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温为什么没有称帝?

历史中简堂曹子建


"既不能流芳后世,不足复遗臭万载邪!"

翻译成现代汉语的意思是:一个人既然不能流芳百世,那就应该遗臭万年。这是东晋桓温的豪言壮语,这个典故出自于他。

公元347年,桓温平定四川的成汉政权,废德阳郡,改立了遂宁郡,取义“息乱安宁”之意,随之安宁。四川遂宁由此得名,沿用至今。

(四川遂宁桓温骑马雕像)


桓温在东晋的战功。

桓温年少素以豪爽闻名,他的父亲被苏峻之乱的韩晃杀害。桓温发誓要为自己的父亲报仇,当时的主谋只剩下江播,331年,桓温得知江播去世,假装吊唁,准备杀死江播的儿子,此时他只有20岁。江播的儿子们知道桓温要复仇,也在葬礼上准备了兵器,结果桓温将江播的三个儿子杀死,报了父仇,从此声名远播。(桓温形象图)

后桓温娶了东晋晋明帝的南康长公主,成了驸马。

一、西征成汉。公元345年,桓温出镇荆州,很快掌控了东晋长江上游的兵马。桓温打算出征四川的成汉政权,因为当时成汉政权的皇帝李势荒淫无道,民怨沸腾。通过分析采取直接攻取成都的方案,用一万精兵速战速决,预估北方的后赵来不及分析局势就已经结束了。

346年年底,桓温上书讨伐成汉,不等批复就直接开进四川。三战三捷后,桓温的兵马已经到了成都城下。成汉政权聚集可能的兵力与桓温的晋军决战,战事非常焦灼,作战的将领们害怕了,决定擂鼓撤退,擂鼓的士兵却错将撤退鼓声敲成了进攻的鼓声,手下将领趁机督促士兵进攻,大败成汉军队,并且占领了成汉的都城成都,摧毁了周围拱卫的小城。从出征到平复不到四个月的时间,347年3月17日成汉政权灭亡 。(成汉政权图)

桓温控制了八州的势力。

二、三次北征。东晋皇室特别忌惮桓温,为了牵制桓温,他们任命殷浩北伐,却屡屡失败,桓温借此完全控制了话语权,桓温要北伐,建功立业。(桓温北伐图)

1.354年北伐前秦。这一次桓温在襄阳出兵占据了关中,兵峰直抵长安,因军队粮食补给不足而撤退,前秦军队趁机追杀,此次北伐前胜后败。

2.356年,桓温上书继续北伐。目的是迁都洛阳,修复晋朝皇帝陵园。这一次羌族首领姚襄正在围攻洛阳,桓温到来后,撤军与晋朝军队对峙。桓温在伊水与姚襄对战,打败了姚襄,收复了洛阳,拜谒帝陵,并迁移归降的三千人家到江南定居。

3.北伐前燕。369年,桓温再次北伐,进攻目的地是前燕,同第一次一样,前期桓温获胜,并与前燕军队对峙,在决定性的战略未能达到目的后,桓温撤退。前燕慕容垂(后燕建立者)率领骑兵追击,桓温大败而回。

桓温北伐的目的树立威信,好谋夺东晋的江山社稷,结果是差强人意。

桓温弄权意图称帝

第三次北伐结束后,手下的将领和谋士们认为不能再北伐了,要控制朝局。当时的皇帝是司马奕(晋废帝),桓温指使手下说司马奕是阳痿,不能生孩子,他的后代都是别人的,并且在后宫养了不少的男宠。桓温派人收缴了玉玺,废了司马奕。

司马昱是司马睿的幼子,已经50多岁了,桓温立他为帝(东晋简文帝),在位8个月。桓温的意图是让他即位,死后禅让帝位给他。司马昱临死时也不说禅让这样的事情,气的桓温不行。

朝堂上有王氏人员支持立太子司马曜(东晋孝武帝),力排众议才做上皇位。桓温打算让皇帝赐给他九锡,九锡是皇帝赐给诸侯最高的奖赏,有九件物品:

车马、衣服、秬鬯(jù chàng)、朱户、纳陛、弓矢、斧钺、虎贲 、乐县。

这九件皇帝赐给的物品代表各种不同的意义。历史上王莽、曹操、司马昭等都接受了九锡,得到九锡后篡位是比较容易的,桓温也是希望得到九锡后马上篡位做皇帝。

他的想法早就已经被人看透了,当时他已经病重了。意图和目的已经被了解,病重的事情也知道了,当时王氏和谢氏这两个门阀士族是反对桓温的,但又不公开,谢安当时是这样处理的,答应桓温,赐给他“九锡”。不过一直拖延,说九锡这样贵重的赏赐一定要精致,需要时间做好才给他,目的很明确,就是等桓温病死。果不其然,桓温没有等到“九锡”就病死了。

后话

桓温在已经掌握了东晋实权的情况下,直接篡位当皇帝应该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东晋的皇帝权利不是很大,所谓郡轻而臣重,权利把持在门阀士族手里。

桓温不想和司马司马昭那样篡夺帝位,就是不想模仿他们,当时他曾经这样说:

"为尔寂寂,将为文景所笑。"

这里的文景二帝,指的是司马师和司马昭,也就是说他已经取得了和司马师、司马昭一样的权利,不做皇帝司马师、司马昭会笑话他。接着就说出了最出名的话:

"既不能流芳后世,不足复遗臭万载邪!"

他打算做皇帝,可是他的生命不给他时间,最后病重而死。

不过后来他的儿子桓玄403年得到了九锡,篡位成功,建立了“桓楚”政权,桓温被追尊为楚宣武皇帝。这个政权存在了几年时间,被刘裕率领的北府军消灭了。

死后20年,桓温被自己的儿子才追尊为皇帝。


穿越再现彼岸


感谢“历史中简堂竹林第八闲”的邀请!

桓温根本因为没有称帝的条件,不是说成为了权臣就能称帝。

一:恒温是个有血性的真英雄,是个热血男儿,以收复国土为已任,有将帅之才,却无帝王之心。

这是桓温没有称帝的根本原因,因为他压根就没有想过要称帝。恒温出身还是比较好的,名臣之后。桓温早年具有侠义忠孝之气,因为单身仗剑报得父仇,从此名声大扬。后成为了晋明帝的女婿,由此平步青云,一步步升官。

因为才能出众,镇守荆州,开始了其人生的转折。他以微弱之兵出兵讨伐四川的成汉割据政权,竟然一举成功,为东晋收复大片国土,从此名声大扬。

此后,桓温以荆州为根据地,开展了三次北伐,只有第二次北伐,收复了河南。其它两次因为遭到朝廷掣肘,没有取胜,甚至最后一次还损兵折将。

很多人会说桓温就是一个权臣,可以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他要北伐成功,就得保持独立的军事地位,甚至要把东晋的军权全部抓到手里,从而集中力量北伐。

北伐失败后,桓温利用军权废立君王,确立了自己在朝廷的权威。可是,这个时候,他已经六十多岁了,老了。

二:当时的政治局势,桓温没有称帝的政治条件。

桓温不是大傻瓜,也不是野心勃勃的残暴之人,桓温不是董卓,最多就是一个曹操,况且比起曹操,他还差得远。桓温不会利用军事强权,强迫登基称帝,因为这不得人心,即便称帝了,又能怎么样,只会把国家搞乱,只会失去人心,身败名裂。

桓温与苻坚是南北双雄,王猛和谢安是千古名相。王猛和谢安刚开始都在桓温的幕府中担任过职位,成为桓温的谋士,桓温也很看重他们。然而,最后他们都辞别桓温,另寻他主。说明了桓温不是一个可以成就帝业的人。

大分裂依然是当时政治现状。北方如此,南方也是如此。桓温手里只有兵权,两次北伐失败后,名声也不如以前好。一直以来,桓温都是待在荆州,总领东晋大部分的兵权,并未掌握东晋朝廷的政权,所以说他还不如曹操。朝中大臣畏惧他的兵权势力,但并不是他的人,他带兵入朝最多就是一个董卓。

当时的东晋,政治局面类似蒋介石时期的军阀割据,面对北方外敌,各个军阀在拥兵自重的基础上,也会服从朝廷的调令,对抗外敌。桓温夺取帝位,最多就是一个蒋介石,甚至还不如蒋介石。

衣冠南渡之后,北方士族与南方士族还处于矛盾状态,北方士族掌握中央政权,南方士族则掌握地方政权。这就是桓温只能掌握军权,却无法掌握政权的根本原因。

桓温死后,苻坚一统北方南侵,发动淝水之战,被谢安击败。桓温虽然将军权交给他的弟弟桓冲,但是桓冲以及桓氏将领,在面对北方入侵的情况下,也得听从谢安的调遣,甚至很多桓氏将领战死疆场。

谢安死后,桓温之子没有政治才能,依靠手中的兵权夺取帝位,建立了桓楚政权。很快,其它军事力量,就勤王攻打桓楚政权,南方士族掌握地方政权也是支持勤王之兵,而桓楚政权即便兵多将广,也因为没有政治支持,手下的将领叛变,仅仅七年时间就被勤王兵马彻底灭掉了。

桓楚政权的结果已经充分说明了桓温没有称帝的原因。桓温可以看到这样的结果,但是他的儿子没有那样的远见。


放弃的回忆


首先说不是他没有称帝,而是他没有自身能力不够,做事差了点火候。

他的野心从太和六年(371年)十一月,桓温带兵入朝,威逼褚太后废除司马奕的帝位,迎司马昱入朝,拥立为帝,是为晋简文帝中可以看出,这是历史上所有篡位之人的固定步骤。

咸安二年(372年)七月,简文帝病重,急召桓温回朝,并在一昼夜内连发四道诏书。桓温仍推辞不肯入朝。简文帝只得传下遗诏,让桓温摄政,效仿周公。但侍中王坦之却据理力争,将遗诏中的“摄政”改为“辅政”,依照诸葛亮、王导旧例。随即,简文帝驾崩。桓温原以为简文帝临死会禅位给自己,或让自己摄政,而今大失所望,怨愤不已。


宁康元年(373年)二月,桓温患病,病渐沉重,但仍逼朝廷加其九锡之礼,并多次派人催促。谢安、王坦之见桓温病重,以袁宏所撰锡文不好为由命其修改,借此拖延。同年七月,桓温姑孰病逝,终年六十二,至此锡文仍未完成。

由此可见他的最终目的是要代晋的。但为什么没有实行呢?

原因在于桓温此前先后败于灞上和枋头,十五年内两次使国家军队遭受重大打击,其所统帅的部队精锐损耗殆尽,而此时由谢安掌控的京口北府兵势力开始兴起,这是一只由南渡北人所组成的军事集团,实力强横,正是基于忌惮,他才没有敢走武力夺权。


小鹏友学习


公元369年,桓温第三次北伐惜败,退回江东,寿阳城居然投敌,桓温大怒,收集残部,先攻破前燕和前秦的联军,再长期围困寿阳,最后收复城池,生擒叛徒,尽诛灭其族;

公元370年11月,恒温与长期执政的司马昱在涂中城(安徽滁州)会面,从346年一直把持朝政达24年的司马昱,此时也是储君(365年被封为琅琊王);两人商量了什么,历史书上没有记载,严重怀疑这次神秘的会面和废立皇帝有关系;

372年1月6日(太和六年十一月十五日),桓温已经60岁了,他废掉了司马奕(东晋第7个皇帝,后称晋废帝);迎司马昱为帝(后称东晋简文皇帝),理由是司马奕是同性恋,他的儿子都是男宠所生,晋书也有记载:是恒温手下”郗[chī]超建议他行废立的;反正后来东晋内部清洗了一批王公和贵族,一时谣言四起,符坚都怀疑他要谋朝篡位,东晋从皇帝到大臣都以为桓温要自立为皇帝了;

让我们看看,晋书和资治通鉴所谓桓温试图谋反的证据,皆为莫须有的朝廷密探传闻:据温性俭,每燕惟下七奠柈茶果而已。。。。。。。或卧对亲僚曰:「为尔寂寂,将为文景所笑。」众莫敢对。

既而抚枕起曰:「既不能流芳后世,不足复遗臭万载邪!」

尝行经王敦墓,望之曰:「可人,可人!」其心迹若是。

时有远方比丘尼名有道术,于别室浴,温窃窥之。尼倮身先以刀自破腹,次断两足。浴竟出,温问吉凶,尼云:「公若作天子,亦当如是。」

晋书上靠谱的记载则是,司马昱曾经试探问过他手下最信任的”郗[chī]超,桓温是否要谋反,”郗[chī]超以一家百口性命担保,让司马昱放心;事实证明,后来桓温立司马越之后,不仅没有发动政变,而且很快就离开南京都城,回到前线驻地;朝政则由王坦之辅助,王坦之虽然在桓温手下曾做过参谋,但出了名的,是司马昱的死党,因此行废立,让天下人疑桓温欲作乱,很有可能是司马昱自导自演的一场戏;

372年的9月,司马昱做了8个月的皇帝后病死,其立的太子司马曜也顺利继位,桓温反而是举荐了,素来不肯攀附其的家的名士谢安为顾命大臣,对朝廷完全没有任何干预;

(373年2月),桓温入京朝见新皇帝司马曜,当时谣言四起,建康人心浮动,又有人说桓温带兵要诛杀王坦之、谢安,晋室的天下要转落他人之手。但实际结果是,桓温朝拜新君和皇陵后,14天后就回到了姑孰驻地,期间为司马曜清理了支持废帝复辟 尚书陆始下廷尉而已,他就继续为东晋守卫国门,373年7月,为国尽忠的东晋第一猛人桓温去世,享年62岁;他不仅当年背负了时人太多的质疑,直到今天还被历史的曲解,他死后,其弟恒冲接任扬州刺史重任,375年又将兵权交于谢安,所以恒温兄弟之忠诚,可鉴天地,随着他的去世,东晋也是夕阳西下,前秦此时开始暴起!

公元367年,前燕重臣慕容恪去世,慕容暐等贵族一直非常的奢靡,日废万亿,国内又连续多年发生水旱灾害,当时的尚书悦绾上奏尽罢 军封荫户,以前燕防止人口隐匿,以充实国库。慕容暐同意后,悦绾调查后,释放了二十多万户,令朝野震惊,引发了前燕贵族的不满,有人暗杀了悦绾,从此贵族开始迅速的腐败,国库更加空虚。

公元369年,桓温知道前燕国力衰弱,于是发动第三次北伐;虽然最后撤军,但前燕军力也是被打的七零八落与东晋两败俱伤;

而前燕国主慕容暐和太傅慕容评以及太后等原先是打算逃回辽东老家的,没想到慕容垂等人居然能打败桓温,所以,当他们看到慕容垂成功,就感觉到羞愧,反而想诛杀慕容垂;

慕容垂少年时差点被立为太子,所以慕容儁和慕容暐一家对其长期怀有敌意,也不足为奇;

慕容垂提出奖励麾下有功将士,但被置之不理。慕容垂大为不满,多次当庭据理力争。太后可足浑氏素来嫉恨慕容垂,之前就谋害过他的老婆,因此与皇帝和太傅慕容评相谋,欲杀之而后快!


云在青天麻子说茶


桓温是东晋的中兴名臣,开创了一个桓温时代,但终其一生也没有篡夺司马家的江山,不是势力不够强,而是大势所然也。

整个东晋一朝,都是建立在南北两方士族的支持下维持统治的,士族一直牢牢把持着朝政。当时形成了一个脆弱的平衡:司马皇族、士族、地方军阀三者相互制衡,谁都没办法彻底消灭对方。虽然南北两方的士族之间也有矛盾和斗争,但中央朝政一直被士族所掌握着,可士族基本上没有强大的军权。地方军阀虽然拥有强大的军队,但多数出生寒门,不受士族待见,无法把持朝政。司马氏作为大家公认的领袖,起到了维持统一,协调各方的作用。

桓温虽然手握重兵,也确实发兵首都逼宫意图篡位,但在当时的情形下,即使攻下都城自立为帝,但得不到士族的支持,他如何掌控这个国家?很有可能是他自立为帝的那天,也就成了这个国家分崩离析的一天。也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才有了后来谢安一席话劝退桓温大军,桓温仅是索要九锡而已,从而避免了国家的动荡。





大师兄翡翠原石


桓温是东晋明帝的女婿,东晋中期的权臣,他很有能力,逐渐掌控了东晋军政大权。他有实力取代东晋建立新朝,最终却没有实现,原因有:

一、桓温想通过北伐来树立绝对权威。开局很好,最终失败,影响了他的权威。

二、桓温没有得到江东王、谢等豪族的支持。谢安、王坦之等人一直破坏桓温取代东晋的谋划。

三、桓温自己在称帝问题缺乏自信和果断。他甚至寄希望于东晋简文帝禅位给他,没有强行取代东晋,给了东晋喘气之机。

桓温犹豫不决中浪费了多次良机,由于年事已高,他不久去世了,故终生没能取代东晋称帝。


羽书迟


有许多事,不是想做就能做,很多都言不由衷


乱世尘缘3


一方面桓温还要继续做晋的臣,一方面感觉不是时候,尤其是有司马昱和谢安在,司马昱就是后来的简文帝。谢安就是后来的谢太傅,也称谢公。而他被称为桓宣武,也称桓公。

在《晋书》和《世说新语》中有例子为证,恕不赘述。


人生如诗14


将才,相量。为后世立名。


萧湘居士__


桓温没有帝王之相。以王猛、谢安之才,绝不满足于权臣参谋,所以他们才是弃桓温而去的原因。

桓温(公元312年-公元373年),字元子。

桓温终不能登基称帝,有许多原由。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没有得力辅臣。


分享到:


相關文章: