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学校的孩子们,要花好多的精力去学平时几乎不用的古文?

梦幻之旅155683777


一、现在的人还需要去学习古文么?


上中学的时候,我一度觉得学古文是一件很无聊的事情。


其实当时我的语文成绩在级里挺不错的,而且从考卷上古文的占比来看,学古文或者不学古文,完全不会影响到我的语文成绩。


但我忽略古文最重要的一点,是因为觉得以前的用语,放到今天,完全过时了。


因此,在我看来,学古文不但无聊,而且没必要。


可我当时的语文老师却苦口婆心的跟我说,撇开考试不说,古文还是很值得去翻来读一读,学一学的。


我问她为什么?她跟我讲,如果你没学好古文,以后有很多东西你都会看不懂的。


我并没有把老师的话放在心上,直到很多年以后,我开始去翻《黄帝内经》、《道德经》和《论语》这些经典读物,觉得里面的翻译都怪怪的,不符合逻辑和常识的时候,我才开始懊恼,


为什么当年没有好好去学古文,没有认真的去把里面的字词,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理解,学透。


直到我看到了一档节目,一位任教30余年的台湾语文老师在一档节目中,为当下台湾学生江河日下的语文能力感到难过。


在他看来,现代人习惯使用网络用语,只要能把话讲清楚就认为完事了。学生的语文能力越来越差,不管是对文字的理解,还是对文字的掌控能力,都一届不如一届。


同时,他尖锐的指出,造成这一代年轻人语文能力低下的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对古文的学习和训练。


那么,良好的古文素养会对一个人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


这位老师的回答是:“言语有味”。

什么叫做“言语有味”呢?就是你一开口,别人就知道你是读过书的,是一个知识分子。


举几个例子:

当我们想表达话不投机的时候:

有的人会说:“我和你聊不到一块去!”

而言语有味的人却说:“井蛙不可语海,夏虫不可语冰。”

当我们想表达所爱之人不爱自己的时候:

有的人会说:“我喜欢的人,不喜欢我。”

而言语有味的人却说:“我心向水,君心向山。”

而实际上,良好的古文素养不仅能让一个人的“言语有味”,还会让他的“文章有味”。


凤凰卫视著名的驻外记者周轶君,就曾在《铿锵三人行》中分享过自己的阅读心得。她认为,如果人生中只能推荐一本书,那这本书必然是《古文观止》。她坦诚道,当年自己被外派到巴勒斯坦当驻外记者的时候,唯一带的一本中文书,就是《古文观止》。

古文观止译注(上中下)★★★★★9.5吴楚材 / 2009 / 上海古籍出版社

之所以选择《古文观止》,一是因为里面选题多样,内容丰富。二是选集中的文章都是古代文章之精华,既有趣,又有味,还能积累写作素材,向古人学习作文的方法。


作为文章被收录进小学课本的作者,周轶君特别强调“读古文“和”学古文”对自己的写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回忆起驻外的那段日子,《古文观止》中那熟识的中文字就像是故乡的一胚泥土,不仅慰藉着自己作为一名游子的思乡之情,还让她能在英文和阿拉伯文的语境下保持良好的中文语感。


二、为什么我们会觉得古文难学?

很多学生听到老师埋怨自己不好好学古文的时候,心里可冤了,只能默默埋怨:老师,不是我不想学,而是学古文,实在太难了。


我们不禁要问,都说古文难,到底难在哪?


其实,古文难,主要难在理解上。


过去很多古文的选集,都喜欢去选取一些高华典册,选的文章虽好,可字句艰涩,不仅不好读,而且难以读懂。


更何况,像经史子集这类的文章,多半寡淡乏趣。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既无法体会古汉语的文字美感和妙处,也难以感受古人日常生活中的温情和趣味。


于是我们当中的大部分人,都因“不喜古文而不喜古人”,再因”不知古人而不知古文“,如此循环反复,从望而却步到疏离排斥,错过领略古文的精华和古人的智慧。


三、现代人学古文,可以选择什么教材?

对很多人而言,《古文观止》离我们实在太遥远了,我们不禁要问,学古文,难道除了《古文观止》,就没有其它好的启蒙读物了么?

当然不是!其实早在今年年初,一套被称为百字版的《古文观止》再版,作者和编者均为第三届韬奋出版奖的获得者,著名编辑钟叔河先生。

这套名为《念楼学短》古文集,不仅得到了很多传统文化爱好者的青睐,也迅速成为了众多家长为自己孩子挑选的床头书之一,被誉为今年最赞的古文启蒙读物。

钟叔河先生认为,学古文,应该从“短”学起。学其短,就是学着把文章写得短,写得简约,少废话。所以,他才编著《念楼学短》一书,方便四个外孙女学习古文。


而著名学者杨绛先生认为,《念楼学短》除了“选文短”,利于学古文外,还有”三好“,让人“读了能增广见识,读来又趣味无穷。”



1、选题好

《念楼学短》的选题,主要好在其题材和文段的选择上。


首先,从内容上看,整套书的选题范围涉猎的领域广而博。这套书的前身,其实是一套五卷本的合集。其中包括,《逝者如斯》、《桃李不言》、《月下》、《之乎者也》和《勿相忘》共五册。


《逝者如斯》收录的是经史子集的选篇,《桃李不言》收录的是历来传诵的议论文和应用文等实用性较强的名篇,《月下》收录的是文学性较强的书请问和记叙文。在《之乎者也》里,都是从宋、元、明、清人13种笔记中精挑细选的笔记文,而在《勿相忘》这个集子中,收录的全是古人的短信。


其次,从字数上看。《念楼学短》收集的都是短小的古文,篇幅最长亦不足百字,而最短的只有六字而已。这些选文,脍炙人口,精短耐读,不仅能让我们得以窥探古人昔日的生活,还能领悟古人的思想和情感。确实像杨绛先生说的一般,“读了能增广见识,读来又趣味无穷。”


2、翻译好

在《念楼学短》里,钟叔河先生把每一篇小短文都翻译成通俗易懂的白话,是为“念楼读”。


因为先生写文的初衷是给外孙女儿们看的,好让她们培养起读古文的兴趣。所以在翻译上会比其它的古文集更对现代人的口味,更容易理解。


比如在《小人犹膏》这一章中,钟先生的翻译是这样的:

【念楼读】不正派的人,就像一团熟猪油,看上去又白又润泽,一点也不难看,若是沾上手,便腻腻糊糊,洗都洗不掉了。这种人在没有得志的时候,总是低声下气,对人显得十分顺从;一旦得了志,便立刻由低姿态变为高姿态,头也抬高了,嗓门也变大了,生怕别人不知道他成了角色。

正派的人,是不会愿意跟不正派的人为伍的,其实亦无须看到他们的后来,在他们唯唯诺诺、打躬作揖的时候,早就会深恶而痛绝之,绝不会沾上手,等着他们“一阔脸就变”。


3、批语好

在整个阅读过程中,我最喜欢读的,是钟叔河先生批语。


唐元明先生曾评价钟叔河先生:“钟先生一生爱书、读书、编书、写书,实在是懂书,所以书评写得好,切中肯綮,言之有物、有味、有彩。自说自话,绝无陈言套语”。


不仅如此,在钟老先生的点评中,你能够发现一种独有的钟式幽默。


比如在《人之患》中,对“好为人师”的解读,是这样子的:

孟子说:“一个人如果一心只想当导师,只想教训别人,他一定是有毛病了。”


在议论历史和时政的时候,能感觉先生的见识尤为深刻,使人醍醐灌顶。

“士之为士,得有两条:一是凭知识智能吃饭;二是心里有天下民生,头脑里有思想。”


而在读杂记的时候,钟先生还带领我们去领略了文章排篇布局之美、遣词造句之精妙:

“《游山小启》是一篇骈文,全用对偶句,别有意趣。如今此种文体渐成绝响,”

先生的文笔流畅,论断精当。不管是翻译,还是点评,都能做到画龙点睛,不同凡响。让读者提纲擎领,轻松地找到文章的精华所在,让人实在佩服。


四、怎样利用《念楼学短》来学古文?

《念楼学短》这本书的设计,本来就很适合用来学习古文。因为书中每篇原文各占一页,且均在单数页码。相并的双数页码为这篇选文的白话文解释和钟先生的点评,分别为“念楼读”和“念楼曰”。

我们平时,可以先看原文,再看注解。在掌握了整篇文章的大意后,再重新对着原文斟酌自句,欣赏文章的排篇布局。最后,在尾随鈡先生的点评,慢慢地去欣赏古文之美。


不过说实话,这本书,看着虽然厚重,可读起来一点也不费劲。虽然文章选的都是些小事、微言,可却很见大义。而且每一章节都短小精悍,随便一章都独立可读,不仅是一本很好的古文启蒙读物,也可以说是今年最好的床头读物了。


不劳而获劳小姐


这是中国教育的弊端!中国培养不出人才,培养不出大师,培养出的学生跟社会需求脱节是有原因的!美国人不用学什么文言文,更不用学汉语,节省的精力学习感兴趣的知识,所以人家教育成果就好!学那些之乎者也的,唯一的用处可以研究历史!


阳光照耀大辉


看到很多傻逼在那里骂文言文,实在忍不住。

这么说吧,历史在你们这帮弱智的眼里是不是没什么卵用?

是不是艺术在你们这帮弱智眼里也没甚么卵用?

文言文是历史与艺术的融合——那更没卵用了对不对?你们的那狗屎一样的逻辑就是这样

但你告诉我,哪个国家没有艺术?哪个国家没有历史?它太有用了,有用到你们是无法明白的。那是国家意识的根基,是信仰的根基。

然后你们又用那弱智一样的发言问:“信仰能当饭吃吗?国家意识能当饭吃吗?”

那我只能告诉你们:你吃的这碗饭,当年就是靠着这份信仰挣下来的,有本事你就别吃这个国家的饭。


用户762272361530


但愿你孩子别何你一个水评,古文,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文化的传承,字字如金。七十年代,我儿时我家临居,是我国著名科学家,那时一个偶然机会在他家,他对我和他儿子说,学好英语和古文,会轻轻松松走天下的。记意犹新,例例在目。


yu力悟——偶像—yu


这问题提的幼稚。

古文学是中国文化最深厚的土壤,做为中国人,你不了解可以吗?显然说不过去。

反之,很多中国人连自已本国本民族的文化语言交流工具——中文都没学好,却花大量时间去学、可能一辈子都用不上的英文?你说,哪个有用?


去了光阴醉了红尘


为什么现在的孩子们要花许多时间和精力去学平时几乎用不到的古文?我认为虽然平时用不到,但也一定不可以把古文丢掉。因为学习古文,也是对古代文明进步的了解,咱们打个比方,如果自此不再研究古文,把古文全部丢掉,那么会不会包括文字在内会出现文化断层?

就象是考古学家一样,他们要想了解某个朝代的文明成度,人民的生活习惯,就必需依靠出土的文物来进行佐证,比如发现了兵马俑,就能肯定这是秦代的。这就是考古的意义。

那么再说学校的学生学习古文这件事,大家可能都知道,古代文言文是出现最多的就是之呼者也,那是古代的一种语法形式,比如最早的象形文字甲骨文,如果我们不去学习,不去研究,怎么会知道文字是记载的是什么内容?当然这是考古学家的范畴了。

中华文明五千年,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古文,也是为了更好的了的历史,从而为现代文化服务。所以说,学习古文并非无用,我们还务必学好古文!





人比黄花瘦46


为什么学校的孩子们,要花好多的精力去学平时几乎不用的古文?


看到这个问题,我并不意外,因为没有灵魂没有思想的人比比皆是。在看了一些回答以后,更让我觉得教育的路任重道远。

“我还是个青年时,就清楚地知道大多数人终其一生所追求的奋斗目标都是没有意义的”,用爱因斯坦这句话送给那些人生没有意义的人。

为什么我们说到古文要拉出八竿子打不着的爱因斯坦?不是有人喜欢说“古文”对科学没有帮助吗?那我们通过爱因斯坦来看看到底“古文”对科学有没有帮助这个问题。


首先,我们定义“古文”。

所谓古文,就是“以古汉语口语为基础的书面语”,它是我们历史文化长河里留下的宝贵财富之一,是我们与古代先贤哲人沟通的重要工具。有了他,我们才能明白“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的道理。

文字和语言都是工具,“古文”这个工具有没有用就要看我们用它来沟通的内容有没有用。古文,沟通的是中国古代贤哲的思想和我们悠久的历史。那么,古代贤哲的思想和我们的历史知识有用吗?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

在自我之外存在着一个独立于人类的宏大世界,这个世界带着它那巨大永恒的谜团伫立在我们面前,我们能够部分地通过观察和思索来捕捉这个世界的片段。在思考着个世界的过程中人会获得自由,我很快意识到我所尊敬艳羡的许多先贤都是借由这种方式来获得内心的自由和安宁的。

这段话对于也许对于某些人来说根本就看不明白。那我就用爱因斯坦的另外一句很有名的话对这段话进行概括吧:

科学的尽头是哲学。

明白了吗?爱因斯坦告诉我们,科学走到最后,就是哲学。没有一个世界级的科学家不是哲学家就是这个原因。因为,没有哲学思想的引导,科学根本就不可能得到长足的发展。

另外,“思想”向来都是最高的武器。没有思想指导,我们如何在现在这个纷芜繁杂的世界里生存? 而思想,亦来源于哲学。


我们国家的哲学在哪里?

启蒙于先秦,发扬于历史长河。它们,基本上都是用“古文”写的。你说学古文有没有用?

《孙子兵法》用古文写的,为什么全世界的军事学校还是要把它奉为战争圣经?王阳明的心学也是用古文写的,为什么日本海军大将东乡平八郎还要“一生伏首拜阳明”?四书五经都是古文,为什么全世界都还在学习研究?《九章算术》也是古文写的,为什么全世界的数学家还要认真研究苦苦思索?

尊重文化,人类才能进步。我们学习古文,就是对前人的尊重,对中国文化的深入学习。

有空多读书,尤其读点古文,学点中国文化,不要象回答中那个ID叫“隔壁众神的荣耀”,说出那么无知的话。


启智优学


这是主编温儒敏搞的……!!!





朱群老师四公专页


醉了,你可以不学古文,但请别说古文没用?学习古文你可以陶演情操,要知道古人对于生活的理解,大自然的理解都写在诗词里面,还有儒家,道家,法家等一些理念精神。才让中国14亿人口发展的越来越好,要说没用的请说英语吧!反正对于我这样的学渣就是没用,而中国每年有近几百多万的高考生,这里面能够称之为国之人才的不过几万,加上十几万的精英,还剩几十万混个大学出来一辈子不是为了生活,而是生存!假如把英语改成道德与法律就不同了,不仅可以提高我国国民的法律安全意识,还能促进我国国民的素质教育,两全其美!


你瞅啥瞅你咋弟


很多人说学文言文没用,现实中用不到,其实古文化,古文,汉字,就是中华民族的魂!他有几个作用,

一增强国家凝聚力,就是中国人互相之间能平等交流沟通,文化是最能传承的,尤其中国古代文化精髓,这样国家不容易分裂,大一统的文化认同在内部!为什么和所谓的外国有时三观不合就是文化不合,(潜移默化的)

这个和全国城市路起名有异曲同工方式,很多城市起名就是吧省或者全国城市名称作为路名,如果谁分裂国家,你虽然没去过哪个城市,但每天接触这个路名,你就认同这个地区就是应该是中国的!这也是文化大一统的一种方式,

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本质就是要文化生活方式输出,审美,和电影小说,以及生活方式输出,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有一套房子,有个车,有条狗,然后去郊外度假就是美国好莱坞影视剧传输的理念!就是生活方式输出,我国的唐朝,文化输出到日本,韩国等,他们在很长时间就是以中华文明为榜样!(后来中华9文明式微,他们又学欧洲文明而已),如果中国国力超过美国,那时中国的艺术,比如京剧,比如相声,比如中国的文言文,中国的种种生活方式就是最牛的,咱们也可以文化输出,也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

三就是,锻炼语言能力,中文的发散思维,或者文字的优美,超过任何文字,尤其古典文学,古文!读到一首诗,能再现当时的情景!别的国家诗词没有中文这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