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鵬:開封汴水具有中國大運河源頭的歷史地位

作者 中國傳統文化研究會 韓鵬

看了《開封日報》社組織“尋訪大運河文化帶·汴梁晚報文化中國萬里行”活動的採訪報道,感到報社的領導和採訪組具有敏銳的政治嗅覺,強烈的社會責任感,知行領先的引導力,與一些地方和單位在此問題上抱著觀望、等待、步步為營的心態相比,《開封日報》社的同志敢為天下先、敢做天下事、敢有天下擔當,給人留下了難忘、深刻的印象。

下面我就開封大運河歷史文化在中國大運河歷史文化中定位、地位,以及在推動中國大運河文化發展的重要作用和資源開發利用等方面,談談自己的幾點看法。


韓鵬:開封汴水具有中國大運河源頭的歷史地位


一、夏代開封運河為中國大運河之先。

大運河,始於夏代大禹成功治水後,劃分貫通東江(獲水、汴水)、西河(黃河下游東北流向河水)、南淮(淮陽渠、蔡水)、北濟(濟水、玄水)四瀆的河道,為奠定夏朝471年的天下起到了重要作用。西漢司馬遷《史記·殷本紀》記載:大禹治水,“東為江,北為濟,西為河,南為淮,四瀆已修,萬民乃有居。”四瀆被疏導入海,為夏民安居樂業的太平盛世,提供了良好的生態條件和社會環境。

大運河正是在此時人工治理的、具有排澇、灌溉、飲用、運輸等功能的河流。因為夏代政治影響、道德禮儀和地域面積得到擴大,夏朝之夏被稱為“大”,夏禹被稱作“大禹”,故夏代運河也稱作“大運河”。

對此,唐代經學家孔穎達《春秋左傳正義》疏解:“夏,大也。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禮儀”,在上古時期屬於五德之一禮德的範疇,與五行火、五季夏季、五方南方、五帝赤帝、炎帝之德相對應,故夏運河也與大運河對應、互通,是中國禮儀之邦的主要表述形式。

這說明,夏代運河被稱作大運河,為中國歷史文化中最早的大運河是具有史典記載依據的,也是可信的。它與開封夏朝夏都老丘、夏人封地杞國的地理、歷史和文化是對應的,而四瀆均指以中原夏朝夏都夏人所在地為中心東流入海四條大河,而不是今天的長江和黃河下游河道。

大家知道,夏代已經被中國夏商周斷代工程認證為中國最早存在的王朝,夏代大禹治水、開發大運河、夏朝王都也為古今歷史學家、中國史典和主流歷史文化觀所公認。


韓鵬:開封汴水具有中國大運河源頭的歷史地位


二、夏代大運河是上古中國鴻溝的代稱。

據許多史典印證,鴻溝,也稱浪蕩渠、汴渠等,是堯舜時期大禹治水,溝通九州、四瀆、四海的中央河流,也是堯、舜、禹三代居住的中土中國、中州冀州和天下之中,也稱“天下之樞”,更是中原中東部地區,即黃河下游華北沖積平原上中端洪水氾濫和河道水運的“中樞”之地。

關於鴻溝、汴水流域為古代“中國”之地,許多史典均有記載,為我們提供了上古“中國”在開封一帶的論據支撐。如元代脫脫《宋史·河渠志》記載:“唯汴水橫亙中國,首承大河,漕引江湖,利盡南海,半天下之財賦”。印證了古代中國自首承黃河下游的滎陽鴻溝、汴水開始,向東南流入開封,即中國的核心地區。

此類將汴水流域與古代中國等同對待的史典記載,在西漢劉向《戰國策·秦策》中也有記載:“今韓、魏,中國之處,而天下之樞也”。“韓、魏”,就是汴水東西橫流而過的韓國與魏國,是戰國之前的“中國”“天下之樞”,即中央黃帝、堯舜二帝居住、建都的九州“中州”“冀州”“天下之中”。

對此,清代第五十四代天師張繼宗《崆峒問答·一二一問》解釋說:“北邙治河南開封之北,當天下之中”。這一說法,與中央黃帝在開封北部與嫘祖成婚、建中央之國、孕育後裔,以及唐元時期測量天地之中的地理方位相吻合。

許多人對堯帝時期的九州冀州與九州中州劃等號不理解。其實,古人在史典中記載的已經很清楚。如西漢淮南王劉安《淮南子·地形訓》記載:“正中冀州曰中土”。中土,即堯舜禹三代的天地之中、中土中國。

唐代官修辭書《初學記》引東漢易書《河圖括地象》也記載:九州“中央曰冀州,位居正中”。正中,即堯舜禹三代的天下之中、中土中國。說明堯舜禹三代居中土中國、九州中州冀州,在開封中央黃帝的天地之中不是孤證。

需要說明的是,它不是夏代大禹劃分九州北方之州的冀州,而是堯帝時期的九州中州的冀州,是堯舜時期的中土中國、天下之中。

上古中國、冀州、天地之中,在共工引洪水氾濫的洪(鴻)溝流域。據漢代劉安《淮南子·本經訓》指出:“舜之時,共工振滔洪(鴻)水,以薄空桑”。居住新鄉輝縣共工城的治水氏族共工,將共工城南部的洪水引向東南部的開封陳留黃帝中央之國、杞縣炎帝和顓頊帝都空桑、高陽流域,正是堯舜居住建都的中土中國、中州冀州、天地之中,也是鴻(洪)溝、汴渠河道流經之地,還是大禹在中國開挖大運河通往淮泗下游的主河道。

它向西、西北通夏代大禹劃分九州梁州、雍州的河水;向北、東北通九州冀州、兗州的濟水;向東、東南通九州青州、徐州的獲水(江水)、睢水;向南、西南通九州揚州、荊州的蔡水、穎水(淮水)。大禹劃分的九州均可以被大運河所連貫通航,實現了夏代四通八達,河運水利天下的目標,故大禹的豐功偉績被列入了三皇五帝夏王諸神,得到古代開封和中國後人的普遍祭祀。開封禹王臺上的列仙台就有祭祀大禹的牌位。


韓鵬:開封汴水具有中國大運河源頭的歷史地位


三、汴河具有通四瀆九州的地理優勢。

據南宋鄭樵《通志·地理略·四瀆》記載:“鴻溝一名官度水,一名蒗蕩渠,今謂之汴河,大禹塞滎澤,開之以引河水,東南通淮泗。”這一說法準確地揭示了大禹引黃河下游河水入浪蕩渠,即鴻溝、汴渠,開通淮泗大運河的真實歷史。

對此,西漢司馬遷《史記·河渠書》也早有論述:大禹“九川既疏,九澤既灑,諸夏艾安,功施於三代。自是之後,滎陽下引河東南為鴻溝,以通宋、鄭、陳、蔡、曹、衛,與濟、汝、淮、泗會。”“九川既疏”以下四句,是說大禹疏浚九河,福利澤被於堯舜禹三代中土中國、中州冀州、天下之中;“自是之後”以下四句,是說大禹自河南滎陽滎澤以東,開通運河鴻溝,上通西河,下通東江、南淮、北濟,形成連接衛曹、齊魯、宋陳、鄭楚等九州之地的運河水道,夏代運河自此傳承到商周、秦漢、隋唐、五代及北宋,後人治洪泛區的洪水、黃泛區的黃水均在此一地區。

大禹劃分的東江、西河、南淮、北濟等四瀆,環繞中土中國、中州冀州、天下之中,也逐漸演變成為汴水、河水、蔡水、五丈河四河環繞開封的北宋漕運河道。故開封就是堯舜時期洪水氾濫,大禹治水開通大運河流域的中土中國、中州冀州、天下之中。

開封與上古大運河、中土中國、中州冀州、天下之中的政治、經濟、歷史、地理和文化源頭的重要地位,是開封打造歷史文化高峰、高地難得而重要的歷史文化資源,國內別無二致,應予以高度重視和宣傳。


韓鵬:開封汴水具有中國大運河源頭的歷史地位


四、開封大運河的華夏曆史文化定位。

據唐初楊士勳疏《穀梁傳》記載:“冀州者,天下之中州也。自唐虞及夏殷皆都焉,則冀州是天子之常居”。說明自堯舜二帝、夏商諸王,均居住建都在中州冀州、天地之中。明代《儀封縣誌·卷之上·建置沿革》也記載:“唐虞儀邑,為冀州也,夏商因之。周屬衛國,為翟人所滅”。春秋時期的“儀邑”,今為開封,是堯舜二帝、夏商諸王居住建都之地。

開封作為堯舜禹三代居住建都的中土中國、中州冀州之地,作為夏杼六世216年王都文化的重要發源地,作為堯舜時期大禹最早治水、開創大運河文化發源地,作為唐宋汴水大運河文化的核心區域,沒有理由無視大運河生態、文化帶的保護、傳承和利用工作。

開封地區作為中國大運河文化的最早形成地,具有厚重、獨特、豐富的華夏曆史文明資源,也具有中國數千年以來聚集、提煉和鑄就的偉大治水文化和生生不息的創世精神,是中華民族最寶貴的精神財富和文化寶藏。


韓鵬:開封汴水具有中國大運河源頭的歷史地位


因此,地處中原、中州的開封人民,最應該、也最有資格對中國大運河文化傳承進行一個客觀梳理和歷史定位,這就是:

大運河是以大禹為代表的華夏先民,在黃河下游、華北平原首端、洪水氾濫的堯舜中國,最早治理、開發、利用,被古代華北平原和吳越地區人民的傳承、弘揚的,具有排洪、澆灌、飲水、運輸的功能的人工河道。

我們有責任做大運河生態和文化保護、開發、利用工作的先行者、創新者。尤其要譜好中國“大運河”文化主弦律,使之按照歷史文脈向各個時期的大運河流域輻射,弘揚中原開封華夏核心文明,講好大運河歷史故事、打造大運河文化品牌,重築大運河文化精神高地,增強國家和開封文化軟實力,成為中國大運河文化帶、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踐行者和示範區。

《開封日報》“尋訪大運河文化帶·汴梁晚報文化中國萬里行”活動,在努力推動開封在大運河文化研究、開發做到醒的早一點,起的快一點,自信足一點,成果多一點,防止出現事後放馬後炮、吃後悔藥的情況發生方面,起到了積極而重要的率先示範作用。

我們開封的媒體在宣傳口徑上,希望能以大運河最早發源於夏代開封汴河流域的歷史為依據,奪回在中國大運河發源認知問題上的話語權,摒棄春秋吳國邗溝等中國最早大運河之說,至少應該發出我們開封關於大運河發源地認識的不同聲音,用發源於開封的大運河文化佔領中國大運河文化高地,發掘、傳承和弘揚有開封特色的中國大運河歷史文化,而不能在此問題上不顧歷史,人云亦云,被別人牽著鼻子走。


韓鵬:開封汴水具有中國大運河源頭的歷史地位


五、開封大運河開發的主要資源。

1、夏代大運河文化資源:

開封禹王臺夏都陽城,大禹開發汴渠博物館、塗山氏太室老母洞祭祀地,夏啟之居祭祀地,舜封伯益梁國、夏杼王都老丘,夏杼陵墓寧陵,夏芒老丘祭河地;

2、戰國鴻溝運河文化資源:

鴻溝故道遺址,大梁古城遺址,白圭治水,莊子惠子魚樂處,秦將王賁掘河溝處,魏惠王開發運河博物館,等;

3、漢魏晉南北朝運河資源:

兩漢治理汴渠,魏晉運糧河、白溝、淮陽渠開發,汴渠與衣冠南遷,等;

4、隋唐運河文化資源:

隋唐運河開發利用,隋煬帝汴河功與過,隋唐千里煙柳,隋唐御河御道,隋唐黑池、西池的開發利用,隋唐汴河詩詞與開發,等;

5、北宋四河文化資源:

北宋四河故道,開封城摞城遺址,中軸線保護修復,地上地下文物保護,歷史古城風貌保護,皇宮地域標誌與保護,外城標誌與保護,中國最早運河汴河遺址與保護,張擇端《清明上河圖》汴河段考古、修復與國家公園開發,等。

6、開封大運河生態文化體系的修復與利用。

如一渠六河一類河道規劃與大運河的對接與文化旅遊項目開發利用;

如開封黑池、柳池引水工程與大運河生態文化的保護性修復工程;開封全域水利工程與大運河保護、修復和利用;黃河生態、文化高質量開發與大運河保護、修復和開發利用,等等。

要以尊重歷史、敬畏文化之心,運用系統工程理論,全面、科學的進行綜合性佈局和戰略規劃,在大運河、黃河、古都生態等全域文化旅遊保護、修復、開發和利用方面,做到多位一體,統籌兼顧,避免各自為戰,各成體系,互不支撐的情況發生。

要在充分考證和坐實大運河、黃河等歷史文化資源的基礎上,切實保護、發掘、利用好具有華夏文明核心意義和引領作用的重點文化資源,使開封打造、重塑歷史文化高峰和華夏文明高地的戰略發展目標落到實處,切實推動開封文化軟實力、文化旅遊資源開發利用得到快速和較大提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