,還是你進去給劉邦敬酒,敬完酒,你就請求表演舞劍,然後趁機擊斬劉邦,不然的話,你們這些人都將成為劉邦的階下囚了!項莊即入內為劉邦祝酒,敬完酒後,項莊說,軍營之中沒有什麼娛樂活動,就請讓我來為你們舞劍助興吧。項羽說,好哇。項莊於是拔劍起舞。項伯知道項莊意圖,也起身拔劍起舞,表示要和項莊來個雙人舞,並時時用身子遮護劉邦,使得項莊無法行刺。

劉邦驚得一腦門子汗,張良見情況不妙,出門找到樊噲。

樊噲說,情況如何?

張良說,現在項莊名為舞劍助興,其實是想刺殺沛公。

樊噲說,我靠!讓我進去與他拼命!

樊噲隨即帶劍持盾闖入,站在大帳中間,怒視項羽。

項羽手按劍柄,上身前傾,說,他是什麼人?

張良說,他叫樊噲,是沛公的陪車侍衛。

項羽說,真是一位壯士!賜酒!

左右給樊噲一罈酒,樊噲拜謝後,站起身一飲而盡。項羽說,再賜一條豬肘給他!樊噲將盾牌倒扣在地上,把豬肘擱在上面,拔出劍來邊切邊吃。

項羽說,壯士,還能再喝酒嗎?

樊噲說,我連死都不怕,還怕喝酒嗎?秦政有如虎狼,殺人唯恐不多,用刑唯恐不夠,以致天下人紛紛反叛。懷王曾與各路將領約定,先入關中者封王。現在沛公最先擊潰秦軍,進入咸陽,秋毫不敢染指,就率軍返回灞上等待您的到來。這樣勞苦功高,您非但不予獎賞,還聽信小人讒言,要殺有功之人。這是在重蹈秦朝滅亡的覆轍呀,我私下認為您的這種做法是不可取的!

項羽無話可答,就說,坐吧。

樊噲於是在張良的身邊坐下了。

一會兒功夫,密謀已定,劉邦起身如廁,樊噲緊緊跟隨。

劉邦說,我現在出來,沒有告辭,有些不好。

樊噲說,現在人為刀俎我為魚肉,情況危急,告辭個茄子啊!

於是開溜。鴻門與灞上相距四十里,劉邦撇下車馬,獨自騎馬而行,樊噲、夏侯嬰、靳強、紀信等四人手拿武器,快步相隨,經驪山下,取道芷陽(陝西省西安市東北),抄小路奔向灞上。留下張良,讓他向項羽辭謝,並獻上貴重禮物。劉邦臨行前對張良說,從小路到灞上軍營,只有二十里地,估計我差不多到軍中時,你再進去。

張良就在帳外,估算劉邦已到軍營,才進去向項羽告罪說,沛公不勝酒力,無法告辭,讓我奉上白璧一雙,呈獻將軍;玉斗一對,呈獻亞父(范增,被尊亞父)。

項羽說,沛公現在哪裡?

張良說,他聽說您有要責備他的意思,心裡害怕,先行躲避,應該已經回到軍營了。

項羽接受了白璧,放在坐席上。范增把玉斗扔到地上,連劈數劍,擊個粉碎,怒道,不長進的東西,怎麼共謀大事!奪取你天下的,一定是劉邦,我們這些人眼看著都要成為他的囚徒了!

衣賜履說:這裡最大的一個謎團就是,從鴻門到灞上,航空距離二十公里,即使按書中所說,也得有二十里,既是山路,不可能很快就到,至少得個把小時吧?項羽、范增能夠巴巴地坐在大帳中等劉邦去上大號?這段時間,大帳中一個劉邦的手下都沒有,難道項羽、范增和一幫手下自娛自樂,嗨得把劉邦給忘記了?另外,劉邦是在項羽四十萬軍隊的軍營中,居然沒有令牌、出門卡什麼的,說走就走了?居然沒人向項羽報告?有過機關工作經驗的人都知道,要是有領導來訪,哪個單位不得派一堆人候著?要麼伺候,要麼盯著,倘若領導要上個茅房,至少倆人引到方便之所,衛生紙、洗手液、轟幹機、乾毛巾……那都得準備得妥妥的。這一點,古代軍營和現代軍營不會有本質的不同,無非是衛生紙換成廁籌罷了,呵呵,怎麼可能讓劉邦像逛菜市場似的就跑了?而項羽方面竟然沒人知道!如果這個問題沒有合理解釋,太史公的鴻門宴殊難成立。

劉邦到達軍中,立即誅殺曹無傷。

過了幾天,項羽進咸陽,屠城。斬殺囚禁在牢裡的秦王嬴嬰,放火焚燒秦朝宮室,大火燃燒三個月不熄。大肆蒐括金銀財寶和美女,撤退東返,百姓大失所望。

衣賜履說:屠城、殺囚徒、放火、搶錢搶女人,這就是項羽。那麼,究竟有沒有鴻門宴?我琢磨著,鴻門宴是有的,但過程可能不是這樣的。楚懷王羋心被尊為諸侯共主,的確是項梁、項羽叔侄兩個扶持起來的,因此,當時的實際共主就是項羽。當項羽入函谷關時,劉邦當然得到消息。項羽駐紮鴻門時,劉邦自然也是第一時間就收到訊息(如果這點兒情報都掌握不了,還打什麼仗啊)。此時,劉邦和項羽還是一夥兒的,且在此之前他們從來沒有發生過沖突,甚至還結拜過兄弟。雖然劉邦的年齡都可以做項羽的父親了,但是項羽勢力大,劉邦作為下屬(此時劉邦是武安侯,項羽是魯公),還等著項羽給他封王呢,得到項羽到來的消息,帶人親自去鴻門慰問勞軍是件極為正常的事,難不成還等著項羽來拜會他嗎?於是,劉邦到項羽軍營彙報工作並勞軍,項羽設宴接待,雙方喝了一回,劉邦就帶人回去了。這應該是鴻門宴最可能的方式。至於項伯,則可能是雙方接洽時項羽方的聯絡負責人,劉邦與其見面之後,邊喝茶邊聊天,得知你家公子我家小姐年齡相當,於是結為親家,順理成章。總比第二天可能打仗、大半夜的急匆匆就訂了兒女親家來得合理。在這件事上,劉邦深謀遠慮,算是在項羽身邊安插了一個臥底。事實上,從後面的發展來看,項伯的話,項羽還是聽的,一次是劉邦委託項伯,要求管轄漢中郡全郡,項羽批准(後面我們會講到);另一次是劉邦項羽正式打起來了,項羽要把劉邦的老爹煮了,被項伯阻止。如果項伯當初真的在鴻門宴前夜,私自洩露攻打劉邦的絕密情報,就算當時項羽沒殺他,後來被劉邦打得七葷八素時,一想起要不是項伯這個叛徒,劉邦早就死在灞上,項羽不活剝了項伯才怪!哪裡會對項伯言聽計從呢?鴻門宴上其他驚險場面、精彩情節,恐怕大多都是有意無意的渲染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